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贸易磋商再出发

来源 :南风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nisnake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月7日至9日,中国与美国在北京举行经贸问题副部长级磋商。这是中美贸易摩擦升级以来,两国政府间经贸团队首次面对面的高级别会谈。由于比此前预期的两天会谈时间延长了一天,外界有了些许乐观的预期。但两国会谈后发表的简短声明,以及双方都对具体进展和谈判细节讳莫如深,又让乐观中不得不带着谨慎。
  回顾2018年中美谈判与摩擦的演变情况可以发现,这次北京会谈是两国在经贸问题上的一次“再出发”。中美双方,尤其是美方,开始更加严肃地对待贸易谈判。

看 点


  北京时间1月10日上午8时,中国商务部网站发布了关于中美贸易磋商的声明。这份声明很简短,全文100来字,没有谈判细节方面的内容。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几乎同一时间发布的声明,也很简短(全文不到200个单词)。
  这两份简短的声明,在信息量的披露上有所差异(美方略微详细),但都提到了这样一点:落实两国元首达成的共识。这里面传递的信息是,在这次磋商以及后续谈判上,中美两国最高领导人发挥的是掌控大局、定调的作用。
  2018年底,习近平与特朗普在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举行会晤,为中美贸易摩擦升级按下暂停键,并一致同意以谈判解决双边贸易问题。这就是在“定调”。更具体地说,无论特朗普政府的贸易政策团队成员在对华贸易谈判上有何分歧,如何因谈判主导权而“宫廷内斗”,总体上都不能偏离这个“基调”。
  与2018年中美贸易谈判后对华强硬派与温和派“差异性表态”甚至激烈争吵不同,这次北京会谈后,美国媒体基本没有“不同声音”的报道。这是特朗普政府开始严肃对待谈判的迹象。
  据美国媒体报道,在2018年中美元首会晤上,特朗普向中方告知,将任命贸易代表莱特希泽为中美贸易谈判的美方代表。这次北京谈判的美方牵头人,是莱特希泽的副手、美国副贸易代表杰弗里·格里什。从技术层面说,这样的安排有利于稳定谈判预期。
  在此前的中美贸易谈判中,政策偏好不同的商务部长罗斯、财政部长姆努钦以及莱特希泽,甚至顾问级别的纳瓦罗、库德洛等,都曾现身并强势发声。这事实上造成了美方“没有代表”的局面,导致立场摇摆不定。
  这次北京会谈属于副部长级别,美方团队还有来自农业部、能源部、商务部、财政部等部门的副部长,以及这些部门的高级官员。美方的这个团队构成表明,他们来北京是谈具体问题的。这样层级的官员不做决策,但对部门业务更熟悉。
  美方愿意从具体问题入手,而不是越过这个阶段一味地施压中方让步,企图一举达成“大交易”。这也是特朗普政府开始严肃谈判的表现,因为这才符合国际谈判的基本逻辑。
  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1月4日,中国商务部记者会上,“明确”这次中美北京会谈的会期是“1月7日至8日”。但在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网站1月4日的新闻稿中,只提及会谈将从1月7日开始。美方不提会谈结束日期,不可能是无心之举,更大的可能性是:美方是带着“谈出成果”的目的来北京的。
  会谈后,两国都没有过多透露谈判细节,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视为双方的“默契”,避免节外生枝。因此这次北京会谈,主要目的是为后续更高级别的谈判铺路。
  中方声明表示“双方同意继续保持密切联系”,但没有透露下一次会谈的时间。美方声明的表述更为谨慎,称“代表团将回国报告情况,接受下一步的指示”。可能的情况是,中美确实没有就下次会谈时间达成共识。这很符合特朗普“压力下谈判”的作风,为中美贸易谈判设定了90天期限的他,不会放弃把会谈节奏作为施压筹码。
北京会谈莱特希泽虽未现身,但却如影随形。某种程度上说,这也是他在影响中美贸易谈判的方向。

  但据美国媒体援引消息人士的话报道,中美贸易谈判中方代表、副总理刘鹤,很可能在1月底或2月初赴美。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刘鹤美国之行确定无疑,不确定的只是具体日期。

