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言与文化息息相关,语言学习也是文化熏陶的过程,因此,教师应从文化教育的角度,创设多样的活动情境,拓展课堂的时空,使学生感知到英语文化的内涵和魅力,提升学习英语的兴趣和能力。
[关键词]文化融合 情境架设 生态课堂 熏陶提高
[中图分类号] G633.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160035
一、构建英语生态课堂的必要性和方法论
1.突破文化陌生,跨越交际障碍。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的障碍,如果只是从我们母语文化背景出发,哪怕是最简单的交际,还是达不到交际目的。中国文化与英语民族的文化有著比较明显的差异,如中国人喜欢含蓄,英美人喜欢直白;中国人听到表扬习惯谦虚客套,而英美人则在表示谢意的同时欣然接受;中国人对长辈、老师、上级的称呼讲究“避讳”,而英美人则直呼其名表示亲密;中国人崇尚集体主义,而英美人宣扬个人独立。这些差异都不可能从语言语法规则上找到。如果不了解这些文化差异,学生也便不可能在真实的情境中说出符合交际常识的句子,有时甚至会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误会和伤害。要消除这类由文化差异导致的交际障碍,外语教师必须真正认识语言的基本功能:交际。
2.构建生态课堂,提高语用素养。我们知道,汉文化推崇儒家的“温良恭俭让”,强调推崇含蓄内敛,而与西方文化崇尚展现自我、张扬个性的文化性格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教学中应鼓励学生以“let me try”的积极心态投入到学习和活动中,从而加强文化融合。
美国加州旧金山州立大学的Douglas Brown教授在他的《语言学习与教学原则》一书中,提出“第二语言习得的生态”的观点。作者认为,所有第二语言习得环境都涉及不同程度的文化陌生,因此教师应该善于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找到教学的最佳切入点,加强语言习得的生态环境建设,拉近心理距离,防止语言隔膜,培养学习者对第二语言的亲近感,提高他们融入习得语言文化的舒适度,从而提高语言习得的敏感性。
构建生态课堂要体现文化性、开放性、互动性等特点,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让学生在活动体验中强化英语知识的掌握,提升语言运用能力和英语文化素养。
二、英语教学中文化渗透的内容和方法
1.创设课堂情境,营造文化氛围。
(1)课前讲演。每节英语课前,教师利用预备铃后几分钟,举行“英语小讲坛”的活动,为学生真实运用英语提供一个练习平台,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然、有效的导入文化的渠道。比如,西方有众多的传统节日,如圣诞节、复活节、感恩节、愚人节等。在这些节日期间,教师设计西方节日的专题,组织学生广泛收集该节日的相关信息和习俗,并进行整理,在课前讲坛时间由代表向全班进行展示。展示以口头汇报为主,可辅以多种形式,比如制作PPT、制作文化知识卡片等。
(2)聚焦热点。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文化的更新和变化也是日新月异。高中生由于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对新生文化更易于包容和接纳。流行文化是以大众传媒为载体、以文化商品生产为特征、以社会公众为对象的流通文化,通常以电视、电影、畅销书、音乐等为载体。教师不妨引导学生从流行文化中的一些热点和焦点中吸取有益成分,将其融合进课堂,为学生创设学习英语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如近年来人们普遍关注的选秀(talent show)话题,教师可以从China Daily、21st Century和国外网站上摘取相关资讯,学生在阅读材料的辅助下,会对话题投入更高的关注,同时教师也可以此为话题,鼓励学生自己去相关报刊、网站上搜集资料,获取英文新闻信息,在课上组织学生讨论、总结,甚至形成英文调查报告。
以流行文化为切入点,为学生创设有趣的英语学习情境,使得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下,从形式(form)和意义(meaning)上都能够有所得。
(3)课题探究。合作探究的环境如能得到正确的利用,则能够鼓励更持久的学习所必需的知识建构,文化知识的习得同样如此。教学中可以通过课题讨论,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尊重异国文化,同时不断地汲取对自己有用的东西。例如“让座”这个话题,教师可以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拟题让学生写出自己的想法,如:“Have you ever had the experience of giving seats on the bus?”“Why do people in Western countries dislike to be given seats?”等等。在英语教学中有意识地结合文化特征进行讨论,目的是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对异国文化的尊重与理解。如果学生的结论与作者意图不一致也没关系,因为学生的价值观体现了本国文化的价值内涵。通过冲突和矛盾,可以培养学生对异国文化的敏感性,以及尊重、正视异国文化的态度。
