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当下在我国教育领域表现出信息技术水平与一线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不对称的问题。可以说,互联网与教育领域相结合,推动了我国信息技术水平的发展。但在实际的基础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还停留于技术的浅表层面,并没有深入挖掘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深度应用与全面应用。因此,有必要探究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融合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1)19-0075-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19.037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2018年教育部颁布《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要实现从专用资源向大资源转变;从提升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向提升信息技术素养转变;从应用融合发展,向创新融合发展转变。我国各项教育信息化政策的发布与实施,促使教师需要提升个人对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认知水平。
一、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受限
1.教育信息化设备、工具等应用受限
通过教学实践与观察可发现,当下部分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是狭隘的、局限的,甚至一些教师在教学中,将应用PPT、微课、多媒体教学设备等同于自己掌握了教育信息技术。更有甚者并没有主动寻求掌握教育信息技术,与时俱进。除了意识方面的原因,还有一个原因是这些教师所掌握的信息技术水平普遍偏低,以至于他们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因为习惯了固有的信息技术,而丧失了對信息计划更新、替代的想象力[1]。
2.教师主导课堂教学造成学生缺乏实践信息技术的机会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明确强调“从提升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向提升信息技术素养转变”,这样的转变需要基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充分的实践机会。然而,在部分“教”与“学”的关系中,主导权通常掌握在教师手中,学生依旧还是教学命令的执行者,缺乏实践与创新的机会。从具体的表现来看,各个学科的教师通常对课堂教学中涉及的信息技术运用机会“大包大揽”,缺乏放手让学生去实践教学信息技术的教学安排[2]。
从我们的研究视角来看,基础教育阶段,随着学生的能力与年龄俱增,其逐渐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自主制作课件发表个人意见;独立制作视频内容形成微课等信息技术能力。甚至有的学生接受超前信息技术教育,可能会自主钻研出学习成果。
3.教学环节中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是片面的
通过收集、研读相关“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的研究成果时发现,一些研究对“课堂教学”这个概念也存在思维与理解方面的限制。当研究目光聚焦在“课堂教学”的时间段时,便容易忽视“教学前的准备”和“教学后的巩固”两个阶段,从而忽视信息技术在不同的教学环节中的应用。比如,信息技术在课前对学生预习可以提供自主观摩、查阅等帮助,而在课后巩固阶段则可以通过发挥教学资源库的优势帮助学生弥补学习过程中凸显出的短板等。此外,信息技术背景下,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开发通常都会具备传播价值,如果忽略对教学环节衔接要素的考虑与设计,可能会造成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表现出形式主义与教学资源设计成本的浪费。
(二)先进的信息化教育设备设施与模式的应用范围较小
随着教育信息化发展推动一些教育发达地区率先投入使用智慧课堂,其中包括教学一体机、课堂问答互动器、识别系统、线上线下学习管理系统等设备或软件逐步投入使用,从一些教学反馈来看,信息化教育设备设施的投入确实提高了教学效率,学生的课堂教学互动热情也明显提高。但从经济效益教导来看,投入先进的设备设施需要等量的教育采购资金投入,这就意味着,在教育信息化发展可以促进教育公平的同时,经济发展薄弱的地区依然要受限于教育设施投入资金不足的尴尬境地[3]。从这些设施与模式的应用范畴来看,当下确实还停留在较小范围进行应用。并且很多设备依旧处于技术有待完善的阶段。
二、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的原则
(一)渗透所有教学流程
当教师期望在课堂教学环节能够发挥出信息技术设备的最大化价值以及个人所掌握的最高信息技术水平时,需要有完整的教学流程设计思维。
首先,需要在课前准备环节渗透教师个人的预习指导策略,包括为学生制订明确的课前预习步骤、内容、工具等;同时,需要引导学生切实执行课前预习这一学习行为,促使学生能够至少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预习内容,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借助互联网对目标学习内容进行探索。为了解决学生懈怠学习的问题,在课前准备阶段,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对学生课前预习行为的监督与评价,帮助学生在被动学习管理中培养出主动自律的学习习惯。
