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海市晋元高级中学是一所有着117年办学历史、具有光荣传统和深厚底蕴的沪上名校。学校一直秉持“选择教育”办学思想,以“智慧选择,卓越发展”为育人目标,深化推进“套餐式課程、个性化学程、模块化实施、走班制运作、综合性评价、学分制管理”的选择教育新生态。学校深化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积极打造线上线下、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智能学习创新平台,使学生获得卓越发展。2005年至今,通过任务驱动、团队攻坚,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探索与研究。一年确定一个新目标,一年突出一个主攻点,一年迈上一个新台阶,16年间十次举办了上海市及全国范围内的现场展示会。
在“聚焦结构治理和要素融合”与“聚焦机制制度和师生需要”发展的攻坚阶段,面对上海高考综合改革,学校不断思考并探索借助信息技术破解走班教学、教研与科研瓶颈,支撑学生德育与生涯规划教育,提升学校治理效率与效能的方法和路径。
信息技术打通走班教学瓶颈瓶颈一:数字化课程教学资源如何提升互联互通效能?
数字化课程资源是基于信息技术平台推进学校“套餐式”课程实施的基本要素,也是师生网上教与学活动必要的内容与条件。随着数字化资源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优质的数字化资源大量增加,如何高效管理和利用这些数字化资源是学校需要解决的首要难题。根据数字化资源建设的需求,依据《晋元高级中学数字化资源建设技术标准》,学校自主设计了一套数字化资源管理系统方案,并建设完成“晋元网上走班学习平台”。多年来,在学校信息化领导小组的带领下,全校师生共同努力,不断提升校园信息技术基础设施能级和改进信息技术平台功能,使得课程教学资源共享平台、课程教学支持平台不断优化。平台在信息归类存储、传输使用,以及对话式教学、交互式学习、互动式研讨等方面高效运行,效能不断增强,极大促进了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打通了教学资源的应用渠道。
瓶颈二:一体两翼走班教学如何有效组织?
为了适应新高考不断变化的形势,最大限度满足学生个性化和差异化的学习需求,学校设计了“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和“生活经验课程”四大板块的“套餐式”组合课程体系,丰富学生的课程体验和学习经历。为了破解课程教学组织难的瓶颈问题,学校在梳理了各学科开课需求的基础上,明确了排课规则,即语数外基础型课程行政班内教学,“ 3”学科等级考分层“实体走班”,“ 3”学科和信息合格考“网上走班”,“因趣分群”课程分类“实体走班”。根据排课规则,利用排课平台,学校将每周3个半天作为“ 3”等级考分层实体走班时段,将每周二、四、五每天两节课作为“因趣分群”课程分类“实体走班”时段,同时考虑合格考“网上走班”,分别设置好总班数、每科分层分类走班班数、每班学生数上限、选层分类指标等条件,学生通过电脑和手机端登录学校选课平台选定自己“ 3”学科的上课时序,生成属于自己的个性化课表,进行走班学习。
瓶颈三:走班教学运行过程中如何进行学生评价?
?在走班制教学运行过程中,学生常规管理、作业管理、答疑管理、成绩分析等环节均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经过梳理分析,我们发现这种“老师找不到学生、学生找不到老师”的管理困境,实际上是由于原有评价体制不适应新型走班教学组织形式造成的。针对这一问题,我们改进了以往仅关注学生基于纸笔测试的单一的终结性评价方式,增加并强化了走班教学中的过程性评价,即基于走班教学过程中学生课堂表现、作业质量表现、课下答疑表现等重要环节,结合各学科特色,设置了各学科专属的过程性评价体系。通过开发过程性评价平台和学分管理平台,学科教师可以根据评价量规对于学生一周的表现进行评价,定期做好每位学生走班学习过程跟踪和及时评价反馈工作,促进师生间的良性互动。同时,平台也能加强教学督导、及时反馈教学信息、及时收集和处理师生意见。
信息技术破解教研与科研难题
难题一:如何推进跨时空教研?
