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既存建筑更新与再利用的课题,在迅速发展的城市化过程中越来越引起关注,并成为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既存建筑有其复杂性和特殊性,且种类繁多,更多的案例研究便显得非常有意义。该文通过鄂旗办公大楼更新改造项目的实践,探讨了既有办公类建筑适应性再利用过程中遇到的诸多问题,这里面既有建筑物本身的改扩建问题,又涉及办公方式的改变和企业管理与文化等问题。该文以主要设计者的视角,直观描述了项目的整个进程,希望为本课题的研究起到贡献第一手资料的作用。
【关键词】: 既存建筑;办公楼;适应性再利用
城市发展太快,不断地给我们带来惊喜,也不断带来新的问题。一系列更新改造的提案摆在了决策层的面前,办公大楼的改造便是其中少有的非生产类项目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大量的建造,就是如何处理早先建造的房屋,这些既存房屋或者破旧了,或者不能满足日新月异的使用功能,如何处理这些建筑便是人们首先面对的问题。显然,既存建筑的拆除或更新再利用,已经成为摆在投资者和建筑师面前的新课题,也是关乎到建筑资源能否再利用的大课题。
所谓“既存建筑”,指迄今为止存在的一切建筑。其至少有两个属性:有内部的功能空间和使用价值,特别有物质功能的使用价值。既存建筑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具有一定历史文化价值的“历史性建筑”;一类是大量存在的、一般性的当时并不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有时这两类建筑之间的界限并不清晰或愈加淡化。
1 拆除与保留
关于拆除的讨论我们常见于社会公众和媒体等领域,人们常常批评现代城市的大拆大建和对于传统的破坏,而我们在项目中所遇到的拆除方面的最大争论,却并非来自建筑的整体拆除与否,而是房间隔墙的保留或去除。历史性建筑往往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有些建筑甚至成为历史文物,这样的建筑重在保护,在此基础上通过改造、增建等方式延长其物质寿命。由于具有较强的文化内涵和现代化带来的新要求,对于建筑师来说历史建筑的适应性改造有着极强的挑战性和吸引力。然而我们遇到更多的情况是,建筑并没有太多历史文化价值,却已经破旧或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在改革开放的八九十年代,建造了大量的房屋,由于历史条件所限,这些房屋设计与建造的速度较快,其中相当数量的建筑质量不高。办公大楼属于非生产类项目,新的建设立项获得批准的可能性几乎为零。所以保留和改造成为唯一的选择。
2 扩建的艰难
我们将门厅的楼梯拆除,东面的院子用钢结构和玻璃增加一个中庭,拓展了原来较小的门厅,这样使进入门厅后的感觉发生了变化,既增加了自然采光面积,又增加了接待和休息的空间。然而扩建的工作比想象的困难。发现地面有高差且不能下挖,因为是地下室的顶板;楼梯边的设备房拆除墙体后,留下大大小小的柱子很是混乱,局部楼板的高度也很低,我们预估做完天花的净高连2.5m都达不到,这在门厅大堂一类的空间里是难以让人接受的。好再我们扩建的玻璃内庭有三层楼高度,转移了局部低矮的压抑感受。施工起来很是不易,遇到了施工面过窄的问题,桩基很难进入,后来结构工程师几次修改桩的位置才勉强完成。玻璃中庭的施工同样遇到问题,原来在这里地下有一个水池,中庭的柱子很难做基础,挖掉水池工作量太大,就在大家商讨是否取消玻璃中庭时,我们坚持必须有中庭,否则整个改造项目就打了折扣。最后结构工程师用较大的地梁和悬挑等方式跨过水池,使玻璃中庭的基础有了保证。
扩建的艰难还体现在要适应目前的法规,比如中庭的设置,三层的中庭每层都设防火卷闸,卷闸的安装位置对于走廊天花板的设计带来很大影响,这往往要协调多个设备专业来解决。中庭的排烟也是大问题,设备工程师找了很多位置,最后利用四楼一块小的户外面积放置排风机。
3 办公室的革命:创造新的适应性
随着全球经济的高速发展,高科技及智能化改变了传统的办公场所,写字间的等级制度弱化,更多的行政人员在开放的写字间里工作,同时会议室得到增加,空间及工作效率也大大提高。然而主流的办公方式仍然是集中的传统的写字间工作,其面对面的合作与互动的优势无法替代。我们在初步的勘察中发现,主要部门办公场地分散,办公场所设备老化,拥挤、杂乱的场景随处可见。出乎意料的是,并不是很多人希望改变这样的办公环境,原因很简单,原来的办公室是以小间办公为主,两个人、三个人或四个人一间办公室是常见的模式,当大家习惯了小的办公环境,而且等级的观念仍然普遍存在,对改造后可能采用的开敞办公方式多有担忧。那么究竟需要怎样的室内设计方案,便成为我们思考的问题,这之前大量的调查走访是必要的工作,调查的内容
