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到底应当怎样教,到底应当怎样學,不同的教师可能会有不同的回答,但其中的一个共识是,语文教学应当发挥学生的多种感官作用,让学生去深入地感受、体验、认知。全脑学习,从人生命学习的整体性、关联性、发展性出发,启动学生全脑智慧,发掘学生的全脑思维,从而改变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唤醒学生的语文学习潜能。全脑学习必将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新样态。
全脑学习是一种复杂的学习方式。心理学研究表明,人脑分为两个区域,其中左脑负责人的抽象逻辑思维,右脑负责人的具体形象思维。全脑思维,就是要让学生的左右脑协同活动,从而让学生和谐用脑,友善用脑,智慧用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创设有声情境,刺激学生头脑中的声音模块,能让学生更有效地融入语文学习中去。
这里的“有声”不是高分贝的噪音,而是一种能愉悦学生身心的有节奏的和谐声音频率。一般而言,音乐情境,能更好地激活学生的有声思维,引发学生的有声学习。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选择一些轻音乐作为背景音乐,调控学生的情绪心理,将学生导入美好的语文学习境界中去。比如教学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的《月光曲》,笔者就选择了“月光曲”的轻音乐作为背景音乐。音乐旋律的高低、节奏的快慢,引发了学生内心的强烈反应,引发了学生的想象、联想。通过音乐,学生能真切地感触到文本中的文字律动。如“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茅屋里点着一支蜡烛……可是眼睛失明了”,等等。在音乐的刺激下,学生能洞察文本与音乐的内在结构的一致性,即“月亮升起”“月亮升高”“月光照耀”,等等。借助于音乐,学生的眼前能浮现一个个的文本画面,比如茅屋的画面、月光下的盲姑娘的画面、贝多芬为盲姑娘弹奏的画面、盲姑娘静静地聆听音乐的画面,等等。在语文学习中,文本的内容是有限的,但是借助于有声的情境,刺激学生的有声思维,引发学生的有声想象,却是无限的。
在语文教学中,有声的情境因其节奏、频率等能与学生的心理形成一种共鸣、共振,因而能让学生快速地进入学习状态。同时,有声的情境能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创造性,提升学生的语文文本审美能力,让学生的语文学习超越有限的经验,抵达无限的敞亮、澄明之境。
研究表明,激活学生的全脑学习,最有效的刺激方式就是刺激学生的视觉,从而调动学生的视觉思维,引领学生的有形学习。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从外界所接受的信息中,80%—90%是通过视觉获得的。相比较于有声刺激,有形刺激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设有形情境,教师要警惕学生的视觉疲劳。为此,教师要在新颖上下功夫。
比如笔者教学部编版二年级上册的《难忘的泼水节》,考虑到二年级的学生对傣族的“泼水节”比较陌生,因而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了一个有形情境,从网络上下载了泼水节的图片、视频等。在图片、视频上,附上对傣族泼水节的介绍。通过这样的静态画面和动态视频,学生能感受、体验到泼水节的热闹、喜庆和祥和。在此基础上,笔者又从网络上下载了1961年4月15日周恩来总理参加傣族泼水节的图片画面。在画面上,周恩来总理穿着傣族泼水节的节日服装,傣族人民给周总理准备了象脚鼓、凤凰花、龙船、花炮等。同时也下载了2011年4月15日云南纪念周恩来总理参加西双版纳泼水节50周年的图片,等等。通过这系列的图片,学生了解了泼水节,认识了泼水节,同时认识到这篇课文的真实性。教学中,围绕着有形的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周总理平时也穿这样的服装吗?他为什么要这样打扮呢?周总理是怎样泼水的?等等。借助于有形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到周恩来总理的平易近人,感受到周恩来总理关爱百姓的人格魅力,体验到周恩来总理与各族人民心连心的深厚情谊。同时引导学生认识到人民对总理的崇敬与爱戴。有形的情境,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效能来说,是说教、讲授等所无法比拟的。
在学生的语文学习中,需要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进行感受。作为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引导学生形成一种具身认知。在具身认知中,视觉和听觉往往处于一种支配性的地位。其中,画面是学生直观、形象感知的核心。通常情况下,一页书往往会像一幅画,或者电影中的一个镜头一样被印刻在大脑记忆仓库中保存。创设有形的情境,就是要增强学生的形象感受,让学生的诸种感觉相互渗透、协调、融合,从而让学生的语文学习在大脑的统一指挥下,形成一种协调性的认知。
