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与学生减负

来源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xuan19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世纪的中国教育要取得新突破、体现新面貌,就必须对以往所遵循的教育理念进行重新思考,对中外教育差异进行再度比较,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质疑,对现有的弊端进行解剖,及时调整教育改革的方向,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民族的振兴。课程改革、教学改革、考试改革、评价改革与学生减负是教育整体改革的五个方面,本文试图通过对中美教育差异的比较和思考,发现我国教育的一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于课程
  
  课程问题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直接关系到未来人才的素质结构和发展水平,关系到国家的发展进程。我国开设的主要文化知识课,中学课程达15门以上,近年虽进行了课程改革,但课程结构还不够合理,功能还不够健全,理论与实践不协调,内容偏深、偏难,重书本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重课内轻课外、重主课轻副课、重学业轻身体、重成绩轻动手的现象依然存在,难以满足学生丰富的精神生活和多样化、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影响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初、高中劳动技术教育等课程虽排在课表上,但事实上却被中、高考科目的老师进行应试教学所替代。职业教育也安排在中考分流后进行,考分高的学生上大学,考分底的学生上职业学校学习劳动技能。
  美国中学课程开设8门,语文、数学所占比例与我国大体相同;但外语仅占3%,大大低于我国17%的比例;音乐、美术占9%,高于我国4%的比例;体育占10%,高于我国7%的比例。美国课程具有综合化、社会化、重实用的特点,课堂上讲授最新的知识,让学生学那些他们最需要、最有用的东西。世界各地发生的新事件、新的科技进步,很快就会反映到课堂上和教材里,学校始终跟踪世界最前沿的科技、文化、教育潮流。在文化知识课以外,中小学和幼儿园还有两门课与中国不一样,他们开设职业教育课和演讲课,相当重视职业技术教育,其课程占总课时的17%,美国职业教育课从幼儿园就开始了,学生常常利用游戏或节日的活动,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动手实践、操作,掌握烹饪、裁剪、缝纫、打字、汽车修理、制作等技能和方法。到了高中,职业教育是每名学生必修的10个学分课,学生按个人兴趣选择职业教育课程,成绩合格的学生可获得职业教育证书,当学生高中毕业后,即可走上社会就业。美国的教学法就是边干边学,边学边干。
  演讲课在我国的某些大学里有,中小学里则不多见,幼儿园更不用说了。而美国的高中生必修《基础演讲》课,在初中有演讲训练,小学有演讲学习,就连幼儿园也有演说练习。演讲既锻炼了胆量和口才,又能互相学习,增长知识,经过从幼儿园开始的训练和小学加中学的学习,到了大学阶段,难道学生还会被动地坐着听教授的讲课而一言不发、不敢提问吗?那些竞选学生会主席、市长、州长、国会议员、以及美国总统的候选人,就是通过这样的教学法培养出来的!
  我国的学生在学校里没有得到很好的演讲锻炼和技能教育,只会死读书,因此缺乏胆识,循规蹈矩,动手能力差,工作能力差,遇事总是畏缩不前,没有主见,胆小怕事。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雷文说:“中国学生勤奋好学,但他们不敢挑战权威,不敢与教授争辩”。
