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HTK]在交易费用理论中,采用“企业—市场”二分法,解释不清企业边界的动态变化及其不确定性。在企业网络理论中,采用“企业—网络—市场”三分法,可以粗略地解释企业与市场之间边界中某些浅层次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得出结论,新古典主义企业理论中信息对称、市场出清和理性人等假设并不适合企业网络理论的实际应用,因而,难以解释企业网络的横向边界和纵向边界变化的诸多现象。
关键词: 企业边界 企业网络 交易费用 边际成本
一、引言
从交易费用理论角度看,科斯(1937)等学者在研究企业与市场关系时,对企业边界方面作了新的解释,从企业的产生及其本质出发,分析了企业边界问题。江秀辉(2011)认为,企业交易费用的节约是企业边界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企业纵向边界是交易成本与企业管理成本的均衡决定的企业规模和边界。也就是说,在纵向一体化之后,企业内部交易取代市场交易,企业规模经济效益增加。从这个意义上看,企业纵向边界取决于企业和市场在组织交易活动时的交易成本边际比较。交易费用理论所强调的是,企业和市场是两种相互竞争和替代的组织资源配置方式,它忽视了企业之间相互合作的可能性。并且,突出了单一降低交易成本对企业组织结构的影响。
Grossman and Hart(1986)从效率的角度分析了企业横向边界问题。张五常认为,企业内部是要素契约的组合,企业外部是产品契约的组合。企业边界应该是:要素交易的效率等于产品(商品)交易的效率的边际。但是,在很多场合效率因素已经不是决定性的因素了。现在的问题是,什么是企业边界的决定因素?准确地说,为了完善交易费用理论对企业边界的解释,还应该考虑哪些影响企业边界的主要因素?Malone等人(1987)认为信息技术引发了市场和科层治理交易效率的变化,降低了市场治理交易成本,影响了企业边界的变化。
鉴于交易费用中“企业和市场”互为参照标准而界定企业边界的悖谬,威廉姆森(1985)指出市场与企业两种组织“相互替代”的同时,也存在着相互交融、相互结合的关系,于是,产生了一种介于两者之间的网络组织。企业网络理论认为,由于虚拟化经济中的企业经济交易时空范围无限扩大,与原有实体经济相比,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不存在”明确的边界。也就是,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会质疑科斯所界定的企业边界是否继续有效,或是否适用于网络技术下的“企业”?在网络发展过程中,作为市场与企业之间的媒介,网络也是众多企业相互交易而形成的另一类模糊的市场(或企业)。李海舰(2011)则从发展的角度分析认为,高度发达的网络技术使企业在有边界的实体上实现了无边界发展。
由于企业网络的核心特征是一系列协调机制,即网络是企业和市场的替代。所以,有必要将企业边界研究范围,从交易成本理论“企业—市場”二分法转向“企业—网络—市场”三分法。
二、不同理论视角下企业边界问题的分析
(一)企业与市场的二分法是现代企业理论的基石
在上述图1中,可以较好解释科斯关于企业边界的研究结论。即当企业内部交易费用等于市场和企业之间的交易费用的情况下,其交易数量q′就是企业内部边际成本曲线mcf与市场和企业之间交易边际成本曲线mcm的平衡点e。那么,企业边界,确切地说,企业横向发展规模大小就以q′为临界点。显然,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当企业与市场交易数量小于q′时,由于mcf小于mcm,企业不需要通过与市场发生交易的方式来降低企业内部交易的边际成本,这说明企业可以通过扩大自身规模而降低其内部交易的边际成本,直到q′点为止。二是假设企业与市场交易数量大于q′,由于mcf大于相应的mcm,这说明企业通过扩大自身规模而降低其内部交易边际成本的做法,已经出现了“不经济”的现象。那么,企业可以通过与市场发生交易的方式来降低企业内部交易的边际成本。由此可见,企业边界不应该超过与市场交易规模q′的大小。
现在将图1中所描述的曲线mcf,与曲线mcm的位置做一定的调整,如图2所示。从理论上讲,q′仍应该是企业边界的临界点。同样,也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当企业与市场交易数量小于q′,由于mcf大于mcm,企业内部交易的边际成本大于企业和市场交易时发生的边际成本。这说明企业与市场交易数量小于q′时,企业需要通过与市场发生交易的方式来降低企业内部交易的边际成本,直到q′点为止。二是当企业与市场交易数量大于q′时,由于mcf小于相应的mcm,这说明企业可以持续扩大自身规模,并且,能够继续降低其内部交易边际成本。这样,便出现了企业无边界的特殊现象。从而,否定了前面所做出的结论:即q′是企业边界临界点。简单地说,由于相关假设的条件,决定了企业边界“清晰”而不可移动,进而呈现出mcf曲线和mcm曲线具有不变性的特殊现象。从这个角度上看,新古典主义企业理论无法深入地做出合理的解释。
