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带着镣铐的舞蹈

来源 :安徽文学·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c_xy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悟空传》是唐僧师徒四人孤独的狂欢,他们生活在束缚中,为了自我的救赎踏上西天取经之路,就像完成一曲带着镣铐的舞蹈。《悟空传》通过语言表达自由化、人物去典型化以及重释文本意义的方法,层层深入主题,重新解读西游取经之路,诠释唐僧师徒四人在镣铐下舞蹈的顽强精神。
  关键词:表达自由化 去典型化 意义重释
  《悟空传》是由网络小说家今何在创作的网络小说,自2000年出版后一直流传不息,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悟空传》重新定义了传统的西游取经情节,打造了一个另类的西游世界。作者通過对《西游记》中人物的戏仿,直抵成佛寂灭背后的苍凉。《悟空传》是唐僧师徒四人孤独的狂欢,他们生活在束缚中,西天取经的一路都是为了自我的救赎,就像完成一曲带着镣铐的舞蹈。
  《悟空传》对《西游记》的重新解读,主要体现在语言表达自由化、人物去典型化以及重释文本意义三个层面。
  一、语言表达的自由化
  语言表达的自由化与网络小说本身的性质有关。网络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公民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发表各种类型的健康言论。约束的减少促使了作家的自由表达。其次,网络小说的受众大多是青少年,对作品的审美接受度较低,作者预设的理想读者干预了创作风格。《悟空传》语言生动活泼,幽默诙谐,日常口语的穿插丰富了语言层次,如唐僧在喝水后打哈欠说:“我醉了,我要回去睡个大觉”,猪八戒在和孙悟空争吵时“气你个头啊”等等表达都来自于日常生活。文本中使用了大量的叹词,如“哎呀、不要哇,咦,哈哈”等等。与这种语言风格相对应的是《悟空传》中对话体结构的使用。《悟空传》里展开情节、刻画人物大量运用对话体。这其中又分为一人自说自话与多人对话。一人自说自话如孙悟空在打死唐僧时的一段话:
  孙悟空哈哈大笑“孙悟空,你又犯了一桩天条了!”
  他仰天大叫:“我杀了他,如何,有种来杀我呀!”[1]10
  孙悟空的这段话带有深刻的毁灭倾向,借自说自话的方法表达了他的迷茫痛苦以及压抑后的爆发。这样的自说自话实质上是代替了传统小说中的心理描写,人物在这个过程中抒发自我的内心情感和对世界的态度。多人对话中,人物转而将目光投向外在世界,相对松弛的气氛是文章深刻主题的一种调和。如唐僧师徒四人的一段对话:
  “咦,猴子今天怎么了?”猪说,“哦,我知道!被打傻了。哈哈哈……哈……?”
  “不对。”沙僧说。
  “哪儿不对?”八戒问。
  “不知道,只是不知为何突然空气中充满可怕的压力。”沙僧面孔扭曲,满头大汗。
  “我没杀她。”猴子说。
  “那么漂亮的小姑娘,我就知道你下不去手的。”唐僧说。[1] 11
  对话体的大量运用给了人物尽情表达自我的自由,使文章风格更加多变。同时,《悟空传》呈现出消解语言符号意义的趋势。如唐僧在起身离开孙悟空和妖精前说的我要去那幽深的雨巷散步,期盼再相逢一个丁香花样的妖精。《雨巷》中丁香一样的女子象征着戴望舒追求的理想,在这里,却成了唐僧的一句玩笑,起到了陌生化的效果。
  二、人物去典型化