在课堂教学阶段,教师要考虑实施课堂教学的具体模式,从信息技术发展推动教育模式来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游戏情景化教学模式、分层教学模式等都需要基于信息技术手段的支持才能得以顺利实施。
而在课后巩固阶段,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从统筹管理学生的复习进度和阶段性测试、遵循遗忘曲线的规律帮助学生巩固已学知识、指导学生通过信息化学习平台获得学习资源等方面得以体现。
从每一个阶段的特点来看,在教学思路导向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课前准备和课后巩固阶段已经明显体现出信息技术促使学生形成与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资源、学习时间安排、学习效率提升提供了更多的便利与可能性。 (二)重视信息技术背景下的人文因素
这里需要强调充分开发“人”的信息技术应用主观能动性的意义。在信息化发展的社会背景下,教育信息化其实只是社会整体信息化的一个部分。其本质联结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教”“学”“监督与管理”三大要素的协作效率。因此,在主张“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过程中,需要重视激发教师、学生、家长三个主要“角色”的能动性。当这三大角色构建的教学关系呈现出稳定性与有效性时,我们可以进一步关注信息技术背景下的家校关系、平台关系[4]。
(三)实现专业学科与信息技术专业化并行
在基礎教育阶段或职业化教育阶段,信息技术通常是作为应用工具,渗透到不同的学科当中,目的在于借助信息技术的效率,提升不同学科知识与信息的传输、转化、吸收与应用效率。形象地来说,在不同学科教师实施教学的过程中,信息技术相关手段与设施就是传播知识与信息的管道,其中包括不同的硬件和软件要素。因此教师要同时兼顾学科教学的专业性和信息技术的应用效率。
(四)与时俱进
我国的互联网技术发展势头十分迅猛,信息化教育技术在这样的背景下也呈现出更新迭代迅速,硬件设备淘汰周期短,软件升级周期短等特点。因此,教师需要适应与挑战不断更新的信息技术。
三、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的有效策略
(一)构建专业化信息化教师发展体系
正因为当下的教育已经不能脱离信息技术,且在信息技术发展迅速的背景下,社会及学校需培养具有超高水平信息技术技能的教师。让每一位教师都能从学科的特点出发运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提升学习效率,延长有益知识的记忆周期,且借助信息技术挖掘学科知识的趣味性呈现与传达方式。从教育领域专业化人才的培养需求出发,需要教育管理职能部门主导,积极构建专业化信息化教师发展体系,为教育系统的所有教师提供信息技术的培养途径与机会,确保大部分教师能够掌握与时俱进的信息技术。
(二)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应用与实践
教师是教学中的重要影响因素,教师自身的能力、素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成效与身心健康。因此,在信息技术能力上,教师自己要有“一桶水”,才能自然地给学生分享更多的专业知识。然而在新时代背景下,学生作为学习中的绝对主体,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与个性化主张也非常渴望被重视与认可。因此,在开展教学工作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学龄段学生的能力与素质,设计一些让学生“跳一跳,够得到”的基于学科教学需要的信息技术导向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在努力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享受探究学习知识与信息技术的乐趣,享受探索带来的成就感,并力求每一位教学参与者都可以成为教学资源的贡献者与共享者。
(三)借助信息技术促进家校共育取得卓越成效
教与学中的重要关系是教师和学生这对关系,随着我国教育发展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家长作为第一教育责任人的重要性。因此,学校虽然是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先进知识与良好品格与行为的主要阵地,但在社会对人才提出更高要求的社会背景下,家长更加需要投入教育注意力在孩子身上。其中,能够高效地联系学校教师与家长的方式便是信息技术。无论是用基础的通信设备沟通,还是基于学校特色开发的线上教育平台,都能够有效实现学校与家庭友好对话,推动家校共育取得卓越成效。
四、结语
实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不仅是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成果。因此,从一线教育工作者的视角来看,不仅需要利用好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技术性优势,同时需要遵循“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让所有技术导向的教育设计最终都能够服务于教育环节中所有人的需要,尤其是学生真实的学习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何永诚.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实践探索[J].语文课内外,2020(18):120.
[2]冷忠燕.让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适度融合[J].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9(12):178.
[3]任贵廷.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中存在的问题与策略[J].语文课内外,2020(10):103.