随着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互联网的多向交互性、移动智能终端的便捷性正改变着学习的形态,学习者也因此拥有了前所未有的时空自由和选择自由。建立促进教师自身专业化发展的良好平台,让更多的教学信息与教学资源在平台上得到整合,增加教师的知识容量,优化教研活动的组织形式,拓展教师互动的深度与广度,帮助教师极大地提高教学工作效率,一直是学校思考的问题。2018年12月13日,学校在“创建课堂生态 培育核心素养”市级教学展示活动中采用“智汇师”校本研修教师专业支持平台进行了13节公开课的在线听评课。目前,该模式已经在学校日常主备研讨课、学科教学展示活动中得到常态化应用。在线听评课模式拓展了教研时空,使得泛在教研成为可能。教师可以同时参与到不同课例的研讨学习,来自不同学段、不同学科、不同视角的观点也可以在平等氛围下即时激情碰撞。同时,教学资源得到了积累,教研成果也能及时地反馈到教学,极大地增强了教研效能,提升了教师专业能力。
难题二:如何让挑战性项目高效且有质量?
为了促进全校教职员工的专业成长,学校设立了年度挑战性项目,引导教职员工形成“为自己而研究”的课题意识,按照“小步子、低台阶、快节奏、求实效”的原则开展项目研究。让教职员工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工作情境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分析在学校教学和管理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项目设立伊始就得到教职员工的积极响应,课程教学、德育创新、信息技术、专业发展、管理服务和自主创新等板块申报的课题总量接近百项,学校亟需一套简洁、实用且针对性强的管理系统对课题进行科学高效的管理。基于对挑战性项目“准备工作→个人申报→立项审核→中期评估→终结评估”工作流程的认真梳理,学校与技术公司合作针对申报教师、课题管理人员、评审专家、系统管理人员等用户需求,开发了具有课题申报、课题评审、消息发布、课题导出与备份等功能的挑战性项目管理平台,平台的使用使得挑战性项目的申报和评审更加科学、规范和透明,提高了科研管理的效率。 信息技术赋能德育与生涯规划
赋能之一:Web2.0時代如何拓展家校共育维度?
作为上海市教委“易班”平台第一家入驻高中学校,我们在Web2.0时代“人本”“共享”“开放”理念的引领下,围绕“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将“易班”平台打造成网络时代学生、教师和家长共同成长的社区。学校从2011年3月开始,在“易班”平台上开展家校共育,鼓励家长更多地参与学校教育,发挥“易班”平台在家校共育方面的效能。学校通过“名师工作室”板块,帮助家长及时了解学校教学,提高校外监督和辅导的针对性。通过“每周一帖”板块,让家长共享并辅助引导学生思想动态。同时,邀请校友加入“易班”平台,让家长和学生共同感触校友的先进事迹,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激励动力。通过“心理氧吧”的线上问题反馈,帮助家长破解家庭教育中遇到的难题。同时,学校还着力培养一批网络名师、德育教育专家,上传一批优秀课程视频,评选一批优秀网络作品,帮助家长更好地了解学校教学,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赋能之二:如何利用智能诊断指导学生终身发展?
学校抓住上海市教育信息化应用标杆培育校的发展良机,统筹开展智能校园平台建设,深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整体推动学生的生涯发展指导。学校搭建生涯规划平台,对高一学生开展职业倾向测评,分析职业及专业发展方向;对高二学生开展生涯能力及学习多维测评,促进生涯规划动态调整;对高三学生三年生涯测评及学业成绩信息进行汇总,提供高考志愿填报和生涯发展建议。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精准数据分析,让学生全面地了解自己、评价自己,构建自画像,形成入校起步——在校中期——离校结业的全过程评价,进而为学生提供精准的生涯规划和个性的校园生活。
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深度应用勾画出未来学校的图景,基于技术内涵和框架而构建的学校教育新生态正逐渐显现。学校治理越来越多地具有现代技术治理的特质,日益成为一个基于计算机、物联网、通信技术、传感器和大数据等新技术手段,协调和重组多元治理主体的不同功能、资源与责任,从而实现高效、智能治理目的的过程。技术治理在现代教育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技术介入可能会带来教育风险,需要我们通过技术治理边界的厘清、制度创新及多元均衡地赋权赋能、赋予技术以教育理性,从而推进学校治理现代化。
在“聚焦结构治理和要素融合”与“聚焦机制制度和师生需要”发展的攻坚阶段,面对上海高考综合改革,学校不断思考并探索借助信息技术破解走班教学、教研与科研瓶颈,支撑学生德育与生涯规划教育,提升学校治理效率与效能的方法和路径。
信息技术打通走班教学瓶颈瓶颈一:数字化课程教学资源如何提升互联互通效能?
