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颁布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指导纲要》)提出了综合实践活动的总体发展目标:学生能从个体生活、社会生活及与大自然的接触中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形成并逐步提升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具有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
《指导纲要》倡导多学科的整合、多种体验的结合、多种方法的运用、多种能力的联合以及多种教育价值的融合,关注学生的设计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融入社会能力、考察探究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旨在培养未来社会所需人才。
课程设置既遵循《指导纲要》,又体现学校办学理念
红英小学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创造性提出“卓越在于习得”的校训并倡导“阳光教育”办学理念。
我们对《指导纲要》提出的考察探究、社会服务、设计制作和职业体验四大领域进行融合,同时融入了信息技术,使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域更加关注学生的实践能力、适应能力、生存能力及思维发展等能力的培养。
我们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共分5个模块,分别为:设计制作、生活实践、社会实践、信息技术和研学活动。具体如下:
1.三年级课程内容解读
在整个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设置中,三年级作为起始年级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研究方法、研究工具使用的学习;而思维工具的学习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厘清思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思维方法并形成良好的思考习惯;到高年级阶段,大量的考察及研究报告撰写都需要计算机及网络的支持,所以三年级也更关注学生信息技术的掌握;同时每学期通过一个小主题的开展,使学生掌握一些必要的实践研究方法,如问卷调查、考察、访问、统计、计划制订等,都是为高年级的深入学习做好铺垫。
2.四年级以上高年级课程内容解读
从四年级开始的高年级阶段,主要围绕每学期一个主题开展多方面的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融入信息技术的学习、常用工具的使用和更多研究方法的使用,同时每学年开展一次有益的研学活动。
在高年级阶段,我们并不把信息技术看作一门单独的学科,而是作为学习研究的工具以及信息获取的平台。随着主题活动的开展,学生需要哪些信息技术的支持,我们会对相关内容进行专项教学。而在内容的设定上,在保障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基础上融入学生喜闻乐见、更贴近学生生活的一些常用软件的学习。如计算机病毒的查杀、思维导图软件、音频视频图片的处理及各种编辑软件等。总之,信息技术内容的选择及学习都是便于为其他学科及主题研究提供支持。
STEM课程是我们学校近年来引入的一门新兴课程。这门课程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并着重锻炼学生的设计能力、动手能力、小组合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同时让学生掌握工程设计实施的完整过程,更加关注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在开展STEM课程的基础上,每个年级结合每学期的STEM课程模块再开展与之相关的生活实践及社会实践学习。
主题实践研究:把知识有效应用到实践探究过程中
结合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整体把握以及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考虑,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课时按照“2 1 X”的方式进行设置。“2”即每周两节固定的综合实践活动课,高年级围绕一个主题开展多方面研究;“1”即每周一节信息技术课,结合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需要弹性安排;“X”即中高年级每学年至少一次研学活动,涉及户外考察、职业体验、社会调查、研学旅行、社会服务,等等。
