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教学技能实践是一门指导我们把理论付诸于实践的课程,对培养未来的教师具有比较重要的参考作用。结合作者教学技能实践课程的学习和实践,从关于数学教学实践课程、关于说课、关于教学设计、关于课堂教学实施和关于课堂教学评价等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关键词: 教学技能;说课;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
一、关于数学教学实践课程
数学教学实践是一门指导我们把理论付诸于实践的课程,它让我们对如何说课及上课有了全新的认识。此课程的教科书里有许多优秀的说课稿和教学案例,让我们开始接触从学生变为老师的课堂,学会从老师的角度考虑问题。同时也让我们感觉到做老师不是件容易的事,做个好老师更不容易。不仅要花大量的精力去进行备课、教学设计、编写教案,还要对教学设计进行实施,把教案恰到好处地利用,要让学生听得明白,懂得思考,以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自己发现,主动探索,学会归纳、总结,从而把知识内化成自己的东西,即让学生学会学习,老师只是一个指导者、引导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知识的建构者。只有学生自己掌握了正确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才能循序渐进,步步为营,成为知识的拥有者。
二、关于说课
说课是指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面对同行或教研人员,口头表述具体课题的教学设想及其理论依据,即讲述自己的教学设计,然后由听者评说,讲者反思的一种教学研究活动。说课活动能有效地调动教师投身教学改革,学习教育理论,开展科学研究的积极性。是提高教师素质,培养造就研究型、学者型青年教师的重要途径。由于招聘教师、考证(教师资格证)、教研活动和教育发展的需要,目前说课活动在广大中小学、教育管理和教研部门广泛开展,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在这门课之前,老师曾告诉我们什么是说课,说课形式是怎样的,说课包括哪些内容。同时,通过研究书上详细的说课稿和聆听同学们的说课,理论与实践结合,使我茅塞顿开,对说课更加清楚明了。说课不同于上课,上课是面向学生的,而说课是面对同行的,是针对同行的课程介绍,说明上课的方式方法、设计意图和理论依据。要把自己怎样上好这节课的想法表达出来,摆明上课的大体思路和过程。这对我来说是很大的收获,学会未来教师要具备的一项能力。说课是一件很有挑战性的事情,因为不仅是说而已,要进行教学设计,思考课程的思想脉络,找出知识点、重点、难点,还要指出设计的理论依据,为什么是这样设计的。说课的准备工作量很大,不是一件轻轻松松的事情。如果是对于一个新老师来说,更是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研究教科书及参考书。什么东西都要多看多听多学,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不然就是摆在眼前你也琢磨不透它,这也是学习的自然规律。
三、关于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ID,Instruction Design)又称教学系统设计(Instruction System Design,ISD),是指依据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传播理论,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对教学主体、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媒体、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教学要素进行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使教学效果达到优化的决策过程。
教学设计既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复杂的教学技术。搞好教学设计,对促进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结合,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习惯、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使教学工作科学化,提高教学水平,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书上的教案都有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及教学难点,从这点可以看出一点:上课一定要围绕教学目标开展教学,是上课的导向,是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上完课就要达到目标,这样上课才会方向明确,才不会像一盘散沙。那么首先自己就要先研究教材,了解教学要求。如果没有目的地上课,自己讲得没头绪,学生就不知道往哪个方向思考问题,更不知道自己学到了什么。另一方面,要重视教学重点及难点,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把它们当作上课要攻克的主要堡垒。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及教学难点不仅是要求学生掌握的,对于我们这些未来的老师来说,是教导我们如何上课的秘诀。这节课,应该讲解什么内容,深入剖析什么问题,重点讲解什么知识点,注意什么问题,学生会有什么误区,遇到什么困难,如何指引打破学生固有思维,这节课内容与前后知识点之间有什么联系,如何构建知识结构,如何实现知识的迁移等等,教师都要做全盘的思考,做好合理的设计和安排。比如说利用等式的性质对比学习不等式的性质。这些其实就是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习的凝练精华。这样学生才觉得这节课有意义、有成就感、有充实感。
四、关于课堂教学实施