  未来学家德雷伯·考夫曼对课程改革和发展提出了六点要求:1.课程本身必须有利于培养学生收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2.课程必须有利于培养学生清晰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及对未来的预测;3.课程必须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人类环境深刻的理解力;4.课程必须有利于培养学生社会交往活动的能力;5.课程必须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解人类和社会的能力;6.课程必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个人能力(包括自卫、安全、卫生、营养及性的教育、消费教育,与人交往的技能,个人学习的最佳方式及策略,自知之明和自我克制能力等)。我国的课程必须在现有的基础上继续改革。注重课程的基础性,国家应统一要求,保证系统严密的科学文化知识体系,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学力;注重课程的针对性,使课程与国家发展目标、教育目标相一致,与社会发展、个人发展相协调;注重课程的实用性,使课程与职业生活、现实社会相联系,促进经济文化的发展;注重课程的前瞻性,课程内容能体现当今世界最新动态和成果,使课程适应培养未来科技、经济、社会发展人才的需要;注重课程的多样性,针对不同地区的特点和水平设置不同的课程,体现个性发展。
  
  关于教学方法
  
  我国有着优秀的教育遗产,特别是在教学方法上,自古就有举一反三、循循诱导、师生对答等提倡启发式教学的优良教学传统,但始终存在一个弱点——老师已经知道某一问题的答案,通过各种方式诱导学生到达那个“唯一正确”的答案,一旦答案找到,教学便告结束,以后就是反复记忆这个答案,以备考试。我国教师讲授以演绎法为主,注重正确、严谨和详尽,强调服从统一的共性,注重传授系统的科学知识,讲究“专”和“深”,重灌输。
  美国实行小班化教学,教学形式、教学方法都是开放式的。教师教学以归纳法为主,注重生动、活泼、有趣,注重引导学生探索和思考,强调批判性思维和创意,尊重和激励个性发展,除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老师已知的正确答案外,特别注重打开、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想象力,他们认为:没有做不出的东西,只有想不出的东西,想象力是智慧的最高境界,他们始终把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放在首位。课堂上给予学生自由想象的空间,引导学生探索未知的但却客观存在的潜在答案。比如:1+2=3,但老师会问:1加多少个数字等于3?有整数、分数、负数,茫茫数海,由此激发学生探索数学奥妙的兴趣。一篇描写海鸥的课文讲完后,我国老师引导学生按课本中对海鸥的描述得出统一答案就行了,而美国老师会让学生去图书馆查阅有关海鸥的信息,去海边观察海鸥的种类与生活习性,去访问鸟类学家或动物饲养员,以掌握海鸥的更多知识,然后要求学生写社会调查报告,做科学研究等,学生经过社会调查和研究交给老师的报告,都有新的、更多的发现,往往会给老师和同学带来意外的惊喜。
  
  关于考试
  
  我国的考试制度起源于唐代的科举,到了今天,考试的形式和内容虽有较大改变,但基本上还是以考学生知识记忆、常规原理为主,而且还规定不可以使用计算器。一般以阶段性考试、期中、期末考试成绩来评定学生的学期成绩,以中、高考成绩为依据录取高中生、大学生,一考定终身。平时考试一结束,有的学校还公布成绩,排名次,严重伤害了后进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其产生自卑心理,造成恶性循环,从而学不好,以后也干不好事情。美国的教师不让学生知道彼此的考试成绩,也不完全用考分去衡量学生的好坏,他们认为,培养一代有知识、有创造能力又充满自信与朝气的人,对国家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美国的高考叫SAT的学生素质考试,在全国不同地点统一时间、统一内容、统一考卷进行,内容为数学和英语两大部分,以多项选择题为主,可以使用计算器,考试时间为3小时,总分是1600分。如果考生的分数在1400分以上,可以选择到耶鲁大学、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这类名牌大学就读并申请奖学金;在1200分以上的考生可选择到州立大学等4年制高等院校就读;在1000分左右的考生,则可选择到各市的两年制社区学院上学,先拿准学士学位,再继续修学分拿本科的学士学位。但学生素质考试只是高中生进入大学的参考条件之一,如果一名高中生自认能上社区学院而不向往名牌大学,那么他不去参加素质考试也能上一所大学。美国的素质考试仅作参考而不是决定因素,在考试的次数与成绩的认定上较为灵活,学生可一进高中就参加这样的考试,以几年中最好的一次成绩来申请大学,因此不怕某一次失手,没有中国高中生那么大的压力。