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边界问题研究

来源 :中国经贸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lio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HTK]在交易费用理论中,采用“企业—市场”二分法,解释不清企业边界的动态变化及其不确定性。在企业网络理论中,采用“企业—网络—市场”三分法,可以粗略地解释企业与市场之间边界中某些浅层次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得出结论,新古典主义企业理论中信息对称、市场出清和理性人等假设并不适合企业网络理论的实际应用,因而,难以解释企业网络的横向边界和纵向边界变化的诸多现象。
  关键词: 企业边界 企业网络 交易费用 边际成本
  一、引言
  从交易费用理论角度看,科斯(1937)等学者在研究企业与市场关系时,对企业边界方面作了新的解释,从企业的产生及其本质出发,分析了企业边界问题。江秀辉(2011)认为,企业交易费用的节约是企业边界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企业纵向边界是交易成本与企业管理成本的均衡决定的企业规模和边界。也就是说,在纵向一体化之后,企业内部交易取代市场交易,企业规模经济效益增加。从这个意义上看,企业纵向边界取决于企业和市场在组织交易活动时的交易成本边际比较。交易费用理论所强调的是,企业和市场是两种相互竞争和替代的组织资源配置方式,它忽视了企业之间相互合作的可能性。并且,突出了单一降低交易成本对企业组织结构的影响。
  Grossman and Hart(1986)从效率的角度分析了企业横向边界问题。张五常认为,企业内部是要素契约的组合,企业外部是产品契约的组合。企业边界应该是:要素交易的效率等于产品(商品)交易的效率的边际。但是,在很多场合效率因素已经不是决定性的因素了。现在的问题是,什么是企业边界的决定因素?准确地说,为了完善交易费用理论对企业边界的解释,还应该考虑哪些影响企业边界的主要因素?Malone等人(1987)认为信息技术引发了市场和科层治理交易效率的变化,降低了市场治理交易成本,影响了企业边界的变化。
  鉴于交易费用中“企业和市场”互为参照标准而界定企业边界的悖谬,威廉姆森(1985)指出市场与企业两种组织“相互替代”的同时,也存在着相互交融、相互结合的关系,于是,产生了一种介于两者之间的网络组织。企业网络理论认为,由于虚拟化经济中的企业经济交易时空范围无限扩大,与原有实体经济相比,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不存在”明确的边界。也就是,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会质疑科斯所界定的企业边界是否继续有效,或是否适用于网络技术下的“企业”?在网络发展过程中,作为市场与企业之间的媒介,网络也是众多企业相互交易而形成的另一类模糊的市场(或企业)。李海舰(2011)则从发展的角度分析认为,高度发达的网络技术使企业在有边界的实体上实现了无边界发展。
  由于企业网络的核心特征是一系列协调机制,即网络是企业和市场的替代。所以,有必要将企业边界研究范围,从交易成本理论“企业—市場”二分法转向“企业—网络—市场”三分法。
  二、不同理论视角下企业边界问题的分析
  (一)企业与市场的二分法是现代企业理论的基石
  在上述图1中,可以较好解释科斯关于企业边界的研究结论。即当企业内部交易费用等于市场和企业之间的交易费用的情况下,其交易数量q′就是企业内部边际成本曲线mcf与市场和企业之间交易边际成本曲线mcm的平衡点e。那么,企业边界,确切地说,企业横向发展规模大小就以q′为临界点。显然,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当企业与市场交易数量小于q′时,由于mcf小于mcm,企业不需要通过与市场发生交易的方式来降低企业内部交易的边际成本,这说明企业可以通过扩大自身规模而降低其内部交易的边际成本,直到q′点为止。二是假设企业与市场交易数量大于q′,由于mcf大于相应的mcm,这说明企业通过扩大自身规模而降低其内部交易边际成本的做法,已经出现了“不经济”的现象。那么,企业可以通过与市场发生交易的方式来降低企业内部交易的边际成本。由此可见,企业边界不应该超过与市场交易规模q′的大小。
  现在将图1中所描述的曲线mcf,与曲线mcm的位置做一定的调整,如图2所示。从理论上讲,q′仍应该是企业边界的临界点。同样,也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当企业与市场交易数量小于q′,由于mcf大于mcm,企业内部交易的边际成本大于企业和市场交易时发生的边际成本。这说明企业与市场交易数量小于q′时,企业需要通过与市场发生交易的方式来降低企业内部交易的边际成本,直到q′点为止。二是当企业与市场交易数量大于q′时,由于mcf小于相应的mcm,这说明企业可以持续扩大自身规模,并且,能够继续降低其内部交易边际成本。这样,便出现了企业无边界的特殊现象。从而,否定了前面所做出的结论:即q′是企业边界临界点。简单地说,由于相关假设的条件,决定了企业边界“清晰”而不可移动,进而呈现出mcf曲线和mcm曲线具有不变性的特殊现象。从这个角度上看,新古典主义企业理论无法深入地做出合理的解释。
  (二)在企业网络发展的条件下企业边界问题分析