(二)在企业网络发展的条件下企业边界问题分析
前面图2中的研究,是基于科斯现代企业理论所得出的结论。特别是,图2中所论述的两个结论,具有相互悖逆性。其原因是极其简单的,因为,科斯以图3作为“研究的标准”,并且,假设企业边界是由“mcf=mcm”决定的。
其中,当企业与市场交易数量尚未达到临界点时,一切发生在企业内部的交易(第1段实线表示)是伴随着每一笔费用而进行的,其边际成本增加至E平衡点。在此之前,企业不存在与市场交易的可能性。同理,企业边界一旦扩大到E点所对应的交易数量q1,假设继续向右移动q1值,由于企业从市场获取资源的交易边际成本低于企业内部交易的边际成本mcm 在企业网络条件下,企业边界研究结论并不存在相互之间的矛盾性。因为,企业边界的模糊性,使得图3中曲线mcf和曲线mcm交点E不再固定不变,表现出交易数量q1可以向右继续移动,企业经济规模的扩大与企业边界的扩大呈现出同步性。如图4所示的蓝色曲线A′E′B′。
在上述情况中,帕累托资源配置的路径也发生了变化,即改变原来曲线AEB的路径,而代之以曲线A′E′B′。很明显,由E到E′的结果是直接增大了企业内部交易的范围,直至mcf≥mcm。现在关键的问题在于,应该深入分析产生此种结果的原因所在。
三、企业边界扩张(收缩)情况的比较
一般来说,分析企业边界,既要涉及企业纵向边界,研究企业自身经营范围的问题;也要涉及企业横向边界,研究企业经济规模大小的问题。
(一)在信息对称、市场出清和理性人假设的条件下,企业作为一个抽象的生产函数来研究。
分别用Xs和Ys表示企业的经济规模和经营范围。从企业边界清晰的观点看,Xs等于企业横向边界大小,Ys等于企业纵向边界大小。当企业纵横边界变为Y′s和X′s,可以比较Xs和X′s的大小,以及Ys和Y′s的大小。进而观察企业边界扩张(收缩)情况。
假设X′s>Xs,同时,Y′s>Ys。这是企业自身规模扩大而使横向边界扩张。企业纵向边界的经营范围得以增大,说明企业自身完成经营活动更多地替代了市场交易的方式。反之,X′s>Xs,而Y′s≤Ys。说明企业横向规模的扩大,却没有能够增强企业自身内部的经营实力。这样,面对市场交易的优势,即使扩大企业横向经济规模,也必然会出现规模不经济的问题。
假设X′sYs。属于非理性行为,不在经济学研究的范围。
(二)在企业网络条件下,信息不受企业规模大小的限制,增加了企业规模扩大和缩小的不确定性。企业与市场之间不存在明确的分界线。同样,以上面的例子予以分析。
上述研究的X′s>Xs、Y′s>Ys和X′s 由于企业网络是介于企业与市场之间的组织形式,比市场节约交易费用,比企业节约组织成本,可以降低过高的市场组织生产交易成本以及企业组织生产管理成本。因而,企业网络中的企业自身具有充分享用信息资源的能力,减少了过去因信息不对称而引起的高交易成本。企业网络能通过组织学习、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来获得优势。从某种意义上讲,企业能够降低内部交易成本就是“优势”。所以,企业网络就是引起企业内部交易成本降低的主要因素之一。
四、结论
科斯和威廉姆森采用一维性思维方式,解释不清企业边界的动态变化及其不确定性。尤其是,企业网络条件下,信息资源对企业边界的作用。通过用市场、组织间协调和科层的三分法代替企业与市场的两分法,所得出的结论有两点。
(1)“企业—市场”二分法,过分强调双方的同质性,忽视了市场与企业两者的异质性,夸大了交易费用的作用,而实际上存在着“企业—市场”市场“不出清”的问题。
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企业—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上述种种情况都是科斯研究企业边界理论所做的重要假设。这些所谓合理的假设条件,不符合其后新出现的企业网络理论的实际应用。从而,难以解释企业网络的横向边界和纵向边界变化的诸多现象。如横向企业规模的扩张(或收缩)与纵向市场交易范围的拓宽(或缩小),不存在必然的同步性关系等等。结果出现了“蜘蛛网络”型企业和“地瓜蔓”型企业。该类企业边界有一个共同性:每个企业像网络上的节、点一样,由看不见的线连成一体;而其规模边界大小及其经营范围等主要取决于无形资源(如信息)的状态,原来传统意义上的有形资源决定的企業边界则成为其次。
