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要从四方面做起:1.激发情绪,促其愿思;2.改进方法,教其会思;3.启发诱导,引其深思;4.多方开拓,导其多思。
【关键词】小学语文;思维能力;愿思;会思;深思;多思
语文课的基本特点是语言和思维的统一,离开了思维,语言就会不存在。因此,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语言的发展,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通过课堂的实践,笔者认为,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如下几点做法:
一、激发情绪,促学生愿思
只有高涨的情绪才能造成思维的最佳状态。教师在课上的情绪好坏,会直接影响学生思维的高涨或低落。诸如高度集中的精神,充沛的精力,富于启发的谈话,形象的演示,绘声绘色的朗读都能激起学生思維的涟漪。例如,教学第九册《金奖章》这篇课文时,因为这篇课文是童话故事,所以,笔者在范读时采用绘声绘色的朗读——用不同的语调,不同的声音去朗读动物园里颁奖时不同动物所讲的话,使学生耳目一新,兴趣盎然,思维达到了最佳的状态。
二、改进教法,教学生会思
陈旧的教法不利于教学,甚至束缚学生思维的发展。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必须改进教法、变革结构、精心组织思维训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学会怎样想问题,怎样通过自己的思维去学懂知识。例如,教学第九册《西风胡杨》一文时,笔者采用了“有扶、有放、先扶后放”的教法,使学生在教师帮助、引导下进而独立学懂知识的过程中,不仅得到思维训练,而且掌握了读懂课文的方法。课文的前半部分写胡杨的三个特点,笔者先边读边启发学生思维学习第一个特点;在学习第二个特点时,笔者只是出示提纲“扶”着学生的思维;当学习第三个特点时,则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学,然后让学生谈谈见解,说说体会。
在阅读中,笔者还鼓励学生“打破沙锅问到底”,勇于发疑,培养会思。如,教学第九册中12课的《枫桥夜泊》一文时,有的学生对第一句提出疑问:“月落”“霜满天”,已是深夜,怎么会有“乌啼”?还有学生说:“‘江枫渔火对愁眠’,‘愁’字是不是诗人的个人感伤之情?”面对学生的问题,笔者不敢怠慢。做到:1.提倡;2.鼓励。通过提倡、鼓励,学生做到“敢问”,因为“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的。”
三、启发诱导,引学生深思
要使学生愿思、会思的基础上达到深思,就要在“导其深疑”上注意引导。
1.指向
有的文章学生不易抓住重点,笔者就出示提纲,给他们指引一条思路。例如,第十册《飞夺泸定桥》一文,笔者提出:“飞”是什么意思?“夺”是什么意思?课文哪到哪写“飞”?哪到哪写“夺”?学生在自学时就有路可循,便能沿着作者的思路读懂课文内容。
2.搭桥
现行的教材有些内容远离学生生活,这给学生理解带来困难,而用“假设”进行搭桥把学生引入课文描述的情境之中,可缩短其与课文的距离,帮助学生接通思路。如,阅读《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笔者以“如果你在邱少云身旁,看到邱少云烈火烧身,会想些什么?”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担心、焦急、矛盾、难过”的复杂心理;以“如果你是邱少云,烈火烧身时会对烈火、对战友、对首长、对朝鲜人民、对祖国人民、对敌人分别说些什么?”来引导感受邱少云“严守纪律、勇于献身”的可贵精神。
3.引深
小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普遍缺乏深度,往往只看到事物的表面现象,而不能透过现象看清其实质。如,第九册《金奖章》笔者就设计了几个问题:(1)金奖章应该颁发给谁呢?(2)为什么要发给乌鸦?百灵鸟唱歌也很好听呀?(问题抛出后安排他们读课文、讨论问题,这关系到深层意思——环保问题)所以,学生开动脑筋,认真分析,思维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呈现了各抒己见的场面。
4.多方开拓,导其多思
(1)中心突破,集中思维
有些课文中心较明确,突出中心的段落又很明显的篇章。即可采用抓重点段指导的阅读方法来集中思维。如,教第九册《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让学生通读课文后,引导学生分析描写“我”的心理活动的句子和邱少云在烈火中表现纹丝不动的段落。重点段理解后,其它部分学生就会迎刃而解了。
(2)引导入境,促进思维
如,教《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启发学生边看图边想像邱少云当时的顽强精神,使他们很快进入意境,展开联想。此时,笔者班的班长发言了,他说:“我仿佛看到邱少云叔叔强忍剧痛,眼睛怒视敌人。还仿佛听到少云叔叔在说‘祖国啊,你放心吧!我绝不辜负你的培养,为了人民我死也甘心’。”这豪迈的语言,这动人的画面,把学生带入那战火纷飞的战场……
(3)读写结合,发展思维
如,学完《狼牙山五壮士》一文后,笔者设计了这样的一道题:你对五位壮士说些什么?题目一出,一个学生站起来说:“你们才是真正的男子汉,中国人民为你骄傲,为你自豪……”另一个学生又说:“你们是好样的,中国有你们这样的红军一定会打胜仗的……”学生们思维可活跃了。
参考文献:
[1]张洪玲,陈晓波.小学语文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2011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魏薇.小学语文教学法[M].齐鲁书社,2010.