在实施过程中,每个学期每个年级围绕一个主题内容开展相关的STEM课程、主题研究、生活实践、信息技术等学习内容。学生对一个主题从不同角度开展考察、研究、探索、操作实践、信息收集与整理、分析、总结与分享等活动,对一个问题进行多角度深入研究,旨在培养学生深入思考和多途径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把设计制作、生活实践、社会实践、信息技术等内容进行融合,同时加入符合未来教育趋势的STEM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专辑·典型实践案例
在四年级下学期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我们以《鞋》作为研究主题,贯穿整个学期。在主题开展中,学生结合新兴课程STEM以工程探究的模式對鞋及鞋底进行研究。整个探究分为三个阶段。
初期阶段:预备阶段。环节1:让学生了解STEM课程。首先教师对学生解读什么是STEM:STEM是一种教育理念,有别于传统的单学科、重书本知识的教育方式。STEM是基于项目的学习,其中涉及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等领域。课程的趣味性、设计性、操作性、跨学科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以及对问题的解决等都是素质教育所追求的。教师指导学生对STEM的认知进行头脑风暴并针对其中一点进行思维发散,利用思维工具绘制气泡图。
环节2:明确学期STEM课程任务:超级跑鞋。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通过实际调查、网络资料搜索等途径了解跑鞋,并通过与其他物品的对比,概括出跑鞋的具体功能及特点。
环节3:图纸研究——关于脚。学生在了解跑鞋的功能后,接着对人的脚开展研究。如有的学生借助按摩垫对脚进行受力分析和测量。
环节 4 :图纸绘制——设计运动鞋。在设计前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到运动鞋专卖店实地考察运动鞋的材料及制作工艺,为后面的设计工作做准备。学生绘制了跑鞋的侧面图、正面图、俯视图及鞋底仰视图。
中期阶段 :制作与发现问题。这是学生最喜欢的一个环节。要想让制作出来的跑鞋更具有真实感和效果,材质很关键。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共同确定制作跑鞋所需要的材料。其中一组学生列出了以下材质 :超轻黏土、旧鞋垫、海绵。同时他们提出两种制作策略:策略 1,鞋面使用海绵,鞋底使用旧鞋垫。策略 2,鞋面、鞋底都使用超轻黏土。接着,学生分别对制定的策略进行实践探究。以下为学生撰写的探究报告 :
首先,我们采取了第一种方法,把旧鞋垫剪成设定的尺寸,再将海绵剪成一个筒状和一个椭圆的补丁做鞋面,剪一块长方形的海绵做鞋帮,最后把它们组装起来。看样子还不错,不过接下来遇到问题了:软软的海绵没有黏性,而毛绒的鞋垫也没有黏性,无论我怎么粘,总是粘不到一起。没有办法,我只好放弃了这种做法,开始策略2的制作,前期进行得很顺利,但在组装上也同样出现了黏合不稳的情况。于是,我和家人一起“解剖”了一双跑步鞋,看看生产厂家是怎样避免这些问题发生的。仔细研究后发现,脚面与脚腕的连接处靠的并不是黏合,而是立体缝制而成的,而且鞋面接近鞋底处要比其他地方的布料硬。鞋面上不起眼的一些装饰也至关重要,为整个鞋的形状支撑起固定作用。 有了这一重大发现,我开始修改我的“超级跑鞋”。在距离鞋帮近的地方多放些超轻黏土,鞋面不是由一块黏土单独构成,而是用几小块进行拼接和塑形,使鞋的整体和底座更稳,这样我就不用担心因为超轻黏土软而撑不起形。解决了支撑问题,接下来的工程很顺利,我将毛坯塑造完成,然后把旧鞋垫放入鞋里,达到逼真和散热的效果,用牙签在鞋上扎几个小孔作为透气网,最后把小硬纸卡当作芯片插入鞋中,画上LOGO,我的STEM“超级跑鞋”大功告成!
学生在制作过程中有很多想法,只是由于知识、技术水平及工具材料的限制而无法实现。如上面的这种超级跑鞋,学生赋予很多新功能:GPS卫星定位、电子表、自动吸汗、排汗、温度计、自动清洁、飞行模式、指南针、计步器、照明、吸水、透气等。
后期阶段:汇报交流与总结。在STEM课程实施过程中,大多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学生最终把自己设计的跑鞋图纸及实物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及汇报,并由师生进行评价,同时提出调整建议。各组学生结合相关建议再次对自己设计的超级跑鞋进行调整。
在整个STEM课程实施中,学生从探索、设计、说明、制作、展示到点评,经历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在STEM课程《鞋》的实施中,我们还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社会实践研究,让学生通过网络及社会调查对鞋的发展历史、种类、品牌发展等开展研究;在生活实践模块中,学生研究、了解在不同场合中应该选择什么样的鞋,并研究在运动中如何进行自我保护。通过一个学期几个模块的学习,学生把学到的知识有效应用到实践探究过程中,并学习到全面、系统的探究方法。