(2)为了淡化交易费用在“企业—市场”二分法中的作用,论述中的企业网络,只是作为替代市场和企业的另外一种资源配置形式,粗略地解释了现存企业与市场之间边界中某些浅层次的问题。
“企业—网络—市场”三分法,不意味着能够研究与企业活动有关的一切相互关系以及由所有信息单元所组成的N维向量空间。毕竟,企业网络只是影响企业边界的因素之一。因此,不应该局限于从狭义的企业网络角度,理解企业和市场相互作用、相互替代的企业契约关系或制度安排;应该从广义的企业网络角度,拓展网络资源的应用范围。作为现代企业一种无形资源配置方式,企业网络不是对过去(有形)实体资源配置的替代,而是从(无形)资源战略应用方面,极大地影响了企业发展的空间和组织形式。结果,企业网络使本来“清晰、可测”的企业和市场的边界模糊起来。
关键词: 企业边界 企业网络 交易费用 边际成本
一、引言
从交易费用理论角度看,科斯(1937)等学者在研究企业与市场关系时,对企业边界方面作了新的解释,从企业的产生及其本质出发,分析了企业边界问题。江秀辉(2011)认为,企业交易费用的节约是企业边界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企业纵向边界是交易成本与企业管理成本的均衡决定的企业规模和边界。也就是说,在纵向一体化之后,企业内部交易取代市场交易,企业规模经济效益增加。从这个意义上看,企业纵向边界取决于企业和市场在组织交易活动时的交易成本边际比较。交易费用理论所强调的是,企业和市场是两种相互竞争和替代的组织资源配置方式,它忽视了企业之间相互合作的可能性。并且,突出了单一降低交易成本对企业组织结构的影响。
Grossman and Hart(1986)从效率的角度分析了企业横向边界问题。张五常认为,企业内部是要素契约的组合,企业外部是产品契约的组合。企业边界应该是:要素交易的效率等于产品(商品)交易的效率的边际。但是,在很多场合效率因素已经不是决定性的因素了。现在的问题是,什么是企业边界的决定因素?准确地说,为了完善交易费用理论对企业边界的解释,还应该考虑哪些影响企业边界的主要因素?Malone等人(1987)认为信息技术引发了市场和科层治理交易效率的变化,降低了市场治理交易成本,影响了企业边界的变化。
鉴于交易费用中“企业和市场”互为参照标准而界定企业边界的悖谬,威廉姆森(1985)指出市场与企业两种组织“相互替代”的同时,也存在着相互交融、相互结合的关系,于是,产生了一种介于两者之间的网络组织。企业网络理论认为,由于虚拟化经济中的企业经济交易时空范围无限扩大,与原有实体经济相比,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不存在”明确的边界。也就是,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会质疑科斯所界定的企业边界是否继续有效,或是否适用于网络技术下的“企业”?在网络发展过程中,作为市场与企业之间的媒介,网络也是众多企业相互交易而形成的另一类模糊的市场(或企业)。李海舰(2011)则从发展的角度分析认为,高度发达的网络技术使企业在有边界的实体上实现了无边界发展。
由于企业网络的核心特征是一系列协调机制,即网络是企业和市场的替代。所以,有必要将企业边界研究范围,从交易成本理论“企业—市場”二分法转向“企业—网络—市场”三分法。
二、不同理论视角下企业边界问题的分析
(一)企业与市场的二分法是现代企业理论的基石
在上述图1中,可以较好解释科斯关于企业边界的研究结论。即当企业内部交易费用等于市场和企业之间的交易费用的情况下,其交易数量q′就是企业内部边际成本曲线mcf与市场和企业之间交易边际成本曲线mcm的平衡点e。那么,企业边界,确切地说,企业横向发展规模大小就以q′为临界点。显然,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当企业与市场交易数量小于q′时,由于mcf小于mcm,企业不需要通过与市场发生交易的方式来降低企业内部交易的边际成本,这说明企业可以通过扩大自身规模而降低其内部交易的边际成本,直到q′点为止。二是假设企业与市场交易数量大于q′,由于mcf大于相应的mcm,这说明企业通过扩大自身规模而降低其内部交易边际成本的做法,已经出现了“不经济”的现象。那么,企业可以通过与市场发生交易的方式来降低企业内部交易的边际成本。由此可见,企业边界不应该超过与市场交易规模q′的大小。
