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园教学楼东侧围墙内有一条水泥路,我们把那里设为大班幼儿户外建构游戏区。我们投放了砖块、木板、纸筒三种低结构材料,幼儿可以自主选择、自由搭建。我们憧憬着孩子们会在这里搭建桥梁、城堡、花园,我们满怀期待开始了对建构区游戏的观察。然而,大班幼儿第一次来到这个建构区时,并没有拿这些材料来搭建,不要说搭房子了,连一堵矮墙都没有。但是,他们在游戏中是投入、专注的。他们拿砖块、木板架起斜坡,拿纸筒在斜坡上咕噜咕噜地滚……我们忽然意识到,幼儿第一次接触这样的材料必定是充满好奇的,幼儿反复摆弄材料,正是在探索和了解这些材料的特性。我们不能因为把材料投放在建构区,就要求幼儿只能拿这些材料开展建构活动。于是,我们静下心来开始了持续的观察。
●打保龄球
杰杰拿了一块木板,将一端搁在水泥路牙上,架起了一个斜坡。他又拿了一个纸筒横放在斜坡顶端,一放手,纸筒就咕噜咕噜滚下去了。接着,他又拿了几个纸筒,并排横放在斜坡顶端,让它们一齐滚下斜坡。鑫鑫则拿了三个细一点的纸筒并排横放在斜坡底端,想要把它们往上推,却发觉很难。杰杰说:“你这样不行的。”于是,鑫鑫把这些纸筒竖了起来,放在斜坡底端的水泥地上,一共放了六个,排成两排。杰杰把手里的一个纸筒横放到斜坡顶端,鑫鑫喊“一、二、三——”,杰杰一放手,纸筒就滚了下来,击倒了斜坡下竖着的纸筒(见图1)。两人开心地欢呼起来:“耶,打保龄球了!”
随后,两人不厌其烦地重复着“打保龄球”游戏。我们看到幼儿创造出了木板与纸筒的组合玩法,积累了纸筒能从斜坡上滚下来的具体经验,不禁对他们接下来的探索好奇起来:他们会持续探索斜坡上的滚动现象吗?他们还会让这些材料“碰撞”出怎样的故事呢?
●滑滑梯
两天后,幼儿又来到户外建构区开展游戏。继上一次玩“打保龄球”游戏之后,杰杰和鑫鑫又玩到了一块儿。两人合作搬来了砖块和长条形木板,一层一层地搭建起来。搭了两层之后,他们停了下来。杰杰将一块长木板的一端搁在了第一层木板的边缘,搭了一个较平缓的斜坡。然后,他站到了斜坡上,双脚交替着假装在斜坡上跑动。鑫鑫看见了,跑到另一端也架起一块长木板,但他把木板一端搁在了第二层木板的边缘,所以斜坡很陡。鑫鑫也想站到斜坡上,但他发现实在太困难了(见图2)。鑫鑫和杰杰的不同尝试意外地触发了他们对“陡”和“平”的感知和体验。因为在陡坡上“跑步”太困难,鑫鑫马上作了新的尝试——他拿起一块砖放到斜坡上,只见砖块快速地滑了下去(见图3)。
也许是砖块的滑落唤醒了两人关于“打保龄球”游戏的记忆,他们又开始在斜坡上滚动纸筒。两人轮流在鑫鑫架的陡坡上滚纸筒,粗的、细的,长的、短的,一边滚还一边说:“比上次打保龄球快!”在一旁观看的宇宇拿了一块长木板架在原本杰杰架斜坡的那一端,木板的一头高出第二层好多,他又拿了一块短一点的木板,架到第二层木板上面,一端搁在高出的木板上,也形成了一个斜坡。这样一高一低出现了两个连续的斜坡(见图4),大家惊叹道:“哇,一个双层的滑梯!”