全脑学习不仅包括视听学习,而且包括学生的动作、感触性的学习,笔者将这种学习称之为有感学习。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有感情境,激活学生的有感学习,深化学生的语文学习感受、体验。比如教师可以采用角色扮演、动作再现、语文活动等,从而增强学生的全脑记忆,深化学生的全脑阅读。创设有感情境,能唤醒学生语文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对文本解读的自觉追求。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发掘教学资源,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来梳理文本。在“互联网+”时代,教学手段精彩纷呈,信息的传递越来越多元化。而借助学生最为原始的动作来感受、体验,能让学生获得一种具身性的感受、体验。比如教学部编版六年级上册《桥》这一篇小说,笔者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来表现小说的主题。在角色扮演中,我们配了音乐,用幻灯片创设了背景,在幻灯片中嵌入小说的旁白,作为背景叙述。将人物的语言、人物的动作、人物的表情等通过学生的表演淋漓尽致地再现出来,创造出来。有了表演,学生自然能领略到文本的写作特色,即善于设置悬念。通过表演,学生也能设身处地地感受、体验到老汉作为一个普通共产党员的崇高、光辉的形象。通过一个“揪”的动作,感受、体验到老汉对儿子的爱,毫不犹豫地将生的希望留给儿子;通过一个“推”的动作,感受、体验到儿子对父亲的爱。在角色表演中,笔者引导学生抓住小说中简短的人物对话,来表现人物毫不犹豫,同时体现千钧一发的小说氛围。
以往的语文教学,往往注重知识罗列,造成学生语文学习的感受、体验的缺失。而创设有感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肢体动作表演来表现文本,进而引导学生对话文本,分享文本,质疑文本,从而潜心会文。小学语文全脑教学能让学生的左右脑优势互补,进而让学生的形象与逻辑思维协同并进。全脑学习将全脑训练方法融入课堂教学,进而发掘学生的语文学习内在潜质,盘活学生的思维、想象等。作为教师,在小学语文全脑教学中,要创新“教”的思路,另辟学生“学”的路径,要致力于让学生的语言与思维协同发展,致力于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力,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作者简介:江苏省如皋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二实验小学语文教师。
一、创设有声情境,激活学生有声学习
全脑学习是一种复杂的学习方式。心理学研究表明,人脑分为两个区域,其中左脑负责人的抽象逻辑思维,右脑负责人的具体形象思维。全脑思维,就是要让学生的左右脑协同活动,从而让学生和谐用脑,友善用脑,智慧用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创设有声情境,刺激学生头脑中的声音模块,能让学生更有效地融入语文学习中去。
这里的“有声”不是高分贝的噪音,而是一种能愉悦学生身心的有节奏的和谐声音频率。一般而言,音乐情境,能更好地激活学生的有声思维,引发学生的有声学习。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选择一些轻音乐作为背景音乐,调控学生的情绪心理,将学生导入美好的语文学习境界中去。比如教学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的《月光曲》,笔者就选择了“月光曲”的轻音乐作为背景音乐。音乐旋律的高低、节奏的快慢,引发了学生内心的强烈反应,引发了学生的想象、联想。通过音乐,学生能真切地感触到文本中的文字律动。如“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茅屋里点着一支蜡烛……可是眼睛失明了”,等等。在音乐的刺激下,学生能洞察文本与音乐的内在结构的一致性,即“月亮升起”“月亮升高”“月光照耀”,等等。借助于音乐,学生的眼前能浮现一个个的文本画面,比如茅屋的画面、月光下的盲姑娘的画面、贝多芬为盲姑娘弹奏的画面、盲姑娘静静地聆听音乐的画面,等等。在语文学习中,文本的内容是有限的,但是借助于有声的情境,刺激学生的有声思维,引发学生的有声想象,却是无限的。
在语文教学中,有声的情境因其节奏、频率等能与学生的心理形成一种共鸣、共振,因而能让学生快速地进入学习状态。同时,有声的情境能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创造性,提升学生的语文文本审美能力,让学生的语文学习超越有限的经验,抵达无限的敞亮、澄明之境。
二、创设有形情境,激活学生有形学习
研究表明,激活学生的全脑学习,最有效的刺激方式就是刺激学生的视觉,从而调动学生的视觉思维,引领学生的有形学习。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从外界所接受的信息中,80%—90%是通过视觉获得的。相比较于有声刺激,有形刺激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设有形情境,教师要警惕学生的视觉疲劳。为此,教师要在新颖上下功夫。
