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次成功的课堂教学活动离不开充分的预设,然而,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往往具有不确定性.如果预设课堂中所有的细节,按部就班,会束缚课堂的灵性。如何使课堂“动”起来呢?关键在于教师能否有效地回应儿童的需要。教师在课堂中能否关注幼儿的反应,给予适宜的回应,这决定着课堂的走向和与教学的有效程度。那么,什么是教师回应?关注教师的回应有什么重要作用呢?
一、回应的情感砝码
在大班语言活动“猜猜我有多爱你”中,教师通过讲故事、播放课件、提问、交流等形式帮助幼儿感知理解故事内容。在活动结束之前,有幼儿提出:“老师,我们还想看。”,立即得到了大多数幼儿的积极响应。于是,教师让幼儿再次观看课件。当看到:栗色的小兔子对栗色的大兔子说“我爱你,一直到月亮那么高。”有几名幼儿大笑了起来,有的幼儿还笑得站了起来,手舞足蹈。教师看到幼儿的这些举动后,带着宽容的笑意说:“你们是不是很想看到小兔伸长长的手臂呢?那请谁来扮演小兔吧!”幼儿顿时“冷”了下来,没有了先前的兴奋,像犯了错误似的静静地坐在自己的位置上,活动室的气氛刹时由热烈变为沉闷。
虽然教师没有正面批评因“小兔的滑稽、可爱表现”而激动得手舞足蹈的幼儿,但这几句话可能使他们认为自己的表现太过分了,违规了,也就不敢那么“放肆”了。可见教师的错误影响了幼儿对“滑稽”正常的反应,大胆表现、张扬个性的良好品质的形成。如果教师能与幼儿一起进入到故事的意境中,用心诠释幼儿,能从幼儿的投入状态来分析判断幼儿的言行举止,顺应幼儿的感觉,想孩子所想,乐孩子所乐,将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二、回应的耐心等候
在大班游戏“运纸”活动中,教师要求幼儿借助吸管将餐巾纸运到一定距离外的另一个筐里,运的过程中只能用嘴巴衔吸管运纸。经过操作后,教师组织幼儿交流运纸的方法,其中一个举手的小男孩被请到台前演示,他先将餐巾纸团成一团,然后放到吸管上。刚衔在嘴里,纸团就落了下来。小男孩迅速捡起纸,把纸铺平然后卷到了吸管上,顺利的衔着吸管、带着纸来到筐前。可是纸固定住了,没法用嘴将纸拿下来。小男孩急红了脸,可他没有放弃,仍坚持着。这时,教师却对台下幼儿说:“谁想来帮助他?”话音刚落,台下的孩子们跃跃欲试,都想来表现自己。一位小女孩被请上来,男孩不情愿的停了下来。小女孩也连试了几次,没有成功。一直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这一过程的小男孩大声地说:“老师,我知道了。”他把纸折成了环状,稳稳地放到吸管上屏住呼吸轻轻地挪动着脚步,并小心地放到了另一个筐里,伴随着老师、小朋友们的喊声:“成功了”,小男孩终于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小男孩还在努力时,教师却请别的幼儿来“帮助”(代替)他,教师这种不适时宜地举动无疑是一种不好的回应,是对小男孩的否定,还好尴尬的小男孩没有就此放弃,鼓足勇气再次尝试,用自己的执着与胆量向老教师和同伴证明自己的能力。教师为什么会急于作出如此反应呢?主要原因是教师怕幼儿占用太多时间而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可见教师更关注的是活动结果而非活动过程,更关注的是自己的教而非幼儿的学。其实像小男孩这种不怕失败、勇于尝试、努力追求成功的品质,正是我们教育所追求的,是幼儿终身受用的品质。因此,为幼儿的积极尝试提供支持性的环境,给予幼儿等待性地回应是恰当有效地。
三、回应需要肯定
