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人民网、新华网、澎湃新闻、财新网等媒体争相开辟数据新闻板块,其中代表性的当属财新网“数字说”。数据新闻是以新闻为核心,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对数据进行收集、整合、挖掘、呈现的一种报道形式,经过多年发展实践,数据新闻已经成为集叙述工具、技巧和方法为一体的成熟报道类型。早在2011年财新网就开始了数据新闻的战略布局,并始终深耕“供给侧改革”,实现了数据新闻报道的持续创新与融合发展。作为财新网数据新闻中心“直辖”的数据新闻栏目,“数字说”于2013年正式上线,成为我国数据新闻实践的开拓者。2016年,财新网成为我国唯一入围“全球数据新闻奖”的媒体,2018年更是一举斩获“全球年度最佳数据新闻团队奖”,打破了我国新闻媒体的一项纪录。可以说,“数字说”栏目代表了财新网数据新闻的生产水平。
数据新闻的叙事要以数据作为根本依据,而能否挖掘出常规报道所忽视的新闻事实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数据的深广度。在数据新闻生产实践中,数据来源的客观与多元是先决条件,而这一点“数字说”无疑作出了良好表率。
“数字说”在开放数据的挖掘上,是最接近国外媒体实践水平的,并借此打造了一个开放水平较高的数据新闻共享平台,为数据新闻生产提供了重要支撑。如生产团队经常会在平台上分享优秀作品的生产流程,归纳制作经验并提供具体的生产技术和数据资源,赢得了业内外的广泛认可与好评。栏目还在数据开放方面不断进行创新,并形成了许多新颖独特的方式路径。近年来,随着移动终端的广泛普及,栏目的新闻团队也与时俱进,结合移动终端传播规律与特点,设计生产了许多适配性较强的移动数据新闻产品。如在财新网移动终端的《国际禁毒日:中国未成年人吸毒状况改善,滥用大麻成问题》《国企并购这五年:数量攀升,交易金额翻倍》等,许多都融入了全新的移动交互元素,为受众提供了全新的阅读体验。开放的数据、共享的平台有效吸引了受众对数据新闻生产的传播和参与,而数据新闻所形成的数据又丰富了原始数据,加深了受众对新闻作品的理解,尤其是加深了受众对新闻事实和数据来源的理解。可以说,以开放数据为依托打造数据共享平台是“数字说”数据新闻生产的一大特色。
就数据来源而言,目前我国开源数据市场尚处于探索阶段,开源数据资源十分有限。政府、专业数据机构等公开的数据经常是“掖着捂着”,而网络空间所诞生的海量数据,由于涉及数据采集合法性、隐私保护等问题,再加上数据准确性不够,导致可利用率十分低下。为此,“数字说”在充分借鉴国外先进模式的基础上,逐步探索出了一套较为成熟的开放数据挖掘利用模式。如《纽约时报》数据新闻栏目Upshot在互动项目进行中,会同步阐明数据,就项目中涉及的数据的收集方式、采集工具、筛选方法等进行系统解答。这不仅让受众全面了解了作品的生产流程,而且增强了新闻作品的可信性。受众还可以提供相应的数据进行补充完善,进而实现深层次互动。而“数字说”就充分借用了该模式,如数据新闻《三公消费龙虎榜》最初呈现的数据并非最终完整的数据,而是利用可视化技术手段,将政府公布的开源数据逐步融入到作品界面,然后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及时的整合呈现,形成对新闻事实的动态化记录。这样开放数据作为其数据新闻生产的先导要素,就具备了无限循环利用的特殊功能,不仅有效拓展了数据新闻的来源,而且增进了受众的多维互动。
全媒体时代,无论信息技术如何发展,优质内容生产依然是新闻媒体竞争的关键,以优质内容建构媒体公信力,并通过多元渠道进行有效传播,引导受众深入思考与探索。