研学活动:让学生体验和探究未知的领域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中,学校注重让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体验和探究未知的领域。我们在每个年级都设置了一项研学活动。如,三年级:职业体验;四年级:冰雪课程;五年级:考察研究;六年级:项目学习。下面以高年级的考察研究及项目学习为例,介绍我校研学活动课程。
研学项目一:沙漠挑战营
如今的孩子,生活自理能力比较差,其主要原因在于父母包办。只有让孩子处在离开父母的环境中,他们才能真正成长。库布齐沙漠给了孩子们这样一个锻炼的环境。
在库布齐沙漠游学过程中,学生面临种种困难。从城市生活到沙漠体验,跨越了生活舒适区的孩子们虽然已经做好了吃苦的准备,但当他们面对6人共用一顶帐篷、露天旱厕以及有限的用水时,依然无法相信这将是他们未来7天的生活环境。
孩子们要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会生存及合作。他们经历了组建团队、环境识别、营地建设、风险管控、急救与自救、三角巾包扎、基础绳结方法、沙漠生存技巧等种种不同于学校常规课程的教学内容。这让孩子们感觉新奇,也学习到了各种技能与生存技巧。
在沙漠生存的研学活动中,学生对于恶劣环境所带来的生活不适感逐渐消散。在徒步穿越沙漠行进时,孩子们逐渐熟悉了打包睡袋、收拾帐篷、整理衣服、领取路餐等独立生存技能,同时战胜沙漠的勇气也愈加强烈。为期一周的沙漠研学之旅,不仅成为每个学生心中难忘的记忆,也让孩子们在行走中看到了坚持、信念和团队的力量,体悟到生命的无限潜能。
研学项目二:探秘汝窑
汝窑位列北宋五大名窑之首。为了让学生了解汝瓷艺术,感受汝瓷传承人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我们在高年级设置了汝州研学之旅课程。
学生参观了汝州向阳路小学独有的汝瓷文化长廊、曲剧文化长廊、汝州八景文化长廊等。在汝瓷制作室,向阳路小学的孩子们当起了小师傅,带领红英小学的孩子们体验汝瓷的制作流程,学生们获得了一次难忘的汝瓷制作初体验。
学生们还见到了期待已久的大国工匠、汝瓷大师朱文立。朱文立大师从汝瓷的兴衰历程谈起,介绍了汝瓷的特点及自己振兴汝瓷的艰难探索。学生们不仅了解了汝瓷从北宋至今的兴衰历程,更了解到汝瓷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朱文立大师还展示了自己所搜集的不同时代的汝瓷文物,孩子们近距离观察历史文物,并亲手触摸、感受汝瓷“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特点。
汝州之行还安排学生前往窑场。在朱文立大师带领下,学生透过观察孔看到了烧窑的过程,观察不同温度下火照的颜色变化,并了解烧窑过程的艰辛。在老师们的带领下,孩子们来到朱文立大师的文立窑,不仅在展示厅感受了一场汝瓷的视觉盛宴,而且亲手体验了手拉坯和捏雕的过程。
探秘汝窑的过程,不仅让学生近距离感受到朱文立大师身体力行传承汝瓷文化的大国工匠精神,同时也让学生更加明白需要传承的不仅是传统的汝瓷文化,更是这种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中华匠人精神。
研学项目三:聆听城市的声音
以“城市发展”为主题的六年级毕业研学课程,经历一个学期,采用小课题研究的方式,融入导师制指导方法。全体六年级学生在导师的引领下,完成环境保护、便捷交通、健康饮食、教育发展、文化传承、关怀弱势群体等六大领域18个小主题的研究,让孩子们经历了确定选题、申请开题、调研访谈、数据分析、撰写报告的研究全过程。
第一阶段是小课题的前期预热阶段:以假期作业形式,让六年级学生提前搜集与城市发展相关的6大方面的资料;开学后每人提交一份手抄報。
第二阶段是小课题的选题、开题阶段:根据孩子们感兴趣的方向进行小课题分组规划,召开开题报告会,并为每个研究小组指派1名指导教师。
第三阶段是小课题的研究阶段:针对本组课题的实际情况,学生采用文献综述、现场勘察、人物访谈和调查问卷等方法,对问题现状进行深入勘察、分析和研究,并对存在的各类问题进行总结,分析其成因,提出改进建议。
在项目学习过程中,学生采取调查问卷的方法,共计发放问卷800多份,收集有效问卷600多份。有些研究小组还进行了实地走访和勘察活动,包括餐馆、公共卫生间、宠物店、京密引水渠、地铁站、博物馆、停车场、小超市、菜市场、图书馆,等等。有些研究小组则进行了实地人物访谈活动,包括随机抽样访谈的普通社区居民;同时,对清洁工、宠物爱心人士、餐厅经营者、手工艺人等也进行了一定比例的访谈,访谈人数总计500多名。还有些研究小组采用实验法,包括对比实验法和模拟实验法等。所有研究小组都进行了文献资料的搜集,通过上网查找、翻阅书籍和报纸以及观看相关新闻报道和记录、纪实影片等方式,了解和收集相关资料,并进一步总结和分析。
第四阶段是小课题的汇报总结:课题小组撰写社会实践报告,并进行汇报展示。18个课题组都针对研究结论设计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程成果展览、连环漫画、宣传海报、手册,等等。
