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文明延绵不绝的重要缘由,是因为拥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汉字,并继之而生发出生生不息的中华文化。
汉字因书法而熠熠生辉。只要将黑黑的墨汁与白白的宣纸一结合发生化学反应,汉文化的天空便瞬间生动而神圣起来。故而,那些看似废纸一样的写上字的纸,便有了一个最好的归宿——字库——专门为字修造的灵塔——神一样的供奉着。那些字在焚化之后,烟雾一样的仙化,又回归给孔夫子。
这个美好的过程,赋予了汉字无限的神秘感和神圣感。我们可以看到和感受到的是,字库之塔自古随处可见,就是今天,我们依稀还会从古镇、古寺、文庙等文化重地,看到那些叫做字库的精致的矮塔。
对字如此,可以想见,那些水平较高的书法作品,所享受的地位就更加显赫。那是要经过繁琐的装裱程序之后,供奉在一个家庭的堂屋,一处庙宇的大殿,一幢恢弘的建筑最显眼的地方。这是中国文明形成的文化习俗。
中国书法经过千年的演变,因之有了篆、隶、楷、行、草五体,各种书法功能各异,千变万化,丰富多彩。自殷商甲骨文呈现出书法的萌芽状态开始,到汉隶,到钟王时书法的第一个高峰期,到章草,到魏晋南北朝后的颠张狂素,若干门阀世族,书法世家比比皆是,星汉灿烂般填满了中华汉字文明的天空——钟繇、卫瑾、陆机、索靖;以王羲之、王献之为代表的王氏家族;以庾亮为代表的庾氏家族;还有以谢安为代表的谢世家族,都是以前人们仰望的对象。
继之而来的唐代四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褚遂良),宋代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中国书法达到又一个顶峰期。后来又有“晚明四家”(邢侗、张瑞图、米万钟、董其昌),“吴中四才子”(文徵明、沈周、唐寅、仇英),“清四大家”(笪重光、姜宸英、汪士铉、何焯),扬州八怪(汪士慎、李鱓、金农、黄慎、郑燮、李方膺、罗聘、高翔)等,真可谓“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颜真卿其人其字
在中国,文化传承的家族血脉,是源远流长的。从一个书法家的命运、家族的命运来作为历史切片,解剖中国人文现象,生于唐代的颜真卿都应该是不二人选。
颜真卿是中国书法史上继二王之后书法创新的一座丰碑,其作品数量之巨、艺术造诣之高,可谓历代书家之冠。笔者学书十余年,遍临颜体各贴,感触颇深。毫不夸张地说,楷书至颜,真正反映出了大唐王朝的盛世风貌。
颜真卿的书法成就与其秉性、家族渊源莫不相关。颜真卿25岁登进士第。安史之乱爆发,46岁的颜真卿发表了讨伐安禄山的檄文,带着20万大军攻打叛军。平叛中颜家忠烈满门,被杀了30多人。公元784年,平卢、淄青节度使李希烈起兵反唐,74岁的颜真卿义无反顾地奉命前往劝降,被李希烈扣留并缢杀。半年后,李希烈叛乱平定,颜真卿的灵柩才得以护送回京。德宗皇帝为他废朝五日,追赠司徒,并谥号“文忠”。
就是这样一个看似忠烈且行伍出身的履历,其背后却是一个书法家的涵养所支撑着。我们不妨再看看颜真卿不凡的书法履历——
43岁书《多宝塔感应碑》,45岁书《东方朔画赞》,49岁书《蔡侄文稿》,53岁书《郭家庙碑》《争座位帖》。62岁书《麻姑仙坛记》,书摩崖书《大唐中兴颂》,63岁书《八关斋记》,68岁书《李元靖碑》,70岁书《颜勤礼碑》,71岁书《颜氏家庙碑》,74岁书《自书告身帖》《告伯父稿》《蔡明远帖》等数十种,作书论《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