在“数字说”的数据新闻中,有关反腐的类型是较为常见的,此类选题通常会涉及较为严肃的数据信息,有的通俗易懂,有的则讳莫如深,传统媒体在面对此类新闻时,通常要进行严格把关。但“数字说”栏目却一反常态,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数据信息的全面整合,并配合其他材料进行深入分析,以多维度的内容解读增强新闻可读性。例如,在《反腐·187張面孔》的数据专题新闻中,通过对十八大以来因腐败而落马的官员权威信息的整合分析,以总览、地域分布、时间轴、违纪情况、罪名信息和刑期为纵坐标,绘制了187名腐败官员的“人生图”,受众只要将鼠标放在相应位置,就会出现各个腐败官员的具体信息,其中既有宏观的违纪情况归类,又有微观的职务生平介绍,视角新颖,主题鲜明(见图1)。这种具有较强交互性的数据新闻在确保深度、角度的基础上,有效强化了新闻主题,增强了新闻传播的渗透力。
在具体事件或话题的报道方面,多维度、多视角也是栏目的基本策略和特色。如在《你的城市有多大》这一数据新闻报道中,利用大数据技术以量化的呈现方式和广角的报道方式,向受众呈现了各大城市的出行状况。具体来讲,通过对权威数据机构和政府开源数据的广泛抓取与分析,从通勤时间、出行半径、通勤距离、地域特点、城市功能等诸多维度,进行了通俗全面、贴合实际的信息报道,为受众提供了一个能够全面了解某一城市的重要窗口。这些数据是受众生活中很容易被忽视的,也是其他新闻媒体不够重视的。但“数字说”却以别样的方式,为受众提供了全新的解读视角,可读性、易读性都非常强。
在数据新闻报道实践中,数据的交叉对比通常会提供新的报道思路,通过数据的整合分析,找出其背后的异常性,进而以细节呈现的方式实现可视化创新。这就是要在充分考虑受众心理需求的基础上,制作者通过有效的数据叙事手段,清晰呈现新闻故事逻辑,并利用交互技术,促使受众主动挖掘数据背后的新闻价值,进而完成新闻叙事和客观呈现。这不仅能够优化受众阅读体验,强化阅读黏性,而且能够实现数据新闻的可视化创新,满足受众的个性化信息需求,而这也正是“数字说”所擅长的。例如,曾斩获亚洲“卓越突发新闻奖”的数据新闻《青岛中石化管道爆炸事故》,上线首日就突破了财新网单日访问量最高记录,赢得了海外新闻媒体和受众的广泛认可。该作品通过图片和数据,全面呈现了新闻故事梗概和细节脉络。在界面中,有两个可视化窗口专门呈现了一线记者发布的现场照片和视频,清晰地呈现了事故发生后的第一现场。特别是通过卫星定位,对事故发生地、爆炸地、管道布局等进行了明确标注,受众可以通过点击相应界面或控制地图大小更加立体地把握事故全貌。界面分别用不同颜色标记爆炸中心和死亡地点,受众只需点击相应的标记点,就会在整个界面右侧出现具体说明。其中,取自第一现场的图片和视频,以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呈现让受众切实感受到了事故的破坏性,广泛引发了受众的情感共鸣。可以说,多维的信息叠加以及清晰的新闻故事展现,能够让受众在可视化新闻场景中以符合自身需求的方式快速获取有用信息,有效提高受众对新闻事件的整体把控力。
栏目经常采用数据地图的可视化形式,再辅以文字表达进行新闻叙事。此类数据新闻通常以地理空间布局作为主线,以动态交互、视觉装饰、图标交杂等辅助,对新闻信息进行层次化、动态化呈现。栏目中经常用到的折线图、列表、散点图等也极具个性色彩。
可以说,可视化呈现作为数据新闻的核心构成元素,要结合新闻内容本身的叙事逻辑进行灵活选择。可视化呈现方式要以新闻内容作为根本依据,而创新的可视化方式是实现内容升华的重要手段,“数字说”对此把握地非常到位,达到了形式与内容的平衡,这也是其他媒体数据新闻生产应该重点学习的地方。