  前面图2中的研究,是基于科斯现代企业理论所得出的结论。特别是,图2中所论述的两个结论,具有相互悖逆性。其原因是极其简单的,因为,科斯以图3作为“研究的标准”,并且,假设企业边界是由“mcf=mcm”决定的。
  其中,当企业与市场交易数量尚未达到临界点时,一切发生在企业内部的交易(第1段实线表示)是伴随着每一笔费用而进行的,其边际成本增加至E平衡点。在此之前,企业不存在与市场交易的可能性。同理,企业边界一旦扩大到E点所对应的交易数量q1,假设继续向右移动q1值,由于企业从市场获取资源的交易边际成本低于企业内部交易的边际成本mcm  在企业网络条件下,企业边界研究结论并不存在相互之间的矛盾性。因为,企业边界的模糊性,使得图3中曲线mcf和曲线mcm交点E不再固定不变,表现出交易数量q1可以向右继续移动,企业经济规模的扩大与企业边界的扩大呈现出同步性。如图4所示的蓝色曲线A′E′B′。
  在上述情况中,帕累托资源配置的路径也发生了变化,即改变原来曲线AEB的路径,而代之以曲线A′E′B′。很明显,由E到E′的结果是直接增大了企业内部交易的范围,直至mcf≥mcm。现在关键的问题在于,应该深入分析产生此种结果的原因所在。
  三、企业边界扩张(收缩)情况的比较
  一般来说,分析企业边界,既要涉及企业纵向边界,研究企业自身经营范围的问题;也要涉及企业横向边界,研究企业经济规模大小的问题。
  (一)在信息对称、市场出清和理性人假设的条件下,企业作为一个抽象的生产函数来研究。
  分别用Xs和Ys表示企业的经济规模和经营范围。从企业边界清晰的观点看,Xs等于企业横向边界大小,Ys等于企业纵向边界大小。当企业纵横边界变为Y′s和X′s,可以比较Xs和X′s的大小,以及Ys和Y′s的大小。进而观察企业边界扩张(收缩)情况。
  假设X′s>Xs,同时,Y′s>Ys。这是企业自身规模扩大而使横向边界扩张。企业纵向边界的经营范围得以增大,说明企业自身完成经营活动更多地替代了市场交易的方式。反之,X′s>Xs,而Y′s≤Ys。说明企业横向规模的扩大,却没有能够增强企业自身内部的经营实力。这样,面对市场交易的优势,即使扩大企业横向经济规模,也必然会出现规模不经济的问题。
  假设X′sYs。属于非理性行为,不在经济学研究的范围。
  (二)在企业网络条件下,信息不受企业规模大小的限制,增加了企业规模扩大和缩小的不确定性。企业与市场之间不存在明确的分界线。同样,以上面的例子予以分析。
  上述研究的X′s>Xs、Y′s>Ys和X′s  由于企业网络是介于企业与市场之间的组织形式,比市场节约交易费用,比企业节约组织成本,可以降低过高的市场组织生产交易成本以及企业组织生产管理成本。因而,企业网络中的企业自身具有充分享用信息资源的能力,减少了过去因信息不对称而引起的高交易成本。企业网络能通过组织学习、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来获得优势。从某种意义上讲,企业能够降低内部交易成本就是“优势”。所以,企业网络就是引起企业内部交易成本降低的主要因素之一。
  四、结论
  科斯和威廉姆森采用一维性思维方式,解释不清企业边界的动态变化及其不确定性。尤其是,企业网络条件下,信息资源对企业边界的作用。通过用市场、组织间协调和科层的三分法代替企业与市场的两分法,所得出的结论有两点。
  (1)“企业—市场”二分法,过分强调双方的同质性,忽视了市场与企业两者的异质性,夸大了交易费用的作用,而实际上存在着“企业—市场”市场“不出清”的问题。
  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企业—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上述种种情况都是科斯研究企业边界理论所做的重要假设。这些所谓合理的假设条件,不符合其后新出现的企业网络理论的实际应用。从而,难以解释企业网络的横向边界和纵向边界变化的诸多现象。如横向企业规模的扩张(或收缩)与纵向市场交易范围的拓宽(或缩小),不存在必然的同步性关系等等。结果出现了“蜘蛛网络”型企业和“地瓜蔓”型企业。该类企业边界有一个共同性:每个企业像网络上的节、点一样,由看不见的线连成一体;而其规模边界大小及其经营范围等主要取决于无形资源(如信息)的状态,原来传统意义上的有形资源决定的企業边界则成为其次。
  (2)为了淡化交易费用在“企业—市场”二分法中的作用,论述中的企业网络,只是作为替代市场和企业的另外一种资源配置形式,粗略地解释了现存企业与市场之间边界中某些浅层次的问题。
  “企业—网络—市场”三分法,不意味着能够研究与企业活动有关的一切相互关系以及由所有信息单元所组成的N维向量空间。毕竟,企业网络只是影响企业边界的因素之一。因此,不应该局限于从狭义的企业网络角度,理解企业和市场相互作用、相互替代的企业契约关系或制度安排;应该从广义的企业网络角度,拓展网络资源的应用范围。作为现代企业一种无形资源配置方式,企业网络不是对过去(有形)实体资源配置的替代,而是从(无形)资源战略应用方面,极大地影响了企业发展的空间和组织形式。结果,企业网络使本来“清晰、可测”的企业和市场的边界模糊起来。
其他文献
