让每个孩子都拥有自信

来源 :教育考试与评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xj8602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学生在学业上落后,是一点缺陷;如果在身体和品行上有问题,则是比较严重的缺陷;而如果没有了自信和自强的心理状态,则是一种致命的缺陷,因为他不但将一事无成,而且将生活于痛苦之中。”可见,自信心对于一个人一生的发展是多么的重要。那么,怎样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呢?我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的。
  一、尊重学生,不给学生贴标签
  素质教育的第一要义就是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而事实上,在教学过程中,总有一部分老师不能坚守这一原则,他们不断给学生贴上这样那样的“标签”。比如以“分”取人的贴标签方式,那些分数低的总感到低人一等,羞于见人;即便有些成绩优秀的,由于名次不是第一或第二,这种标签也往往给他们带来一定的精神压力,甚至会促使他们走向自卑与封闭,从而严重抑制了他们的自信心。老师要尊重孩子,将他看成平等个体,给予他一定自由,做他自己想做的事情。当你相信孩子并且尊重他做的事情时,孩子才会有信心尝试更多的事情。才会有勇气说出自己的想法。更可怕的是给违纪学生贴标签。事实上,由于小学生年龄尚小,他们在生理上和心理上发育都还不成熟,加上学生受各方面不良环境的影响,所以总有一小部分学生令老师“头痛”,久而久之,这些学生会引起老师的漠视甚至反感,学生本人也会认为自己是被爱心遗忘的角落,于是自暴自弃,自信心一落千丈,甚至消失殆尽,这是一种十分可怕的现象。
  通过学习新课改理论,我认识到现代师生关系应该定位为平等的伙伴似的关系,我们做教师的要摆脱旧有观念,教学中“以人为本”,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为学生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最大限度欣赏学生
  心理学家在研究中发现,如果孩子生活在批评中,他便学会了谴责;如果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便学会了自信;如果孩子生活在受欢迎的环境中,他便学会钟爱别人;如果孩子生活在友谊中,他便会觉得他生活在一个多么美好的世界上……基于此,我们教师一定要热爱学生,只有热爱学生,才会欣赏学生。要鼓励孩子,最重要的两条是:第一,不要讽刺他,使他受到不同程度的打击;第二,不要过于赞扬他,以免他产生骄傲情绪。我们在对孩子教育过程中,必须时刻顾及这一点,不要使孩子失去信心,知道如何激发孩子的自信心。
  其实,再优秀的学生也有缺点,再调皮的学生也有优点,只是有些教师缺乏对教育的热情,缺乏对学生的爱心。对待学生表面化、简单化,不能发现一些所谓“差生”的优点,甚至对他们产生一种排斥心理。久而久之,有部分学生就会“破罐破摔”,一味的放任自己,甚至与老师为敌。
  有效的方式是老师要多与学生接触,及时发现他们的优点,特别是“差生”的优点,并适时的表扬他们的优点,久而久之,就能帮他们重塑自信。
  比如我班有个叫李振宇的同学成绩很差,迟到早退如家常便饭,我和他的父母多次做工作均不见效,于是,我就注意多留意他的优点。首先我注意到他的字写得特别的工整,在班里数一数二,于是我就以字为突破口。我让他出黑板报,有时当“小老师”给大家抄题,几个学期下来,李振宇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再也不迟到早退了,成绩也有明显的进步,每天上学精神抖擞,信心十足。
  再如,我班有个叫张磊的同学,个子挺高,成绩一般,缺点就是好欺负小同学,我对他多次进行批评教育均不见效。后来一天中午,我听一名班干说张磊在校门口一下子给一个乞丐两元钱,在他的带动下我班的其他几个男同学也慷慨解囊。突破口找到了,一次我召开了“如何帮助弱者”的主题班会,我就让张磊和其他捐款的同学发表自己的看法,没想到通过这次班会之后,一向逞强好胜的大个子张磊变得乖巧起来了,从此再也没有欺负过弱小的同学。好人好事记录本上不断记录上张磊的名字。张磊逐渐得到同学们的信任和尊重,他生活的激情和学习的信心也越来越强。
  三、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感
  事物是不会均衡发展的,有好有差,有快有慢,有长有短,这是规律。学生的发展亦是如此,也不可能是整齐划一的。老师要想让每一位同学都树立信心,还应该让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经常有成功感。目前我们的班级授课制存在有一定的弊端。一节课的知识学习,有的“吃不饱”,有的“吃不了”,吃不了的同学久而久之就会“消化不良”,從而产生学习上的畏惧感,慢慢的就丧失了学习的信心。怎样让每一个学生都吃的正好呢?我认为教师一定要积极参与新课程改革,用素质教育的新理念和教育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采用宏观把握,分层教学,因材施教的原则,“在乎每一个”。
  比如,我们班有个叫孙婉丽的女生,最怕上作文课,每次作文都完成不了任务。即使硬逼着她写,也一定是文不成章,话不成句。于是我就有针对性地让她读一些课外书,课外多与她交流阅读所得,同时也利用综合活动课等让她多发言,并多鼓励她:“把你的发言记录下来就是一篇好文章。”经过几个月的锻炼,孙婉丽的作文水平明显提高。小小的成功给了她极大的信心,她对语文课的兴趣更浓厚了。
  教育是一门学问,只要我们教师认真钻研这门学问,“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就一定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尽快地享受到教育的阳光,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一份自信,都能成就自己美好的未来!