[4]张艳明,桂忠艳,李巍巍.信息技术环境下智慧课堂的构建研究[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20(4):95.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融合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1)19-0075-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19.037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2018年教育部颁布《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要实现从专用资源向大资源转变;从提升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向提升信息技术素养转变;从应用融合发展,向创新融合发展转变。我国各项教育信息化政策的发布与实施,促使教师需要提升个人对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认知水平。
一、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受限
1.教育信息化设备、工具等应用受限
通过教学实践与观察可发现,当下部分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是狭隘的、局限的,甚至一些教师在教学中,将应用PPT、微课、多媒体教学设备等同于自己掌握了教育信息技术。更有甚者并没有主动寻求掌握教育信息技术,与时俱进。除了意识方面的原因,还有一个原因是这些教师所掌握的信息技术水平普遍偏低,以至于他们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因为习惯了固有的信息技术,而丧失了對信息计划更新、替代的想象力[1]。
2.教师主导课堂教学造成学生缺乏实践信息技术的机会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明确强调“从提升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向提升信息技术素养转变”,这样的转变需要基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充分的实践机会。然而,在部分“教”与“学”的关系中,主导权通常掌握在教师手中,学生依旧还是教学命令的执行者,缺乏实践与创新的机会。从具体的表现来看,各个学科的教师通常对课堂教学中涉及的信息技术运用机会“大包大揽”,缺乏放手让学生去实践教学信息技术的教学安排[2]。
从我们的研究视角来看,基础教育阶段,随着学生的能力与年龄俱增,其逐渐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自主制作课件发表个人意见;独立制作视频内容形成微课等信息技术能力。甚至有的学生接受超前信息技术教育,可能会自主钻研出学习成果。
3.教学环节中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是片面的
通过收集、研读相关“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的研究成果时发现,一些研究对“课堂教学”这个概念也存在思维与理解方面的限制。当研究目光聚焦在“课堂教学”的时间段时,便容易忽视“教学前的准备”和“教学后的巩固”两个阶段,从而忽视信息技术在不同的教学环节中的应用。比如,信息技术在课前对学生预习可以提供自主观摩、查阅等帮助,而在课后巩固阶段则可以通过发挥教学资源库的优势帮助学生弥补学习过程中凸显出的短板等。此外,信息技术背景下,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开发通常都会具备传播价值,如果忽略对教学环节衔接要素的考虑与设计,可能会造成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表现出形式主义与教学资源设计成本的浪费。
(二)先进的信息化教育设备设施与模式的应用范围较小
随着教育信息化发展推动一些教育发达地区率先投入使用智慧课堂,其中包括教学一体机、课堂问答互动器、识别系统、线上线下学习管理系统等设备或软件逐步投入使用,从一些教学反馈来看,信息化教育设备设施的投入确实提高了教学效率,学生的课堂教学互动热情也明显提高。但从经济效益教导来看,投入先进的设备设施需要等量的教育采购资金投入,这就意味着,在教育信息化发展可以促进教育公平的同时,经济发展薄弱的地区依然要受限于教育设施投入资金不足的尴尬境地[3]。从这些设施与模式的应用范畴来看,当下确实还停留在较小范围进行应用。并且很多设备依旧处于技术有待完善的阶段。
二、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的原则
(一)渗透所有教学流程
当教师期望在课堂教学环节能够发挥出信息技术设备的最大化价值以及个人所掌握的最高信息技术水平时,需要有完整的教学流程设计思维。
首先,需要在课前准备环节渗透教师个人的预习指导策略,包括为学生制订明确的课前预习步骤、内容、工具等;同时,需要引导学生切实执行课前预习这一学习行为,促使学生能够至少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预习内容,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借助互联网对目标学习内容进行探索。为了解决学生懈怠学习的问题,在课前准备阶段,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对学生课前预习行为的监督与评价,帮助学生在被动学习管理中培养出主动自律的学习习惯。
在课堂教学阶段,教师要考虑实施课堂教学的具体模式,从信息技术发展推动教育模式来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游戏情景化教学模式、分层教学模式等都需要基于信息技术手段的支持才能得以顺利实施。
而在课后巩固阶段,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从统筹管理学生的复习进度和阶段性测试、遵循遗忘曲线的规律帮助学生巩固已学知识、指导学生通过信息化学习平台获得学习资源等方面得以体现。