项目学习课程实施效果让我们颇为欣喜。我们努力让学生经历真正的研究过程,体味研究的酸甜苦辣。在选题阶段,教师带领学生一起研读相关的概念、分类、现状资料,学习其中的理论依据、不同观点,努力提高学生的研究素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如果学生不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那么整个课程只不过是指导教师在演“独角戏”。在运用头脑风暴法和思维导图的时候,我们发现学生不断涌现创新思维和突破性观点,这极大地鼓舞着小组里的每个成员。
在研究中,指导教师设计和采用多元化研究方法,将知识点融入研究任务中,通过实际操作和多感官刺激,引起学生的注意,着力培养学生的倾听和反思能力。教师明显感受到了学生的进步,他们学会了倾听,学会了取人之长进行补充发言,课堂学习效率有了明显提高。
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学生享受到成功的乐趣,调动了参与研究的积极性。在本次项目学习后期,学生利用各种机会和同学进行交流和思维碰撞,并分工协作,积极参加研讨活动,尝试用新的理念和方法完善本组的汇报。
通过“聆听城市的声音”项目学习的开展,我们帮助学生确立了个人的学业目标,培养了学生对社会的奉献精神和良好的公民意识;在了解中学学科的实际用途和未来发展空间的基础上,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未来不同学科的探究精神。
今后,我们将逐步完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融入更多适合学生未来发展需求的内容,如创客教育、技术教育等,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打造成学生“重要的人生成长课”。
(作者单位:北京市海淀区红英小学)
《指导纲要》倡导多学科的整合、多种体验的结合、多种方法的运用、多种能力的联合以及多种教育价值的融合,关注学生的设计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融入社会能力、考察探究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旨在培养未来社会所需人才。
课程设置既遵循《指导纲要》,又体现学校办学理念
红英小学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创造性提出“卓越在于习得”的校训并倡导“阳光教育”办学理念。
我们对《指导纲要》提出的考察探究、社会服务、设计制作和职业体验四大领域进行融合,同时融入了信息技术,使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域更加关注学生的实践能力、适应能力、生存能力及思维发展等能力的培养。
我们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共分5个模块,分别为:设计制作、生活实践、社会实践、信息技术和研学活动。具体如下:
1.三年级课程内容解读
在整个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设置中,三年级作为起始年级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研究方法、研究工具使用的学习;而思维工具的学习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厘清思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思维方法并形成良好的思考习惯;到高年级阶段,大量的考察及研究报告撰写都需要计算机及网络的支持,所以三年级也更关注学生信息技术的掌握;同时每学期通过一个小主题的开展,使学生掌握一些必要的实践研究方法,如问卷调查、考察、访问、统计、计划制订等,都是为高年级的深入学习做好铺垫。
2.四年级以上高年级课程内容解读
从四年级开始的高年级阶段,主要围绕每学期一个主题开展多方面的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融入信息技术的学习、常用工具的使用和更多研究方法的使用,同时每学年开展一次有益的研学活动。
在高年级阶段,我们并不把信息技术看作一门单独的学科,而是作为学习研究的工具以及信息获取的平台。随着主题活动的开展,学生需要哪些信息技术的支持,我们会对相关内容进行专项教学。而在内容的设定上,在保障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基础上融入学生喜闻乐见、更贴近学生生活的一些常用软件的学习。如计算机病毒的查杀、思维导图软件、音频视频图片的处理及各种编辑软件等。总之,信息技术内容的选择及学习都是便于为其他学科及主题研究提供支持。