其他文献
摘要:象棋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结晶,蕴含着智慧和儒家文化。把象棋和小学生教育融合一起,不仅可以发展学生智力,更可以以独有的方式塑造小学生的良好品德,促进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学下棋就像学做人,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收获的不仅仅是一门才艺,还有通过象棋训练带来的智力开发、传递出内核精神,开发智力的方式多种多样,象棋的训练方式不足为奇,但在塑造小学生良好品德方面,学习象棋内核精神具有独到优势。  关键词:象棋教
期刊
摘要:本文建构了生物学课程教学中三大基本教学技能的概念范畴认知、课程教学论价值及其实施操作方案。  关键词:生物学;课程教学;教学技能;课程教学论  一、教学技能的概念范畴认知  在中学生物学课程教学中,教学技能是一般技能在教学情境中的迁移或具体表现。在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运用与教学相关的知识经验与方法手段以获取知识、开发智力、发展能力及形成学科素养并实现课程目标的能力或一系列行为方式。它具有
期刊
摘要:小学语文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基础课程,对小学生今后学习会产生深远影响。思维能力的提升能够转变小学生的思考方式,帮助小学生更加高效的学习语文知识。最近几年,随着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不断深入推进,小学语文教学效果进一步提升,素质教育进一步发展。而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对小学生今后的发展有着莫大的帮助。本文主要结合实际情况,对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对策进行了深入探究,希望本次
期刊
摘要:本文建构了生物学课程可持续发展教育实施技能体系,对于实施生物学课程可持续发展教育提供了可渡量的操作系统,对于科学建构生物学课程实践教学价值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生物学实践教学;课程教学论;可持续发展教育;实施技能体系  生命科学可持续发展教育,依据生命科学规律与可持续发展意识观及其课程教学论基本原理,建构生命科学可持续发展教育教学策略体系和实践教学方法论体系,即.建构思想意识思维策略
期刊
摘要:跨学科融合是指在认可学科差异的基础上,打破学科边界,促使学科间知识相互渗透、交融。学科融合是当今学科发展的趋势。艺术源于生活,在人教版小学美术教材中有许多可以跨学科融合的例子,促进美术学科跨学科融合,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关键词:学科融合;小学美术;课程改革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美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中至关重要的一门学科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最新颁布的《美
期刊
摘要小学阶段内的学生还没有具备成熟的身心。对数学学科也缺乏高层次的抽象思维,同时他们厌倦枯燥的数量关系。通过引入数形结合,有助于引发小学生对于数学科目的浓厚兴趣,从而提升数学课教学的整体质量。针对小学数学,有必要探析数形结合的具体思路和教学方式。在这种基础上,教师可以在数学的日常教学中渗透数形结合,进而改进小学数学原有的教学方式。  关键词:数形结合思想;小学数学教学;渗透教学  对小学数学而言,
期刊
摘要:人生之中相当重要的一个时期就要数小学成长时期了,在小学体育教学课堂中,小学这个时期是学生的一个关键环节,正式长身体的一个时段。体育运动课堂上的大量的户外锻炼必需要求学生与老师实现有效的信息传递,利用形体语言来传递信号,比之身体语言或者语言的三维图像都有更好的表达效果。小学体育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强化学生们的身体素质,利用形体语言的表达协助达到教学目的,这也是体育教师传授知识的一种重要手段或者方式
期刊
摘要:高职学生英语应用文写作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是一个薄弱环节,受中西方思维差异的影响,学生在写作时,对英语表达及应用文格式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本文先简单介绍了常见的应用文类型,又具体解析了应用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关教学建议,希望可以给英语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高职英语;应用文写作;教学对策  随着国际化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外语的地位也更加稳定,培养高职学生在涉外交际的日常活动和
期刊
由函数定义谈函数的图像、圖像变换以及奇偶性、周期性、对称性
期刊
摘要论证式教学和生物核心素养中的理性思维存在共性,高三的复习过程中,多种课型可结合论证式教学策略,进而增强学生的理性思维,对生物核心素养的达成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理性思维、论证式教学  论证就是在已有现象和事实的基础上进行的判断和获得另一个真实性的思维过程。论证式教学策略(如图1)注重论证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思维的碰撞,实现对观点的完善,得到严谨的结论。论证式教学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可广泛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