课堂是学校工作的主阵地,课堂教学实施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对教学质量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最后轮到我上讲台的时候,我深深地体会到:在下面听其他同学讲课和自己站在讲台上课的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听其他同学讲课,我在想:或许他本来就是这样准备这样设计的,其实不然。教学设计(教案的设想)和课堂教学实施会有所出入,这一点需要明确。所以,新教师在上课前不仅要作充分的准备,认真做好教学设计,深入研究教材,全面了解学生特点、认知水平和基础能力,写出详细的教案(详案)。要在心里面明白自己要做什么,可用一张纸条写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上课的流程,还要对有可能发生的变化有所预测,做好各种预案,真正做到心中有数、成竹在胸。上课时,要尽量放松,教态自然,行云流水,挥洒自如,灵活应对各种情况,做到理想状态,在讲台上发挥好,把课堂教学实施好。要做到这样,我们就要多练习,多实践,多适应,多努力。
五、关于课堂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和方法,对教学过程、教学活动和教学效果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做出价值判断的教学活动,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对教师的教学具有导向作用。
我们在学习数学教学实践这门课程的时候,每个同学都要轮流进行说课和试教。我上课的内容是一次函数的性质。在我讲完课后,走下讲台,科任老师当众进行指导和点评,对我上课的优点给予肯定,并指出不足之处。一次函数的性质,内容多,容易混乱。知识点太多,教师在教学设计和上课时就要把握好重点,解决好难点,抓住关键,做到条分缕析,精讲多练。课前要仔细思考书本上教案的思路脉络,考虑到学生上完课后能不能理清思路,能不能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能不能自主归纳知识点。上课时把函数与图像要做在同一张幻灯片上,要对函数的性质加以强调,要有归纳小结。要使他们建立起知识架构,如此就能很好地把前后知识点联系起来,就能很好的理解掌握所学的知识内容,并能进行综合灵活运用。建立知识架构对于学习数学这门学科来说非常重要,所以我们要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做教案时理清内容脉络,整理好上课思路。换位思考,即要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的同时,也要使学生在课堂上就能建立起清晰的内容架构,使知识形成系统性、结构性和形象化,便于理解掌握、记忆和运用。
《数学教学实践(初中分册)》是高等师范院校数学教育专业数学教学实践课程的教材。它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数学教材为蓝本,详细阐述该教材内容,进行教材分析,剖析教材重点、难点,给出教学设计建议,并将精选的教学实践案例呈现给读者。这本书教会了我如何进行说课、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方法,怎样扮演合格老师的角色。这门课,让我体验了做老师挑战性。我明白了很多,也学到了很多。它为我日后做老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程晓亮,刘影:《数学教学实践(初中分册)》,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2] 皮连生:《教学设计: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3]李建才:《初中数学教材教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关键词: 教学技能;说课;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
一、关于数学教学实践课程
数学教学实践是一门指导我们把理论付诸于实践的课程,它让我们对如何说课及上课有了全新的认识。此课程的教科书里有许多优秀的说课稿和教学案例,让我们开始接触从学生变为老师的课堂,学会从老师的角度考虑问题。同时也让我们感觉到做老师不是件容易的事,做个好老师更不容易。不仅要花大量的精力去进行备课、教学设计、编写教案,还要对教学设计进行实施,把教案恰到好处地利用,要让学生听得明白,懂得思考,以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自己发现,主动探索,学会归纳、总结,从而把知识内化成自己的东西,即让学生学会学习,老师只是一个指导者、引导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知识的建构者。只有学生自己掌握了正确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才能循序渐进,步步为营,成为知识的拥有者。
二、关于说课
说课是指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面对同行或教研人员,口头表述具体课题的教学设想及其理论依据,即讲述自己的教学设计,然后由听者评说,讲者反思的一种教学研究活动。说课活动能有效地调动教师投身教学改革,学习教育理论,开展科学研究的积极性。是提高教师素质,培养造就研究型、学者型青年教师的重要途径。由于招聘教师、考证(教师资格证)、教研活动和教育发展的需要,目前说课活动在广大中小学、教育管理和教研部门广泛开展,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在这门课之前,老师曾告诉我们什么是说课,说课形式是怎样的,说课包括哪些内容。同时,通过研究书上详细的说课稿和聆听同学们的说课,理论与实践结合,使我茅塞顿开,对说课更加清楚明了。说课不同于上课,上课是面向学生的,而说课是面对同行的,是针对同行的课程介绍,说明上课的方式方法、设计意图和理论依据。要把自己怎样上好这节课的想法表达出来,摆明上课的大体思路和过程。这对我来说是很大的收获,学会未来教师要具备的一项能力。说课是一件很有挑战性的事情,因为不仅是说而已,要进行教学设计,思考课程的思想脉络,找出知识点、重点、难点,还要指出设计的理论依据,为什么是这样设计的。说课的准备工作量很大,不是一件轻轻松松的事情。如果是对于一个新老师来说,更是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研究教科书及参考书。什么东西都要多看多听多学,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不然就是摆在眼前你也琢磨不透它,这也是学习的自然规律。