(4)角色扮演。中英文语言表达形式不同。要使语言表达得体,体现出异国文化的不同内涵,教师可以依托课本,为学生设置相应的语言环境,用角色扮演的方式,积极开展课堂交际活动。
教材中适合角色扮演的任务有许多,都可以让学生通过参与、表演和体验来完成。教师在让学生掌握语言知识、技能的同时,也应当让他们通过角色扮演来关注表情、手势和语气等在日常交际中的作用,以达到理解英语文化内涵的目的。如果有条件的话,教师还可以针对某一内容,剪辑一段无声的录像,要求学生根据该剧的内容,分别给各自扮演的角色配音。Jeremy Harmer 在《怎样教英语》中指出:课堂语言教学应该包含三个基本环节,其中之一是“运用”(activate)。“运用”的典型示范就是“角色扮演”。他认为“如果学生在课堂上没有机会稳妥地‘运用’知识,那么要使语言习得和学习转换成在真实世界的语言运用,就会碰上麻烦。”“运用”是语言在“真实世界的排演”。
如Module 1 Unit 2 Home alone中就包含了美国著名经典喜剧《小鬼当家》节选,有些文本虽不是剧本形式,但适宜改编成剧本进行角色扮演。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式组织角色扮演活动。如在初次阅读时,将全班分成几个大组,每个大组负责不同的角色,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在对课文内容进行梳理过后,可以把全班分为若干个小组,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揣摩不同角色的特点、对话,上台进行课本剧表演。 为了扮演好剧中角色,学生必须对文本深度阅读,充分理解剧中人物对话、独白、旁白和舞台指示的语言。角色扮演使学生感受了语言在真实情景中的运用,加深了对语言的理解,也培养了学生的角色意识,提高了学生对不同文化的感悟力,而且还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可谓一举多得。在表演过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在处理与子女关系上,中西方文化有什么差异?
(5)文化旁白。文化旁白(culture aside)是指在上语言课或其他课程时就有关内容加入文化的介绍和讨论,介绍人物、历史、风土人情和社會习俗等,可利用投影仪、录音机和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辅助教学。这样能为学生创设理解英美文化的情境,使得原本晦涩难懂的文化知识变得易于理解吸收。例如,在教学Module 3 Unit 3 Lost Civilizations时,由于学生对庞贝古城和楼兰古城的历史和文化了解很少,教师可以从网上下载配有英文解说的相关视频片段(如Discovery的相关纪录片),在阅读前呈现给学生,学生边看视频边听解说,教师对解说中的难点作必要解释。文化旁白法的使用增强了阅读教学的知识性、趣味性和文化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拓宽了学习内容的广度,扫除了因背景知识缺乏而导致的阅读障碍,提高了阅读教学效果。
2.开辟第二课堂,加强文化渗透。
(1)开设选修课程,普及文化知识。教师对英语的文化渗透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在课外也可以有效利用多种形式“见缝插针”,为学生创设丰富的情境。学校和教师可以开设校本课程与选修课程,如“英美概况”、“美国文化探秘”、“英语语言知识”等,分门别类地向学生系统介绍英语国家的文化情况,如姓名称呼、衣食住行、教育文化、经济金融、传统节日等,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也可以运用英语电影、电视、录像等资料给学生直观的感受,使学生对英语的实际使用耳濡目染,以增加对英语文化的了解。例如,教师可开设有关英语中常见成语和俗语及其文化内涵的选修课。习语的产生与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密切相关。英国是一个岛国,为了生存,人们不得不时常与恶劣的海洋气候相抗争。在英国人征服自然的过程中,英语中形成了许多与海洋有关的习语,如:all at sea 不知所措;between the devil and the deep blue sea 进退两难;While it is fine weather mend your sail 未雨绸缪。此外,西方文明强调天人对立,侧重向外探寻以及强烈的战胜欲和征服欲,由此形成了英美人重开创、求进取、善于抓住机会、大胆冒险的人生观。故英语习语中有Knowledge is power( 知识就是力量)。通过选修课、讲座等形式,将英美文化的背景知识渗透进学生的日常学习中。
