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梁名将:儒生也做百炼刀

来源 :百家讲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nxiaohai7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国演义》里,孔明临阵,常着便装,坐在车上,以羽毛扇指挥士兵,十分潇洒飘逸,让人不禁叹为观止。可惜,那是小说家言,不是历史。
  不过,历史上确实有这样一位名将,他临阵对敌,让对手闻风丧胆,惶惶而逃。可是,此人并不顶盔惯甲,叱咤来去,而是衣着青衫,手拿竹如意,坐着轿子指挥战斗。这个人,就是南梁名将韦睿。
  一
  韦睿是地道的西安人。后来,他的祖父、父亲都跟着刘宋王朝的军队到了江南,他也就跟随家人到江南住了下来。
  于是,北国英雄韦睿也就成了江南名将。
  他有一双慧眼,在江南的一次聚会上见到后来成为梁武帝的萧衍后很是惊叹,认为此人有帝王之姿、英雄之表,因此十分倾服。等到南齐皇帝“穷虐极暴,诛戮朝贤,罕有遗育,生民涂炭”,杀害萧衍的哥哥并准备向萧衍开刀时,萧衍再也忍不住,愤然起兵。韦睿当时是上庸(今属湖北十堰)太守,听到消息毫不犹豫地组织军队,率2000人、200匹马,划着竹筏去支援萧衍。
  当时的萧衍才起军,力量并不大,只有万余人、千余匹马和三千艘船,现在一下子得到这样一支生力军,很是高兴,拍着桌子大笑道: “我过去见过你的人,现在见识了你的忠心,你来助我,我的大事定会成功。”韦睿跟随萧衍,一开始并未表现出临阵将兵的才能,只是担任参谋,就是摇羽毛扇一类的角色。
  萧衍攻下郢城(今属湖北荆州)后,准备继续进军。当时北魏军在郢城的防守十分坚固,以至于人口十万左右,饿死十之七八。萧衍明白这样的城需要找一个得力的人驻守,以免自己前面进军,后面出现乱局,这样后路就会被切断,军心也会随之散乱。但是选誰合适呢,萧衍睁大眼睛左看右看,等到看见韦睿不由得高兴地说: “弃骐骥而不乘,焉遑遑而更索。”他将韦睿誉为骐骥,可见是十分重视的。
  韦睿上任,被任命为江夏(今属湖北武汉)太守,驻守在郢城。
  郢城当时死去那么多人,怎么办?在围城的时候,死尸没办法抬出去,大家就将死尸塞在床下,活着的人睡在床上。这样下去,一旦天热,瘟疫发作,将难以控制。韦睿上任后,围困解除,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料简隐恤,成为营理”,组织部下帮着百姓掩埋尸体。
  当时是乱世,一般的将军大多红着眼珠子以杀戮为功,很少有顾及百姓死活的。韦睿这一充满爱心、急民所急的做法得到了郢城百姓的信赖,百姓对他很是感激。他也因此受到当地百姓的拥戴。
  也因此,郢城得以安宁,萧衍得以顺利进军,顺流而下,一举攻下建康(今江苏南京)。公元502年,萧衍戴着朝天冠,长袖飞扬,登基称帝,建立梁朝。
  萧衍也就成了历史上的梁武帝。
  二
  梁朝建立后,韦睿进入朝廷,一直青衫飞扬,担任着文官的职务。他能走上军前,走向鼙鼓号角的战场,指挥千军万马,也是形势所迫。
  天监四年(505年),梁朝讨伐北魏,以收复中原,底定北国。梁武帝一张诏令让韦睿走上阵前统率全军,担任北伐军总司令。
  韦睿第一次统军,一试锋芒。
  梁军和北魏军围绕着一处名叫小岘城(今安徽合肥东)的要地展开拉锯战,反复争夺,一时难分高下。这天,韦睿坐着肩舆、带着部下四处巡行检查军纪。小岘城的城门突然打开,冲出一百多名北魏军士,面对着韦睿的警卫部队摆开阵势,进行挑战。