STEM课程是我们学校近年来引入的一门新兴课程。这门课程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并着重锻炼学生的设计能力、动手能力、小组合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同时让学生掌握工程设计实施的完整过程,更加关注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在开展STEM课程的基础上,每个年级结合每学期的STEM课程模块再开展与之相关的生活实践及社会实践学习。
主题实践研究:把知识有效应用到实践探究过程中
结合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整体把握以及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考虑,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课时按照“2 1 X”的方式进行设置。“2”即每周两节固定的综合实践活动课,高年级围绕一个主题开展多方面研究;“1”即每周一节信息技术课,结合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需要弹性安排;“X”即中高年级每学年至少一次研学活动,涉及户外考察、职业体验、社会调查、研学旅行、社会服务,等等。
在实施过程中,每个学期每个年级围绕一个主题内容开展相关的STEM课程、主题研究、生活实践、信息技术等学习内容。学生对一个主题从不同角度开展考察、研究、探索、操作实践、信息收集与整理、分析、总结与分享等活动,对一个问题进行多角度深入研究,旨在培养学生深入思考和多途径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把设计制作、生活实践、社会实践、信息技术等内容进行融合,同时加入符合未来教育趋势的STEM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专辑·典型实践案例
在四年级下学期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我们以《鞋》作为研究主题,贯穿整个学期。在主题开展中,学生结合新兴课程STEM以工程探究的模式對鞋及鞋底进行研究。整个探究分为三个阶段。
初期阶段:预备阶段。环节1:让学生了解STEM课程。首先教师对学生解读什么是STEM:STEM是一种教育理念,有别于传统的单学科、重书本知识的教育方式。STEM是基于项目的学习,其中涉及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等领域。课程的趣味性、设计性、操作性、跨学科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以及对问题的解决等都是素质教育所追求的。教师指导学生对STEM的认知进行头脑风暴并针对其中一点进行思维发散,利用思维工具绘制气泡图。
环节2:明确学期STEM课程任务:超级跑鞋。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通过实际调查、网络资料搜索等途径了解跑鞋,并通过与其他物品的对比,概括出跑鞋的具体功能及特点。
环节3:图纸研究——关于脚。学生在了解跑鞋的功能后,接着对人的脚开展研究。如有的学生借助按摩垫对脚进行受力分析和测量。
环节 4 :图纸绘制——设计运动鞋。在设计前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到运动鞋专卖店实地考察运动鞋的材料及制作工艺,为后面的设计工作做准备。学生绘制了跑鞋的侧面图、正面图、俯视图及鞋底仰视图。
中期阶段 :制作与发现问题。这是学生最喜欢的一个环节。要想让制作出来的跑鞋更具有真实感和效果,材质很关键。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共同确定制作跑鞋所需要的材料。其中一组学生列出了以下材质 :超轻黏土、旧鞋垫、海绵。同时他们提出两种制作策略:策略 1,鞋面使用海绵,鞋底使用旧鞋垫。策略 2,鞋面、鞋底都使用超轻黏土。接着,学生分别对制定的策略进行实践探究。以下为学生撰写的探究报告 :
首先,我们采取了第一种方法,把旧鞋垫剪成设定的尺寸,再将海绵剪成一个筒状和一个椭圆的补丁做鞋面,剪一块长方形的海绵做鞋帮,最后把它们组装起来。看样子还不错,不过接下来遇到问题了:软软的海绵没有黏性,而毛绒的鞋垫也没有黏性,无论我怎么粘,总是粘不到一起。没有办法,我只好放弃了这种做法,开始策略2的制作,前期进行得很顺利,但在组装上也同样出现了黏合不稳的情况。于是,我和家人一起“解剖”了一双跑步鞋,看看生产厂家是怎样避免这些问题发生的。仔细研究后发现,脚面与脚腕的连接处靠的并不是黏合,而是立体缝制而成的,而且鞋面接近鞋底处要比其他地方的布料硬。鞋面上不起眼的一些装饰也至关重要,为整个鞋的形状支撑起固定作用。 有了这一重大发现,我开始修改我的“超级跑鞋”。在距离鞋帮近的地方多放些超轻黏土,鞋面不是由一块黏土单独构成,而是用几小块进行拼接和塑形,使鞋的整体和底座更稳,这样我就不用担心因为超轻黏土软而撑不起形。解决了支撑问题,接下来的工程很顺利,我将毛坯塑造完成,然后把旧鞋垫放入鞋里,达到逼真和散热的效果,用牙签在鞋上扎几个小孔作为透气网,最后把小硬纸卡当作芯片插入鞋中,画上LOGO,我的STEM“超级跑鞋”大功告成!
