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2-0103-02
教学是一门艺术,一个教师要想上好一堂课,除了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还得多研究一些教学技能技法。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一节课结束后,说一段收束语很有必要。它对所教内容进行总结概括,与新内容的导入和分析讲授形成教学互补。它可以帮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整体性的把握,它能巩固学生所学知识,能帮助学生把所学知识整体地在他自己的知识“仓库”中定位搁置,更有助于定位搁置后的分解融化。同时,收束语也是师生之间经过辛苦的教与学的劳动后的一种沟通,师生都可以在总结之中享受收获的喜悦。富于启发性的总结还可以推动学生形成探求新知识的心理期望,也能让学生举一反三,把握学习新知识的思考方向,还能造成一种余音不绝的回味效果。
同时,课堂收束也是衡量教师教学艺术水平的高低标志之一。想要设计一个好的艺术的课堂收束,必顺认真钻研教材,精心了解学生,透彻研究教学方法;同时还能根据教学实际,随机应变,如果没有较丰富的知识,特别是语文专业知识;如果没有较好的教学业务能力,没有对课堂收束重要性的认识,是不能设计出高质量的课堂收束的。
一般说来,课堂收束语必须遵循“启发、概括、强化”的原则。在设计时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一是“畅”。即课的结束讲究流畅,与课的整体协调一致,衔接自然。最忌虎头蛇尾,乌鸦开屏。二是“精”。即课的结束讲究精炼,寥寥数语且又能独具匠心。最忌拖沓冗长,语不中的。三是“妙”。即课的结束讲究巧妙,既切合新课内容,有蕴涵深意。最忌简单重复,千篇一律。
在实际教学中,课堂收束的形式和方法确实很多。根据课堂收束的不同实际效果,我把课堂收束分为五大类,分别用五种标点符号概括如下:
1.“句号”式收束
该方法重在整理归纳所学新课内容。在完成教学任务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师生讨论,共同归纳总结课文重点、主要内容和特点等,为课堂教学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如《蝙蝠和雷达》一课,是这样结束的:
师:课文全部学完了,请同学们想一想,课文是怎样开头的?怎样点出中心?具体写了什么?主要内容是什么?写法有什么特点和优点?
生:(学生各抒己见略。)
师:同学们说得都不错。这篇科普说明文,以描述情景开头,通过设问点出中心,具体介绍了科学家们反复试验,揭开蝙蝠探路的秘密,着重介绍了雷达导航的原理。文章的介绍说明具体、准确、简单明了,叙述有条有理,逻辑性很强。
除上述的小结式以外,还有回顾式、概括式、自然收束式等。总之,都是为了本堂课完整、严谨、前后呼应,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逗号”式收束
该方法重在前后勾连。有时候,教师在结课时常常使用设立悬念的方法,使学生在“欲知后事如何”时却戛然而止,从而给学生留下一个有待探索的未知数,激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强烈欲望,使“且听下回分解”成为学生的学习期待。如教学《西门豹》(第一课时讲读第一段结束时),教师可巧设悬念:“既然西门豹不相信河伯娶媳妇这件事会灵,那为什么他还要去送新娘呢?这样的目的是什么?下节课我们再学习。”这样学生很想知道下面的内容,急切地等待着下节课,为上好下节课作了铺垫。
3.“叹号”式收束
该方法重在情感升华。关注“情商”,是现代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特征。注重“情感因素”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教师在结课时画上一个“叹号”,无论是亲情、友情,还是壮志豪情,总能掀起一个情感的高潮,使学生思想得到升华、性情得到陶冶,给人一种意犹未尽、回味无穷的感受。如教学《赶海》时,可用《赶海的小姑娘》这支动听的歌曲结束,让学生久久沉醉在优美的课文和欢快的音乐中。在教学《大江保卫战》结课时,老师在概括了课文了课文内容后,满怀豪情地用江泽民主席在慰问抗洪官兵时说的“伟大的中国人民是永远不可战胜的!”一句话作结尾,再次掀起学生强烈的激情。
4.“问号”式收束
该方法重在启迪思索。“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当前的语文教学改革鼓励学生质疑,注重学生质疑、释疑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初读课文时,会产生一些疑问,接着老师引导学生自主释疑。随着学生读文理解的深入,可能还会产生新的、更深层次的疑问,这是符合人们读书认知的客观规律的。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许多老师重视了前者,恰恰忽视了后一点。因此,在结课时画一个“问号”很有必要。如在教学《飞向月球》时,可这样收束:
师:“同学们,课文中还有不明白的问题吗?你们还想知道什么?”
(学生讨论)
生1:“我想知道月球上是冷还是热?”
生2:“月球上有外星人居住吗?”
生3:“我们国家什么时候能登上月球?”
生4:“我从课外书上看到月球上没有水、没有空气、怎么能说‘月球一定会成为人类的另一个家园’呢?”