难 点


  这次北京会谈,给中美贸易摩擦降温带来了希望,但同时也可能意味着,后续的谈判在朝更艰难的趋势转向。
  美方在声明里,提到了中方將从美方购买更多的农产品、能源以及其他商品和服务,这无疑有助于改善中美贸易不平衡。但更值得关注的是,美方声明中所谓的“结构性问题”,即“强迫性技术转让、知识产权保护、非关税贸易壁垒”等。这些问题在此前的中美谈判中不是没有提,关键之处在于,从北京会谈来看,美方很可能把这些作为后续谈判的“主题”。
  这种可能性,要从特朗普任命莱特希泽为美方贸易谈判代表说起。在这项任命之前,过去任何一轮中美贸易谈判中,特朗普都没有明确任命具体某个人为谈判代表。对莱特希泽的任命,意味着他在特朗普政府的贸易政策上,获得了相对于姆努钦、罗斯等其他高官明显的权力优势。这预示着他在未来的中美贸易谈判中,有了更大的空间打上自己的个人烙印。
  这位公认的贸易鹰派人物,最擅长的就是动用“301条款”,通过升级贸易摩擦来逼对手让步。有人做过统计,自1974年美国国会通过“301条款”以来,美国总共动用过125次该条款,其中49次发生在里根政府时期。那时的莱特希泽,是美国贸易副代表,主导与欧洲、日本的贸易谈判。
  “301条款”针对的,是美国所认为的贸易伙伴在立法、行政上有损美国利益的行为(比如市场准入限制、非关税贸易壁垒等)。而其中的“特别301条款”聚焦于知识产权问题。2017年8月特朗普政府对中国发起“301调查”,主导者正是莱特希泽。也几乎从那时起,中美贸易谈判议题开始向“301条款”所涉及的领域倾斜。
  美方在北京会谈后的简短声明中,强调知识产权、非关税壁垒等问题,正是“莱特希泽因素”使然。这次会谈的美方代表杰弗里·格里什,是莱特希泽的工作同行和多年故交,甚至多次担任莱特希泽的私人代表。正是基于这层关系,莱特希泽引荐他为美国贸易副代表。在2017年参议院提名听证会上,格里什称莱特希泽为其“可信赖的导师”。北京会谈莱特希泽虽未现身,但却如影随形。某种程度上说,这也是他在影响中美贸易谈判的方向。   之所以说美方的这种转向可能是个不好的征兆,主要是因为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相对来说较好解决,但美方所称的“结构性问题”则棘手得多。中美对“结构性问题”的差异化认知暂且不说,这些问题很多涉及国家内部的政策和法律的制定、修改、执行,实际中见到效果也需要时间。
  近年来,中国在相关领域的改革已经提速,美方的某些关切事实上也是中国自身改革的需要。但美方声明中提到“验证”的问题,这里面的解释空间就很大了。如果中美不妥善处理,难保不给未来的贸易摩擦留下火种。
  美国内部的政治混乱,是中美贸易谈判的又一不确定性因素。据美国媒体报道,此前特朗普计划在出席1月21日达沃斯论坛期间,可能与中方领导会面。如果能实现,这本来可以成为给中美贸易谈判增添动能的机会。但特朗普1月10日宣布,如果政府关门问题没有解决,他可能不出席达沃斯论坛了。美国国内政治的“不可预测”,也在为中美贸易谈判添堵。

走 势


  虽然中美下一轮谈判的会期没有确定,但可以确定的是,两国将很快举行后续的谈判。
  中国经济下行,与美国的贸易摩擦是一个重要因素,中方有谈判的紧迫感。中美贸易摩擦伤及中国经济,美国经济也未独善其身。這倒不是说贸易摩擦下美国经济比中国经济更脆弱,而是因为相比于美国经济来说,特朗普在政治上的韧性要小得多。
  中美北京会谈结束后,特朗普表示谈判取得了“巨大成功”。特朗普开始严肃对待谈判,因为他需要通过谈判来制造稳定预期,给国内动荡的股市减震。
  莱特希泽在对华贸易政策上影响力的上升,无疑会增加未来中美谈判的难度。但对于“莱特希泽因素”会否成为影响3月1日前中美达成协议的决定性因素,现在下结论还为时尚早。
中国副总理刘鹤现身中美副部级经贸磋商谈判现场
在即将到来的连任竞选中,特朗普是拿出中国增加了多少从美国的进口、带动了多少就业的数据更有说服力,还是告诉美国选民中国进行了多少“结构性改革”更能提升自己的支持率?