对书法不熟悉的朋友不禁会问,颜真卿书写的那些帖那些碑,在历史上有什么重要意义?且以他49岁书《蔡侄文稿》为例。这是颜真卿祭其侄季明(颜杲卿之子)极度悲愤中写下的一篇文稿,是一篇忠义愤发、顿挫屈郁的盖世杰作。此帖原不是作为书法作品来写的,但正因为无意作书,所以写得神采飞动、笔势雄奇、姿态横生。以篆法入行,如熔金出冶,随地流走,一泻千里,时出遒劲,杂以流丽。我们可以从中看出“郁怒”,又可看出“沉痛切骨”。
由于颜真卿深厚的书法功底,方可随心所欲地驾驭他笔下的每一个字,继而使《蔡侄文稿》被后人尊为颜书第一,“天下第二行书”,恰如苏东坡所说“书法无意乃佳”。
颜体的精神内核
纵观中国古代书法之发展过程,宛如按脉,可感到其脉动。
能够集众家之长,开一代书风者,又常常是开明年代。比如唐宋时期,涌现出很多优秀的书法家。而明清两代,却逐渐衰落,甚至馆阁体盛行,媚俗之风严重影响和禁锢了书法家的生长……以至其后随着科举考试对考卷的严苛,比如要求卷面字迹务必达到“乌(乌黑)、光(光亮)、正(齐正)”规格,此规定大大约束了书者的创造性,个性淹没,导致“馆阁体”盛行。
实际上“馆阁体”自宋末就已显现,因为宫廷用以书写各种官方文件和对科举应试字体有所要求,遂逐渐形成了一种官样字体,宋时称“院体”,明时称“台阁体”,到了清代,直接冠名为“馆阁体”。
只因这种字体端整平正,千人一面,与富有个人风格和独创性的书法艺术本身相去甚远,以致逐渐僵化。整个清朝,越往后,书法主流就越进入狭谷深渊。
书品即人品。古代的仁人志士是很看重人品的。宋代大文豪苏轼对此有极为精道的总结,他说:“观其书,有以得其为人;则君子小人必见于书,是殆不然。”无论是家族,还是宗族,往往视品德为生命,历史上也有书法本身了得但人品及口碑不好者,也只是昙花一现。
就是在清朝馆阁体盛行之时,民间仍有不少叛逆者,比如扬州八怪,比如“颜派三杰”。康、乾、嘉三代清帝中,相继推崇并喜爱董其昌、赵孟頫、欧阳询的书法。唐楷,特别是颜楷虽不为时尚所庞,但作为万世楷模却一直存在着,因为颜体的生命力远在其他三位之上。清时最为知名的“颜派三杰”是何绍基、翁同龢、钱澧。
何绍基虽以学颜为宗,却杂取百家;翁同龢取道于钱澧,极得颜之神髓;而钱澧更是独领风骚,在书坛出董入赵之书风笼罩之时,钱则独学颜体。只缘为人刚正敢谏,后因和珅报复,积劳而终。清杨守敬《学书迩言》:“自来学前贤书,未有不变其貌而能成家者,独有南园(即钱澧)学颜真卿,形神皆至,此由于人品气节,不让古人,非袭取也。”学书学人,这三位学颜的典型人物,有着与颜真卿同样的秉性。
就书品而言,颜真卿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改变了汉字的外表形象;就人品而言,颜真卿更是为悠久的中华文明树立了一个铮铮铁骨的士大夫典范。
字既可以“外师造化”,又能“中得我心”,也就有了早在两千年前西汉文学家扬雄的一句名言:“书,心画也。”以至楷书演进到颜真卿这里,他得以超乎寻常的智慧和胆略,冲破种种传统的束缚和困扰,对楷书的结体、用笔进行了彻底的改造和有意识的组合。
书法是人的心理描绘,是以线条来表达和抒发作者情感心绪变化的。“字如其人”意谓人与字,字与人,二而一,一而二,如鱼水相融,见人如见字,见字如见人。