比如笔者教学部编版二年级上册的《难忘的泼水节》,考虑到二年级的学生对傣族的“泼水节”比较陌生,因而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了一个有形情境,从网络上下载了泼水节的图片、视频等。在图片、视频上,附上对傣族泼水节的介绍。通过这样的静态画面和动态视频,学生能感受、体验到泼水节的热闹、喜庆和祥和。在此基础上,笔者又从网络上下载了1961年4月15日周恩来总理参加傣族泼水节的图片画面。在画面上,周恩来总理穿着傣族泼水节的节日服装,傣族人民给周总理准备了象脚鼓、凤凰花、龙船、花炮等。同时也下载了2011年4月15日云南纪念周恩来总理参加西双版纳泼水节50周年的图片,等等。通过这系列的图片,学生了解了泼水节,认识了泼水节,同时认识到这篇课文的真实性。教学中,围绕着有形的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周总理平时也穿这样的服装吗?他为什么要这样打扮呢?周总理是怎样泼水的?等等。借助于有形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到周恩来总理的平易近人,感受到周恩来总理关爱百姓的人格魅力,体验到周恩来总理与各族人民心连心的深厚情谊。同时引导学生认识到人民对总理的崇敬与爱戴。有形的情境,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效能来说,是说教、讲授等所无法比拟的。
在学生的语文学习中,需要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进行感受。作为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引导学生形成一种具身认知。在具身认知中,视觉和听觉往往处于一种支配性的地位。其中,画面是学生直观、形象感知的核心。通常情况下,一页书往往会像一幅画,或者电影中的一个镜头一样被印刻在大脑记忆仓库中保存。创设有形的情境,就是要增强学生的形象感受,让学生的诸种感觉相互渗透、协调、融合,从而让学生的语文学习在大脑的统一指挥下,形成一种协调性的认知。
三、创设有感情境,激活学生有感学习
全脑学习不仅包括视听学习,而且包括学生的动作、感触性的学习,笔者将这种学习称之为有感学习。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有感情境,激活学生的有感学习,深化学生的语文学习感受、体验。比如教师可以采用角色扮演、动作再现、语文活动等,从而增强学生的全脑记忆,深化学生的全脑阅读。创设有感情境,能唤醒学生语文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对文本解读的自觉追求。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发掘教学资源,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来梳理文本。在“互联网+”时代,教学手段精彩纷呈,信息的传递越来越多元化。而借助学生最为原始的动作来感受、体验,能让学生获得一种具身性的感受、体验。比如教学部编版六年级上册《桥》这一篇小说,笔者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来表现小说的主题。在角色扮演中,我们配了音乐,用幻灯片创设了背景,在幻灯片中嵌入小说的旁白,作为背景叙述。将人物的语言、人物的动作、人物的表情等通过学生的表演淋漓尽致地再现出来,创造出来。有了表演,学生自然能领略到文本的写作特色,即善于设置悬念。通过表演,学生也能设身处地地感受、体验到老汉作为一个普通共产党员的崇高、光辉的形象。通过一个“揪”的动作,感受、体验到老汉对儿子的爱,毫不犹豫地将生的希望留给儿子;通过一个“推”的动作,感受、体验到儿子对父亲的爱。在角色表演中,笔者引导学生抓住小说中简短的人物对话,来表现人物毫不犹豫,同时体现千钧一发的小说氛围。
以往的语文教学,往往注重知识罗列,造成学生语文学习的感受、体验的缺失。而创设有感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肢体动作表演来表现文本,进而引导学生对话文本,分享文本,质疑文本,从而潜心会文。小学语文全脑教学能让学生的左右脑优势互补,进而让学生的形象与逻辑思维协同并进。全脑学习将全脑训练方法融入课堂教学,进而发掘学生的语文学习内在潜质,盘活学生的思维、想象等。作为教师,在小学语文全脑教学中,要创新“教”的思路,另辟学生“学”的路径,要致力于让学生的语言与思维协同发展,致力于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力,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作者简介:江苏省如皋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二实验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