数字化课程资源是基于信息技术平台推进学校“套餐式”课程实施的基本要素,也是师生网上教与学活动必要的内容与条件。随着数字化资源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优质的数字化资源大量增加,如何高效管理和利用这些数字化资源是学校需要解决的首要难题。根据数字化资源建设的需求,依据《晋元高级中学数字化资源建设技术标准》,学校自主设计了一套数字化资源管理系统方案,并建设完成“晋元网上走班学习平台”。多年来,在学校信息化领导小组的带领下,全校师生共同努力,不断提升校园信息技术基础设施能级和改进信息技术平台功能,使得课程教学资源共享平台、课程教学支持平台不断优化。平台在信息归类存储、传输使用,以及对话式教学、交互式学习、互动式研讨等方面高效运行,效能不断增强,极大促进了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打通了教学资源的应用渠道。
瓶颈二:一体两翼走班教学如何有效组织?
为了适应新高考不断变化的形势,最大限度满足学生个性化和差异化的学习需求,学校设计了“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和“生活经验课程”四大板块的“套餐式”组合课程体系,丰富学生的课程体验和学习经历。为了破解课程教学组织难的瓶颈问题,学校在梳理了各学科开课需求的基础上,明确了排课规则,即语数外基础型课程行政班内教学,“ 3”学科等级考分层“实体走班”,“ 3”学科和信息合格考“网上走班”,“因趣分群”课程分类“实体走班”。根据排课规则,利用排课平台,学校将每周3个半天作为“ 3”等级考分层实体走班时段,将每周二、四、五每天两节课作为“因趣分群”课程分类“实体走班”时段,同时考虑合格考“网上走班”,分别设置好总班数、每科分层分类走班班数、每班学生数上限、选层分类指标等条件,学生通过电脑和手机端登录学校选课平台选定自己“ 3”学科的上课时序,生成属于自己的个性化课表,进行走班学习。
瓶颈三:走班教学运行过程中如何进行学生评价?
?在走班制教学运行过程中,学生常规管理、作业管理、答疑管理、成绩分析等环节均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经过梳理分析,我们发现这种“老师找不到学生、学生找不到老师”的管理困境,实际上是由于原有评价体制不适应新型走班教学组织形式造成的。针对这一问题,我们改进了以往仅关注学生基于纸笔测试的单一的终结性评价方式,增加并强化了走班教学中的过程性评价,即基于走班教学过程中学生课堂表现、作业质量表现、课下答疑表现等重要环节,结合各学科特色,设置了各学科专属的过程性评价体系。通过开发过程性评价平台和学分管理平台,学科教师可以根据评价量规对于学生一周的表现进行评价,定期做好每位学生走班学习过程跟踪和及时评价反馈工作,促进师生间的良性互动。同时,平台也能加强教学督导、及时反馈教学信息、及时收集和处理师生意见。
信息技术破解教研与科研难题
难题一:如何推进跨时空教研?