  唐僧师徒四人都是我们熟悉的文学典型。唐僧好为人师,孙悟空勇敢热情,猪八戒好吃懒做,沙僧老实巴交。孙悟空在中国文学史上一直是一个备受推崇的文学形象。他神通广大、无所不能,又疾恶如仇、果断忠诚,深受人们喜爱。孙猴子的形象来源于印度佛教。《金明馆丛稿二编》中载:“印度最著名之纪事诗罗摩延传第陆编,工巧猿名Nala者,造桥渡海,直抵楞伽。此猿猴故事也。”[2]孙悟空在文学史上一直都是积极、正面、乐观的形象。在《悟空传》一书中,孙悟空颠覆了以往的单一形象,成为了一个有血有肉有情,并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最终消灭自己的悲情英雄。《悟空传》中,孙悟空勾掉了生死簿,从此天下生灵皆长生不老,被神斥为妖魔,结果神魔战争一触即发,处处都是生灵涂炭。他上天做了官,最后意识到自己从来都不是神的一员,大闹天宫被压在五指山下。他的记忆被篡改,不知道自己的姓名,不知道自己做过的事,一切呈现在他面前的历史都是假象,一片空白地踏上西天取经之路。看起来,他做的每一步都是错事。文中却把他这种明知是错仍然义无反顾去做的悲凉刻画得淋漓尽致。《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只有一个目的,以护送唐僧成功到达西天成就自己的功德圆满。《悟空传》中的孙悟空随时在困惑,他不断质疑周围的环境,试图揭开一切的谜底。他是恐惧的,当他大声告诉紫霞:“你恐惧来生,却又恐惧着死,你不知道你每天为什么这样活着。”他又是无畏的,当他大闹天宫,将棒舞得个金光四射,近百天将,无人能近时,他的内心独白是:苍穹动摇时,我放声大笑,挥开如意金箍棒,打它个天也翻地也覆。从今往后一万年,你们都会记住我的名字,齐天大圣孙悟空。面对注定失败的结局,他仍然狂笑着战斗,不屈服神佛的威力,在生命的最后仍然高喊着:“天地生我孙悟空!”
  发生鲜明变化的人物形象还有唐僧。唐三藏在《西游记》中一心取经,充当着取经四人组的上层阶级,即师傅角色。在唐僧身上,封建儒生的迂腐和佛教信徒的虔诚富有讽刺性地得到统一。他成天念叨着对一切妖魔虫豸讲仁慈、行恕道的混账话,但一碰上妖魔,就吓得滚鞍下马,涕泪交流。他身上的另一特点是奴性的虔诚,遇到大小神佛,他一概顶礼膜拜,不问真假;朝见各国君王,他统统山呼万岁。[3]无疑,唐僧的形象在《西游记》中是具有讽刺性的,他和孙悟空一丑一美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唐僧在《悟空传》中的形象得到了升华。他成了佛祖坐前用千年修为与佛祖赌众神不能控制世人的命运金蝉子。当他下界成为了玄奘,承寺院方丈相传住持之位时,他拒绝了,他知道自己要学的住持不能教他。他说:“我要这天,再遮不住我眼,要这地,再埋不了我心,要这众生,都明白我意。”何等慷慨!唐僧在《悟空传》中是最清醒地意识到这个世界的人。他是第一批先驱者更是坚守者。他的灵魂与孙悟空的灵魂契合在一起。他们同样渴望跳出规则,同样敢于向这个世界发出呐喊和挑战。这样的灵魂神佛畏惧,天地为之变色。   三、文本意义的重释
  《西游记》将西天取经之路定义为修成正果,而《悟空传》的西天取经更像是无法完成的旅途。如来问金蝉子:“你好不容易修得如此功德,为何还要冒险重走西天路?”金蝉子转眼大笑问: “西天在何处?”如来答:“我处便是西天。”金蝉子回答:“说的是,我处便是西天。”西天的本身被质疑。玉帝许诺孙悟空杀死四大魔王就可取得真经,其中一个魔王是东海瀛洲齐天大圣,也就是孙悟空他自己。猪八戒去西天是为了与阿月团聚,而最后的团聚是在他们死亡之际。沙僧不会水,却被流放流沙河,500年的时间他只敢一直站在河中的一块小石头上。他精心拼凑的琉璃盏,转眼间就被天神再度打为碎片。四个人的命运就像是一场被精心安排好的游戏。向西走只是一场谎言,因为向西的方向是反的,这样走永远也到不了西天。神佛定下了界限,已知的世界永远有他们到不了的地方,无法回头又无法前进。