包括:
①职工的现状和前景;
②各部门的工作方式、程序及一般需求;
③个别人士在功能上的需求;
④有无特定部门对空间支持的需要;
⑤各部门特定的技术需要;
⑥办公人员办公标准,包括单人工作台面积标准。
这些工作完成后,取得了大量的信息,使室内设计的方案得以落实。我们将开敞式办公与小间办公、半开敞的办公方式相结合,并尽量利用灵活的隔断或家具,以创造更为广泛的适应性。大量的人员还是安排在开敞式的办公空间里,以往那些大声打电话、与来访者谈笑风生的工作人员开始改变自己的习惯,并逐步适应新的环境。而小会客室、电话间、会议室等空间的设置,很快让他们觉得新的空间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4 立面的方案
有调查资料显示,在世界各地设计师面对写字楼任务时优先考虑的事项存在不小差异,如在美国首先考虑设备系统,然后是结构,再是外墙;日本首先考虑结构系统,之后是外墙和设备系统;亚洲另外一些国家首先考虑外墙,然后是结构,再后来是设备系统。
中国人对于外墙或外立面造型的特别关注是显而易见的。所以外立面的方案和材料选择往往是争论较多的环节。办公大楼的外立面有着显著的九十年代初期特征,建筑墙体用白色条形砖铺贴,年久使用后已变色而显陈旧,有很多开裂和漏水处。前后两座建筑分别采用蓝色和茶色玻璃,铝窗破损已相严重。入口处有较大尺度的卡布隆与不锈钢制作的雨棚,设计风格和造型显得有些粗笨。改造方案首先放弃了传统的重新铺贴表面的做法,而利用原建筑特有的外墙遮阳结构,同时采用新型节能型门窗,使门窗的维护功能得到完善,对于节约能源起到关键作用。入口处雨棚重新设计和更换,用简洁造型及轻型材料强化建筑主要入口的重要性。
大楼投入使用后,收到的反馈信息较好,使用者对设计过程中诸多细节的考虑比较接受。通过实践我们也感受到,既存建筑的更新与再利用,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一定会像欧美国家一样,面对新建设量减少,既有建筑大量进行更新和再利用的时代。可喜的是越来越多的专业人士进入和研究这个新的课题领域,我们相信这些研究成果对将来的实践活动有巨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扬昌鸣主编. 建筑资源的再利用策略——既存建筑更新、修复技术及其材料的再利用. 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10.
[2] Dieter Hoffmann-Axtheim. 改造——平衡成本效率和古迹保护. 建筑细部,2008(1):2.
[3] [美]A·尤金·科恩,保尔·卡茨. 办公建筑. 周文正,译.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关键词】: 既存建筑;办公楼;适应性再利用
城市发展太快,不断地给我们带来惊喜,也不断带来新的问题。一系列更新改造的提案摆在了决策层的面前,办公大楼的改造便是其中少有的非生产类项目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大量的建造,就是如何处理早先建造的房屋,这些既存房屋或者破旧了,或者不能满足日新月异的使用功能,如何处理这些建筑便是人们首先面对的问题。显然,既存建筑的拆除或更新再利用,已经成为摆在投资者和建筑师面前的新课题,也是关乎到建筑资源能否再利用的大课题。
所谓“既存建筑”,指迄今为止存在的一切建筑。其至少有两个属性:有内部的功能空间和使用价值,特别有物质功能的使用价值。既存建筑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具有一定历史文化价值的“历史性建筑”;一类是大量存在的、一般性的当时并不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有时这两类建筑之间的界限并不清晰或愈加淡化。
1 拆除与保留
关于拆除的讨论我们常见于社会公众和媒体等领域,人们常常批评现代城市的大拆大建和对于传统的破坏,而我们在项目中所遇到的拆除方面的最大争论,却并非来自建筑的整体拆除与否,而是房间隔墙的保留或去除。历史性建筑往往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有些建筑甚至成为历史文物,这样的建筑重在保护,在此基础上通过改造、增建等方式延长其物质寿命。由于具有较强的文化内涵和现代化带来的新要求,对于建筑师来说历史建筑的适应性改造有着极强的挑战性和吸引力。然而我们遇到更多的情况是,建筑并没有太多历史文化价值,却已经破旧或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在改革开放的八九十年代,建造了大量的房屋,由于历史条件所限,这些房屋设计与建造的速度较快,其中相当数量的建筑质量不高。办公大楼属于非生产类项目,新的建设立项获得批准的可能性几乎为零。所以保留和改造成为唯一的选择。