(2)布置教室环境,营造文化氛围。很多班级都会在教室内张贴一些名人名言、励志金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样的方法同样可以如法“炮制”在英语文化学习上。教室里可以专门开辟一面英语墙,上面用来张贴英文标语,这些标语既可以是学生们通过各种途径搜集得来的,同时更鼓励他们“创造”属于自己的“名言警句”。每次围绕一个主题,比如信心(confidence)、志向(aspiration)、勇气(courage)等,收集相关英文句子,将经典的名人名言和精彩的学生原创进行全班展示。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还能够为他们的英语写作积累丰富的素材。
(3)加强课外读写,吸取文化养分。阅读是获取知识、培养兴趣的重要途径。要想让学生充分接触并吸收英语文化知识,光靠课上的有限阅读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可以通过组织读书会或读书俱乐部的形式,以班级或小组为单位,定期交流。在阅读材料的选择上,教师先进行把关,可以向学生推荐既充分体现英美文化又通俗易懂的英语读本,如莎士比亚的戏剧、希腊神话、圣经故事等,根据高中学生的词汇能力和接受能力,这些读本最好是经过保留了文化的原汁原味的改写本。很多人们耳熟能详的英文习语就出自这些书中,比如golden fleece(金羊毛)、Pandora’s box(潘多拉魔盒)等。很多故事不仅是英语文化的积淀,亦已成为世界文化的瑰宝,如诺亚方舟、亚当夏娃、力士参孙等。在开展课外阅读时,教师可布置相应的读书任务和完成周期,学生一方面积累书中地道的英语表达和丰富的文化知识,另一方面在读书会或读书俱乐部上相互交流,各抒己见。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适当提升难度,选择或让学生自选一些难易适中的英文阅读材料,鼓励学生自己进行翻译,提升学生的英语表达水平。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指出:教学中涉及的有关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应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等密切相关,并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文化的兴趣。要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使他们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为发展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因此,教师有必要在英语课堂内外为学生创设学习英美文化知识的情境,帮助学生突破文化陌生感,让他们广泛接触鲜活的异国文化,一方面促进英语语言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培养他们的文化意识,开阔他们的文化视野,从而达到语言形式和内涵的有效习得。
(责任编辑 周侯辰)
[关键词]文化融合 情境架设 生态课堂 熏陶提高
[中图分类号] G633.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160035
一、构建英语生态课堂的必要性和方法论
1.突破文化陌生,跨越交际障碍。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的障碍,如果只是从我们母语文化背景出发,哪怕是最简单的交际,还是达不到交际目的。中国文化与英语民族的文化有著比较明显的差异,如中国人喜欢含蓄,英美人喜欢直白;中国人听到表扬习惯谦虚客套,而英美人则在表示谢意的同时欣然接受;中国人对长辈、老师、上级的称呼讲究“避讳”,而英美人则直呼其名表示亲密;中国人崇尚集体主义,而英美人宣扬个人独立。这些差异都不可能从语言语法规则上找到。如果不了解这些文化差异,学生也便不可能在真实的情境中说出符合交际常识的句子,有时甚至会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误会和伤害。要消除这类由文化差异导致的交际障碍,外语教师必须真正认识语言的基本功能:交际。
2.构建生态课堂,提高语用素养。我们知道,汉文化推崇儒家的“温良恭俭让”,强调推崇含蓄内敛,而与西方文化崇尚展现自我、张扬个性的文化性格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教学中应鼓励学生以“let me try”的积极心态投入到学习和活动中,从而加强文化融合。
美国加州旧金山州立大学的Douglas Brown教授在他的《语言学习与教学原则》一书中,提出“第二语言习得的生态”的观点。作者认为,所有第二语言习得环境都涉及不同程度的文化陌生,因此教师应该善于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找到教学的最佳切入点,加强语言习得的生态环境建设,拉近心理距离,防止语言隔膜,培养学习者对第二语言的亲近感,提高他们融入习得语言文化的舒适度,从而提高语言习得的敏感性。
构建生态课堂要体现文化性、开放性、互动性等特点,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让学生在活动体验中强化英语知识的掌握,提升语言运用能力和英语文化素养。