从这一点上讲,颜真卿无疑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一座书法史上的丰碑。
汉字因书法而熠熠生辉。只要将黑黑的墨汁与白白的宣纸一结合发生化学反应,汉文化的天空便瞬间生动而神圣起来。故而,那些看似废纸一样的写上字的纸,便有了一个最好的归宿——字库——专门为字修造的灵塔——神一样的供奉着。那些字在焚化之后,烟雾一样的仙化,又回归给孔夫子。
这个美好的过程,赋予了汉字无限的神秘感和神圣感。我们可以看到和感受到的是,字库之塔自古随处可见,就是今天,我们依稀还会从古镇、古寺、文庙等文化重地,看到那些叫做字库的精致的矮塔。
对字如此,可以想见,那些水平较高的书法作品,所享受的地位就更加显赫。那是要经过繁琐的装裱程序之后,供奉在一个家庭的堂屋,一处庙宇的大殿,一幢恢弘的建筑最显眼的地方。这是中国文明形成的文化习俗。
中国书法经过千年的演变,因之有了篆、隶、楷、行、草五体,各种书法功能各异,千变万化,丰富多彩。自殷商甲骨文呈现出书法的萌芽状态开始,到汉隶,到钟王时书法的第一个高峰期,到章草,到魏晋南北朝后的颠张狂素,若干门阀世族,书法世家比比皆是,星汉灿烂般填满了中华汉字文明的天空——钟繇、卫瑾、陆机、索靖;以王羲之、王献之为代表的王氏家族;以庾亮为代表的庾氏家族;还有以谢安为代表的谢世家族,都是以前人们仰望的对象。
继之而来的唐代四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褚遂良),宋代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中国书法达到又一个顶峰期。后来又有“晚明四家”(邢侗、张瑞图、米万钟、董其昌),“吴中四才子”(文徵明、沈周、唐寅、仇英),“清四大家”(笪重光、姜宸英、汪士铉、何焯),扬州八怪(汪士慎、李鱓、金农、黄慎、郑燮、李方膺、罗聘、高翔)等,真可谓“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颜真卿其人其字
在中国,文化传承的家族血脉,是源远流长的。从一个书法家的命运、家族的命运来作为历史切片,解剖中国人文现象,生于唐代的颜真卿都应该是不二人选。
颜真卿是中国书法史上继二王之后书法创新的一座丰碑,其作品数量之巨、艺术造诣之高,可谓历代书家之冠。笔者学书十余年,遍临颜体各贴,感触颇深。毫不夸张地说,楷书至颜,真正反映出了大唐王朝的盛世风貌。
颜真卿的书法成就与其秉性、家族渊源莫不相关。颜真卿25岁登进士第。安史之乱爆发,46岁的颜真卿发表了讨伐安禄山的檄文,带着20万大军攻打叛军。平叛中颜家忠烈满门,被杀了30多人。公元784年,平卢、淄青节度使李希烈起兵反唐,74岁的颜真卿义无反顾地奉命前往劝降,被李希烈扣留并缢杀。半年后,李希烈叛乱平定,颜真卿的灵柩才得以护送回京。德宗皇帝为他废朝五日,追赠司徒,并谥号“文忠”。
就是这样一个看似忠烈且行伍出身的履历,其背后却是一个书法家的涵养所支撑着。我们不妨再看看颜真卿不凡的书法履历——
43岁书《多宝塔感应碑》,45岁书《东方朔画赞》,49岁书《蔡侄文稿》,53岁书《郭家庙碑》《争座位帖》。62岁书《麻姑仙坛记》,书摩崖书《大唐中兴颂》,63岁书《八关斋记》,68岁书《李元靖碑》,70岁书《颜勤礼碑》,71岁书《颜氏家庙碑》,74岁书《自书告身帖》《告伯父稿》《蔡明远帖》等数十种,作书论《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
