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1月16日 晴
忆
时间像布满文字的纸张,嗅着褪去的墨香,在褶皱的岁月中,寻找着留香的跫音。记忆如同散落的珠子,一粒粒被我拾起。
总是在想着从前离别的日子,又岂是几句“再见”了事,每每想起,总是有几分淡淡的忧伤。
是否还会有人在一下课便和你疯了一般冲向食堂;是否还会有一群人围在一起,不知疲惫地讨论着“魔兽”;是否还会为了打会儿篮球而忘记了吃饭;是否还会将韦德科比的海报贴满寝室;是否还会有人陪着你在大冬天捉弄那个洗冷水澡的家伙;是否还会组建起“七匹狼”一类的非法小团体,讨论并编写着一大堆八卦消息,又互相调侃:“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是永远说不完的话题,这承载着我们太多美好的过去。
我并不是多愁善感的人,但总喜欢追忆往事,从小到大,分别了不少,而最要好的几个朋友,又是小时候结交,几个人在一起总是很有乐趣。
总喜欢那么几个人漫无目的地在街上走着,像无头苍蝇般东来西往,却又像饥肠辘辘的野猫一样盯着那些怎么看怎么像菲尔杰克逊的KFC不放。三四个人天南地北,《阿凡达》、奥巴马、班级小事无所不谈,偶尔还插上几句“卿本佳人”嬉笑调侃。不过一旦遇上了篮球场,所有的兴奋劲都上来了,满嘴“好球”“篮板”绕着三分线跑来跑去就像是绕着地球乱跑。我们站在外线的几位仁兄总是喜欢把球传给站在内线的身高不足1.75m的比我们都矮的那位哥们儿,稍不留神,他眼镜又会被撞飞,然后我们又一脸无辜地对着满世界找眼镜的他说:“对不起,传球过猛了。”惹得那老兄挥舞着拳头对我们一顿暴打,大叫:“还不都是你们害的——”,然后我们一阵大笑。直到日落。
其实我们走过的地方都是天堂。
我们都是些背着载满书本的双肩包的孩子,沿着象征美好的金黄色阳光铺下的道路向前奔跑,当你停下脚来,转身望去,曾经的后方,已是一片金黄。
玩
我认为玩可以分为三种:
读书文章为第一;
音乐电影为第二;
其余的包括游戏为第三。
我喜欢玩,三种玩。人之所以称为人,是因为人善于玩味文字,善于雕琢书画,善于品味艺术,也会休闲放松。
从来我最喜欢的书便是《悲惨世界》和《基督山伯爵》。体味历史沉淀的印迹,一直都是我的乐趣。至于近年来的作家,我比较喜欢韩寒,且不说他七门功课挂红灯,仍成为职业赛车手与作家,我更欣赏他特立独行的批判风格。我不由得想到了李敖,这位靠骂出名的台湾作家尤使我印象深刻。这些热情而张狂的文字,总给人很强的精神冲击力,批判着社会的不公与丑陋。我想,这便是文人墨客力所能及的事吧,从精神上唤醒沉睡的良知。
与书一样,音乐电影这些艺术也是我所不能离弃的。门德尔松的《春之歌》,理查德克莱德曼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在CD机上一次又一次地重复着;抑或自己用深蓝的吉他演奏一番,虽意境不同,仍别有风味;或者专注地注视着银幕,欣赏着电影特技给人带来的视听盛宴。我大把大把地挥霍着时间,却因此而感到满足。此刻,心静如水,只有滑过手中的清凉的风,带来那不知名的几缕优雅和让人无法形容的纯粹与明净。
至于电脑游戏,无非是些虚拟的自我,宣泄感情而已。有时有空,QQ上约上几个好友,玩把CS,练几手枪法,找几分刺激。权当娱乐罢了。
玩,应当痛快地玩,颇有些“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的狂放,玩乎所以,神游其中。
学校
小半生中,在学校的日子占到了一半。就这么浑浑噩噩地,一直考到了省重点中学,而学校带给我最大的精神冲击力莫过于每日晚上的寝室生活。
每日晚上9点40分准时熄灯后10分钟,总是会有一阵若隐若现,捉摸不定的细微的呼噜声响起。如果仅仅是这样也罢,好歹也算是对自己意志的一次考验罢了,可是这只是一个开始而已。
约摸两到三分钟的压抑后,就如贝多芬《命运》交响曲,让人猝不及防的呼噜忽然重了起来,伴有浓郁的神秘主义色彩,真让人感到奇怪,好端端的一个人怎么会无缘无故地打呼噜呢?可是还没等我想清楚这件事,又是一阵呼噜响起,此时的寝室此起彼伏,伴随着声波的衍射和干涉。呼噜声透过厚厚的被子直转入我的耳畔,两股不同的极富节奏感的呼噜,像是一台品质极好的音响放出的立体声环绕音,下一波还未起,上一波仍回荡在耳边。