  韦睿的部下见了十分害怕,说: “向本轻来,请还授甲而后战。”原来这些部下盔甲都没有备好,估计同韦睿一样,也轻裘缓带地出门,现在想回去披甲戴盔再战。韦睿摇着头,认为现在正是发动进攻的最好时机。他说,城里有两千多名北魏守兵,如果他们不出来进行守城战,梁军一时难以攻打进去。现在,竟然有这样一百多人冲出来,说明这些人里面一定有骁勇敢战的人物,我们打败他们自然会让城里的北魏守兵心惊胆战,士气受挫。
  韦睿的部下仍颤抖着,摇着脑袋不敢行动。
  韦睿生气了,拿着皇帝御赐的旄节(镇守一方的官员所拥有的节)大吼道: “你们如果不听从命令,就按军法从事。”大家一听没有退路了,于是舍命进攻,北魏军士大败,狼狈地退了回去。这支队伍里果然有骁勇之人。守城的北魏士兵一看,这么厉害的人都败了,这城没法守了。到了晚上,韦睿再次组织攻城时,城里的北魏守军竟然一个个扔掉武器逃跑了,小岘城也就随之被梁军攻下。
  顺利夺取小岘城后,梁军又直奔合肥。韦睿派出将军攻城,军队再次受挫于坚城之下。韦睿得知消息,摇着头告诉他们,用兵不只是靠力,还得靠智。他四处巡视,看见肥水后大喜,告诉大家可以堵塞水道,蓄水淹城。于是,梁军纷纷放下武器,改行作业,修筑堤堰, “顷之堰成水通,舟舰继至”。
  北魏军一见也急了,忙派人出城求救,北魏援军五万多人随着鸡毛信的传递赶到,风驰电掣,马蹄奔腾,战鼓雷鸣。当时,韦睿在堤堰上专门派出军队筑城护堰。北魏军一声号角,戈矛闪亮,攻下这座城垒,并乘胜冲击,铁流滚滚,来到韦睿防守的营垒。面对如潮的北魏军雷鸣般的吼声,梁军再次人人色变,一个个颤抖着跑到韦睿的面前,有的认为大军应该赶快回到巢湖(今属安徽合肥):北魏军善于骑兵作战,不善于水战,这样就安全了;也有的建议立即撤退到一座城池内,避敌锋芒。
  这两个建议很明显都是馊主意,敌人已经到了面前才撤退,不是亮出脊背让对方捅刀子吗?
  韦睿听了大怒,吼道:“将军死绥,有前无却。”说完,他将自己的旄节插在河堤上,指着旄节告诉大家,今天有进无退,否则斩首。
  北魏大军派出军队,拿着锄头,准备毁掉堤堰。韦睿指挥大军,鼓声震天,向北魏军发动猛烈进攻。韦睿虽然身体赢弱, “不尝骑马”,但是仍“以板舆自载,督励众军”。大家一看,弱不禁风的主帅都坐着轿子赶来、亲临战阵,自己怎能不拼命向前冲?北魏援军在梁军的拼死进攻下大败,狼狈逃走。
  合肥城里的守军一见援军都败了,没有希望了,只得乖乖竖起旗帜投降。   这一战彻底打出了韦睿的名声,北魏军称他为“韦虎”。等到梁军班师的时候,韦睿更是让辎重部队和年老体弱者先走,自己坐着板舆在后殿尾,北魏军慑于韦睿的威名,都远远望着不敢向前追击,梁军最终顺利返回。
  三
  北魏军受到如此重创,当然不服气,到了第二年,北魏再次组织军队进攻梁朝的北徐州(今属安徽滁州)。这次,北魏军显然志在必得,派出了皇族成员中山王做统帅,中山王可不是泛泛之辈,而是真正的将帅,他率数百万士兵将北徐州刺史围困在钟离(今属安徽滁州)。梁朝廷听闻消息,一时大惊。
  梁武帝决定派出麾下大将曹景宗去退敌。谁知曹景宗赶到北徐州看见对方气势浩大,心中有些胆怯,竟然驻军不进。梁武帝知道后十分生气,又很无奈,再次请出韦睿,并赐给他一柄宝刀: “如果诸将不听从你的命令,可将其斩首。”
  韦睿拿着宝刀,带着援军,坐着板舆,立马上路了。当时有部下建议他还是学习曹景宗,别急,慢慢来,以免撞着敌人的锋芒,到时就全军覆没了。韦睿告诉部下: “北徐州守军在魏军的围困下极端困难,我恨不得一步赶到解救他们,关键时刻怎么能瞻前顾后呢?”
