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中国市井影像

来源 :现代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84082724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锦在他所著《市井》一书中写到,四川人最大的特点是“爱玩”,以一种“玩”的心态,也就是轻松的心態做某件事情。因此,四川人给我的感觉是爱生活、会生活、生活第一。
  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去陈锦家做客,发现他已经住上令当时大多数人十分羡慕的标准单元房。房屋空间虽算不上十分宽敞,但经过他巧妙的规划、塑造,单元房显得宽敞、通透。在他的小书房里,一个像中药铺的小柜子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原来“中药柜”上有许多小抽屉,在每个小抽屉中分别存放着陈锦在四川各地拍摄的底片。底片袋上清楚地注明了拍摄时间、地点和内容。尤其让我感到意外的是,陈锦在自家的屋顶上打造了一个小花园,其旁还摆放着一张茶几。于是,在一斟一饮中我们开始交谈起来。
  我们的谈话自然是从各自的摄影理念开始。那时,虽然禁锢已被打破,思想开始活跃,但是极左的幽灵还不时显现。尽管变革是长期压在全国人民心底的涛声,但一旦风起云涌,却又显出一些叶公好龙者的本色。记得1986年陕西摄影群体发起召开“中国首届全国摄影美学研讨会”并举办《西北风》 影展,却被人扣以“土老破旧”的“帽子”。在遭受责难与压制时,陈锦立即发表文章,犀利地批判了那些持有旧理念的卫道士,深刻地剖析了封闭、专制文化带来的艺术扭曲及由此培育的犬儒主义,为陕西摄影群体声援。
  当青年人喊出——摄影要“表现自我”这一艺术基本常识时,却招来口诛笔伐。有指责说“这类作品的增多,只会干扰和削弱摄影事业的发展,同时也会带来消极的影响”。陈锦站出来据理反驳。1980年10月,他在《中国摄影》上发表论文《也谈“表现自我”》。文章写到:“艺术是大自然中的‘自我’。艺术家以‘我’的眼光观察对象,在对象中发现‘自我’;以‘我’的方式表现对象,在表现中强调‘我’的感受。不在于形象在外表上是否等于对象,而在于形象中的‘我’是否符合对象的本质规律”。这些认知在今天看来,是多么超前。
  陈锦是较早醒悟、自觉走上纪实摄影的人。与许多摄影人不同的是,他没有仅仅停留在影像的捕捉上,而是舍远求近,深入到城乡大大小小的茶铺里,观察、拍摄有意味的瞬间,有时甚至以茶客的身份融于其中。喝茶,听戏,摆龙门阵,加深了对四川茶铺兴衰历史、城乡百姓与茶铺的关系、茶铺在民众生活中的作用的认识。1992年6月,陈锦个人摄影专著《四川茶铺》出版,是当时为数不多的图文并茂的专题摄影图文集。他在书中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四川茶铺的由来、茶铺与茶道、茶铺众生相以及茶铺文化说。
  这是对中国式纪实摄影文本模式的一次成功探索。陈锦从影像与文字两方面抢救般为后世留下不可多得的关于四川茶铺的历史资料。我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谁都没有意料到,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许多百年的老街、传统的民居楼一夜之间化为乌有。好在习俗难以改变,四川人喝茶的传统在新市井中仍得以张扬。之后的14年里,陈锦掘井式深挖四川茶铺的人文地理和历史故事,并于2006年8月出版了影像更加丰富,文本更加翔实的图文摄影集 《市井》。
  2017年,陈锦的《市井中国:20世纪末街巷里的流年影像》由五洲传播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反映巴蜀百姓日子的细节备忘录,是农耕时代特定市井文明最后的挽歌,是一首出自个体生命体验的诗。
  也许是陈锦对传统茶铺有种挥之不去的情结,他竟开了间茶铺,并以“陈锦茶铺”命名。生意之余,茶铺成了南来北往影友们的聚会之地。
  2013年,陈锦在映画廊举办了《相》摄影展,给同行们留下了不一样的陈锦印象。展览以独特的视角对2008年汶川地震作出审视与反思:生机勃勃的植物掩映着东倒西歪的残损佛像,每尊残像都潜藏着达观、沉静的心相。陈锦说:“这些为人所创造,寄寓着崇高理想色彩的佛像,有一种超乎自然的力量。它们似乎在告诉我们,即使走到了生命的终点,也可以很美好,也要保持一份为人的尊严。”
  《相》 摄影展又似乎是对30年前《也谈“表现自我”》的诠释。强大的自然力量摧毁了受万人膜拜的佛像,使昔日危坐神坛者重新落地,回到人间。同时,它又施以甘露,滋养万物,使得植物在佛像四周盎然新生。陈锦通过这“轮回”的万象,向我们展现出他心中佛陀与生灵的新型关系,用可视的物像传达出他心中的禅意。
  摄影与文化联姻,方能厚重如山,陈锦做到了。
其他文献