在双层滑梯上,纸筒“调皮”地翻滚着,有时连续下两个坡后滚得很远,有时下了第一个坡后在转折处一个弹跳掉了下来,有时半道上就飞出去了……幼儿一次又一次将滚落的纸筒捡起,再放回滑梯顶端……随着纸筒的滚动,幼儿敏锐地观察到了纸筒滚落轨迹的不同,进而探究斜坡的坡度、纸筒的大小、推纸筒的力度与纸筒滚落速度及轨迹的关系,丰富了关于斜坡的经验。
●玩溜溜板
第三次游戏时,杰杰没来上幼儿园,鑫鑫一个人在游戏。他把两个纸筒并排横放在地上,又将一块木板搁在上面,做成了一个能滚动的溜溜板(见图5)。鑫鑫单脚站上去试了试,发现纸筒会滚,站到板上好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试了几次后,他干脆坐在木板上,前前后后地挪动着,玩得很开心。辰辰看见了,学着鑫鑫的样子也做了个溜溜板。他看到鑫鑫在木板下面放了两个纸筒,却因木板晃动而没能成功站上去,于是他在木板下面放了三个纸筒。他也想慢慢试着站上去,但木板还是随着纸筒的滚动而不停地晃动。试了几次都失败后,他改为跪坐在木板上,前前后后地微微晃动身子,使溜溜板动起来(见图6)。
无论是鑫鑫还是辰辰,在这一过程中都积累了在移动的平面上保持身体平衡的经验。他们不断调整身体姿势,从试图站到木板上到降低身体重心后或坐或跪在木板上,他们都尝试了各自的策略并取得了成功。
皓皓一直在一旁观看,他吸取同伴的经验,又作出了新的尝试。他紧挨着水泥路牙将纸筒一个一个并排铺开,然后将木板搁在上面。他小心地踩上去试了几次,终于成功站到了木板上。站稳后,他试着扭动身体,溜溜板开始慢慢地滑动(见图7),皓皓兴奋地大喊:“快看,我的溜溜板滑起来了。”
皓皓的成功激起了辰辰的探索欲望,他又有了新的想法。他将两块长砖叠放成一根柱子,然后双手扶着柱子成功地站上了溜溜板(见图8)。可是,当溜溜板滑动起来时,木板与纸筒渐渐错开了,人就又没法站稳了。皓皓借助路牙阻止纸筒滚动的策略给了辰辰启示,辰辰找来几块砖,分别放在溜溜板滑动方向的两侧,把纸筒拦在了里面。辰辰再次扶着柱子站上溜溜板,这回,溜溜板无论滑到哪一边都会碰到砖块转头回来,辰辰来来回回地滑动着溜溜板,脸上露出了笑容(见图9)。通过这次游戏,我们看到了幼儿为解决问题而作出的积极尝试。
●跳板接物
第四次游戏时,杰杰回来了,他看到鑫鑫有了新的玩法,也跃跃欲试。他将木板和纸筒搬到旁边的草地上,把木板架在一個纸筒上,形成一个斜坡,又拿了一个纸筒从斜坡上滚下去。但因为斜坡较缓,又是架在草地上的,纸筒刚落到草地上就受阻停了下来。杰杰有点生气地踩了一下木板,结果纸筒借着木板上翘的力量往上弹了一下。
杰杰眼睛一亮,似乎有了新的想法。他把纸筒竖起来放在木板接触地面的一端,然后试着踩另一端,木板上的纸筒便跳了一下。杰杰兴奋起来,马上开始了新的探索。几次尝试后,他发现有时纸筒还没被撬动就掉了,于是弯下腰对着纸筒和木板看了好一会儿,随后找来了一个短一点的纸筒,并尽可能地往木板中间放。他在木板翘起的一端用力一踩,木板上的纸筒高高地弹了起来。几次之后,杰杰已经驾轻就熟了,他将单脚踩木板改为双脚跳上木板,每次都能成功地让木板上的纸筒弹起来。等到渐渐掌握了跳跃的力度后,他又试着在纸筒弹起时用双手去接住纸筒。胜胜在一旁看到后,也学着杰杰的样子玩了起来,尝试了多次后,胜胜也能双手接住弹起来的纸筒了(见图10),两人身手灵活得有如杂技演员。
●平衡站高
在对材料的不断探索中,幼儿的游戏内容也在不断丰富。一天,胜胜拿了不少木板、纸筒、砖块一层一层地往上架空建构。他用四个纸筒做底柱,上面架一块木板,再往上叠加砖块。一旁的皓皓也用类似的方法搭建着。幼儿开始玩建构游戏了吗?他们想要搭建什么呢?正当我们满心期待时,却看到胜胜和皓皓小心翼翼地站到了刚刚搭建的“建筑”上(见图11)。这时,鑫鑫来了,他也在旁边搭建起来。在三个男孩都成功站上去后,他们开始比试谁搭的层数多同时又能站得稳。这一比试还吸引了一群小伙伴来给他们做裁判。很快,鑫鑫发现用长纸筒当柱子不太稳,站上去容易晃动,于是他用砖块来代替。他搭了5层,并且稳稳地站了上去,获得了冠军。
经历了这一段对幼儿游戏的观察,我们从刚开始的十分期待幼儿转回到建构游戏,到后来渐渐释然,转而欣赏幼儿在游戏中的探索和发现。这一过程也促使我们反思,其实幼儿在游戏时并不会有意识地区分是建构游戏、角色游戏、运动类游戏还是科学探索类游戏等等,这是教师出于研究儿童游戏行为的需要而分的类。幼儿自己在玩时必然是各类游戏交融的,他们会对自己感兴趣的各种问题进行探究。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将材料投放到建构区,幼儿却没有如我们所愿立刻出现建构行为。在幼儿眼中,这些材料不只是建构材料。真庆幸,我们尊重了幼儿的游戏意愿,没有硬把他们拉到建构游戏中去。追随着幼儿的脚步,我们看到了幼儿在游戏中的自主学习与探究。
可见,在投放了游戏材料后,我们还需给予幼儿时间和空间,并耐心地对幼儿的游戏行为进行观察、记录、分析,从中看到幼儿的发展。这才是幼儿游戏的“正确打开方式”。
●打保龄球
杰杰拿了一块木板,将一端搁在水泥路牙上,架起了一个斜坡。他又拿了一个纸筒横放在斜坡顶端,一放手,纸筒就咕噜咕噜滚下去了。接着,他又拿了几个纸筒,并排横放在斜坡顶端,让它们一齐滚下斜坡。鑫鑫则拿了三个细一点的纸筒并排横放在斜坡底端,想要把它们往上推,却发觉很难。杰杰说:“你这样不行的。”于是,鑫鑫把这些纸筒竖了起来,放在斜坡底端的水泥地上,一共放了六个,排成两排。杰杰把手里的一个纸筒横放到斜坡顶端,鑫鑫喊“一、二、三——”,杰杰一放手,纸筒就滚了下来,击倒了斜坡下竖着的纸筒(见图1)。两人开心地欢呼起来:“耶,打保龄球了!”