大数据时代,数据新闻已经成为主流发展趋势。数据新闻的崛起使新闻生产由以往的文字中心转向数据中心,新闻报道的视野也变得更加开阔,强调通过宏观数据的深入挖掘实现对某一新闻主题的层次化、立体化、动态化、可视化呈现,以帮助受众进行整体的、深层的内容把握。要想达成上述目标,就要充分学习借鉴“数字说”的成功之道,从数据采集、内容生产和数据呈现三方面入手,加强创新实践,不断释放数据新闻的潜在效能,拓展其价值空间和发展维度。
作者系青岛黄海学院数字媒体系主任
【编辑:王秦】
一、数据采集:开放数据的客观与多元支撑
数据新闻的叙事要以数据作为根本依据,而能否挖掘出常规报道所忽视的新闻事实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数据的深广度。在数据新闻生产实践中,数据来源的客观与多元是先决条件,而这一点“数字说”无疑作出了良好表率。
“数字说”在开放数据的挖掘上,是最接近国外媒体实践水平的,并借此打造了一个开放水平较高的数据新闻共享平台,为数据新闻生产提供了重要支撑。如生产团队经常会在平台上分享优秀作品的生产流程,归纳制作经验并提供具体的生产技术和数据资源,赢得了业内外的广泛认可与好评。栏目还在数据开放方面不断进行创新,并形成了许多新颖独特的方式路径。近年来,随着移动终端的广泛普及,栏目的新闻团队也与时俱进,结合移动终端传播规律与特点,设计生产了许多适配性较强的移动数据新闻产品。如在财新网移动终端的《国际禁毒日:中国未成年人吸毒状况改善,滥用大麻成问题》《国企并购这五年:数量攀升,交易金额翻倍》等,许多都融入了全新的移动交互元素,为受众提供了全新的阅读体验。开放的数据、共享的平台有效吸引了受众对数据新闻生产的传播和参与,而数据新闻所形成的数据又丰富了原始数据,加深了受众对新闻作品的理解,尤其是加深了受众对新闻事实和数据来源的理解。可以说,以开放数据为依托打造数据共享平台是“数字说”数据新闻生产的一大特色。
就数据来源而言,目前我国开源数据市场尚处于探索阶段,开源数据资源十分有限。政府、专业数据机构等公开的数据经常是“掖着捂着”,而网络空间所诞生的海量数据,由于涉及数据采集合法性、隐私保护等问题,再加上数据准确性不够,导致可利用率十分低下。为此,“数字说”在充分借鉴国外先进模式的基础上,逐步探索出了一套较为成熟的开放数据挖掘利用模式。如《纽约时报》数据新闻栏目Upshot在互动项目进行中,会同步阐明数据,就项目中涉及的数据的收集方式、采集工具、筛选方法等进行系统解答。这不仅让受众全面了解了作品的生产流程,而且增强了新闻作品的可信性。受众还可以提供相应的数据进行补充完善,进而实现深层次互动。而“数字说”就充分借用了该模式,如数据新闻《三公消费龙虎榜》最初呈现的数据并非最终完整的数据,而是利用可视化技术手段,将政府公布的开源数据逐步融入到作品界面,然后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及时的整合呈现,形成对新闻事实的动态化记录。这样开放数据作为其数据新闻生产的先导要素,就具备了无限循环利用的特殊功能,不仅有效拓展了数据新闻的来源,而且增进了受众的多维互动。
二、内容生产:多维度拓展视角的价值延伸
全媒体时代,无论信息技术如何发展,优质内容生产依然是新闻媒体竞争的关键,以优质内容建构媒体公信力,并通过多元渠道进行有效传播,引导受众深入思考与探索。
在“数字说”的数据新闻中,有关反腐的类型是较为常见的,此类选题通常会涉及较为严肃的数据信息,有的通俗易懂,有的则讳莫如深,传统媒体在面对此类新闻时,通常要进行严格把关。但“数字说”栏目却一反常态,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数据信息的全面整合,并配合其他材料进行深入分析,以多维度的内容解读增强新闻可读性。例如,在《反腐·187張面孔》的数据专题新闻中,通过对十八大以来因腐败而落马的官员权威信息的整合分析,以总览、地域分布、时间轴、违纪情况、罪名信息和刑期为纵坐标,绘制了187名腐败官员的“人生图”,受众只要将鼠标放在相应位置,就会出现各个腐败官员的具体信息,其中既有宏观的违纪情况归类,又有微观的职务生平介绍,视角新颖,主题鲜明(见图1)。这种具有较强交互性的数据新闻在确保深度、角度的基础上,有效强化了新闻主题,增强了新闻传播的渗透力。