摘 要: “双循环”对商贸流通业的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要求。青岛市李沧区作为中国商业名区,商贸流通业对区内产值贡献较大。但受制于商贸流通产品仍以中低技术制造产品为主,在新发展格局下,技术变革带来的“创造性破坏效应”、内外需求下降导致经济循环受阻、同质化竞争严重、价值链整体较短等问题日益凸显。打造核心竞争力、发挥区位优势、把握科技赋能实质和消费升级趋势、回归商业本质等是破解其困境的基本路径。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 从建设效应、同城效应、虹吸效应、扩散效应四方面阐释高铁对区域经济影响机制;基于2009—2018年山东省17城市面板数据构建回归模型,探究高铁开通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经济增长方面,高铁开通在5%显著性水平下促进GDP总量增长;产业结构方面,高铁开通变量HSR系数均为正数但不显著,表明高铁开通对城市产业结构产生积极影响,但效果不明显,可能与山东省境内高铁数量少、开通时
期刊
摘 要: 以旅游公共服务为切入点,利用贵州省1984-2017年的时间序列数据为样本,构建SVAR模型,探索旅游公共服务发展对旅游业的影响。结果表明,目前旅游公共服务对旅游业发展促进作用不明显并且呈现出不规则波动,当前旅游公共服务建设未对旅游业发展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政府需要加强旅游公共服务建设。  关键词: 旅游产业 影响因素 旅游公共服务 贵州旅游业  2018年国内旅游人数达55.39亿人次
期刊
摘 要: 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外合资企业不断向独资化方向发展,中外双方股东对合资企业的控制权争夺愈演愈烈。中外合资企业A公司在合作的同时双方股东围绕公司控制权一直相互博弈,结果最终出现了中方“控股不控权”的现象。事实证明,在合资企业控制权的博弈中,中外双方股东谁拥有的关键性资源越多且质量越高,谁就拥有合资企业实质控制权。中方企业要切实掌握控制权,必须加强核心技术和关键制造工艺的学习和突破,提升自主研发
期刊
摘 要: 为研究2019年减税降费新政对民营企业的实施效果,基于信息不对称视角,以享誉全国的温州民营企业作为研究对象,理论分析财税结构性调整对民营企业发展的影响路径。结果表明,本轮减税降费政策的实施效果已初步显现,有效减轻企业负担。随着财政结构不断优化,地方产业水平将进一步提升。因此,在强化税收执法效率的同时,还应不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从而进一步优化地方产业结构,促进民营企业健康发展。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 江苏省中小企业的发展是江苏省经济增长的重要部分,而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是其持续经营的关键。通过对江苏省13市1653家中小企业进行问卷调研和现场访谈,针对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单一、对银行贷款依赖度过高和民间融资成本较高等特点提出中小企业应该提升盈利能力、加强与信用担保机构合作、积极开展直接融资和有效发挥互联网金融的融资作用等建议。  关键词: 中小企业 融资渠道 互联网金融  一、引言  国家主
期刊
摘 要: 基于1996-2018年广东省的时间序列数据,构建VAR模型,针对高等教育、科技创新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在长期均衡中,广东省高等教育规模与区域经济协调性低,教育经费投入是经济增长单向格兰杰原因,科技创新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产物,对区域经济增长有相互促进作用。因此,广东省应继续从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深化改革高等人才培养,加强高等教育成果与科技创新的无缝对接,促进经济增长。  关
期刊
摘 要:在经济增长放缓和产业结构亟待转型的双重压力下,研究城市化、人口老龄化与产业结构三者之间的关系对我国制定有效经济政策、促进产业结构转型有着重要作用。采用长江经济带2000-2017年城市化、人口老龄化和产业结构的相关数据,通过向量自回归(VAR)模型、脉冲冲击响应和方差分解等工具,实证分析了城市化、人口老龄化和产业结构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发现,城市化和产业结构之间相互促进,存在良性互动关
期刊
摘 要: 上市公司在并购重组时习惯签订业绩补偿承诺,业绩补偿承诺作为一种重要的制度安排,对于标的企业承诺业绩的完成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基于苏大维格并购华日升的案例,分析业绩补偿承诺对标的企业是否具有激励效应,结果表明业绩补偿承诺本身具有一定的激励效应,而且相比于单向补偿,双向补偿的激励效应较强。  关键词: 并购重组 业绩补偿承诺 激励效应  一、引言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变得
期刊
摘 要: 立足新冠疫情影响下全球宏观经济政策背景,比较研究了国内外货币政策及消费驱动研究成果和操作实践,为中国应对新冠疫情、实现“六稳”“六保”目标提供政策建议。通过构建“经济增长+稳定就业”非线性动态模型,精准确定货币政策与消费驱动组合的最优控制方案。通过实证研究得出2020年M2最优增速为12.45%,最优居民消费倾向为56.8%。  关键词: 经济增长 居民就业 货币政策 消费驱动 最优调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