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也许老子是好意吧,他虽然职位不算高,却是在“中央”工作,看到的政治花样与风波险恶不会少,更知道深藏不露的必要。在实际政治生活中,理想主义者几乎注定要失败。
儒家与道家可以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而它们的创始人孔子和老子不仅是同时代人,据说还见过面,有过思想的交流与冲突。孔、老的对话,无疑被理解为重大的历史事件,所以,《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以及《礼记 曾子问》等一系列重要的先秦文献中都有相关的记载,司马迁著《史记》,也在《老子传》中叙述了孔子问礼于老子的故事。
依《史记》所载,孔子是特意带领着一群学生“适周”(到东周的都城洛阳),向老子请教关于礼的问题。在孔子看来,他所面对的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混乱时代,而解救之道则是通过复兴周礼,重建社会的秩序与价值准则。不能说这就是简单的“复古倒退”,但这种思考,意味着理想的社会设计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早已存在,人们所要做的事情,是运用智慧,依照“圣人”所绘出的伟大蓝图对社会加以修复。
孔子为什么要去请教老子呢?因为老子的职务乃是“周守藏室之史”(相当于今天的国家档案馆兼图书馆馆长),负责掌管周王朝的图书文献和档案。关于“礼”的专业知识,自然老子比普通人要高。
但是老子的回答几乎是当头一棒:“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孔子心目中的“圣人”,在老子眼中,并无神圣意义一既然他们的骨头也会烂掉,他们所留下的言论当然也会变得陈腐。而归根结底来说,世界总是处在不断的变化过程中,只有“自然”才是唯一的法则,没有任何人能够事先作出永远有效的设计,指望依靠朽骨与陈言来重建社会秩序,实在是徒劳无益。
《论语》中记载一位隐者对孔子的评价,说他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明知做不到也要努力去做,在追求道德理想的行动中实现君子生命的全部意义,这是孔子的人生态度。而在老子看来,那也是虚妄的。他告诫对方:“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如果时机合适,君子自然要有所作为;如果生不逢时,又何须勉强?就像飞蓬随风而转,当行即行,可止即止而已。
孔子有孔子的道理:如果不去做,又怎么知道是不可为的呢?所以孔子虽然也起过:“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浪漫念头,却到老还在为“不复梦见周公”一那位周礼的原创设计师一而慨叹。老子也有老子的道理,世界的变化是各种力量总合而成的,该变的总会变,一个人又能起多大的作用?所以老子最终骑青牛出关而去,不知道在何处的山旁水侧寄托他的玄想。
老子说话的态度,想象起来真是居高临下。他对孔子的求教非但不给予任何具体的解答,还对孔子提出一连串的批评。在上述告诫之后,他又警告对方要去除你的“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也就是说,去掉过高的人生志向和欲望,以及显露在外的神色,不要让人一眼就看出你是个抱负不凡的人。也许老子是好意吧,他虽然职位不算高,却是在“中央”工作,看到的政治花样与风波险恶不会少,更知道深藏不露的必要。在实际政治生活中,理想主义者几乎注定要失败,所以他告诉孔子“是皆无益于子之身。”
几乎挨了一顿臭骂,但孔子一点也没有灰头土脸的样子,出门来倒是对学生们大为赞美了一通老子:鸟能飞,鱼能游,野兽能奔跑,那些都有对付的法子。可老子简直就是云中之龙啊,玄妙,不可捉摸!然而,这种褒奖之辞中是否也夹杂了讽刺意味呢?就不好说了。总之孔子不为所动,仍旧照自己的路走下去。
孔子与老子的对话虽然简短,却关系到中国传统文化一些根本的要素,两位贤哲的人生志向与趣味,也在不同的方向上给后人以启发。这一历史场景,当然是极佳的艺术素材,汉代便有以此为主题的壁画、画像砖,一些现代艺术家也各有自己的发挥。那种历史的神秘与深邃,会在不同的人心中以不同的样态再现。
儒家与道家可以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而它们的创始人孔子和老子不仅是同时代人,据说还见过面,有过思想的交流与冲突。孔、老的对话,无疑被理解为重大的历史事件,所以,《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以及《礼记 曾子问》等一系列重要的先秦文献中都有相关的记载,司马迁著《史记》,也在《老子传》中叙述了孔子问礼于老子的故事。
依《史记》所载,孔子是特意带领着一群学生“适周”(到东周的都城洛阳),向老子请教关于礼的问题。在孔子看来,他所面对的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混乱时代,而解救之道则是通过复兴周礼,重建社会的秩序与价值准则。不能说这就是简单的“复古倒退”,但这种思考,意味着理想的社会设计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早已存在,人们所要做的事情,是运用智慧,依照“圣人”所绘出的伟大蓝图对社会加以修复。
孔子为什么要去请教老子呢?因为老子的职务乃是“周守藏室之史”(相当于今天的国家档案馆兼图书馆馆长),负责掌管周王朝的图书文献和档案。关于“礼”的专业知识,自然老子比普通人要高。
但是老子的回答几乎是当头一棒:“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孔子心目中的“圣人”,在老子眼中,并无神圣意义一既然他们的骨头也会烂掉,他们所留下的言论当然也会变得陈腐。而归根结底来说,世界总是处在不断的变化过程中,只有“自然”才是唯一的法则,没有任何人能够事先作出永远有效的设计,指望依靠朽骨与陈言来重建社会秩序,实在是徒劳无益。
《论语》中记载一位隐者对孔子的评价,说他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明知做不到也要努力去做,在追求道德理想的行动中实现君子生命的全部意义,这是孔子的人生态度。而在老子看来,那也是虚妄的。他告诫对方:“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如果时机合适,君子自然要有所作为;如果生不逢时,又何须勉强?就像飞蓬随风而转,当行即行,可止即止而已。
孔子有孔子的道理:如果不去做,又怎么知道是不可为的呢?所以孔子虽然也起过:“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浪漫念头,却到老还在为“不复梦见周公”一那位周礼的原创设计师一而慨叹。老子也有老子的道理,世界的变化是各种力量总合而成的,该变的总会变,一个人又能起多大的作用?所以老子最终骑青牛出关而去,不知道在何处的山旁水侧寄托他的玄想。
老子说话的态度,想象起来真是居高临下。他对孔子的求教非但不给予任何具体的解答,还对孔子提出一连串的批评。在上述告诫之后,他又警告对方要去除你的“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也就是说,去掉过高的人生志向和欲望,以及显露在外的神色,不要让人一眼就看出你是个抱负不凡的人。也许老子是好意吧,他虽然职位不算高,却是在“中央”工作,看到的政治花样与风波险恶不会少,更知道深藏不露的必要。在实际政治生活中,理想主义者几乎注定要失败,所以他告诉孔子“是皆无益于子之身。”
几乎挨了一顿臭骂,但孔子一点也没有灰头土脸的样子,出门来倒是对学生们大为赞美了一通老子:鸟能飞,鱼能游,野兽能奔跑,那些都有对付的法子。可老子简直就是云中之龙啊,玄妙,不可捉摸!然而,这种褒奖之辞中是否也夹杂了讽刺意味呢?就不好说了。总之孔子不为所动,仍旧照自己的路走下去。
孔子与老子的对话虽然简短,却关系到中国传统文化一些根本的要素,两位贤哲的人生志向与趣味,也在不同的方向上给后人以启发。这一历史场景,当然是极佳的艺术素材,汉代便有以此为主题的壁画、画像砖,一些现代艺术家也各有自己的发挥。那种历史的神秘与深邃,会在不同的人心中以不同的样态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