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的美术教坛上,比较流行的教学方式是“老师讲解,学生听练”的“讲——听——练”方式。这种方式的基本特征是:教师运用通俗的教学语言,授之于学生的听觉系统,从而达到指导学生练习、创作的目的。它成为一种最为常见的美术课堂教学方式。然而,美术是一门独特的艺术,而学生获取艺术灵感的方式是多途径的、立体化的。不同的学生对艺术有着不同的敏感程度,故而仅凭此种授业方式,难以适应不同的授课对象的需求,难以适应不同教学内容的需求,因此教师必须随着艺术的发展、学生水平的变化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那么,应采用怎样的课堂教学形式呢?结合实践,概括地说,我们需要寻找开放的、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形式。
小学美术教学中有很大一块是写生教学和欣赏教学,教学以单一的形式为主。如果我们充分利用校园这一文化阵地来造境,让学生在大的情境中接受教學,把学科教学中的抽象情境教学法,变为由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造境的生动形象的情境教学法,那样就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美术教学的外衍向校园文化的自觉渗透,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思想。通过“造境”、“组场”、“定势”、“合一”的手法,不教而教,是活的教育。
教师可结合写生教材,组织学生深入校园的每一个角落,细致观察,发现身边平凡的美,用各种生动有意义的名称为校园景点取名,如“香江小荷”、“紫藤长廊”、“香园”等,同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样,教师看到的已不再是童稚般的线条涂在纸上的写生作业,而是具有丰富内涵的美术作品。这种出自儿童内心的,由他们创造的新境新景,不正是我们教学要求的吗?
教学外衍与校园文化的结合,变“单一”为“群体”,强化了育人的“场效应”。从这种结合中,我们不难看出学生已由个体向集体发展。校园文化的丰富和趣味化,更有利于教学的深入。所以这里的“不教而教”,是生活化教学的体现,是学生的思维从形象感性过渡到抽象概括的手段。
美术教学外衍与校园文化的有机结合体现了以素质教学为重点,以审美、陶冶美为宗旨的基础艺术教育思想。它通过“审美暗示”、“概念迁移”、“技能游戏”、“层次教学”进行教学。
首先,美术教学外衍在校园文化中有多种活动形式,具有极强的隐性效应,其在审美暗示上尤为突出,许多造型、图案、色彩的选用,本身就是信息量极大的语言符号,暗示了多种教学功能。由于校园文化中的每一个分点都是由学生直接根据学科的教学外衍的要求而参与设计、制作、宣传的,故其暗示作用更为自觉,更为随机。从校园文化这一流动、变化的文化创意中,我们不难看出其本质上是把美术这一学科所具有的教学内涵及教学手法进行概念迁移。起着审美引导和技能传授作用的老师利用了这一形式的创造性劳动、创造性组织诱导,变传统死板的课业为生活化、意识化、行为化、经验实践化的活动,所以这一结合是十分有意义的。
其次,抓住“新”、“活”、“动”的教学形式,使学生把课堂中学过的美术知识,创造性地投射到校园文化这一空间,使美术技能的训练由传统的概念化、短时性、压制性、被动性转为趣味更高、时效更大、参与范围更广、创造力更易发挥的活动,其技能所带来的“劳动产值”更能被人重视。在生动的、富有情趣的校园文化建设中,技能训练由传统的教学模式向参与面更广的游戏式活动转变。这种技能游戏既符合儿童的个性特点,又活跃了教学气氛,增强了艺术教学的活力。
美术教学的外衍与校园文化建设的互补,体现了创造教学新体系。教学以它自身的应校、应师、应生、应材的特点,实现了教学过程的美、教学内容的美、教学目标的美和教学价值的美,是美的教育。
美术教学从教材走向校园,从狭窄的书本走向生活,使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迅速跟生活、自然进行传递和实践,同时从校园生活这个大文化背景中,体会一花一木、一情一景,从中拓宽思维发展及技能训练的领域,提高思维辨别的能力,陶冶情操,发挥个性特长,激发创造性思维。这一反复自然的互补始终贯穿在生动、活泼、新奇的教学活动中,达到了人人有美术教学点,时时有美术教学线,处处有美术教学面的效果,使新教材有一个优化实施的整体飞跃,达到了教学内容活学活用、乐学乐用、一学多用的效果;为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等提供并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和真善美的人格潜移时空。多层次、多角度、多类型的教学投射,使之成为一种善意、和谐、愉悦的体验,实现教学目标。美术教学外衍的“播种价值”通过学习者,从教材体系向教学本质,从教学表象到心灵品性来了一次美的升华。
(责编 莫彩凤)
那么,应采用怎样的课堂教学形式呢?结合实践,概括地说,我们需要寻找开放的、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形式。
小学美术教学中有很大一块是写生教学和欣赏教学,教学以单一的形式为主。如果我们充分利用校园这一文化阵地来造境,让学生在大的情境中接受教學,把学科教学中的抽象情境教学法,变为由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造境的生动形象的情境教学法,那样就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美术教学的外衍向校园文化的自觉渗透,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思想。通过“造境”、“组场”、“定势”、“合一”的手法,不教而教,是活的教育。
教师可结合写生教材,组织学生深入校园的每一个角落,细致观察,发现身边平凡的美,用各种生动有意义的名称为校园景点取名,如“香江小荷”、“紫藤长廊”、“香园”等,同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样,教师看到的已不再是童稚般的线条涂在纸上的写生作业,而是具有丰富内涵的美术作品。这种出自儿童内心的,由他们创造的新境新景,不正是我们教学要求的吗?