在健康活动中,教师讲解了“打蝴蝶结”的方法后,幼儿开始操作。当许多幼儿都胜利地举起手中完成的蝴蝶结时,一名小男孩却坐在那里默不作声。他仍在认真地操作着,但尽管他很努力,蝴蝶结还是没有从他快速转动的手中变出来。小男孩着急了,他开始时不时地抬起头看看旁边的同伴,手仍然不停地动着。最后,他悄悄地来到了老师身边,拉了拉老师的衣角,老师终于发现了。给他一个鼓励的眼光,小男孩悬着的心淡定了;講解了一遍打蝴蝶结的方法,男孩又似乎懂了些;陪在他身边看着他操作,小男孩自信了。最后,终于露出了成功的笑容。
这是一个执着、耐挫能力较强、比较大胆的男孩,他不停的发出求助信号,但老师却没有及时的发觉。最后虽然成功了,但也是要值得我们反思的:如果换成别的幼儿,特别是胆小的幼儿,结果将会怎样呢?因此,教师要关注一些需要帮助的幼儿,给这些幼儿及时的回应。
四、回应更具艺术性
1、倾听童音,追问扩思。对教师而言,耐心认真地倾听是积极回应的前提。对于教师的问题,孩子有时表达不太正确,有时表达不完整。对此,教师不能对幼儿漠视,更不能直接否定,要耐心聆听孩子的倾诉,分析孩子的生活经验,并顺应幼儿的思路,扩展孩子的思维。
2、抓住亮点,因势利导。在幼儿的反馈语言中,常出现幼儿的回答与教师的问题思路不一致的现象。面对这样的现象,教师不应回避或者斥责幼儿,而应因势利导,抓住幼儿反馈信息中的亮点,引发幼儿深入地观察思考。
3、判断价值,巧妙嫁接。教师要对幼儿反馈的信息作出价值判断,当判断孩子反馈的信息有潜在价值时,应进行适当点拨,将问题引向显性的价值方向。这样的回应既尊重了孩子的想法,保持了孩子对问题的兴趣,又进行了适度的点拨,推动活动的深入开展。
4、整理信息,提升经验。幼儿反馈的信息往往是五花八门、天马行空式的,老师要帮助孩子们把这些分散信息分析和整理,对幼儿高水平思维形成挑战,提升经验。
5、关注个别,见机行事。在活动中孩子们存在个体差异,教师要着眼全体,关注个体,“见机行事”。把对个别孩子帮助融入集体中,形成有效互动。
6、留疑生成,借题发挥。当幼儿生成的问题老师无法判断作出取向时,或当探索需要有一定的时间过程时,教师可以坦诚相告,可以通过带领幼儿一起观察、操作、查阅资料等去发现答案,也可以留给幼儿一些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寻找问题的答案。
【作者单位:常州莱茵双语幼儿园 江苏】
一、回应的情感砝码
在大班语言活动“猜猜我有多爱你”中,教师通过讲故事、播放课件、提问、交流等形式帮助幼儿感知理解故事内容。在活动结束之前,有幼儿提出:“老师,我们还想看。”,立即得到了大多数幼儿的积极响应。于是,教师让幼儿再次观看课件。当看到:栗色的小兔子对栗色的大兔子说“我爱你,一直到月亮那么高。”有几名幼儿大笑了起来,有的幼儿还笑得站了起来,手舞足蹈。教师看到幼儿的这些举动后,带着宽容的笑意说:“你们是不是很想看到小兔伸长长的手臂呢?那请谁来扮演小兔吧!”幼儿顿时“冷”了下来,没有了先前的兴奋,像犯了错误似的静静地坐在自己的位置上,活动室的气氛刹时由热烈变为沉闷。
虽然教师没有正面批评因“小兔的滑稽、可爱表现”而激动得手舞足蹈的幼儿,但这几句话可能使他们认为自己的表现太过分了,违规了,也就不敢那么“放肆”了。可见教师的错误影响了幼儿对“滑稽”正常的反应,大胆表现、张扬个性的良好品质的形成。如果教师能与幼儿一起进入到故事的意境中,用心诠释幼儿,能从幼儿的投入状态来分析判断幼儿的言行举止,顺应幼儿的感觉,想孩子所想,乐孩子所乐,将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二、回应的耐心等候