碍于中国人爱面子的陋习,我还是没有把两位室友摇醒,既然此地不容我,我便来到窗台外。想这三更半夜的阳台上,除了一轮皎洁的明月和满天星斗,同予者何人?此时我又颇有些古代诗人的味道。若是此时再来一听可乐,一只汉堡,我也不枉把酒高歌一回了。我突然地感觉自己怎么能被小小的呼噜打倒呢,于是抖擞精神,重新振作返回寝室,这意气风发的,有诗为证:
呼噜声起令人寒,
月影徘徊独怅然。
纵你十面埋伏起,
莫使呼噜扰我心。
知
我最先认识的,是佛。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冥冥之中,似乎只有佛眼才能看清人世,清澈空明,大智若愚。奶奶把我从小带到大,她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每天都要出去念经,在她的潜移默化下,我虽然不信佛,但似乎看到了佛。
小城里的人大都不信佛,但总是在逢年过节去大佛寺烧香拜佛。记得前几天,我与朋友在大雄宝殿相遇,讨论过“信上帝与信科学”,朋友说:“要是在从前也不奇怪,可是怎么连现在都有科学家信上帝呢?”我说:“我不信佛,也不信上帝,我们科学地知道自己不是万能的,你并不能让别人依着你的想法不去信上帝,有时候,科学与宗教并不矛盾。”似乎在佛看来,我不过是一个浅陋无知的毛头小子。如沧海一粟,宇宙太大,人太渺小,我不禁感慨万千。但人能通过外界的改造征服,重新认识世界认识自己。
我很喜欢林清玄,这位佛教徒的淡雅散文令人陶醉。但我更欣赏余光中歌颂李白的豪放诗句:
酒入豪肠
七分酿成了月光
还有三分啸成剑气
秀口一吐
就是半个盛唐
我的世界里,难道不应当“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我数着每一次经历,一段一段,像一节节的火车车厢,载着我的小半生,驶向未来,我将祝福我自己,如塔朗吉德《火车》:
去吧
美丽的小火车
寂寞的小火车
愿桥都坚固
隧道都光明
浙江省新昌中学
指导教师:何文魁
忆
时间像布满文字的纸张,嗅着褪去的墨香,在褶皱的岁月中,寻找着留香的跫音。记忆如同散落的珠子,一粒粒被我拾起。
总是在想着从前离别的日子,又岂是几句“再见”了事,每每想起,总是有几分淡淡的忧伤。
是否还会有人在一下课便和你疯了一般冲向食堂;是否还会有一群人围在一起,不知疲惫地讨论着“魔兽”;是否还会为了打会儿篮球而忘记了吃饭;是否还会将韦德科比的海报贴满寝室;是否还会有人陪着你在大冬天捉弄那个洗冷水澡的家伙;是否还会组建起“七匹狼”一类的非法小团体,讨论并编写着一大堆八卦消息,又互相调侃:“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是永远说不完的话题,这承载着我们太多美好的过去。
我并不是多愁善感的人,但总喜欢追忆往事,从小到大,分别了不少,而最要好的几个朋友,又是小时候结交,几个人在一起总是很有乐趣。
总喜欢那么几个人漫无目的地在街上走着,像无头苍蝇般东来西往,却又像饥肠辘辘的野猫一样盯着那些怎么看怎么像菲尔杰克逊的KFC不放。三四个人天南地北,《阿凡达》、奥巴马、班级小事无所不谈,偶尔还插上几句“卿本佳人”嬉笑调侃。不过一旦遇上了篮球场,所有的兴奋劲都上来了,满嘴“好球”“篮板”绕着三分线跑来跑去就像是绕着地球乱跑。我们站在外线的几位仁兄总是喜欢把球传给站在内线的身高不足1.75m的比我们都矮的那位哥们儿,稍不留神,他眼镜又会被撞飞,然后我们又一脸无辜地对着满世界找眼镜的他说:“对不起,传球过猛了。”惹得那老兄挥舞着拳头对我们一顿暴打,大叫:“还不都是你们害的——”,然后我们一阵大笑。直到日落。
其实我们走过的地方都是天堂。
我们都是些背着载满书本的双肩包的孩子,沿着象征美好的金黄色阳光铺下的道路向前奔跑,当你停下脚来,转身望去,曾经的后方,已是一片金黄。
玩
我认为玩可以分为三种:
读书文章为第一;
音乐电影为第二;
其余的包括游戏为第三。
我喜欢玩,三种玩。人之所以称为人,是因为人善于玩味文字,善于雕琢书画,善于品味艺术,也会休闲放松。
