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告别小打小闹,苹果接口“顶尖”团队
与国内团队被人所诟病的“信任感不够”所不同,就目前来看,ResearchKit合作的都是顶尖大学和顶尖医院,从学术水平来讲,这些大学和医院是数据最理想的去处。之前我们的担忧是,一般的可穿戴设备和智能手机应用都有些“小儿科”,而应用开发者很多并非领域的专家,使得类似的功能始终停留在“仅供参考”的层面,无法做到专业可靠。
比如此次风头正劲的宣武医院,其是中国接诊帕金森患者最多的医院,2014年全年接诊该病的数量达到35 000多人次。于苹果而言,原来HealthKit采集到的数据不仅仅只是后台的数据,而能被更专业的研究者挖掘利用。于消费者和研究参与者而言,他们可以更频繁地监测健康状况,某些情况下,不再需要走繁琐医疗程序就是看下某个参数是否正常。于医疗研究而言,研究样本将会空前扩大,所得信息有望更为精确。宣武医院陈彪教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我们所接触的数据是非常多的,但只有有目的性获取的数据才是有意义的,对mPower所在ResearchKit平台而言,其预期效果是非常好的,它真正启动了移动医疗。”当然,在这款手表或苹果手机的购买群体中,帕金森患者可能仅占很少的比例,但据相关人士介绍,今后医院可能会采取租借方式,将这些可穿戴设备租借给患者使用,以供长期观察。
国内市场纷乱,细分领域发力明显
除了可穿戴设备,移动医疗还包括医疗物联网、健康管理以及远程诊断等方面。所以与苹果软硬结合的方式有所不同,国内移动医疗呈现多种细分枝节。比如做医患入口的《春雨医生》,做医药入口的《掌药》以及做医院入口的《就医宝》等。自然,还少不了几乎任何行业都要涉足的BAT、360以及小米等互联网企业,他们延续在金融、电商、打车、教育、银行和O2O等处的“犬牙交错”,如今战火已经全面蔓延至移动医疗。比如正在打造移动就医平台,号称“未来医院”的支付宝,和打造“全流程就诊平台”的《微信》,前者能让未来患者在线上就能直接挂号、候诊、缴费、查看检验报告及医患互动等,后者则可以使患者只需要扫描微信二维码,或搜索相关“医院名称”添加关注,填写简单的个人信息捆绑就诊卡,即可用手机完成就诊流程。
另外,相比阿里与腾讯的积极深入,百度采用防守策略,除了投资好大夫,并为其导流外,还依托自己的技术优势,布局两个维度。第一,是打造数据平台概念,吸引更多第三方软硬件公司将数据传上来,构建一个开放导流的“连接型”生态,同时可以进行反哺。例如借其政府关系,建立了北京移动健康硬件云计划。第二,将资源投给内部的“数据挖掘”和“深度学习”,进行技术储备。
京东则借助电商和众筹基因,打造智能硬件,包括移动医疗硬件的首发平台,再将数据导给春雨或其他第三方平台,构建一个完整的生态。此外,京东还在布局医药电商,政策开闸后将以自营的方式,占据一定市场份额。
小米则继续祭起其“互联网直销”和“性价比”的大杀器,沿着硬件方向布局,投资了不少移动医疗硬件企业,包括第一批进入的健康智能设备厂商iHealth,并利用其强大渠道和议价能力,或收购或摧毁或模仿,期望以硬件产业链为入口,顺向进入移动医疗领域。
传统医药企业的应对
在互联网企业大肆入侵的同时,传统医药企业自然不会放过盼望多年的东风,最快的布局就是医药电商。于1985年创办的老牌企业九州通,除了已死的“U医U药”和目前运营的“好药师”外,另一O2O专业买药导购平台《去买药》APP,也在2014年9月正式上线运营。未来似乎还准备建立类似互联网医院的平台,理论上基本可以完整医疗服务和药物配送的闭环。健一网是华润集团旗下的医药电子商务平台,除了医药网售外,还开发了《健一医生》,打通从问诊到售药的产业链。
iHealth自2010年起在硬件端、应用程序和云端持续加大研发投入,移动医疗硬件产品多线出击,正从传统的家用医疗健康电子产品,向移动医疗健康产品转型,不过其海外布局比国内更加深入。而2014年9月与小米携手推出的智能云血压计,不仅让小米有了可靠的合作商,iHealth估计也要在国内市场下苦功了。
2014年8月,作为在高端医疗器械领域,少数能和国外产品形成有力竞争的乐普医疗专门成立公司,从事心血管和糖尿病可穿戴医疗设备的研发、提供销售和服务,并为其心脏植入器械的患者提供后端管理,和医患全生命周期接触构建平台。它还收购了两个药品辅助营销渠道,以及一家二级医院,希望可以为他们心内科器械的普及形成协同。
可以说,传统企业正将移动医疗当作一种可借鉴的手段和措施,不断完善自己的服务链条,在新形势下保持优势。
写在最后
值得一提的是,从行业整体的角度来讲,整个医疗行业在处方药解禁之后,开始出现了质的变化。尤其是随着处方药网售新政落地,阿里巴巴、腾讯和小米等互联网巨头,九州通、康恩贝以及百洋医药等传统医疗翘楚,如今都有了一个共同的兴趣交集,“指尖上的医疗”将迎来滚烫热度。