  《西游记》中,我们关注的重点往往在唐僧师徒经历的“九九八十一难”上,而《悟空传》放大了读者群很少注意到的背景细节,重写西游之路。今何在在《悟空传》的序言中写道:“《西游记》里的一切都很隐晦,但我写得很直白。”如《西游记》中的“六耳猕猴之难”。《西游记》中描绘六耳猕猴与孙行者“盖为神通多变化,无真无假两相平。”六耳猕猴与孙悟空的相似度之高一直令人困惑,《悟空传》则对此做出了解答。《悟空传》中孙悟空与假孙悟空的战斗结束后,他发现自己的身体渐渐地融入了一片虚无。此时他才知道所谓的“假孙悟空”是五百年前追逐理想不愿放弃的他,神佛制造了一场惊天的骗局,为的就是让孙悟空自己消灭自己。《西游记》所涉及的神佛的缺点仅限于物欲,而《悟空传》中的神佛遭到了全面的解构。神佛在这本书里成为了一个符号,象征着绝对规则。他们冷酷无情,就连以慈悲为怀的佛也同样如此。善良的蟠桃园小仙阿瑶在王母面前拼命磕头,血染红了玉砖。观音大士看到了,皱了皱眉头,只是淡淡说了一句:“地弄脏了。”神佛表面上看起来高高在上,掌控一切,实际上他们虚伪贪婪、压抑人性。作品直接抨击了由神佛创造的一整套规则,体现出一种对界限的超越。不仅仅是神佛,普通的生灵也是一片混沌。万千生灵因为孙悟空勾掉生死簿获得了永生,他们歌颂孙悟空为英雄;神开始惩戒众生,百年的神魔大战一触即发,他们转而将孙悟空视作魔王。他们只关心自己的现状,甘心被统治。正如玄奘在作品中说的:“若想度人,就永远到不了西天。”要对抗的世界太广,坚守者的身影在其中显得格外孤独,又尤其可贵。
  带着镣铐的舞蹈,就像是一种黑色幽默。既然已经被镣铐束缚,又如何自由地舞蹈。唐僧在走出界限时说:“只有你们真正明白你们心里想要什么,才会想起我这个师傅的。”唐僧的心是自由的,佛祖坐前他说自己永远无法用語言描述一朵花的盛开,一棵树的全貌。他的心中自有天地。孙悟空没有过去,没有现在,也没有未来,但他始终为了内心原始的冲动尝试着打破界限,是一个堂吉诃德式的英雄人物。猪八戒在生命的最后不再固执外表,和阿月一起被吞噬在大火中,沙僧知道自己珍惜的琉璃盏在神仙眼中只是个破杯子时终于大喊出“我要杀了你们!”《悟空传》的动人之处正在于叙述了唐僧师徒打破镣铐,顽强舞蹈的追寻过程。即便是最后遭遇毁灭,他们也能骄傲地说出:“这个天地,我来过,我奋战过,我深爱过,我不在乎结局。”这一曲舞蹈可歌可泣,令人赞叹!
  参考文献
  [1] 今何在.悟空传[M].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
  [2] 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219-220.
  [3] 马积高,黄均,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下[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249.
其他文献
摘 要:夏目漱石在日本享有盛名,几乎家喻户晓,人尽皆知。继处女作短篇小说《我是猫》发表之后,其创作锋芒锐不可当。纵观夏目漱石短暂的12年创作生涯可以发现他经历了多次文学思想上的转变。本文通过对其前期三部曲中的《从此以后》进行深入分析探讨,挖掘夏目漱石在题目背后隐藏的对“以后”的诠释,并结合其创作背景进一步明确其心境的转变。  关键词:以后 临界点 夏目漱石 心境转变  一、前言  自1906年作为
期刊
摘 要:卢新华在后伤痕时代的伤痕写作,本文以《伤魂》为个案,结合其创作历程,在叙事层面上采用嵌套叙事,叙事时间与故事时间两个时间的叙述者展开对话;在受述者上以个人命运变迁为主体线索而展开;在个体生命的显叙事之下还有个人疯癫的狂人式叙事来揭示其复杂性与丰富性。  关键词:伤魂 叙事分层 个体生命 疯癫叙事  新时期的“伤痕文学”发端于卢新华的同名小说《伤痕》,自从小说《伤痕》发表后,作者卢新华成为当
期刊
摘 要:亚历山大·格林是俄罗斯白银时代一位别具一格的杰出浪漫主义作家。他的小说创作深受欧洲文学影响,读起来充满异域情调和浪漫主义色彩,他也以其充满想象力与传奇色彩的小说创作享誉俄罗斯文坛,代表作有《红帆》《灿烂的世界》《金锚链》《踏浪女人》《穷途末路》等。他的作品中那带有神秘色彩的幻想和冒险、富有浪漫情调的爱情故事所展示给人的画卷异于常人,令人难忘。本文将以《踏浪女人》为例对格林作品中的浪漫主义元
期刊