从来我最喜欢的书便是《悲惨世界》和《基督山伯爵》。体味历史沉淀的印迹,一直都是我的乐趣。至于近年来的作家,我比较喜欢韩寒,且不说他七门功课挂红灯,仍成为职业赛车手与作家,我更欣赏他特立独行的批判风格。我不由得想到了李敖,这位靠骂出名的台湾作家尤使我印象深刻。这些热情而张狂的文字,总给人很强的精神冲击力,批判着社会的不公与丑陋。我想,这便是文人墨客力所能及的事吧,从精神上唤醒沉睡的良知。
与书一样,音乐电影这些艺术也是我所不能离弃的。门德尔松的《春之歌》,理查德克莱德曼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在CD机上一次又一次地重复着;抑或自己用深蓝的吉他演奏一番,虽意境不同,仍别有风味;或者专注地注视着银幕,欣赏着电影特技给人带来的视听盛宴。我大把大把地挥霍着时间,却因此而感到满足。此刻,心静如水,只有滑过手中的清凉的风,带来那不知名的几缕优雅和让人无法形容的纯粹与明净。
至于电脑游戏,无非是些虚拟的自我,宣泄感情而已。有时有空,QQ上约上几个好友,玩把CS,练几手枪法,找几分刺激。权当娱乐罢了。
玩,应当痛快地玩,颇有些“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的狂放,玩乎所以,神游其中。
学校
小半生中,在学校的日子占到了一半。就这么浑浑噩噩地,一直考到了省重点中学,而学校带给我最大的精神冲击力莫过于每日晚上的寝室生活。
每日晚上9点40分准时熄灯后10分钟,总是会有一阵若隐若现,捉摸不定的细微的呼噜声响起。如果仅仅是这样也罢,好歹也算是对自己意志的一次考验罢了,可是这只是一个开始而已。
约摸两到三分钟的压抑后,就如贝多芬《命运》交响曲,让人猝不及防的呼噜忽然重了起来,伴有浓郁的神秘主义色彩,真让人感到奇怪,好端端的一个人怎么会无缘无故地打呼噜呢?可是还没等我想清楚这件事,又是一阵呼噜响起,此时的寝室此起彼伏,伴随着声波的衍射和干涉。呼噜声透过厚厚的被子直转入我的耳畔,两股不同的极富节奏感的呼噜,像是一台品质极好的音响放出的立体声环绕音,下一波还未起,上一波仍回荡在耳边。
碍于中国人爱面子的陋习,我还是没有把两位室友摇醒,既然此地不容我,我便来到窗台外。想这三更半夜的阳台上,除了一轮皎洁的明月和满天星斗,同予者何人?此时我又颇有些古代诗人的味道。若是此时再来一听可乐,一只汉堡,我也不枉把酒高歌一回了。我突然地感觉自己怎么能被小小的呼噜打倒呢,于是抖擞精神,重新振作返回寝室,这意气风发的,有诗为证:
呼噜声起令人寒,
月影徘徊独怅然。
纵你十面埋伏起,
莫使呼噜扰我心。
知
我最先认识的,是佛。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冥冥之中,似乎只有佛眼才能看清人世,清澈空明,大智若愚。奶奶把我从小带到大,她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每天都要出去念经,在她的潜移默化下,我虽然不信佛,但似乎看到了佛。
小城里的人大都不信佛,但总是在逢年过节去大佛寺烧香拜佛。记得前几天,我与朋友在大雄宝殿相遇,讨论过“信上帝与信科学”,朋友说:“要是在从前也不奇怪,可是怎么连现在都有科学家信上帝呢?”我说:“我不信佛,也不信上帝,我们科学地知道自己不是万能的,你并不能让别人依着你的想法不去信上帝,有时候,科学与宗教并不矛盾。”似乎在佛看来,我不过是一个浅陋无知的毛头小子。如沧海一粟,宇宙太大,人太渺小,我不禁感慨万千。但人能通过外界的改造征服,重新认识世界认识自己。
我很喜欢林清玄,这位佛教徒的淡雅散文令人陶醉。但我更欣赏余光中歌颂李白的豪放诗句:
酒入豪肠
七分酿成了月光
还有三分啸成剑气
秀口一吐
就是半个盛唐
我的世界里,难道不应当“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我数着每一次经历,一段一段,像一节节的火车车厢,载着我的小半生,驶向未来,我将祝福我自己,如塔朗吉德《火车》:
去吧
美丽的小火车
寂寞的小火车
愿桥都坚固
隧道都光明
浙江省新昌中学
指导教师:何文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