从每一个阶段的特点来看,在教学思路导向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课前准备和课后巩固阶段已经明显体现出信息技术促使学生形成与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资源、学习时间安排、学习效率提升提供了更多的便利与可能性。 (二)重视信息技术背景下的人文因素
这里需要强调充分开发“人”的信息技术应用主观能动性的意义。在信息化发展的社会背景下,教育信息化其实只是社会整体信息化的一个部分。其本质联结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教”“学”“监督与管理”三大要素的协作效率。因此,在主张“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过程中,需要重视激发教师、学生、家长三个主要“角色”的能动性。当这三大角色构建的教学关系呈现出稳定性与有效性时,我们可以进一步关注信息技术背景下的家校关系、平台关系[4]。
(三)实现专业学科与信息技术专业化并行
在基礎教育阶段或职业化教育阶段,信息技术通常是作为应用工具,渗透到不同的学科当中,目的在于借助信息技术的效率,提升不同学科知识与信息的传输、转化、吸收与应用效率。形象地来说,在不同学科教师实施教学的过程中,信息技术相关手段与设施就是传播知识与信息的管道,其中包括不同的硬件和软件要素。因此教师要同时兼顾学科教学的专业性和信息技术的应用效率。
(四)与时俱进
我国的互联网技术发展势头十分迅猛,信息化教育技术在这样的背景下也呈现出更新迭代迅速,硬件设备淘汰周期短,软件升级周期短等特点。因此,教师需要适应与挑战不断更新的信息技术。
三、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的有效策略
(一)构建专业化信息化教师发展体系
正因为当下的教育已经不能脱离信息技术,且在信息技术发展迅速的背景下,社会及学校需培养具有超高水平信息技术技能的教师。让每一位教师都能从学科的特点出发运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提升学习效率,延长有益知识的记忆周期,且借助信息技术挖掘学科知识的趣味性呈现与传达方式。从教育领域专业化人才的培养需求出发,需要教育管理职能部门主导,积极构建专业化信息化教师发展体系,为教育系统的所有教师提供信息技术的培养途径与机会,确保大部分教师能够掌握与时俱进的信息技术。
(二)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应用与实践
教师是教学中的重要影响因素,教师自身的能力、素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成效与身心健康。因此,在信息技术能力上,教师自己要有“一桶水”,才能自然地给学生分享更多的专业知识。然而在新时代背景下,学生作为学习中的绝对主体,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与个性化主张也非常渴望被重视与认可。因此,在开展教学工作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学龄段学生的能力与素质,设计一些让学生“跳一跳,够得到”的基于学科教学需要的信息技术导向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在努力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享受探究学习知识与信息技术的乐趣,享受探索带来的成就感,并力求每一位教学参与者都可以成为教学资源的贡献者与共享者。
(三)借助信息技术促进家校共育取得卓越成效
教与学中的重要关系是教师和学生这对关系,随着我国教育发展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家长作为第一教育责任人的重要性。因此,学校虽然是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先进知识与良好品格与行为的主要阵地,但在社会对人才提出更高要求的社会背景下,家长更加需要投入教育注意力在孩子身上。其中,能够高效地联系学校教师与家长的方式便是信息技术。无论是用基础的通信设备沟通,还是基于学校特色开发的线上教育平台,都能够有效实现学校与家庭友好对话,推动家校共育取得卓越成效。
四、结语
实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不仅是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成果。因此,从一线教育工作者的视角来看,不仅需要利用好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技术性优势,同时需要遵循“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让所有技术导向的教育设计最终都能够服务于教育环节中所有人的需要,尤其是学生真实的学习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何永诚.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实践探索[J].语文课内外,2020(18):120.
[2]冷忠燕.让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适度融合[J].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9(12):178.
[3]任贵廷.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中存在的问题与策略[J].语文课内外,2020(10):103.
[4]张艳明,桂忠艳,李巍巍.信息技术环境下智慧课堂的构建研究[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20(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