二、英语教学中文化渗透的内容和方法
1.创设课堂情境,营造文化氛围。
(1)课前讲演。每节英语课前,教师利用预备铃后几分钟,举行“英语小讲坛”的活动,为学生真实运用英语提供一个练习平台,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然、有效的导入文化的渠道。比如,西方有众多的传统节日,如圣诞节、复活节、感恩节、愚人节等。在这些节日期间,教师设计西方节日的专题,组织学生广泛收集该节日的相关信息和习俗,并进行整理,在课前讲坛时间由代表向全班进行展示。展示以口头汇报为主,可辅以多种形式,比如制作PPT、制作文化知识卡片等。
(2)聚焦热点。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文化的更新和变化也是日新月异。高中生由于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对新生文化更易于包容和接纳。流行文化是以大众传媒为载体、以文化商品生产为特征、以社会公众为对象的流通文化,通常以电视、电影、畅销书、音乐等为载体。教师不妨引导学生从流行文化中的一些热点和焦点中吸取有益成分,将其融合进课堂,为学生创设学习英语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如近年来人们普遍关注的选秀(talent show)话题,教师可以从China Daily、21st Century和国外网站上摘取相关资讯,学生在阅读材料的辅助下,会对话题投入更高的关注,同时教师也可以此为话题,鼓励学生自己去相关报刊、网站上搜集资料,获取英文新闻信息,在课上组织学生讨论、总结,甚至形成英文调查报告。
以流行文化为切入点,为学生创设有趣的英语学习情境,使得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下,从形式(form)和意义(meaning)上都能够有所得。
(3)课题探究。合作探究的环境如能得到正确的利用,则能够鼓励更持久的学习所必需的知识建构,文化知识的习得同样如此。教学中可以通过课题讨论,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尊重异国文化,同时不断地汲取对自己有用的东西。例如“让座”这个话题,教师可以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拟题让学生写出自己的想法,如:“Have you ever had the experience of giving seats on the bus?”“Why do people in Western countries dislike to be given seats?”等等。在英语教学中有意识地结合文化特征进行讨论,目的是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对异国文化的尊重与理解。如果学生的结论与作者意图不一致也没关系,因为学生的价值观体现了本国文化的价值内涵。通过冲突和矛盾,可以培养学生对异国文化的敏感性,以及尊重、正视异国文化的态度。
(4)角色扮演。中英文语言表达形式不同。要使语言表达得体,体现出异国文化的不同内涵,教师可以依托课本,为学生设置相应的语言环境,用角色扮演的方式,积极开展课堂交际活动。
教材中适合角色扮演的任务有许多,都可以让学生通过参与、表演和体验来完成。教师在让学生掌握语言知识、技能的同时,也应当让他们通过角色扮演来关注表情、手势和语气等在日常交际中的作用,以达到理解英语文化内涵的目的。如果有条件的话,教师还可以针对某一内容,剪辑一段无声的录像,要求学生根据该剧的内容,分别给各自扮演的角色配音。Jeremy Harmer 在《怎样教英语》中指出:课堂语言教学应该包含三个基本环节,其中之一是“运用”(activate)。“运用”的典型示范就是“角色扮演”。他认为“如果学生在课堂上没有机会稳妥地‘运用’知识,那么要使语言习得和学习转换成在真实世界的语言运用,就会碰上麻烦。”“运用”是语言在“真实世界的排演”。
如Module 1 Unit 2 Home alone中就包含了美国著名经典喜剧《小鬼当家》节选,有些文本虽不是剧本形式,但适宜改编成剧本进行角色扮演。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式组织角色扮演活动。如在初次阅读时,将全班分成几个大组,每个大组负责不同的角色,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在对课文内容进行梳理过后,可以把全班分为若干个小组,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揣摩不同角色的特点、对话,上台进行课本剧表演。 为了扮演好剧中角色,学生必须对文本深度阅读,充分理解剧中人物对话、独白、旁白和舞台指示的语言。角色扮演使学生感受了语言在真实情景中的运用,加深了对语言的理解,也培养了学生的角色意识,提高了学生对不同文化的感悟力,而且还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可谓一举多得。在表演过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在处理与子女关系上,中西方文化有什么差异?