对书法不熟悉的朋友不禁会问,颜真卿书写的那些帖那些碑,在历史上有什么重要意义?且以他49岁书《蔡侄文稿》为例。这是颜真卿祭其侄季明(颜杲卿之子)极度悲愤中写下的一篇文稿,是一篇忠义愤发、顿挫屈郁的盖世杰作。此帖原不是作为书法作品来写的,但正因为无意作书,所以写得神采飞动、笔势雄奇、姿态横生。以篆法入行,如熔金出冶,随地流走,一泻千里,时出遒劲,杂以流丽。我们可以从中看出“郁怒”,又可看出“沉痛切骨”。
由于颜真卿深厚的书法功底,方可随心所欲地驾驭他笔下的每一个字,继而使《蔡侄文稿》被后人尊为颜书第一,“天下第二行书”,恰如苏东坡所说“书法无意乃佳”。
颜体的精神内核
纵观中国古代书法之发展过程,宛如按脉,可感到其脉动。
能够集众家之长,开一代书风者,又常常是开明年代。比如唐宋时期,涌现出很多优秀的书法家。而明清两代,却逐渐衰落,甚至馆阁体盛行,媚俗之风严重影响和禁锢了书法家的生长……以至其后随着科举考试对考卷的严苛,比如要求卷面字迹务必达到“乌(乌黑)、光(光亮)、正(齐正)”规格,此规定大大约束了书者的创造性,个性淹没,导致“馆阁体”盛行。
实际上“馆阁体”自宋末就已显现,因为宫廷用以书写各种官方文件和对科举应试字体有所要求,遂逐渐形成了一种官样字体,宋时称“院体”,明时称“台阁体”,到了清代,直接冠名为“馆阁体”。
只因这种字体端整平正,千人一面,与富有个人风格和独创性的书法艺术本身相去甚远,以致逐渐僵化。整个清朝,越往后,书法主流就越进入狭谷深渊。
书品即人品。古代的仁人志士是很看重人品的。宋代大文豪苏轼对此有极为精道的总结,他说:“观其书,有以得其为人;则君子小人必见于书,是殆不然。”无论是家族,还是宗族,往往视品德为生命,历史上也有书法本身了得但人品及口碑不好者,也只是昙花一现。
就是在清朝馆阁体盛行之时,民间仍有不少叛逆者,比如扬州八怪,比如“颜派三杰”。康、乾、嘉三代清帝中,相继推崇并喜爱董其昌、赵孟頫、欧阳询的书法。唐楷,特别是颜楷虽不为时尚所庞,但作为万世楷模却一直存在着,因为颜体的生命力远在其他三位之上。清时最为知名的“颜派三杰”是何绍基、翁同龢、钱澧。
何绍基虽以学颜为宗,却杂取百家;翁同龢取道于钱澧,极得颜之神髓;而钱澧更是独领风骚,在书坛出董入赵之书风笼罩之时,钱则独学颜体。只缘为人刚正敢谏,后因和珅报复,积劳而终。清杨守敬《学书迩言》:“自来学前贤书,未有不变其貌而能成家者,独有南园(即钱澧)学颜真卿,形神皆至,此由于人品气节,不让古人,非袭取也。”学书学人,这三位学颜的典型人物,有着与颜真卿同样的秉性。
就书品而言,颜真卿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改变了汉字的外表形象;就人品而言,颜真卿更是为悠久的中华文明树立了一个铮铮铁骨的士大夫典范。
字既可以“外师造化”,又能“中得我心”,也就有了早在两千年前西汉文学家扬雄的一句名言:“书,心画也。”以至楷书演进到颜真卿这里,他得以超乎寻常的智慧和胆略,冲破种种传统的束缚和困扰,对楷书的结体、用笔进行了彻底的改造和有意识的组合。
书法是人的心理描绘,是以线条来表达和抒发作者情感心绪变化的。“字如其人”意谓人与字,字与人,二而一,一而二,如鱼水相融,见人如见字,见字如见人。
从这一点上讲,颜真卿无疑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一座书法史上的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