三、关于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ID,Instruction Design)又称教学系统设计(Instruction System Design,ISD),是指依据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传播理论,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对教学主体、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媒体、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教学要素进行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使教学效果达到优化的决策过程。
教学设计既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复杂的教学技术。搞好教学设计,对促进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结合,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习惯、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使教学工作科学化,提高教学水平,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书上的教案都有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及教学难点,从这点可以看出一点:上课一定要围绕教学目标开展教学,是上课的导向,是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上完课就要达到目标,这样上课才会方向明确,才不会像一盘散沙。那么首先自己就要先研究教材,了解教学要求。如果没有目的地上课,自己讲得没头绪,学生就不知道往哪个方向思考问题,更不知道自己学到了什么。另一方面,要重视教学重点及难点,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把它们当作上课要攻克的主要堡垒。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及教学难点不仅是要求学生掌握的,对于我们这些未来的老师来说,是教导我们如何上课的秘诀。这节课,应该讲解什么内容,深入剖析什么问题,重点讲解什么知识点,注意什么问题,学生会有什么误区,遇到什么困难,如何指引打破学生固有思维,这节课内容与前后知识点之间有什么联系,如何构建知识结构,如何实现知识的迁移等等,教师都要做全盘的思考,做好合理的设计和安排。比如说利用等式的性质对比学习不等式的性质。这些其实就是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习的凝练精华。这样学生才觉得这节课有意义、有成就感、有充实感。
四、关于课堂教学实施
课堂是学校工作的主阵地,课堂教学实施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对教学质量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最后轮到我上讲台的时候,我深深地体会到:在下面听其他同学讲课和自己站在讲台上课的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听其他同学讲课,我在想:或许他本来就是这样准备这样设计的,其实不然。教学设计(教案的设想)和课堂教学实施会有所出入,这一点需要明确。所以,新教师在上课前不仅要作充分的准备,认真做好教学设计,深入研究教材,全面了解学生特点、认知水平和基础能力,写出详细的教案(详案)。要在心里面明白自己要做什么,可用一张纸条写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上课的流程,还要对有可能发生的变化有所预测,做好各种预案,真正做到心中有数、成竹在胸。上课时,要尽量放松,教态自然,行云流水,挥洒自如,灵活应对各种情况,做到理想状态,在讲台上发挥好,把课堂教学实施好。要做到这样,我们就要多练习,多实践,多适应,多努力。
五、关于课堂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和方法,对教学过程、教学活动和教学效果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做出价值判断的教学活动,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对教师的教学具有导向作用。
我们在学习数学教学实践这门课程的时候,每个同学都要轮流进行说课和试教。我上课的内容是一次函数的性质。在我讲完课后,走下讲台,科任老师当众进行指导和点评,对我上课的优点给予肯定,并指出不足之处。一次函数的性质,内容多,容易混乱。知识点太多,教师在教学设计和上课时就要把握好重点,解决好难点,抓住关键,做到条分缕析,精讲多练。课前要仔细思考书本上教案的思路脉络,考虑到学生上完课后能不能理清思路,能不能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能不能自主归纳知识点。上课时把函数与图像要做在同一张幻灯片上,要对函数的性质加以强调,要有归纳小结。要使他们建立起知识架构,如此就能很好地把前后知识点联系起来,就能很好的理解掌握所学的知识内容,并能进行综合灵活运用。建立知识架构对于学习数学这门学科来说非常重要,所以我们要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做教案时理清内容脉络,整理好上课思路。换位思考,即要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的同时,也要使学生在课堂上就能建立起清晰的内容架构,使知识形成系统性、结构性和形象化,便于理解掌握、记忆和运用。
《数学教学实践(初中分册)》是高等师范院校数学教育专业数学教学实践课程的教材。它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数学教材为蓝本,详细阐述该教材内容,进行教材分析,剖析教材重点、难点,给出教学设计建议,并将精选的教学实践案例呈现给读者。这本书教会了我如何进行说课、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方法,怎样扮演合格老师的角色。这门课,让我体验了做老师挑战性。我明白了很多,也学到了很多。它为我日后做老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程晓亮,刘影:《数学教学实践(初中分册)》,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2] 皮连生:《教学设计: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3]李建才:《初中数学教材教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