美国高中生上大学的必备条件是高中各学期各门课的总平均成绩必须在B以上(A为90分以上,B为80分以上,C为70分以上,D为60分以上,F为59分以下,不及格)。美国学生的学期成绩由3部分组成:平时的课堂作业和家庭作业分占50%,考试分占25%,项目考试占25%,三个部分可以互补,实施三位一体的综合评定,能够比较客观地反映出一名学生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领会和掌握程度,从某种意义上说还能反映学生的智力水平。美国的项目考试,对大学生是毕业设计或毕业实习,在中、小学和幼儿园阶段,每学完一个单元或一门课程,老师会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新学知识的理解,做出一个能表达自己已掌握该项学习内容要素的项目。比如美国的幼儿园,当教过1~100的数字后,老师会请小朋友用一个星期的时间,做一个能代表自己已学会了100这个数的项目。于是,有的用100个小珠子串成手镯,有的用100根吃完的冰淇淋小木棒搭起一座小房子,有的用100张彩色的糖纸按不同的色彩贴成了一幅自己的画像……美国的孩子就是这样凭着自己的理解力和想象力,多姿多彩地赢得了自己项目考试的好分数。幼儿园尚能如此,小学、初中、高中更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了。美国SAT考试还有一个附加参考条件,就是推荐信。美国的教育体制鼓励学生走出校门参与社会实践,想攻读医学博士的高中生去医院当医务助理;想攻读企业管理成为企业家的高中生,可以去实验室刷瓶子或给理工科的后进生当家教;想攻读政治学当社会活动家的高中生,可去政府、国会以至白宫做见习生。这些不同的社会组织负责人就会给高中生参与者写推荐信,作为进入大学的有力参考。那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高中生在美国上大学的问题上是“不吃香”的。
  我国现行的高考制度已经严重异化,过分注重书本知识,而忽视了其它,以单纯的智育成绩代替综合评估,以单纯的分数代替智能的全面评估,在很大程度上已失去了选拔人才的功能。它不能反映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它所能反映的仅仅是一个人的考试能力、对各类试题的熟悉程度、对出题重点的准确判断以及答题的技巧等,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如何,只能通过一系列综合的指标才能判断,综观世界各国的高考制度,很少像我国这样,把卷面成绩作为唯一标准来录取学生。宁波市全国人大代表范谊在2007年3月全国两会上提交的《关于创新高校招生制度的建议》中指出:“高考以及它所派生的应试教育已经使我国的教育迷失了方向,失去了教育的本性和和灵魂;它使我们的儿童失去了天真和幻想,失去了对学习的热情和能力;它使我们的青年戴上了思想的枷锁,只能对规定知识反复记忆和辨析,扼杀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创造的冲动;它使我们的民族习惯于接受和模仿,一个曾经最富有创造力的民族今天必须重新学会创造。”“教育的定位应该从‘选拔人’回归到‘培养人’上来,不能以分数代替教育的主旨,更不能以分数来体现教育的整体。”我国的高、中考必须从内容、方式、方法等各方面进行大幅度的改革,听说读写、实验、操作等都应作为考试的形式,试题应注重考查学生的潜能,不能仅以分数来决定优劣,在学生的评价标准上,改“一考定终身”为“综合考察学生的表现和潜力”,结合学生的学业记录、社会服务和技艺特长,可用“高中毕业会考”加“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学术潜力考试”来完善当今的高考。
  
  关于评价
  