在大班游戏“运纸”活动中,教师要求幼儿借助吸管将餐巾纸运到一定距离外的另一个筐里,运的过程中只能用嘴巴衔吸管运纸。经过操作后,教师组织幼儿交流运纸的方法,其中一个举手的小男孩被请到台前演示,他先将餐巾纸团成一团,然后放到吸管上。刚衔在嘴里,纸团就落了下来。小男孩迅速捡起纸,把纸铺平然后卷到了吸管上,顺利的衔着吸管、带着纸来到筐前。可是纸固定住了,没法用嘴将纸拿下来。小男孩急红了脸,可他没有放弃,仍坚持着。这时,教师却对台下幼儿说:“谁想来帮助他?”话音刚落,台下的孩子们跃跃欲试,都想来表现自己。一位小女孩被请上来,男孩不情愿的停了下来。小女孩也连试了几次,没有成功。一直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这一过程的小男孩大声地说:“老师,我知道了。”他把纸折成了环状,稳稳地放到吸管上屏住呼吸轻轻地挪动着脚步,并小心地放到了另一个筐里,伴随着老师、小朋友们的喊声:“成功了”,小男孩终于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小男孩还在努力时,教师却请别的幼儿来“帮助”(代替)他,教师这种不适时宜地举动无疑是一种不好的回应,是对小男孩的否定,还好尴尬的小男孩没有就此放弃,鼓足勇气再次尝试,用自己的执着与胆量向老教师和同伴证明自己的能力。教师为什么会急于作出如此反应呢?主要原因是教师怕幼儿占用太多时间而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可见教师更关注的是活动结果而非活动过程,更关注的是自己的教而非幼儿的学。其实像小男孩这种不怕失败、勇于尝试、努力追求成功的品质,正是我们教育所追求的,是幼儿终身受用的品质。因此,为幼儿的积极尝试提供支持性的环境,给予幼儿等待性地回应是恰当有效地。
三、回应需要肯定
在健康活动中,教师讲解了“打蝴蝶结”的方法后,幼儿开始操作。当许多幼儿都胜利地举起手中完成的蝴蝶结时,一名小男孩却坐在那里默不作声。他仍在认真地操作着,但尽管他很努力,蝴蝶结还是没有从他快速转动的手中变出来。小男孩着急了,他开始时不时地抬起头看看旁边的同伴,手仍然不停地动着。最后,他悄悄地来到了老师身边,拉了拉老师的衣角,老师终于发现了。给他一个鼓励的眼光,小男孩悬着的心淡定了;講解了一遍打蝴蝶结的方法,男孩又似乎懂了些;陪在他身边看着他操作,小男孩自信了。最后,终于露出了成功的笑容。
这是一个执着、耐挫能力较强、比较大胆的男孩,他不停的发出求助信号,但老师却没有及时的发觉。最后虽然成功了,但也是要值得我们反思的:如果换成别的幼儿,特别是胆小的幼儿,结果将会怎样呢?因此,教师要关注一些需要帮助的幼儿,给这些幼儿及时的回应。
四、回应更具艺术性
1、倾听童音,追问扩思。对教师而言,耐心认真地倾听是积极回应的前提。对于教师的问题,孩子有时表达不太正确,有时表达不完整。对此,教师不能对幼儿漠视,更不能直接否定,要耐心聆听孩子的倾诉,分析孩子的生活经验,并顺应幼儿的思路,扩展孩子的思维。
2、抓住亮点,因势利导。在幼儿的反馈语言中,常出现幼儿的回答与教师的问题思路不一致的现象。面对这样的现象,教师不应回避或者斥责幼儿,而应因势利导,抓住幼儿反馈信息中的亮点,引发幼儿深入地观察思考。
3、判断价值,巧妙嫁接。教师要对幼儿反馈的信息作出价值判断,当判断孩子反馈的信息有潜在价值时,应进行适当点拨,将问题引向显性的价值方向。这样的回应既尊重了孩子的想法,保持了孩子对问题的兴趣,又进行了适度的点拨,推动活动的深入开展。
4、整理信息,提升经验。幼儿反馈的信息往往是五花八门、天马行空式的,老师要帮助孩子们把这些分散信息分析和整理,对幼儿高水平思维形成挑战,提升经验。
5、关注个别,见机行事。在活动中孩子们存在个体差异,教师要着眼全体,关注个体,“见机行事”。把对个别孩子帮助融入集体中,形成有效互动。
6、留疑生成,借题发挥。当幼儿生成的问题老师无法判断作出取向时,或当探索需要有一定的时间过程时,教师可以坦诚相告,可以通过带领幼儿一起观察、操作、查阅资料等去发现答案,也可以留给幼儿一些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寻找问题的答案。
【作者单位:常州莱茵双语幼儿园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