2 扩建的艰难
我们将门厅的楼梯拆除,东面的院子用钢结构和玻璃增加一个中庭,拓展了原来较小的门厅,这样使进入门厅后的感觉发生了变化,既增加了自然采光面积,又增加了接待和休息的空间。然而扩建的工作比想象的困难。发现地面有高差且不能下挖,因为是地下室的顶板;楼梯边的设备房拆除墙体后,留下大大小小的柱子很是混乱,局部楼板的高度也很低,我们预估做完天花的净高连2.5m都达不到,这在门厅大堂一类的空间里是难以让人接受的。好再我们扩建的玻璃内庭有三层楼高度,转移了局部低矮的压抑感受。施工起来很是不易,遇到了施工面过窄的问题,桩基很难进入,后来结构工程师几次修改桩的位置才勉强完成。玻璃中庭的施工同样遇到问题,原来在这里地下有一个水池,中庭的柱子很难做基础,挖掉水池工作量太大,就在大家商讨是否取消玻璃中庭时,我们坚持必须有中庭,否则整个改造项目就打了折扣。最后结构工程师用较大的地梁和悬挑等方式跨过水池,使玻璃中庭的基础有了保证。
扩建的艰难还体现在要适应目前的法规,比如中庭的设置,三层的中庭每层都设防火卷闸,卷闸的安装位置对于走廊天花板的设计带来很大影响,这往往要协调多个设备专业来解决。中庭的排烟也是大问题,设备工程师找了很多位置,最后利用四楼一块小的户外面积放置排风机。
3 办公室的革命:创造新的适应性
随着全球经济的高速发展,高科技及智能化改变了传统的办公场所,写字间的等级制度弱化,更多的行政人员在开放的写字间里工作,同时会议室得到增加,空间及工作效率也大大提高。然而主流的办公方式仍然是集中的传统的写字间工作,其面对面的合作与互动的优势无法替代。我们在初步的勘察中发现,主要部门办公场地分散,办公场所设备老化,拥挤、杂乱的场景随处可见。出乎意料的是,并不是很多人希望改变这样的办公环境,原因很简单,原来的办公室是以小间办公为主,两个人、三个人或四个人一间办公室是常见的模式,当大家习惯了小的办公环境,而且等级的观念仍然普遍存在,对改造后可能采用的开敞办公方式多有担忧。那么究竟需要怎样的室内设计方案,便成为我们思考的问题,这之前大量的调查走访是必要的工作,调查的内容
包括:
①职工的现状和前景;
②各部门的工作方式、程序及一般需求;
③个别人士在功能上的需求;
④有无特定部门对空间支持的需要;
⑤各部门特定的技术需要;
⑥办公人员办公标准,包括单人工作台面积标准。
这些工作完成后,取得了大量的信息,使室内设计的方案得以落实。我们将开敞式办公与小间办公、半开敞的办公方式相结合,并尽量利用灵活的隔断或家具,以创造更为广泛的适应性。大量的人员还是安排在开敞式的办公空间里,以往那些大声打电话、与来访者谈笑风生的工作人员开始改变自己的习惯,并逐步适应新的环境。而小会客室、电话间、会议室等空间的设置,很快让他们觉得新的空间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4 立面的方案
有调查资料显示,在世界各地设计师面对写字楼任务时优先考虑的事项存在不小差异,如在美国首先考虑设备系统,然后是结构,再是外墙;日本首先考虑结构系统,之后是外墙和设备系统;亚洲另外一些国家首先考虑外墙,然后是结构,再后来是设备系统。
中国人对于外墙或外立面造型的特别关注是显而易见的。所以外立面的方案和材料选择往往是争论较多的环节。办公大楼的外立面有着显著的九十年代初期特征,建筑墙体用白色条形砖铺贴,年久使用后已变色而显陈旧,有很多开裂和漏水处。前后两座建筑分别采用蓝色和茶色玻璃,铝窗破损已相严重。入口处有较大尺度的卡布隆与不锈钢制作的雨棚,设计风格和造型显得有些粗笨。改造方案首先放弃了传统的重新铺贴表面的做法,而利用原建筑特有的外墙遮阳结构,同时采用新型节能型门窗,使门窗的维护功能得到完善,对于节约能源起到关键作用。入口处雨棚重新设计和更换,用简洁造型及轻型材料强化建筑主要入口的重要性。
大楼投入使用后,收到的反馈信息较好,使用者对设计过程中诸多细节的考虑比较接受。通过实践我们也感受到,既存建筑的更新与再利用,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一定会像欧美国家一样,面对新建设量减少,既有建筑大量进行更新和再利用的时代。可喜的是越来越多的专业人士进入和研究这个新的课题领域,我们相信这些研究成果对将来的实践活动有巨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扬昌鸣主编. 建筑资源的再利用策略——既存建筑更新、修复技术及其材料的再利用. 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10.
[2] Dieter Hoffmann-Axtheim. 改造——平衡成本效率和古迹保护. 建筑细部,2008(1):2.
[3] [美]A·尤金·科恩,保尔·卡茨. 办公建筑. 周文正,译.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