  评价包括对学校办学质量、教师业务能力、学生学业成绩等多个方面。中国的课程改革虽提出了评价的改革,但由于应试教育一直未得到根本性的变革,事实上,社会、教育行政部门还是以升学率来评价学校的办学质量,学校以学生学科考试的得分作为唯一标准和依据来考核、衡量、评价教师和学生,每年中、高考结束后,教育局总是把各校学生考分的平均分、优秀率作一个统计,进行排名,予以公布,并以分数高低来评定、奖励教师,分数成为衡量教师的“价格”,成为学生的命根。中、高考录取按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排列,差一分都不行。分数无休止地激发着学生外在的学习热情、激发着教师加班加点地讲课、大运动量地帮助学生训练,却扼杀了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扼杀了教师创造能力的发挥。一大批业务精湛、上课精彩、科研成功,有思想、有能力、有素质的好老师,往往由于班级学生的基础差、素质差,加班加点少而导致学生考分低,从而被学校误判为差老师。事实上,他们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中坚力量。由于评价的畸形,导致学校违背教育规律的现象频频出现:第一,高分竞争,家长要高分,校长要高分,教师要高分,学生也要高分,于是学校三天一小考,五天一中考,十天一大考,周考、月考、联考、摸底考、模拟考一个接一个,而且考完就排名次,压得人喘不过气来。第二,课程体系被破坏,学科被人为地分为三个“世界”:“第一世界”是升学必考科目,“第二世界”是会考科目,“第三世界”是不考科目,音、体、美、劳动技能课根本没有一席之地,学生喜欢的科目只有忍痛割爱,学生知识结构被破坏,劳动观念和劳动行为习惯的培养被忽视,学生人格的塑造被忽视。第三,教学变异,为了应付各类考试,教师大搞题海战术和填鸭灌输式教学,成为名副其实的“教书匠”,让学生死记硬背,最终导致学生“高分低能”。
  美国评价学生的方法是:学科成绩+职业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综合能力素质。对学校的评价依据是:学校是否培养了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对教师的评价是:你是否敬业,你的专业素质怎样,你讲课是否清晰,是否受学生欢迎,而决不用学生的考分来评价教师业务水平的高低。
  到底如何评价教师的水平、教师的能力?单凭学生考分的高低来评价教师的业务能力是极其可笑和幼稚的。当过教师的都知道,在工作积极性、业务素质一样的前提下,生源是决定教学成绩的关键,是内因,是第一要素。可事实上很多学校的分班不公平,避开教育腐败不说,即使按学生的考分高低平均分班,可学生的智力、潜力、发展性一样吗?教师所面对的学生是可变的,软弱的,怎能用强硬的分数、用一刀切的方法来评价教师的业务能力呢?孙海平培养了跨栏名将刘翔,孙的水平可谓高吧?可他这几年只培养了一个刘翔,按教育界的观点,孙应该能把其他运动员也都培养成刘翔式的人物,这可能吗?事实上,刘翔的运动素质是孙海平成功的关键所在和决定因素。教育何偿不是如此?中国的学校里还常常会听到校长责备教师的“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之说,教师往往反唇相讥“那你去教呀”,问题是校长的话太离谱了,听起来一点也不懂教育,可中国就有很多这样的人把持着校长的位置,而且好多人当上校长后就不任课了,由于没有教学成绩与教师相比了,所以指责起教师来更是随意,甚至肆无忌惮。
  
  关于减负
  
  我国的教育只局限在大量的文科类抄写、理科类推理演算题作业上,学生背着沉重的书包(塞满大量相同的应试复习资料、应试搭配练习册),一般早上6:30左右到校早读,白天排满8~9节课,晚上5:30左右放学,每天除了听课就是铺天盖地的作业和考试,走读生放学后回到家做作业一般要做到12点左右,住校生晚上9:30上完晚自修回到宿舍,学校熄灯后有的学生还要借助手电筒在宿舍里继续做作业。这是筋疲力尽的一天,睡眠不足的一天,毫无生机的一天,重负低效的一天,身心被摧残的一天。学生之间流传的一则短信,足可以说明我国学生的辛苦和无奈:“猪=吃饭 睡觉,我=吃饭 睡觉 做作业,所以,我=猪 做作业。”学生感叹:猪除了吃饭睡觉还能对社会有所贡献,我们只会吃饭睡觉对社会又有何用?学生负担加重的同时,教师的负担也在加重,一般一个中、高考科目的老师一周要上课18~20节,白天上足8小时班后,晚上还要外加几小时的夜班。难怪老师们常说:“中国有两个行业的工作最累、最苦,一个是煤矿工人,还有一个就是教师。煤矿工人有生命危险,而教师天天在透支身体,同样有生命危险”。香港城市大学校长张信刚清楚地记得他上小学语文课是“来来来,来上学,去去去,去游戏”,他叹息:“现在内地学生是来来来,来考试;去去去,去补习,孩子做白日梦的机会都没有了,这对今后的创造力有很大的影响”。难怪西方国家的家长对不听话的孩子常常讲:“再不听话就把你送到中国去读书”,由此可见,我国学生的学习负担之重已是世界闻名,并且已是骇人听闻。