怀远者,大禹入赘东夷之涂山,华夏之摇篮;帝启诞生荆峪之榴林,最近之遥远。余桑梓之地也。夫涡淮两水夹一城,骖风驷霞;淮河一江担两山,锦绣如画。只道是,榴花艳事,淮上明珠,桓氏门阀,鄂公郡府。竞说宫宋杨林,潘崔楼胥,百年佳话。夫榴花者,怀远石榴之莲蕊胎衣。以其一片丹心、满簇红缨,粲然于枝叶之间。赤诚之艳名,怀玉之忠心,冠于百卉之上。余每感乡邑石榴花掘力于枝头,香压春开;繁华吟唱于田园,生机澎湃。昨日受
冯建吴在一生的艺术探索与创造中,根植于传统与生活,在此基础上进行熔铸、升华,形成了具有书写性、写生性、时代性的独特艺术语言特征与形态,对西南及巴蜀地域的艺术创造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与促进,对当代中国画艺术创作的探索与创作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价值。  近现代以来,中国画在艺术形态、语言风格、时代审美等各方面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和转换,时代的进步推动着中国画的创新与发展,诞生出了诸多成就卓著的艺术大师。作为2
如今,中国西部魔幻电影创作方兴未艾,仍需要缜密而严谨的策划,依赖规范而准确的操作。当然,首先是要树立正确的创作意识,可以概括为“风土为表,人情为里;生活为骨,想象为翼;文化为血,精神为脉”。  在世界影坛的类型片创作中,魔幻片与科幻片同属于幻想片的范畴,科幻片的奇思妙想皆植根于科学土壤而枝繁叶茂,魔幻片则截然不同,其故事题材中含有诸多超自然元素,描绘的多是超越人类科学预知范围的事物与思想,往往以天
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博士,教授,现任教于四川音乐学院作曲系。中国音乐家协会音乐分析学学会成员,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四川音乐家协会会员。长期从事曲式学、音乐作品分析、评论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近些年来,国内民族歌剧艺术进入到快速发展时期,这为四川省本土歌剧的创作与歌唱表演开辟了崭新的天地。在四川演艺星光闪烁的天空下,涌现出一批优秀的本土青年歌唱家,女高音歌唱家罗蓉,四川音乐学院声乐系的史
作为“褶子状态”而存在的视觉艺术,西南风景艺术有一条较为明显的演进道路与倾向:即从传统“乡土一风景绘画”向“生态一风景绘画”的持续推进与发展。若从梅洛一庞蒂绘画理论角度看,西南风景艺术事实。上潜藏着从“可见性因素”向“不可见性因素”不断发展与深化的过程。   风景艺术具有“可见”与“不可见”的双重性,是由交织性的、反复叠加的、非透明性的各种“褶子”所构成的风景景观或风景文本。   风景当然是“可见
“忆昔当年初学艺,二八芳龄花枝细。天下金簪何处得,蜀中一脉称绝技。”上世纪70年代末,蜀绣遍布四川民间,川西农村甚至出现了“家家女红,户户针工”的盛况。那一年,杨德全20岁,正值蜀绣在川发展的巅峰时刻,她违背父母对她前途优渥的安排,转而考入成都蜀绣厂当了一名普通女工。这一干,就是二十余年。  自小对五彩斑斓丝线的迷恋,良好的家庭教养熏陶出来的不凡审美,以及熟读诗书对情操的陶冶,塑造了杨德全既缱绻感
代沟的形成与不仅与价值观有关,它也与代与代人群之间的交互、沟通有着很大的关系。在原始的代际传承中,“前浪”人群拥有绝对的话语权,并且“前浪”在对“后浪”做出指引时都会要求 “后浪”进行毫不偏差的“跟随”。但现在“后浪”人群越来越强的主观性需求已经逐渐代替代际人群之间的价值观上的差距,后浪逐渐的在追寻一种代际交流中的话语权,这种现象的出现已经开始在打破原始的代际传承平衡。  2020年5月4日青年节
手捧《丁酉怀澄堂诗草》诗集,细细读来,不禁被蔡竞先生的精神,深深地感动着。他在自跋中说2014年3月16日至2016年12月31日所作近800首诗(其中50首词未入此集)中辑选531首。真难以想象,在事务繁杂之余,创作仍如此勤奋,思维如此敏捷,真令人肃然起敬。  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大凡有一定文化修养之士,都会与诗结缘,通过吟诗方式,抒发自己的情志。蔡先生五歲时,在父母教导下,诵念古文与
赵夜白   河北人,居成都。名昭,署名癡意子、沉香山馆主人,别号清邻小筑。   现为四川巴蜀书画院执行院长,四川内江张大千纪念馆特聘画家,四川省文史馆诗书画研究会特聘画家,成都诗婢家画院副秘书长,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四川九三学社社员,四川东方张大千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上海张大千研究会会员,成都工笔画会理事,内江市佛教协会副会长,成都沉香山馆书院名誉院长,成都蓉社画院发起人,成都普照精舍讲师,青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