在具体事件或话题的报道方面,多维度、多视角也是栏目的基本策略和特色。如在《你的城市有多大》这一数据新闻报道中,利用大数据技术以量化的呈现方式和广角的报道方式,向受众呈现了各大城市的出行状况。具体来讲,通过对权威数据机构和政府开源数据的广泛抓取与分析,从通勤时间、出行半径、通勤距离、地域特点、城市功能等诸多维度,进行了通俗全面、贴合实际的信息报道,为受众提供了一个能够全面了解某一城市的重要窗口。这些数据是受众生活中很容易被忽视的,也是其他新闻媒体不够重视的。但“数字说”却以别样的方式,为受众提供了全新的解读视角,可读性、易读性都非常强。
三、数据呈现:立足受众需求的可视化创新
在数据新闻报道实践中,数据的交叉对比通常会提供新的报道思路,通过数据的整合分析,找出其背后的异常性,进而以细节呈现的方式实现可视化创新。这就是要在充分考虑受众心理需求的基础上,制作者通过有效的数据叙事手段,清晰呈现新闻故事逻辑,并利用交互技术,促使受众主动挖掘数据背后的新闻价值,进而完成新闻叙事和客观呈现。这不仅能够优化受众阅读体验,强化阅读黏性,而且能够实现数据新闻的可视化创新,满足受众的个性化信息需求,而这也正是“数字说”所擅长的。例如,曾斩获亚洲“卓越突发新闻奖”的数据新闻《青岛中石化管道爆炸事故》,上线首日就突破了财新网单日访问量最高记录,赢得了海外新闻媒体和受众的广泛认可。该作品通过图片和数据,全面呈现了新闻故事梗概和细节脉络。在界面中,有两个可视化窗口专门呈现了一线记者发布的现场照片和视频,清晰地呈现了事故发生后的第一现场。特别是通过卫星定位,对事故发生地、爆炸地、管道布局等进行了明确标注,受众可以通过点击相应界面或控制地图大小更加立体地把握事故全貌。界面分别用不同颜色标记爆炸中心和死亡地点,受众只需点击相应的标记点,就会在整个界面右侧出现具体说明。其中,取自第一现场的图片和视频,以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呈现让受众切实感受到了事故的破坏性,广泛引发了受众的情感共鸣。可以说,多维的信息叠加以及清晰的新闻故事展现,能够让受众在可视化新闻场景中以符合自身需求的方式快速获取有用信息,有效提高受众对新闻事件的整体把控力。
栏目经常采用数据地图的可视化形式,再辅以文字表达进行新闻叙事。此类数据新闻通常以地理空间布局作为主线,以动态交互、视觉装饰、图标交杂等辅助,对新闻信息进行层次化、动态化呈现。栏目中经常用到的折线图、列表、散点图等也极具个性色彩。
可以说,可视化呈现作为数据新闻的核心构成元素,要结合新闻内容本身的叙事逻辑进行灵活选择。可视化呈现方式要以新闻内容作为根本依据,而创新的可视化方式是实现内容升华的重要手段,“数字说”对此把握地非常到位,达到了形式与内容的平衡,这也是其他媒体数据新闻生产应该重点学习的地方。
四、结语
大数据时代,数据新闻已经成为主流发展趋势。数据新闻的崛起使新闻生产由以往的文字中心转向数据中心,新闻报道的视野也变得更加开阔,强调通过宏观数据的深入挖掘实现对某一新闻主题的层次化、立体化、动态化、可视化呈现,以帮助受众进行整体的、深层的内容把握。要想达成上述目标,就要充分学习借鉴“数字说”的成功之道,从数据采集、内容生产和数据呈现三方面入手,加强创新实践,不断释放数据新闻的潜在效能,拓展其价值空间和发展维度。
作者系青岛黄海学院数字媒体系主任
【编辑:王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