学生在制作过程中有很多想法,只是由于知识、技术水平及工具材料的限制而无法实现。如上面的这种超级跑鞋,学生赋予很多新功能:GPS卫星定位、电子表、自动吸汗、排汗、温度计、自动清洁、飞行模式、指南针、计步器、照明、吸水、透气等。
后期阶段:汇报交流与总结。在STEM课程实施过程中,大多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学生最终把自己设计的跑鞋图纸及实物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及汇报,并由师生进行评价,同时提出调整建议。各组学生结合相关建议再次对自己设计的超级跑鞋进行调整。
在整个STEM课程实施中,学生从探索、设计、说明、制作、展示到点评,经历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在STEM课程《鞋》的实施中,我们还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社会实践研究,让学生通过网络及社会调查对鞋的发展历史、种类、品牌发展等开展研究;在生活实践模块中,学生研究、了解在不同场合中应该选择什么样的鞋,并研究在运动中如何进行自我保护。通过一个学期几个模块的学习,学生把学到的知识有效应用到实践探究过程中,并学习到全面、系统的探究方法。
研学活动:让学生体验和探究未知的领域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中,学校注重让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体验和探究未知的领域。我们在每个年级都设置了一项研学活动。如,三年级:职业体验;四年级:冰雪课程;五年级:考察研究;六年级:项目学习。下面以高年级的考察研究及项目学习为例,介绍我校研学活动课程。
研学项目一:沙漠挑战营
如今的孩子,生活自理能力比较差,其主要原因在于父母包办。只有让孩子处在离开父母的环境中,他们才能真正成长。库布齐沙漠给了孩子们这样一个锻炼的环境。
在库布齐沙漠游学过程中,学生面临种种困难。从城市生活到沙漠体验,跨越了生活舒适区的孩子们虽然已经做好了吃苦的准备,但当他们面对6人共用一顶帐篷、露天旱厕以及有限的用水时,依然无法相信这将是他们未来7天的生活环境。
孩子们要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会生存及合作。他们经历了组建团队、环境识别、营地建设、风险管控、急救与自救、三角巾包扎、基础绳结方法、沙漠生存技巧等种种不同于学校常规课程的教学内容。这让孩子们感觉新奇,也学习到了各种技能与生存技巧。
在沙漠生存的研学活动中,学生对于恶劣环境所带来的生活不适感逐渐消散。在徒步穿越沙漠行进时,孩子们逐渐熟悉了打包睡袋、收拾帐篷、整理衣服、领取路餐等独立生存技能,同时战胜沙漠的勇气也愈加强烈。为期一周的沙漠研学之旅,不仅成为每个学生心中难忘的记忆,也让孩子们在行走中看到了坚持、信念和团队的力量,体悟到生命的无限潜能。
研学项目二:探秘汝窑
汝窑位列北宋五大名窑之首。为了让学生了解汝瓷艺术,感受汝瓷传承人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我们在高年级设置了汝州研学之旅课程。
学生参观了汝州向阳路小学独有的汝瓷文化长廊、曲剧文化长廊、汝州八景文化长廊等。在汝瓷制作室,向阳路小学的孩子们当起了小师傅,带领红英小学的孩子们体验汝瓷的制作流程,学生们获得了一次难忘的汝瓷制作初体验。
学生们还见到了期待已久的大国工匠、汝瓷大师朱文立。朱文立大师从汝瓷的兴衰历程谈起,介绍了汝瓷的特点及自己振兴汝瓷的艰难探索。学生们不仅了解了汝瓷从北宋至今的兴衰历程,更了解到汝瓷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朱文立大师还展示了自己所搜集的不同时代的汝瓷文物,孩子们近距离观察历史文物,并亲手触摸、感受汝瓷“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特点。
汝州之行还安排学生前往窑场。在朱文立大师带领下,学生透过观察孔看到了烧窑的过程,观察不同温度下火照的颜色变化,并了解烧窑过程的艰辛。在老师们的带领下,孩子们来到朱文立大师的文立窑,不仅在展示厅感受了一场汝瓷的视觉盛宴,而且亲手体验了手拉坯和捏雕的过程。