  他的军队一路烟尘飞扬,十天左右就赶到了战场。
  中山王听后大惊,用木棍敲着地面道:“是何神也!”并马上派出部下一名勇将带着一万多骑兵,来冲击韦睿的军队,准备给韦睿一个下马威。韦睿早有防备,让军队结成方阵,用兵车做倚靠,随即命令2000强弩手齐放箭。在梁军的箭雨中,北魏大军纷纷倒地,惨叫声不绝。那名勇将也被一箭射中手臂,吓得骑着马逃走了。
  中山王急了,第二天带着人马亲自赶来进攻。北魏大军的箭也如冷雨一般射到韦睿的脚下,许多士兵中箭,纷纷倒下。一时间“军中惊,睿于城上厉声呵之,乃定”。为了进攻梁军,北魏大军还在淮河上造了两道木桥,用树栅保护着。韦睿见状派出大将,坐着大船,带着十兵,手执火把,顺流而下,一直沖到魏军的桥下,一把大火,接着再一把大火,两座桥顿时变成两条火龙,熊熊燃烧起来。北魏军见后路被截断,顿时大乱。此消彼长,梁军气势大盛,奋勇向前,可谓以一当百。
  中山王再也抵挡不住梁军的猛烈攻势,鞭着战马狂奔而逃,很快不见了踪影。他的部下大将见状一个个丢弃部队全逃走了。北魏军一时无主,乱了阵脚,百万大军很快便被消灭殆尽。
  这是梁军一次少有的大胜,也是南北朝对垒时一次少有的胜利。梁军获得的粮草辎重堆积如山,连前来犒军的使者见了也笑着对韦睿说: “君此获复与熊耳山等矣。”
  韦睿从此成了梁朝的长城,也成了梁朝对外的一把利剑,无论何处起烽烟,无论何处响鼙鼓,梁武帝都会让他坐着板舆前去灭火。他虽是一介书生,却在那个时代几乎创下了不败的神话,书写了东方不败的传奇。
  四
  韦睿作为文弱书生,却能让众将士甘愿追随,血战沙场,其实原因是多方面的。
  他关爱士兵,无论出征还是驻扎在营地时,都能和士兵同甘共苦。每次出征,他生怕对士兵有照顾不周的地方;扎营时,如果士兵没有住下来,他绝不住下来;士兵没有吃饭,他也坚决不吃饭。正是如此,到了战场上,士兵才愿意为之死战。也因此,他所战必胜,所攻必克。
  另外,他善于消除军队里的矛盾,让大家团结一致。在合肥之战中,他部下有两员大将相互仇视,其难以容忍的程度简直到了前无古人的地步,以至于其中一员大将谈到对方时竟然“自啮其齿,齿皆流血”。韦睿知道后,特意设宴席宴请他们,酒席间斟酒给他们,并劝解道: “且愿两武勿复私斗。”两人听了十分感动,最终冰释前嫌。
  其次,他和历史上很多名将不同,从不骄横,从不飞扬跋扈,反而很谦虚。北徐州之战中,在他的指挥下,梁军取得重大胜利,当时,所有参入此战的将军都纷纷上奏陈说自己的功绩,他却默默一笑,手执玉意,转身悄悄离开。
  他更有一样品行是很多名将不能比的,就是十分清廉。他将皇帝赏赐的东西,还有自己的俸禄都送给了亲戚和部下,自己家里没有一点儿多余的财物。
  他归朝后恬淡、平和,如一朵荷花,洁净无瑕,纤尘不染;他对敌时,却不顾身体赢弱,总是冲在前面,胆大如虎。这不是别的原因,而是因为韦睿心中始终装着家国,只要国家需要,他便坐着轿子、奋不顾身,第一时间抵达战场,临阵抗敌,一展威武雄风,诠释自己的人生舞台。
其他文献
北宋史学家孔平仲的《孔氏谈苑》中载,宋朝官员致仕后,福利待遇比历代都优厚,因此北宋的集贤殿校理丁讽病退后,国家照样按时发给他银子,还管养老。  丁家是大族,丁讽的老爸当过副相,家境殷实,按说这日子应该过得很滋润,可丁讽心里却不是滋味,因为他晚年患上了风疾,半身不遂。不过丁讽身残心不残,他喜欢美女,还喜欢买美女,把美女们买来干吗?养眼,满足自己的爱美之心。  因此,丁讽一直是大家热议的话题和焦点人物
很多人只知道林则徐睁眼观世的明智、虎门销烟的壮举,却不知他还是水利专家,在治水领域颇有功绩。  道光十一年(1831年),林则徐升任东河河道总督,管辖山东与河南境内黄河、运河的防修事务。他到任时正值隆冬,河岸朔风怒号、冰雪封堵,但他仍多次亲赴现场督促工匠修坝筑堤,随时提出不足之处。在开挖运河的过程中,工匠挑土之路都被泥浆抛撒成“泥龙”,他们历来都是在竣工后才统一清除“泥龙”的,但林则徐认为这是“偷