随后,两人不厌其烦地重复着“打保龄球”游戏。我们看到幼儿创造出了木板与纸筒的组合玩法,积累了纸筒能从斜坡上滚下来的具体经验,不禁对他们接下来的探索好奇起来:他们会持续探索斜坡上的滚动现象吗?他们还会让这些材料“碰撞”出怎样的故事呢?
●滑滑梯
两天后,幼儿又来到户外建构区开展游戏。继上一次玩“打保龄球”游戏之后,杰杰和鑫鑫又玩到了一块儿。两人合作搬来了砖块和长条形木板,一层一层地搭建起来。搭了两层之后,他们停了下来。杰杰将一块长木板的一端搁在了第一层木板的边缘,搭了一个较平缓的斜坡。然后,他站到了斜坡上,双脚交替着假装在斜坡上跑动。鑫鑫看见了,跑到另一端也架起一块长木板,但他把木板一端搁在了第二层木板的边缘,所以斜坡很陡。鑫鑫也想站到斜坡上,但他发现实在太困难了(见图2)。鑫鑫和杰杰的不同尝试意外地触发了他们对“陡”和“平”的感知和体验。因为在陡坡上“跑步”太困难,鑫鑫马上作了新的尝试——他拿起一块砖放到斜坡上,只见砖块快速地滑了下去(见图3)。
也许是砖块的滑落唤醒了两人关于“打保龄球”游戏的记忆,他们又开始在斜坡上滚动纸筒。两人轮流在鑫鑫架的陡坡上滚纸筒,粗的、细的,长的、短的,一边滚还一边说:“比上次打保龄球快!”在一旁观看的宇宇拿了一块长木板架在原本杰杰架斜坡的那一端,木板的一头高出第二层好多,他又拿了一块短一点的木板,架到第二层木板上面,一端搁在高出的木板上,也形成了一个斜坡。这样一高一低出现了两个连续的斜坡(见图4),大家惊叹道:“哇,一个双层的滑梯!”
在双层滑梯上,纸筒“调皮”地翻滚着,有时连续下两个坡后滚得很远,有时下了第一个坡后在转折处一个弹跳掉了下来,有时半道上就飞出去了……幼儿一次又一次将滚落的纸筒捡起,再放回滑梯顶端……随着纸筒的滚动,幼儿敏锐地观察到了纸筒滚落轨迹的不同,进而探究斜坡的坡度、纸筒的大小、推纸筒的力度与纸筒滚落速度及轨迹的关系,丰富了关于斜坡的经验。
●玩溜溜板
第三次游戏时,杰杰没来上幼儿园,鑫鑫一个人在游戏。他把两个纸筒并排横放在地上,又将一块木板搁在上面,做成了一个能滚动的溜溜板(见图5)。鑫鑫单脚站上去试了试,发现纸筒会滚,站到板上好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试了几次后,他干脆坐在木板上,前前后后地挪动着,玩得很开心。辰辰看见了,学着鑫鑫的样子也做了个溜溜板。他看到鑫鑫在木板下面放了两个纸筒,却因木板晃动而没能成功站上去,于是他在木板下面放了三个纸筒。他也想慢慢试着站上去,但木板还是随着纸筒的滚动而不停地晃动。试了几次都失败后,他改为跪坐在木板上,前前后后地微微晃动身子,使溜溜板动起来(见图6)。
无论是鑫鑫还是辰辰,在这一过程中都积累了在移动的平面上保持身体平衡的经验。他们不断调整身体姿势,从试图站到木板上到降低身体重心后或坐或跪在木板上,他们都尝试了各自的策略并取得了成功。
皓皓一直在一旁观看,他吸取同伴的经验,又作出了新的尝试。他紧挨着水泥路牙将纸筒一个一个并排铺开,然后将木板搁在上面。他小心地踩上去试了几次,终于成功站到了木板上。站稳后,他试着扭动身体,溜溜板开始慢慢地滑动(见图7),皓皓兴奋地大喊:“快看,我的溜溜板滑起来了。”