随着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互联网的多向交互性、移动智能终端的便捷性正改变着学习的形态,学习者也因此拥有了前所未有的时空自由和选择自由。建立促进教师自身专业化发展的良好平台,让更多的教学信息与教学资源在平台上得到整合,增加教师的知识容量,优化教研活动的组织形式,拓展教师互动的深度与广度,帮助教师极大地提高教学工作效率,一直是学校思考的问题。2018年12月13日,学校在“创建课堂生态 培育核心素养”市级教学展示活动中采用“智汇师”校本研修教师专业支持平台进行了13节公开课的在线听评课。目前,该模式已经在学校日常主备研讨课、学科教学展示活动中得到常态化应用。在线听评课模式拓展了教研时空,使得泛在教研成为可能。教师可以同时参与到不同课例的研讨学习,来自不同学段、不同学科、不同视角的观点也可以在平等氛围下即时激情碰撞。同时,教学资源得到了积累,教研成果也能及时地反馈到教学,极大地增强了教研效能,提升了教师专业能力。
难题二:如何让挑战性项目高效且有质量?
为了促进全校教职员工的专业成长,学校设立了年度挑战性项目,引导教职员工形成“为自己而研究”的课题意识,按照“小步子、低台阶、快节奏、求实效”的原则开展项目研究。让教职员工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工作情境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分析在学校教学和管理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项目设立伊始就得到教职员工的积极响应,课程教学、德育创新、信息技术、专业发展、管理服务和自主创新等板块申报的课题总量接近百项,学校亟需一套简洁、实用且针对性强的管理系统对课题进行科学高效的管理。基于对挑战性项目“准备工作→个人申报→立项审核→中期评估→终结评估”工作流程的认真梳理,学校与技术公司合作针对申报教师、课题管理人员、评审专家、系统管理人员等用户需求,开发了具有课题申报、课题评审、消息发布、课题导出与备份等功能的挑战性项目管理平台,平台的使用使得挑战性项目的申报和评审更加科学、规范和透明,提高了科研管理的效率。 信息技术赋能德育与生涯规划
赋能之一:Web2.0時代如何拓展家校共育维度?
作为上海市教委“易班”平台第一家入驻高中学校,我们在Web2.0时代“人本”“共享”“开放”理念的引领下,围绕“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将“易班”平台打造成网络时代学生、教师和家长共同成长的社区。学校从2011年3月开始,在“易班”平台上开展家校共育,鼓励家长更多地参与学校教育,发挥“易班”平台在家校共育方面的效能。学校通过“名师工作室”板块,帮助家长及时了解学校教学,提高校外监督和辅导的针对性。通过“每周一帖”板块,让家长共享并辅助引导学生思想动态。同时,邀请校友加入“易班”平台,让家长和学生共同感触校友的先进事迹,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激励动力。通过“心理氧吧”的线上问题反馈,帮助家长破解家庭教育中遇到的难题。同时,学校还着力培养一批网络名师、德育教育专家,上传一批优秀课程视频,评选一批优秀网络作品,帮助家长更好地了解学校教学,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赋能之二:如何利用智能诊断指导学生终身发展?
学校抓住上海市教育信息化应用标杆培育校的发展良机,统筹开展智能校园平台建设,深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整体推动学生的生涯发展指导。学校搭建生涯规划平台,对高一学生开展职业倾向测评,分析职业及专业发展方向;对高二学生开展生涯能力及学习多维测评,促进生涯规划动态调整;对高三学生三年生涯测评及学业成绩信息进行汇总,提供高考志愿填报和生涯发展建议。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精准数据分析,让学生全面地了解自己、评价自己,构建自画像,形成入校起步——在校中期——离校结业的全过程评价,进而为学生提供精准的生涯规划和个性的校园生活。
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深度应用勾画出未来学校的图景,基于技术内涵和框架而构建的学校教育新生态正逐渐显现。学校治理越来越多地具有现代技术治理的特质,日益成为一个基于计算机、物联网、通信技术、传感器和大数据等新技术手段,协调和重组多元治理主体的不同功能、资源与责任,从而实现高效、智能治理目的的过程。技术治理在现代教育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技术介入可能会带来教育风险,需要我们通过技术治理边界的厘清、制度创新及多元均衡地赋权赋能、赋予技术以教育理性,从而推进学校治理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