师:“同学们,你们这一连串的问号真是好极了!让我们一起跟‘问号’交朋友,在以后的生活中去寻找答案吧!”
这样的结课,很好地把学生的“问号”作为启迪学生思考的连接点,给学生的影响自然是巨大的。
5.“省略号”式收束
该方法重在课外延伸。美国教育家科勒斯涅克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在教学实践中,怎样把学习语文与生活实践相结合,使课内与课外紧密联系在一起,一直是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探索和实践的课题之一。教师在课堂教学收束时画一个“省略号”,就是这个意思。《碧螺春》一文介绍了我国的名茶碧螺春的的传说、采摘、制作以及品尝的过程,表达了作者对碧螺春的喜爱和对劳动人民的热爱。结课时,教师可给学生布置这样一道作业:
“同学们,作者爱碧螺春,认真地观察了它的采摘、制作过程,并亲口品尝了它的味道,才写出了如此美妙的文章。其实,咱们这儿也有许多特产,想一想都有什么?”(学生回答略。)教师接着学生的讨论说:“这些东西,有的我们很熟悉,有的还不是十分了解,老师给你们时间,你们可以去看一看、尝一尝,还可查一查有关的资料,问一问当地的村民,我们也来写一篇文章,把家乡的物产宣传出去,好不好?”
这样的结尾,把学生原先“做练习题的作业”改成了“活动作业”,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笔者在实践中发现这次学生的习作质量普遍较高。学生的活动作业不正是课尾“省略号”的内容吗?
像前面介绍的《蝙蝠与雷达》一文,有位教师是这样收束的:
“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什么?你还知道人们从什么地方得到启示,发明了什么?”学生争着回答。教师趁着学生兴趣正浓,又提出一个问题:“你从什么得到启示,觉得可以发明什么?”要求学生积极开展科技小发明、小创作活动,鼓励学生去探索课本以外的奥妙。
因此,课文讲完,不应是学生学习的结束,而应把课尾作为联系课内外的纽带,引导学生向课外延伸、扩展,开辟第二课堂,像“省略号”一样,言已尽而意未绝,余味无穷。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不管是导入,还是收束,都没有一成不变的方法可以套用。只要我们解放思想,遵循教育规律,求真、求实、求活、求新;在教学领域不断探索、辛勤耕耘,就一定会跨进教学艺术的“自由王国”。
参考文献
[1]《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2001年第3期,P37
[2]官鹏程《浅谈课堂的结课艺术》,载《小学语文教学》2000年第5期
教学是一门艺术,一个教师要想上好一堂课,除了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还得多研究一些教学技能技法。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一节课结束后,说一段收束语很有必要。它对所教内容进行总结概括,与新内容的导入和分析讲授形成教学互补。它可以帮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整体性的把握,它能巩固学生所学知识,能帮助学生把所学知识整体地在他自己的知识“仓库”中定位搁置,更有助于定位搁置后的分解融化。同时,收束语也是师生之间经过辛苦的教与学的劳动后的一种沟通,师生都可以在总结之中享受收获的喜悦。富于启发性的总结还可以推动学生形成探求新知识的心理期望,也能让学生举一反三,把握学习新知识的思考方向,还能造成一种余音不绝的回味效果。
同时,课堂收束也是衡量教师教学艺术水平的高低标志之一。想要设计一个好的艺术的课堂收束,必顺认真钻研教材,精心了解学生,透彻研究教学方法;同时还能根据教学实际,随机应变,如果没有较丰富的知识,特别是语文专业知识;如果没有较好的教学业务能力,没有对课堂收束重要性的认识,是不能设计出高质量的课堂收束的。
一般说来,课堂收束语必须遵循“启发、概括、强化”的原则。在设计时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一是“畅”。即课的结束讲究流畅,与课的整体协调一致,衔接自然。最忌虎头蛇尾,乌鸦开屏。二是“精”。即课的结束讲究精炼,寥寥数语且又能独具匠心。最忌拖沓冗长,语不中的。三是“妙”。即课的结束讲究巧妙,既切合新课内容,有蕴涵深意。最忌简单重复,千篇一律。
在实际教学中,课堂收束的形式和方法确实很多。根据课堂收束的不同实际效果,我把课堂收束分为五大类,分别用五种标点符号概括如下:
1.“句号”式收束
该方法重在整理归纳所学新课内容。在完成教学任务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师生讨论,共同归纳总结课文重点、主要内容和特点等,为课堂教学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如《蝙蝠和雷达》一课,是这样结束的:
师:课文全部学完了,请同学们想一想,课文是怎样开头的?怎样点出中心?具体写了什么?主要内容是什么?写法有什么特点和优点?