现在将图1中所描述的曲线mcf,与曲线mcm的位置做一定的调整,如图2所示。从理论上讲,q′仍应该是企业边界的临界点。同样,也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当企业与市场交易数量小于q′,由于mcf大于mcm,企业内部交易的边际成本大于企业和市场交易时发生的边际成本。这说明企业与市场交易数量小于q′时,企业需要通过与市场发生交易的方式来降低企业内部交易的边际成本,直到q′点为止。二是当企业与市场交易数量大于q′时,由于mcf小于相应的mcm,这说明企业可以持续扩大自身规模,并且,能够继续降低其内部交易边际成本。这样,便出现了企业无边界的特殊现象。从而,否定了前面所做出的结论:即q′是企业边界临界点。简单地说,由于相关假设的条件,决定了企业边界“清晰”而不可移动,进而呈现出mcf曲线和mcm曲线具有不变性的特殊现象。从这个角度上看,新古典主义企业理论无法深入地做出合理的解释。
(二)在企业网络发展的条件下企业边界问题分析
前面图2中的研究,是基于科斯现代企业理论所得出的结论。特别是,图2中所论述的两个结论,具有相互悖逆性。其原因是极其简单的,因为,科斯以图3作为“研究的标准”,并且,假设企业边界是由“mcf=mcm”决定的。
其中,当企业与市场交易数量尚未达到临界点时,一切发生在企业内部的交易(第1段实线表示)是伴随着每一笔费用而进行的,其边际成本增加至E平衡点。在此之前,企业不存在与市场交易的可能性。同理,企业边界一旦扩大到E点所对应的交易数量q1,假设继续向右移动q1值,由于企业从市场获取资源的交易边际成本低于企业内部交易的边际成本mcm
在上述情况中,帕累托资源配置的路径也发生了变化,即改变原来曲线AEB的路径,而代之以曲线A′E′B′。很明显,由E到E′的结果是直接增大了企业内部交易的范围,直至mcf≥mcm。现在关键的问题在于,应该深入分析产生此种结果的原因所在。
三、企业边界扩张(收缩)情况的比较
一般来说,分析企业边界,既要涉及企业纵向边界,研究企业自身经营范围的问题;也要涉及企业横向边界,研究企业经济规模大小的问题。
(一)在信息对称、市场出清和理性人假设的条件下,企业作为一个抽象的生产函数来研究。
分别用Xs和Ys表示企业的经济规模和经营范围。从企业边界清晰的观点看,Xs等于企业横向边界大小,Ys等于企业纵向边界大小。当企业纵横边界变为Y′s和X′s,可以比较Xs和X′s的大小,以及Ys和Y′s的大小。进而观察企业边界扩张(收缩)情况。
假设X′s>Xs,同时,Y′s>Ys。这是企业自身规模扩大而使横向边界扩张。企业纵向边界的经营范围得以增大,说明企业自身完成经营活动更多地替代了市场交易的方式。反之,X′s>Xs,而Y′s≤Ys。说明企业横向规模的扩大,却没有能够增强企业自身内部的经营实力。这样,面对市场交易的优势,即使扩大企业横向经济规模,也必然会出现规模不经济的问题。
假设X′s
(二)在企业网络条件下,信息不受企业规模大小的限制,增加了企业规模扩大和缩小的不确定性。企业与市场之间不存在明确的分界线。同样,以上面的例子予以分析。
上述研究的X′s>Xs、Y′s>Ys和X′s
四、结论
科斯和威廉姆森采用一维性思维方式,解释不清企业边界的动态变化及其不确定性。尤其是,企业网络条件下,信息资源对企业边界的作用。通过用市场、组织间协调和科层的三分法代替企业与市场的两分法,所得出的结论有两点。
(1)“企业—市场”二分法,过分强调双方的同质性,忽视了市场与企业两者的异质性,夸大了交易费用的作用,而实际上存在着“企业—市场”市场“不出清”的问题。
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企业—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上述种种情况都是科斯研究企业边界理论所做的重要假设。这些所谓合理的假设条件,不符合其后新出现的企业网络理论的实际应用。从而,难以解释企业网络的横向边界和纵向边界变化的诸多现象。如横向企业规模的扩张(或收缩)与纵向市场交易范围的拓宽(或缩小),不存在必然的同步性关系等等。结果出现了“蜘蛛网络”型企业和“地瓜蔓”型企业。该类企业边界有一个共同性:每个企业像网络上的节、点一样,由看不见的线连成一体;而其规模边界大小及其经营范围等主要取决于无形资源(如信息)的状态,原来传统意义上的有形资源决定的企業边界则成为其次。
(2)为了淡化交易费用在“企业—市场”二分法中的作用,论述中的企业网络,只是作为替代市场和企业的另外一种资源配置形式,粗略地解释了现存企业与市场之间边界中某些浅层次的问题。
“企业—网络—市场”三分法,不意味着能够研究与企业活动有关的一切相互关系以及由所有信息单元所组成的N维向量空间。毕竟,企业网络只是影响企业边界的因素之一。因此,不应该局限于从狭义的企业网络角度,理解企业和市场相互作用、相互替代的企业契约关系或制度安排;应该从广义的企业网络角度,拓展网络资源的应用范围。作为现代企业一种无形资源配置方式,企业网络不是对过去(有形)实体资源配置的替代,而是从(无形)资源战略应用方面,极大地影响了企业发展的空间和组织形式。结果,企业网络使本来“清晰、可测”的企业和市场的边界模糊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