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近三十年以来,网络文学作为一种典型的文学现象,发展非常迅速.结合网络文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网络文学的未来发展将呈现以下几个态势:提高文学作品质量,改变量大质不优的状况;IP联动深化,网络文学的生态趋向完善;大力发展现实题材小说,消弭传统文学和网络文学的壁垒;类型化融合成为未来小说创作的大趋势.但同时,网络文学也面临着发展的困境,如何解决“三俗”、“腐文化”、同质化问题,如何优化网文出海、内容监控的管理制度,是关系到网络文学趋利避害、走向良性循环的关键所在.
【机 构】
:
安徽大学 文学院,安徽 合肥230039
【出 处】
: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三十年以来,网络文学作为一种典型的文学现象,发展非常迅速.结合网络文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网络文学的未来发展将呈现以下几个态势:提高文学作品质量,改变量大质不优的状况;IP联动深化,网络文学的生态趋向完善;大力发展现实题材小说,消弭传统文学和网络文学的壁垒;类型化融合成为未来小说创作的大趋势.但同时,网络文学也面临着发展的困境,如何解决“三俗”、“腐文化”、同质化问题,如何优化网文出海、内容监控的管理制度,是关系到网络文学趋利避害、走向良性循环的关键所在.
其他文献
当今时代的手机普遍自带摄像头,兼具数码照相机的功能.功能齐备的手机为人们的生活、工作带来了极大便利,但也引发了诸多问题.鉴于此,本文分析手机摄像头带来的益处,探究手机摄像头引发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关应对建议.
“据说”“听说”“传说”为现代汉语高频词,以往多从插入语的角度进行考察,其传信功能尚未引起足够重视.本文以传信范畴与传信标记的性质界定为出发点,发现“插入语说”过于简化,“全动词说”不够全面,“话语标记”说有失客观.从共时平面上看,“据说”“听说”“传说”在韵律特征上语音可识别度低,在句法功能上句法独立性差,在语义特征上尚具有真值条件语义.因此,“据说”“听说”“传说”不仅仅是插入语,不全为动词,在传递信息来源与获得途径的同时,兼具表达言者立场与言者态度的功能,尚未完全语法化为只具有元话语功能的话语标记,
“眼瞅着”“眼见着”是表短时义的时间副词,具有“短时义、主观判断性、亲眼见证性、不如意性”等语义特征.在时体特征上,“眼瞅着”“眼见着”既可以用于现在完成体,也可以用于将来完成体;只能跟“了”共现,不能跟“着”“过”共现;主要跟表示时间频率的副词共现.“眼瞅着”“眼见着”分别在民国和唐代词汇化为副词,句法环境的改变和认知隐喻是两者发生词汇化的主要动因.
中古时期东北亚包括众多民族和语言.各语族的植物名称颇具特色.选取其中的根、竹、节、菅等名称及两种果物桃和栗,通过其古代发音构拟其古音;根据各词的语义特征,将之归入相应的词族;通过与周边民族语言的音和义进行比较,以确定其源流关系.
中国近代翻译史和马克思主义翻译史上,《共产党宣言》的译介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在中文全译本诞生之前,无数先驱译者就曾通过摘译、节译等方式向国人介绍过《共产党宣言》的内容.随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深入发展,在国际比较和历史比较的视野下,挖掘和整理经典文献的文本、梳理和考证经典文本翻译历程的重要性越发凸显.本文基于国内外历史资料,通过经典文献的文本对比,考证了《共产党宣言》在20世纪初的翻译与传播,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传播史研究提供了文献和学理支撑.
本文分析了《道德经》在德国的接受过程,并对卫礼贤和德博的《道德经》德译本进行实证对比分析.本文的对比分析主要是围绕《道德经》中的三个关键词汇“道”“德”“玄”展开.通过对《道德经》德译本的文体风格、文化内涵等方面的对比分析,映射出不同时代、不同背景下两位德国汉学家《道德经》德译本的优缺点,以此促进《道德经》德译本的翻译研究.
为探究英美主流媒体东京奥运会涉华报道所呈现的中国国家形象,本文采用费尔克劳的三维话语分析框架,自建英美主流媒体东京奥运会涉华报道的语料库,对所呈现的中国国家形象进行分析.结果发现,中国被呈现成一个重视奥运、有着强烈的民族骄傲和极端民族主义色彩鲜明的民族形象;被歪曲成一个饱受诸多领土争议的困扰的国家形象;被捏造成一个人民受压迫、饱受人权问题困扰的政府形象;被片面比喻为“流水线”的国家体育系统形象.从社会、政治和文化的角度看,这种偏见性报道的原因在于中国的强劲发展与西方颓势的对比、欧美霸权主义思想、欧美国家的
20世纪初以降,中国现代翻译戏剧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其中时代启蒙与道德观念成为中国五四新文学的一个鲜明表征,给予了普通大众一种精神上的启迪与抚慰.新文学闯将刘半农的翻译戏剧以启蒙、人道主义为核心,处处闪耀着五四新文学启蒙的新风气,在赋予中国文学现代性内涵的同时,亦为中国翻译戏剧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桃花扇》中的情交错复杂,但也正因如此,它展现出“感慨深微,寄情远大”的风采,并为后人提供了多种研究方向.在探析其中复杂的情时,本文尝试厘清晚明“情”之概念,并从现代身份认同理论出发,具体分析《桃花扇》中人物在不同身份之下产生的两组感情——男女之情和家国之情,兴亡之情和反思之情.
谢榛《四溟诗话》所倡导的“气格”说,认为以“神气”和“声调”为主要内涵,方可得其精华.优秀的诗歌应该意蕴耐人回味,气势高古雄浑,神韵动人心魄,内涵充实高雅,在阅读时朗朗上口,音韵铿锵悦耳,既具有通俗文学的易读性、可接受性,又具有高雅文学的华贵典重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