18世纪6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带来的大机器生产使得很多手工工人失去了饭碗,尤其对纺织女工来说,更是致命打击。为了补贴家用,一个名叫山特夫人的纺织女工好不容易才在某皮鞋厂找到一份手工缝制皮鞋的工作。山特夫人下班后经常把一些材料带回家,在油灯下进行缝制,以便多挣些工资,非常辛苦。山特先生看到这种情况,就想发明一种可以缝制皮鞋的机器。  后来,山特先生果然制造出一台缝制皮鞋的缝纫机,并具备了最基础的打洞
明末清初文学家李渔的《闲情偶寄》中有这样一首小诗:“略带三分拙,兼存一线痴。微聋与暂哑,均是寿身资。”  我们每天都会见到许多人,经历很多事,都希望自己再聪明一点,能多得的利绝不少拿,能走捷径的绝不走原路。结果,人们却发现生活似乎并没有因此而变好,反而每天抱怨压力太大、生活太苦,亲友太恶、命运不公。  其实,太聪明的人终会被聪明所误,真正的聪明人从来都懂得:笨,才是一种高级的智慧。  交友笨一点,
1907年到1909年,國内革命高潮迭起,孙中山指挥的六次起义都以失败告终,革命陷入低谷。当时还是革命青年的汪精卫给孙中山写信,表示愿意冒死一搏,行刺摄政王载沣。  载沣位高权重,每天出入都是警戒森严,根本无法接近。于是,汪精卫和黄复生等人商议用烈性炸药突袭。他们专门找到铁匠铺子,定制了一个特大号铁桶,可装50公斤左右的炸药。做好准备后,他们开始踩点。  经过几天跟踪蹲守,他们发现载沣每天上朝必走
说到故宫,有个奇怪的历史遗留问题:它为什么这么火?确切说是,它为什么着过这么多次火?据没有精确到个位数的记载,故宫建成600年,着火百余起。这是什么概念?上下五千年加起来,皇宫着火次数不过200起,故宫就占据了半壁江山。   故宫这么容易着火,难道是因为紫禁城红得发紫?并不是,而是被那些年的防火设备给坑的!   比如故宫防火主力——吻兽。   那是故宫刚建成的第二年一个吃瓜的夏天,突然天空一道闪电
探春和黛玉都是有些刚性的。   黛玉初进贾府,就敢跟送宫花的周瑞家的放话:“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她宁可不要,也不戴人家“挑剩下的”宫花。她平日里的言语尖利就更不用说了。   探春更厉害,连小厮们都暗地里叫她“玫瑰花”,说她又香又扎手。抄检大观园时,谁都没敢说什么,探春“啪”一巴掌打在王善保家的脸上。原因是王善保家的不长眼,想在一群“检察官”面前露个俏,掀着探春的衣襟开了句玩笑:“连
1885年,在英国的支持下,意大利野蛮入侵埃塞俄比亚,占领了埃塞俄比亚的北部领土,并于1889年迫使埃塞俄比亚签订《乌西亚利条约》。条文规定埃塞俄比亚割让其北部领土,而意大利人仅需付出200万里拉的代价。1894年,埃塞俄比亚政府宣布拒绝继续履行《乌西亚利条约》,愤怒的意大利人派出1.4万全副武装的军队入侵埃塞俄比亚,结果被手持落后步枪与长矛木棒的埃塞俄比亚人民打得几乎全军覆没。失利的意大利人被迫
1924年4月23日,印度诗人泰戈尔率访华代表团到达北京,由徐志摩等人接待。泰戈尔原计划从北京到大连,然后从大连乘船东渡日本,但听到徐志摩介绍山西乡村建设搞得颇有特色,顿时生出浓厚的兴趣。  除了诗人身份,泰戈尔还是积极活跃的社会改革家,曾在印度进行乡村建设计划,主要内容是在乡村设立学校、医疗队等,加强畜牧业和手工业,并提倡全民性的文艺活动。于是泰戈尔临时改变行程,在徐志摩的陪同下來到山西太原。 
除了农家乐审美与大猪蹄子身份,网红乾隆的另一爱好也经常活跃在大众的视野中:在书画上疯狂发弹幕盖章。  但要说盖章,乾隆的功力再高,也比不过明代收藏家项元汴。就拿唐代褚遂良临摹的《兰亭序》来说,曾有人统计过上面的钤印,大概一共有鉴藏印215方,另有半印4方。其中项元汴印章占98枚,北宋2方、南宋7方、米芾一人7方,而大家熟悉的网红乾隆有十几方。  是的,乾隆盖了十几方,而项元汴盖了98枚。  在赵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