生:(学生各抒己见略。)
师:同学们说得都不错。这篇科普说明文,以描述情景开头,通过设问点出中心,具体介绍了科学家们反复试验,揭开蝙蝠探路的秘密,着重介绍了雷达导航的原理。文章的介绍说明具体、准确、简单明了,叙述有条有理,逻辑性很强。
除上述的小结式以外,还有回顾式、概括式、自然收束式等。总之,都是为了本堂课完整、严谨、前后呼应,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逗号”式收束
该方法重在前后勾连。有时候,教师在结课时常常使用设立悬念的方法,使学生在“欲知后事如何”时却戛然而止,从而给学生留下一个有待探索的未知数,激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强烈欲望,使“且听下回分解”成为学生的学习期待。如教学《西门豹》(第一课时讲读第一段结束时),教师可巧设悬念:“既然西门豹不相信河伯娶媳妇这件事会灵,那为什么他还要去送新娘呢?这样的目的是什么?下节课我们再学习。”这样学生很想知道下面的内容,急切地等待着下节课,为上好下节课作了铺垫。
3.“叹号”式收束
该方法重在情感升华。关注“情商”,是现代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特征。注重“情感因素”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教师在结课时画上一个“叹号”,无论是亲情、友情,还是壮志豪情,总能掀起一个情感的高潮,使学生思想得到升华、性情得到陶冶,给人一种意犹未尽、回味无穷的感受。如教学《赶海》时,可用《赶海的小姑娘》这支动听的歌曲结束,让学生久久沉醉在优美的课文和欢快的音乐中。在教学《大江保卫战》结课时,老师在概括了课文了课文内容后,满怀豪情地用江泽民主席在慰问抗洪官兵时说的“伟大的中国人民是永远不可战胜的!”一句话作结尾,再次掀起学生强烈的激情。
4.“问号”式收束
该方法重在启迪思索。“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当前的语文教学改革鼓励学生质疑,注重学生质疑、释疑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初读课文时,会产生一些疑问,接着老师引导学生自主释疑。随着学生读文理解的深入,可能还会产生新的、更深层次的疑问,这是符合人们读书认知的客观规律的。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许多老师重视了前者,恰恰忽视了后一点。因此,在结课时画一个“问号”很有必要。如在教学《飞向月球》时,可这样收束:
师:“同学们,课文中还有不明白的问题吗?你们还想知道什么?”
(学生讨论)
生1:“我想知道月球上是冷还是热?”
生2:“月球上有外星人居住吗?”
生3:“我们国家什么时候能登上月球?”
生4:“我从课外书上看到月球上没有水、没有空气、怎么能说‘月球一定会成为人类的另一个家园’呢?”
师:“同学们,你们这一连串的问号真是好极了!让我们一起跟‘问号’交朋友,在以后的生活中去寻找答案吧!”
这样的结课,很好地把学生的“问号”作为启迪学生思考的连接点,给学生的影响自然是巨大的。
5.“省略号”式收束
该方法重在课外延伸。美国教育家科勒斯涅克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在教学实践中,怎样把学习语文与生活实践相结合,使课内与课外紧密联系在一起,一直是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探索和实践的课题之一。教师在课堂教学收束时画一个“省略号”,就是这个意思。《碧螺春》一文介绍了我国的名茶碧螺春的的传说、采摘、制作以及品尝的过程,表达了作者对碧螺春的喜爱和对劳动人民的热爱。结课时,教师可给学生布置这样一道作业:
“同学们,作者爱碧螺春,认真地观察了它的采摘、制作过程,并亲口品尝了它的味道,才写出了如此美妙的文章。其实,咱们这儿也有许多特产,想一想都有什么?”(学生回答略。)教师接着学生的讨论说:“这些东西,有的我们很熟悉,有的还不是十分了解,老师给你们时间,你们可以去看一看、尝一尝,还可查一查有关的资料,问一问当地的村民,我们也来写一篇文章,把家乡的物产宣传出去,好不好?”
这样的结尾,把学生原先“做练习题的作业”改成了“活动作业”,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笔者在实践中发现这次学生的习作质量普遍较高。学生的活动作业不正是课尾“省略号”的内容吗?
像前面介绍的《蝙蝠与雷达》一文,有位教师是这样收束的:
“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什么?你还知道人们从什么地方得到启示,发明了什么?”学生争着回答。教师趁着学生兴趣正浓,又提出一个问题:“你从什么得到启示,觉得可以发明什么?”要求学生积极开展科技小发明、小创作活动,鼓励学生去探索课本以外的奥妙。
因此,课文讲完,不应是学生学习的结束,而应把课尾作为联系课内外的纽带,引导学生向课外延伸、扩展,开辟第二课堂,像“省略号”一样,言已尽而意未绝,余味无穷。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不管是导入,还是收束,都没有一成不变的方法可以套用。只要我们解放思想,遵循教育规律,求真、求实、求活、求新;在教学领域不断探索、辛勤耕耘,就一定会跨进教学艺术的“自由王国”。
参考文献
[1]《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2001年第3期,P37
[2]官鹏程《浅谈课堂的结课艺术》,载《小学语文教学》2000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