过重的课业负担,扼杀了学生智力的开发和发展,扼杀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压抑了学生能力的提高,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美国的学生,无论是大学生、研究生,还是中小学、幼儿园的学生,都没有我国这么重的学习负担,美国中小学生从早上7点钟到校,下午3点钟放学,中午有40分钟的午餐时间。美国学生的学习是轻松愉快但又是快节奏的。老师布置的作业是适量的,不会过分地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极少有学生把作业带回家的。下午3点学校放学后,由于没有考试的压力,学生有的去参加音乐、美术、体育兴趣小组,有的去参与航海、航天俱乐部,有的钻进环保、种植、养殖、电脑电器的天地里东摸西碰,当然也会有后进生坐在教室里补习,完成课堂上未完成的作业。学生课后是根据自己的兴趣与需要而各得其所。美国的课外活动丰富了学生的精神生活,促进了学生和谐、全面的发展。
  我国的教学模式好多是模仿前苏联的,可人家早已改革采用先进方法了,我们却一切依旧,不但有早读,还有早早读,有的学校还设置了晚读,真是滑天下之大稽。如何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现在不得已的办法是,教育行政部门统一规定上学和放学时间,机关能够朝9晚5,学校上学、放学为什么不能也统一时间?各地按国家课标统一设置课程,非中、高考科目按规定开设,坚决不允许由其他课程替代;像上海一样,取消早读课;必要时取消期中考试;由教育业务部门组织名师按照课程标准编写高质量的作业本,学生课外作业一律以此书为准,教师不得补充,至于学生自己加量由学生自行决定。倘若这样,学生的负担应该能减轻一些。
  实践证明,一国之兴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之兴衰。应试教育改变了,素质教育才能获得空间,新课程改革才会有新的、质的突破。学生减负了,才能轻松活泼地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启发想象力,激发创造力。中国学生有“三好”:基本功好、书本知识好、考试成绩好。美国学生有“三强”:创新能力强、动手能力强、演说能力强。我国课程与教育改革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在保留、继承传统的“双基”优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加强学生创造才能的培养,使学生的潜能、天赋得以发挥,个性得到发展。为什么国际奥林匹克竞赛中不少中国学生获大奖、拿金牌,很少听说美国学生获奖,然而世界公认的诺贝尔自然、社会科学成就奖却被众多的美国人拿去,至今未被一个中国人捧回,美国的教育体制重视素质教育和学生能动性、创造力的培养,考试中的项目设计启迪了新理念、新灵感,激发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教学方法是产生诺贝尔奖得主的摇篮,诺贝尔奖奖励的不是应试高分的佼佼者,而是社会科学中的杰出活动家和自然科学中的项目发明者。
  中国人是聪明的,沉睡的东方之狮应尽快醒悟过来,如果我们的课程改革、教学改革、考试改革、评价改革与学生减负做好了,并克服一切困难坚定不移地努力做下去,中国人获得诺贝尔奖指日可待!中国科教兴国伟大构想的实现指日可待!中国的腾飞指日可待!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中学)
其他文献
素质教育尽管推行多年,但是仍然不尽人意,甚至出现“素质教育喊得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搞得扎扎实实”的错位现象。社会的舆论,百姓的期待,领导的要求,使得很多学校在夹缝中艰难生存,更使得很多老师在重压下苦苦挣扎。难怪有的老师发出这样的感慨:班排名、校排名、县排名、名名挂心中,及格率、良好率、优秀率、率率有压力。残酷的竞争逼得老师近乎发疯,有限的时间好象成了他们赖以立足的生命线,哄抢时间几乎成了他们走向胜利
初三上半学期考试结束了,班上成绩大有进步,我让学生写一篇考试总结,结果第2天收上来一看,全班64个同学,64篇总结,就是64篇检讨书。每个同学都在自己的总结上面检讨自己的过失:如上课没认真听讲,作业没有独立完成,很少向老师、学生请教,平时自己太懒,学习不刻苦、不努力,考试时粗心大意等等,然后就是在下半个学期中如何改正这些缺点,取得理想的成绩等等。  学生们都在拼命地找出自己的缺点、不足之处,然后试