  关键的原因在于,他的政策偏好与特朗普的政治需要,在时间点上并非完全一致。莱特希泽想解决的中美贸易关系“结构性问题”,“见效”的时间更长,而且衡量起来更加“不可见”。而姆努钦、罗斯更倾向的减少中美贸易逆差,相对来说可短期见效,并且能有“可见”的数据做支撑。
  莱特希泽多次坦承,中美贸易摩擦不可避免地会对美国经济造成负面影响。但他也警告美国企业家不要太贪婪,言外之意是让美国企业做好承受代价的准备。不过,美国企业担心利润下滑的紧迫感,与特朗普谋求连任的紧迫感,在逻辑上有相似性。莱特希泽不可能把这种警告用在特朗普身上。
  在即将到来的连任竞选中,特朗普是拿出中国增加了多少从美国的进口、带动了多少就业的数据更有说服力,还是告诉美国选民中国进行了多少“结构性改革”更能提升自己的支持率?
  目前莱特希泽的政策偏好,涉及更宏观的国家战略竞争。这与总统特朗普应该是一致的,但与寻求连任的政治人特朗普,在紧迫性上则不一定完全一致。特朗普需要的是在中美贸易较量中的“赢”,即成功地达成一份协议。至于如何实现或者如何定义“赢”,可能不会是他最重要的考虑。
  对于特朗普任命莱特希泽为谈判代表,白宫新闻发言人刻意淡化他的个人角色,称中美贸易谈判将是基于“团队努力”。这可能意味着,未来的谈判方向和节奏,美方还存在微调的可能。
其他文献
我认真地看了一下所谓“女大学生飞踹4岁女童”的那个视频。这段时间,它在网络舆论场激起轩然大波,有孩子的,没孩子的,按各自立场站队骂声四起。国人在这种具有“社会冲突”色彩的事情上一般都非常激动。  其内容非常稀松平常:一位女士,和朋友带着孩子在餐厅用餐,在吃的时候,两个孩子在餐厅里玩起了捉迷藏,典型的熊孩子所为,而其母作为监护人并不管;很显然,孩子的吵闹玩耍影响、骚扰到了一旁正在用餐的一个女大学生,
女权主义者格洛丽亚·斯泰纳姆  “后人类时代”,神死了,女神也死了。  毕竟他们都活在数字编码、基因技术、虚化模拟充斥的世界之中。信息技术将人类整合进了一个生产/再生产的系统,在那里,没有什么是神圣的。旧的一切被解构和重组,新的社会关系正在产生。  技术带来的只是有限的“解放”,并未真正改变女性的权利和地位。亦敌亦友  试想一下,当格洛丽亚·斯泰纳姆(Gloria Steinem)振臂一呼,推动2
2018年的前三季度,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6.7%,这个结果并不算差。实体经济,尤其是民营企业的投资信心更加重要。  近期,最大的提振措施无疑是“打气”。从高层到金融监管部门,乃至司法系统,所有人都纷纷给民企“打气”。  国务院副总理刘鹤经常提到一组数据:民营经济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新增就业和企业数
电影《孔子》剧照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在南宋朱熹的《朱子语类》里,他这样形容孔子及其学说为世间带来的光彩。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孔子这个名字总是代表着“神圣”与“启蒙”,与《论语》《礼记》,义务教育阶段教科书后面“背诵及默写全文”紧密勾连。介绍他时,他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头衔众多,面容模糊;读他说过的话,“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道理又很浅显,似乎称不上伟
我记得瓦茨拉夫·哈维尔曾说:“人只有在清楚自己的行为与社会的关系时才算真正具有自由意识,这种对自由的感受就是责任。”  如果觉得这句话有点晦涩,那么也可以换个比较鸡汤的说法:“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有种社会环境明显有害于人们生存,但人们却乐此不疲地支持它运转。”  我知道,很多人听到这句话的第一反应肯定是想说“没办法”。嗯,如果在与切实利益密切相关的情景里,的确可以用一句“没办法”为自
《繁荣与衰退 :一部美国经济发展史》  300年前美国仿佛一叶扁舟,漂浮在已知世界之外。从1987年起就担任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的艾伦·格林斯潘,在《繁荣与衰退》一书中展示了原本处于荒野中的13个殖民地是如何好将自己整合成世界历史上绝无仅有的最强经济体的。在此过程中,美国经济展现了惊人的自愈功能。  回顾历史,美国人总是不停地迁徙。19世纪下半叶,近三分之二的30岁以上的美国人曾跨越国界。相比之
李少威副主编  这个题目中间,其实应该加上“显得”二字—年纪越大越显得“矫情”。随着年龄增长,我愈益发现这很可能是个真理,所以便有了论证它的兴趣。  美国年纪大了,已经240多年,而现任总统特朗普是当选年龄最大的总统。年龄大了,看世界,就会觉得谁都很薄情,谁都欠我的。如果把世界比作一个家庭,美国就是家长,它要处理的是老去的家长和其他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  别的国家我不知道,在中国,家长逐渐老去,往
2019年5月24日,广东深圳,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在公司总部接受彭博社采访图/Bloomberg  理解任正非,人们发生过多次争执。  他的苦难和辉煌带有时代性,其中情形复杂特别,不是一两则名人轶事、一两篇内部文件可以描述的。  他没有明确的人生导师或战略指南可以遵循,他只能依靠几十年侵入骨髓的道德习惯和理性来应付一切。  唯一可以肯定的是,这争执一直延续到多年以后,还会成为问题的焦点。  当任正非
“二郎”是一个英气逼人的名字,让人想起杨戬,想起武松,想起力量和酒。  “二郎”还是四川古蔺县的一个小镇,位于川南赤水河畔,山崖陡峭,河谷幽深,本是民生艰难之处。直到21世纪,一种古老的时光味道,被一个传奇企业家做成百亿规模,整个区域都变得活力四射。  这种味道叫酱香,这家企业是郎酒。  酱香美酒,赤水河独专其美,离开一个小范围的黄金流域,酱酒就失去生机,如鱼失水。对那些有历史的大品牌而言,环境的
梁永安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  春节后抵达重庆合川,一大早起来,街上走走,看看风土人情。曾经接待一位来自美国耶鲁大学的历史学博士生,说她嫁给了四川籍的中国留学生,于是到丈夫的家乡四川遂宁住了一段,惊叹西部这么个小县城,竟然也那么繁荣热闹,感叹整个中国确实发展起来了。挺理解她的感受,看国家发展,最值得观察的是各地的县城。全国有2851个县级行政区,县一级若是发展好了,上可以推动地和省,下可以拉动乡和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