皓皓的成功激起了辰辰的探索欲望,他又有了新的想法。他将两块长砖叠放成一根柱子,然后双手扶着柱子成功地站上了溜溜板(见图8)。可是,当溜溜板滑动起来时,木板与纸筒渐渐错开了,人就又没法站稳了。皓皓借助路牙阻止纸筒滚动的策略给了辰辰启示,辰辰找来几块砖,分别放在溜溜板滑动方向的两侧,把纸筒拦在了里面。辰辰再次扶着柱子站上溜溜板,这回,溜溜板无论滑到哪一边都会碰到砖块转头回来,辰辰来来回回地滑动着溜溜板,脸上露出了笑容(见图9)。通过这次游戏,我们看到了幼儿为解决问题而作出的积极尝试。
●跳板接物
第四次游戏时,杰杰回来了,他看到鑫鑫有了新的玩法,也跃跃欲试。他将木板和纸筒搬到旁边的草地上,把木板架在一個纸筒上,形成一个斜坡,又拿了一个纸筒从斜坡上滚下去。但因为斜坡较缓,又是架在草地上的,纸筒刚落到草地上就受阻停了下来。杰杰有点生气地踩了一下木板,结果纸筒借着木板上翘的力量往上弹了一下。
杰杰眼睛一亮,似乎有了新的想法。他把纸筒竖起来放在木板接触地面的一端,然后试着踩另一端,木板上的纸筒便跳了一下。杰杰兴奋起来,马上开始了新的探索。几次尝试后,他发现有时纸筒还没被撬动就掉了,于是弯下腰对着纸筒和木板看了好一会儿,随后找来了一个短一点的纸筒,并尽可能地往木板中间放。他在木板翘起的一端用力一踩,木板上的纸筒高高地弹了起来。几次之后,杰杰已经驾轻就熟了,他将单脚踩木板改为双脚跳上木板,每次都能成功地让木板上的纸筒弹起来。等到渐渐掌握了跳跃的力度后,他又试着在纸筒弹起时用双手去接住纸筒。胜胜在一旁看到后,也学着杰杰的样子玩了起来,尝试了多次后,胜胜也能双手接住弹起来的纸筒了(见图10),两人身手灵活得有如杂技演员。
●平衡站高
在对材料的不断探索中,幼儿的游戏内容也在不断丰富。一天,胜胜拿了不少木板、纸筒、砖块一层一层地往上架空建构。他用四个纸筒做底柱,上面架一块木板,再往上叠加砖块。一旁的皓皓也用类似的方法搭建着。幼儿开始玩建构游戏了吗?他们想要搭建什么呢?正当我们满心期待时,却看到胜胜和皓皓小心翼翼地站到了刚刚搭建的“建筑”上(见图11)。这时,鑫鑫来了,他也在旁边搭建起来。在三个男孩都成功站上去后,他们开始比试谁搭的层数多同时又能站得稳。这一比试还吸引了一群小伙伴来给他们做裁判。很快,鑫鑫发现用长纸筒当柱子不太稳,站上去容易晃动,于是他用砖块来代替。他搭了5层,并且稳稳地站了上去,获得了冠军。
经历了这一段对幼儿游戏的观察,我们从刚开始的十分期待幼儿转回到建构游戏,到后来渐渐释然,转而欣赏幼儿在游戏中的探索和发现。这一过程也促使我们反思,其实幼儿在游戏时并不会有意识地区分是建构游戏、角色游戏、运动类游戏还是科学探索类游戏等等,这是教师出于研究儿童游戏行为的需要而分的类。幼儿自己在玩时必然是各类游戏交融的,他们会对自己感兴趣的各种问题进行探究。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将材料投放到建构区,幼儿却没有如我们所愿立刻出现建构行为。在幼儿眼中,这些材料不只是建构材料。真庆幸,我们尊重了幼儿的游戏意愿,没有硬把他们拉到建构游戏中去。追随着幼儿的脚步,我们看到了幼儿在游戏中的自主学习与探究。
可见,在投放了游戏材料后,我们还需给予幼儿时间和空间,并耐心地对幼儿的游戏行为进行观察、记录、分析,从中看到幼儿的发展。这才是幼儿游戏的“正确打开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