与国内团队被人所诟病的“信任感不够”所不同,就目前来看,ResearchKit合作的都是顶尖大学和顶尖医院,从学术水平来讲,这些大学和医院是数据最理想的去处。之前我们的担忧是,一般的可穿戴设备和智能手机应用都有些“小儿科”,而应用开发者很多并非领域的专家,使得类似的功能始终停留在“仅供参考”的层面,无法做到专业可靠。
比如此次风头正劲的宣武医院,其是中国接诊帕金森患者最多的医院,2014年全年接诊该病的数量达到35 000多人次。于苹果而言,原来HealthKit采集到的数据不仅仅只是后台的数据,而能被更专业的研究者挖掘利用。于消费者和研究参与者而言,他们可以更频繁地监测健康状况,某些情况下,不再需要走繁琐医疗程序就是看下某个参数是否正常。于医疗研究而言,研究样本将会空前扩大,所得信息有望更为精确。宣武医院陈彪教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我们所接触的数据是非常多的,但只有有目的性获取的数据才是有意义的,对mPower所在ResearchKit平台而言,其预期效果是非常好的,它真正启动了移动医疗。”当然,在这款手表或苹果手机的购买群体中,帕金森患者可能仅占很少的比例,但据相关人士介绍,今后医院可能会采取租借方式,将这些可穿戴设备租借给患者使用,以供长期观察。
国内市场纷乱,细分领域发力明显
除了可穿戴设备,移动医疗还包括医疗物联网、健康管理以及远程诊断等方面。所以与苹果软硬结合的方式有所不同,国内移动医疗呈现多种细分枝节。比如做医患入口的《春雨医生》,做医药入口的《掌药》以及做医院入口的《就医宝》等。自然,还少不了几乎任何行业都要涉足的BAT、360以及小米等互联网企业,他们延续在金融、电商、打车、教育、银行和O2O等处的“犬牙交错”,如今战火已经全面蔓延至移动医疗。比如正在打造移动就医平台,号称“未来医院”的支付宝,和打造“全流程就诊平台”的《微信》,前者能让未来患者在线上就能直接挂号、候诊、缴费、查看检验报告及医患互动等,后者则可以使患者只需要扫描微信二维码,或搜索相关“医院名称”添加关注,填写简单的个人信息捆绑就诊卡,即可用手机完成就诊流程。
另外,相比阿里与腾讯的积极深入,百度采用防守策略,除了投资好大夫,并为其导流外,还依托自己的技术优势,布局两个维度。第一,是打造数据平台概念,吸引更多第三方软硬件公司将数据传上来,构建一个开放导流的“连接型”生态,同时可以进行反哺。例如借其政府关系,建立了北京移动健康硬件云计划。第二,将资源投给内部的“数据挖掘”和“深度学习”,进行技术储备。
京东则借助电商和众筹基因,打造智能硬件,包括移动医疗硬件的首发平台,再将数据导给春雨或其他第三方平台,构建一个完整的生态。此外,京东还在布局医药电商,政策开闸后将以自营的方式,占据一定市场份额。
小米则继续祭起其“互联网直销”和“性价比”的大杀器,沿着硬件方向布局,投资了不少移动医疗硬件企业,包括第一批进入的健康智能设备厂商iHealth,并利用其强大渠道和议价能力,或收购或摧毁或模仿,期望以硬件产业链为入口,顺向进入移动医疗领域。
传统医药企业的应对
在互联网企业大肆入侵的同时,传统医药企业自然不会放过盼望多年的东风,最快的布局就是医药电商。于1985年创办的老牌企业九州通,除了已死的“U医U药”和目前运营的“好药师”外,另一O2O专业买药导购平台《去买药》APP,也在2014年9月正式上线运营。未来似乎还准备建立类似互联网医院的平台,理论上基本可以完整医疗服务和药物配送的闭环。健一网是华润集团旗下的医药电子商务平台,除了医药网售外,还开发了《健一医生》,打通从问诊到售药的产业链。
iHealth自2010年起在硬件端、应用程序和云端持续加大研发投入,移动医疗硬件产品多线出击,正从传统的家用医疗健康电子产品,向移动医疗健康产品转型,不过其海外布局比国内更加深入。而2014年9月与小米携手推出的智能云血压计,不仅让小米有了可靠的合作商,iHealth估计也要在国内市场下苦功了。
2014年8月,作为在高端医疗器械领域,少数能和国外产品形成有力竞争的乐普医疗专门成立公司,从事心血管和糖尿病可穿戴医疗设备的研发、提供销售和服务,并为其心脏植入器械的患者提供后端管理,和医患全生命周期接触构建平台。它还收购了两个药品辅助营销渠道,以及一家二级医院,希望可以为他们心内科器械的普及形成协同。
可以说,传统企业正将移动医疗当作一种可借鉴的手段和措施,不断完善自己的服务链条,在新形势下保持优势。
写在最后
值得一提的是,从行业整体的角度来讲,整个医疗行业在处方药解禁之后,开始出现了质的变化。尤其是随着处方药网售新政落地,阿里巴巴、腾讯和小米等互联网巨头,九州通、康恩贝以及百洋医药等传统医疗翘楚,如今都有了一个共同的兴趣交集,“指尖上的医疗”将迎来滚烫热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