教学外衍与校园文化的结合,变“单一”为“群体”,强化了育人的“场效应”。从这种结合中,我们不难看出学生已由个体向集体发展。校园文化的丰富和趣味化,更有利于教学的深入。所以这里的“不教而教”,是生活化教学的体现,是学生的思维从形象感性过渡到抽象概括的手段。
美术教学外衍与校园文化的有机结合体现了以素质教学为重点,以审美、陶冶美为宗旨的基础艺术教育思想。它通过“审美暗示”、“概念迁移”、“技能游戏”、“层次教学”进行教学。
首先,美术教学外衍在校园文化中有多种活动形式,具有极强的隐性效应,其在审美暗示上尤为突出,许多造型、图案、色彩的选用,本身就是信息量极大的语言符号,暗示了多种教学功能。由于校园文化中的每一个分点都是由学生直接根据学科的教学外衍的要求而参与设计、制作、宣传的,故其暗示作用更为自觉,更为随机。从校园文化这一流动、变化的文化创意中,我们不难看出其本质上是把美术这一学科所具有的教学内涵及教学手法进行概念迁移。起着审美引导和技能传授作用的老师利用了这一形式的创造性劳动、创造性组织诱导,变传统死板的课业为生活化、意识化、行为化、经验实践化的活动,所以这一结合是十分有意义的。
其次,抓住“新”、“活”、“动”的教学形式,使学生把课堂中学过的美术知识,创造性地投射到校园文化这一空间,使美术技能的训练由传统的概念化、短时性、压制性、被动性转为趣味更高、时效更大、参与范围更广、创造力更易发挥的活动,其技能所带来的“劳动产值”更能被人重视。在生动的、富有情趣的校园文化建设中,技能训练由传统的教学模式向参与面更广的游戏式活动转变。这种技能游戏既符合儿童的个性特点,又活跃了教学气氛,增强了艺术教学的活力。
美术教学的外衍与校园文化建设的互补,体现了创造教学新体系。教学以它自身的应校、应师、应生、应材的特点,实现了教学过程的美、教学内容的美、教学目标的美和教学价值的美,是美的教育。
美术教学从教材走向校园,从狭窄的书本走向生活,使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迅速跟生活、自然进行传递和实践,同时从校园生活这个大文化背景中,体会一花一木、一情一景,从中拓宽思维发展及技能训练的领域,提高思维辨别的能力,陶冶情操,发挥个性特长,激发创造性思维。这一反复自然的互补始终贯穿在生动、活泼、新奇的教学活动中,达到了人人有美术教学点,时时有美术教学线,处处有美术教学面的效果,使新教材有一个优化实施的整体飞跃,达到了教学内容活学活用、乐学乐用、一学多用的效果;为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等提供并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和真善美的人格潜移时空。多层次、多角度、多类型的教学投射,使之成为一种善意、和谐、愉悦的体验,实现教学目标。美术教学外衍的“播种价值”通过学习者,从教材体系向教学本质,从教学表象到心灵品性来了一次美的升华。
(责编 莫彩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