近二十年的教书生涯,总少不了感动的往事;近十年的班主任生活,也总不能让我忘怀与学生在一起的时时刻刻,分分秒秒。此时,在温暖的阳光下,我的悠远的思绪又飘到了大学刚毕业的那一年……  与每一个大学毕业生一样,参加工作的开始,我总想把教学和班主任工作做得都很出色。于是,在学期初,我就为自己制定了宏伟的规划,要做个出色的教师,要当个了不起的学者、教育家!  当我听见校长宣布我是高一(8)班班主任时,心情非
教师评语,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和行为表现作出评价时使用的语言,它包括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和肢体语言等。目前,对教师评语的研究较少,已有的研究只是从某个侧面或某个角度论述教师评语,缺乏对教师评语系统而全面的描述和分析。考虑到当前教育教学中教师使用评语的实际情况,为了便于进行调查和收集数据,笔者主要针对小学高年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书面评语和口头评语展开调查研究,以期了解当前小学教师评语的
青少年好奇心较强,又缺乏理性的判断能力,于是盲目学习和模仿西方文化的现象在农村中学生中越来越多,崇拜明星、奇装异服、另类头发、谈恋爱等现象在学生中已不足为奇,甚至还有吸烟、饮酒、赌博、小偷小摸等行为,他们的思想行为与未成年人的年龄身份很不协调,其心理障碍的成人化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困扰着我们的教育。    “先学做人后学艺”,“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思想教育在学校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学校是一段旅程”,的确如此,每个人从小学到高中,再到大学乃至最后的博士研究生阶段,在学校学习的时间最长也只能有20多年,但在人的生命长河中,这20多年又何尝不过仅仅是一段旅程?每个人的这段旅程可能长短不一,但不管它的长短,也不管这其中是否充满坎坷与迷茫,最重要的是生在其中的教育者每走过一段旅程,能充满阳光,以阳光的心态带给学生阳光般的关怀。本书作者特林·芬瑟老师正是这样的一个人。他具有这种阳光心
【缘由】  学完了运算律(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进行单元复习时,整理与练习中有这样一道习题:    办公室一位上了年纪的教师笑着说:“真好笑!班里有一半学生不会举例,但能熟练地用字母来表示运算定律。”她的说法立即得到了另一位教师的应和。从对话中,可以看出他们对学生学习中出现这一“奇怪”现象的不解,他们认为学生会用字母表示定律,而不会举例说明,是“死学习”、学“死知识”的表现。刚好,这一节复习课笔
去年,著名画家和文化评论家陈丹青来到南京大学作学术讲座时提到:“中国是世界上最庞大的美术教育国家,这么庞大的美院系统每年还在成百上千地招生,这个供求关系是畸形的,我不相信中国需要这么多画家。实际上他们一毕业就面临失业,一定会去干别的,比如装修之类的。当然市场会调节,但这个调节很痛苦,因为年轻人把最美好的时光耗在这个上面了。”此言一出,立刻引起轰动,也再次引发了人们对“艺考热”的关注。    “艺考
所谓教学策略,是指在课堂上教师为达成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方式和方法。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是进行有效教学的根本保证。在实际教学中,我们选择教学策略时需要注意些什么,需要怎样体现教学策略对于学生语文学习的促进作用?笔者以最近在校内所听的《美丽的丹顶鹤》第二自然段教学为例,谈一谈自己粗浅的思考。  《美丽的丹顶鹤》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中的一篇课文。文章情景交融,描绘了丹顶鹤美丽的外形和高雅的姿态,展现了
《考试大纲》是高考命题的依据,考生需要了解考纲,以增强复习备考的针对性。但考生在利用考纲时,存在着两种误区:一是过多地关注考纲的变化情况,认为有变化的部分一定与本年度高考命题的方向有关,于是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复习新变化的内容。虽然考纲的变化对高考命题方向的调整带来了新的能力要求,但这是对原考纲中不恰当的表述与要求做出的调整和完善。所以考生应给予关注而不是下赌注。二是考生认为考纲要求是逐年加深、加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