[3]肖坚强.最新小学素质教育课堂教学实用方法书系[M].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0:50-100.
【关键词】小学语文;思维能力;愿思;会思;深思;多思
语文课的基本特点是语言和思维的统一,离开了思维,语言就会不存在。因此,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语言的发展,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通过课堂的实践,笔者认为,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如下几点做法:
一、激发情绪,促学生愿思
只有高涨的情绪才能造成思维的最佳状态。教师在课上的情绪好坏,会直接影响学生思维的高涨或低落。诸如高度集中的精神,充沛的精力,富于启发的谈话,形象的演示,绘声绘色的朗读都能激起学生思維的涟漪。例如,教学第九册《金奖章》这篇课文时,因为这篇课文是童话故事,所以,笔者在范读时采用绘声绘色的朗读——用不同的语调,不同的声音去朗读动物园里颁奖时不同动物所讲的话,使学生耳目一新,兴趣盎然,思维达到了最佳的状态。
二、改进教法,教学生会思
陈旧的教法不利于教学,甚至束缚学生思维的发展。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必须改进教法、变革结构、精心组织思维训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学会怎样想问题,怎样通过自己的思维去学懂知识。例如,教学第九册《西风胡杨》一文时,笔者采用了“有扶、有放、先扶后放”的教法,使学生在教师帮助、引导下进而独立学懂知识的过程中,不仅得到思维训练,而且掌握了读懂课文的方法。课文的前半部分写胡杨的三个特点,笔者先边读边启发学生思维学习第一个特点;在学习第二个特点时,笔者只是出示提纲“扶”着学生的思维;当学习第三个特点时,则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学,然后让学生谈谈见解,说说体会。
在阅读中,笔者还鼓励学生“打破沙锅问到底”,勇于发疑,培养会思。如,教学第九册中12课的《枫桥夜泊》一文时,有的学生对第一句提出疑问:“月落”“霜满天”,已是深夜,怎么会有“乌啼”?还有学生说:“‘江枫渔火对愁眠’,‘愁’字是不是诗人的个人感伤之情?”面对学生的问题,笔者不敢怠慢。做到:1.提倡;2.鼓励。通过提倡、鼓励,学生做到“敢问”,因为“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的。”
三、启发诱导,引学生深思
要使学生愿思、会思的基础上达到深思,就要在“导其深疑”上注意引导。
1.指向
有的文章学生不易抓住重点,笔者就出示提纲,给他们指引一条思路。例如,第十册《飞夺泸定桥》一文,笔者提出:“飞”是什么意思?“夺”是什么意思?课文哪到哪写“飞”?哪到哪写“夺”?学生在自学时就有路可循,便能沿着作者的思路读懂课文内容。
2.搭桥
现行的教材有些内容远离学生生活,这给学生理解带来困难,而用“假设”进行搭桥把学生引入课文描述的情境之中,可缩短其与课文的距离,帮助学生接通思路。如,阅读《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笔者以“如果你在邱少云身旁,看到邱少云烈火烧身,会想些什么?”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担心、焦急、矛盾、难过”的复杂心理;以“如果你是邱少云,烈火烧身时会对烈火、对战友、对首长、对朝鲜人民、对祖国人民、对敌人分别说些什么?”来引导感受邱少云“严守纪律、勇于献身”的可贵精神。
3.引深
小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普遍缺乏深度,往往只看到事物的表面现象,而不能透过现象看清其实质。如,第九册《金奖章》笔者就设计了几个问题:(1)金奖章应该颁发给谁呢?(2)为什么要发给乌鸦?百灵鸟唱歌也很好听呀?(问题抛出后安排他们读课文、讨论问题,这关系到深层意思——环保问题)所以,学生开动脑筋,认真分析,思维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呈现了各抒己见的场面。
4.多方开拓,导其多思
(1)中心突破,集中思维
有些课文中心较明确,突出中心的段落又很明显的篇章。即可采用抓重点段指导的阅读方法来集中思维。如,教第九册《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让学生通读课文后,引导学生分析描写“我”的心理活动的句子和邱少云在烈火中表现纹丝不动的段落。重点段理解后,其它部分学生就会迎刃而解了。
(2)引导入境,促进思维
如,教《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启发学生边看图边想像邱少云当时的顽强精神,使他们很快进入意境,展开联想。此时,笔者班的班长发言了,他说:“我仿佛看到邱少云叔叔强忍剧痛,眼睛怒视敌人。还仿佛听到少云叔叔在说‘祖国啊,你放心吧!我绝不辜负你的培养,为了人民我死也甘心’。”这豪迈的语言,这动人的画面,把学生带入那战火纷飞的战场……
(3)读写结合,发展思维
如,学完《狼牙山五壮士》一文后,笔者设计了这样的一道题:你对五位壮士说些什么?题目一出,一个学生站起来说:“你们才是真正的男子汉,中国人民为你骄傲,为你自豪……”另一个学生又说:“你们是好样的,中国有你们这样的红军一定会打胜仗的……”学生们思维可活跃了。
参考文献:
[1]张洪玲,陈晓波.小学语文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2011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魏薇.小学语文教学法[M].齐鲁书社,2010.
[3]肖坚强.最新小学素质教育课堂教学实用方法书系[M].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0:5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