探秘汝窑的过程,不仅让学生近距离感受到朱文立大师身体力行传承汝瓷文化的大国工匠精神,同时也让学生更加明白需要传承的不仅是传统的汝瓷文化,更是这种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中华匠人精神。
研学项目三:聆听城市的声音
以“城市发展”为主题的六年级毕业研学课程,经历一个学期,采用小课题研究的方式,融入导师制指导方法。全体六年级学生在导师的引领下,完成环境保护、便捷交通、健康饮食、教育发展、文化传承、关怀弱势群体等六大领域18个小主题的研究,让孩子们经历了确定选题、申请开题、调研访谈、数据分析、撰写报告的研究全过程。
第一阶段是小课题的前期预热阶段:以假期作业形式,让六年级学生提前搜集与城市发展相关的6大方面的资料;开学后每人提交一份手抄報。
第二阶段是小课题的选题、开题阶段:根据孩子们感兴趣的方向进行小课题分组规划,召开开题报告会,并为每个研究小组指派1名指导教师。
第三阶段是小课题的研究阶段:针对本组课题的实际情况,学生采用文献综述、现场勘察、人物访谈和调查问卷等方法,对问题现状进行深入勘察、分析和研究,并对存在的各类问题进行总结,分析其成因,提出改进建议。
在项目学习过程中,学生采取调查问卷的方法,共计发放问卷800多份,收集有效问卷600多份。有些研究小组还进行了实地走访和勘察活动,包括餐馆、公共卫生间、宠物店、京密引水渠、地铁站、博物馆、停车场、小超市、菜市场、图书馆,等等。有些研究小组则进行了实地人物访谈活动,包括随机抽样访谈的普通社区居民;同时,对清洁工、宠物爱心人士、餐厅经营者、手工艺人等也进行了一定比例的访谈,访谈人数总计500多名。还有些研究小组采用实验法,包括对比实验法和模拟实验法等。所有研究小组都进行了文献资料的搜集,通过上网查找、翻阅书籍和报纸以及观看相关新闻报道和记录、纪实影片等方式,了解和收集相关资料,并进一步总结和分析。
第四阶段是小课题的汇报总结:课题小组撰写社会实践报告,并进行汇报展示。18个课题组都针对研究结论设计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程成果展览、连环漫画、宣传海报、手册,等等。
项目学习课程实施效果让我们颇为欣喜。我们努力让学生经历真正的研究过程,体味研究的酸甜苦辣。在选题阶段,教师带领学生一起研读相关的概念、分类、现状资料,学习其中的理论依据、不同观点,努力提高学生的研究素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如果学生不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那么整个课程只不过是指导教师在演“独角戏”。在运用头脑风暴法和思维导图的时候,我们发现学生不断涌现创新思维和突破性观点,这极大地鼓舞着小组里的每个成员。
在研究中,指导教师设计和采用多元化研究方法,将知识点融入研究任务中,通过实际操作和多感官刺激,引起学生的注意,着力培养学生的倾听和反思能力。教师明显感受到了学生的进步,他们学会了倾听,学会了取人之长进行补充发言,课堂学习效率有了明显提高。
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学生享受到成功的乐趣,调动了参与研究的积极性。在本次项目学习后期,学生利用各种机会和同学进行交流和思维碰撞,并分工协作,积极参加研讨活动,尝试用新的理念和方法完善本组的汇报。
通过“聆听城市的声音”项目学习的开展,我们帮助学生确立了个人的学业目标,培养了学生对社会的奉献精神和良好的公民意识;在了解中学学科的实际用途和未来发展空间的基础上,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未来不同学科的探究精神。
今后,我们将逐步完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融入更多适合学生未来发展需求的内容,如创客教育、技术教育等,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打造成学生“重要的人生成长课”。
(作者单位:北京市海淀区红英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