摘 要:辜鸿铭《中庸》英译本因地道流畅、文采斐然在西方广为流传,被收入《东方智慧丛书》,并多次重印。对于辜译《中庸》,学者褒贬不一。本文拟从生态翻译学的角度来对辜译《中庸》进行解读和探析,得出了辜译《中庸》适应了辜选译《中庸》的生态翻译环境,适应性地选择了一系列特色鲜明的翻译策略,成功地完成了一部整合适应度高的譯作,是儒家经典英译的典范。  关键词:辜鸿铭 生态翻译学 中庸  一、引言  清末文化
期刊
摘 要:悦读是阅读的升华,在悦读的视角里发现语言发展的背后有着深刻的文化背景、鲜明的民族特点和心理。在语言诸要素中,词汇对文化的反映表现得最为直接与敏感。目字起源很早,在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随后产生了许多目词语,在这众多的目词语背后也衍生出了丰富多彩的目文化。  关键词:目 字 词语 词义 文化  读书的最高境界莫过于“悦读”,“悦读”是在“阅读”基础上的快乐体验,“阅读”变成了“悦读”,文本中的
期刊
摘 要:南宋皖江词人群体奉理学为共同的学术追求,在看待和创作词的态度上,皖江词人将理学的精神注入词作之中。 其主要表现方式有两种:一是以理入词,带着理学精神和意趣去填词;二是以词释理,即主动将词作为阐释理学观念的工具。  关键词:皖江词人 理学 词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校优秀青年人才基金重点项目“南宋皖江词人群体研究”(2012SQRW140ZD);淮南师范学院校级科研课题(2010wk039) 
期刊
摘 要:“藏与露”是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借宝钗之口表述的绘画理论,也是曹雪芹在小说创作中采用的叙事策略。本着“为闺阁昭传”的创作主旨,“该藏的要藏”体现为以转述淡化男性人物形象,“该露的要露”体现为以女性人物为试点,彰显女性形象。  关键词:《红楼梦》 曹雪芹 叙事策略 “藏露”  《红楼梦》第四十二回,惜春接了画大观园的任务,在众姐妹的打趣中,一本正经的宝钗说了一段至理名言:“这园子却是像画儿一
期刊
摘 要:白先勇先生的《台北人》是一部描绘在那个特殊年代“沦落台北的大陆客”的芸芸众生相的短篇小说集。作者结合切身体会并运用别样的写作手法展现了《游园惊梦》《永远的尹雪艳》和《金大班的最后一夜》中钱夫人、尹雪艳和金兆丽看似不同实则一致的命运轨迹,回顾了一个特定时期一批特殊女性令人唏嘘的生活遭遇。  关键词:台北人 女子 命运 人物形象  在《台北人》的扉页,作者写道:“纪念先父们以及他们那个忧患重重
期刊
摘 要:《苦难辉煌》一书是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所长金一南教授历时十五年的呕心沥血之作。该书从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政治事件入手,以生动的语言、详实的史料、独到的视角、质朴的情感,再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从苦难走向辉煌的气势恢宏的历史画卷。书中所宣扬的“听党指挥”、“服务人民”、“实事求是”、“艰苦奋斗”分别对应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中的“忠诚”、“为民”、“公正”、“廉洁”,这也正是公安特警所必须秉承和
期刊
摘 要:《剪灯新话》刻画了形形色色的人类以及与其迥然相异的异类,如鬼魂、神灵等等。原本与人类属性相异的异类,在《剪灯新话》中的关系却较为紧密、和谐。在人类和异类均友善相待的情况下,整部小说的氛围和谐而安宁,甚少有恐怖、矛盾与冲突。人类与异类的和谐关系,实际上寄托着翟佑对情与理的呼唤。  关键词:人 异类 相互关系 《剪灯新话》  神、灵、鬼、怪等与人类存在形式迥异的“异类”,历来是古代小说家们乐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