(5)文化旁白。文化旁白(culture aside)是指在上语言课或其他课程时就有关内容加入文化的介绍和讨论,介绍人物、历史、风土人情和社會习俗等,可利用投影仪、录音机和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辅助教学。这样能为学生创设理解英美文化的情境,使得原本晦涩难懂的文化知识变得易于理解吸收。例如,在教学Module 3 Unit 3 Lost Civilizations时,由于学生对庞贝古城和楼兰古城的历史和文化了解很少,教师可以从网上下载配有英文解说的相关视频片段(如Discovery的相关纪录片),在阅读前呈现给学生,学生边看视频边听解说,教师对解说中的难点作必要解释。文化旁白法的使用增强了阅读教学的知识性、趣味性和文化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拓宽了学习内容的广度,扫除了因背景知识缺乏而导致的阅读障碍,提高了阅读教学效果。
2.开辟第二课堂,加强文化渗透。
(1)开设选修课程,普及文化知识。教师对英语的文化渗透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在课外也可以有效利用多种形式“见缝插针”,为学生创设丰富的情境。学校和教师可以开设校本课程与选修课程,如“英美概况”、“美国文化探秘”、“英语语言知识”等,分门别类地向学生系统介绍英语国家的文化情况,如姓名称呼、衣食住行、教育文化、经济金融、传统节日等,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也可以运用英语电影、电视、录像等资料给学生直观的感受,使学生对英语的实际使用耳濡目染,以增加对英语文化的了解。例如,教师可开设有关英语中常见成语和俗语及其文化内涵的选修课。习语的产生与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密切相关。英国是一个岛国,为了生存,人们不得不时常与恶劣的海洋气候相抗争。在英国人征服自然的过程中,英语中形成了许多与海洋有关的习语,如:all at sea 不知所措;between the devil and the deep blue sea 进退两难;While it is fine weather mend your sail 未雨绸缪。此外,西方文明强调天人对立,侧重向外探寻以及强烈的战胜欲和征服欲,由此形成了英美人重开创、求进取、善于抓住机会、大胆冒险的人生观。故英语习语中有Knowledge is power( 知识就是力量)。通过选修课、讲座等形式,将英美文化的背景知识渗透进学生的日常学习中。
(2)布置教室环境,营造文化氛围。很多班级都会在教室内张贴一些名人名言、励志金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样的方法同样可以如法“炮制”在英语文化学习上。教室里可以专门开辟一面英语墙,上面用来张贴英文标语,这些标语既可以是学生们通过各种途径搜集得来的,同时更鼓励他们“创造”属于自己的“名言警句”。每次围绕一个主题,比如信心(confidence)、志向(aspiration)、勇气(courage)等,收集相关英文句子,将经典的名人名言和精彩的学生原创进行全班展示。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还能够为他们的英语写作积累丰富的素材。
(3)加强课外读写,吸取文化养分。阅读是获取知识、培养兴趣的重要途径。要想让学生充分接触并吸收英语文化知识,光靠课上的有限阅读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可以通过组织读书会或读书俱乐部的形式,以班级或小组为单位,定期交流。在阅读材料的选择上,教师先进行把关,可以向学生推荐既充分体现英美文化又通俗易懂的英语读本,如莎士比亚的戏剧、希腊神话、圣经故事等,根据高中学生的词汇能力和接受能力,这些读本最好是经过保留了文化的原汁原味的改写本。很多人们耳熟能详的英文习语就出自这些书中,比如golden fleece(金羊毛)、Pandora’s box(潘多拉魔盒)等。很多故事不仅是英语文化的积淀,亦已成为世界文化的瑰宝,如诺亚方舟、亚当夏娃、力士参孙等。在开展课外阅读时,教师可布置相应的读书任务和完成周期,学生一方面积累书中地道的英语表达和丰富的文化知识,另一方面在读书会或读书俱乐部上相互交流,各抒己见。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适当提升难度,选择或让学生自选一些难易适中的英文阅读材料,鼓励学生自己进行翻译,提升学生的英语表达水平。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指出:教学中涉及的有关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应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等密切相关,并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文化的兴趣。要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使他们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为发展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因此,教师有必要在英语课堂内外为学生创设学习英美文化知识的情境,帮助学生突破文化陌生感,让他们广泛接触鲜活的异国文化,一方面促进英语语言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培养他们的文化意识,开阔他们的文化视野,从而达到语言形式和内涵的有效习得。
(责任编辑 周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