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社区为载体 构建关怀党员新机制

来源 :上海党史与党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hai_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要“关心爱护党员和基层干部”。这为我们探索关怀党员机制提供了理论前提和政策支撑。
  
  一、构建以社区为载体的关怀党员新机制的现实依据
  
  三林世博功能区域辖南码头路、周家渡、上钢新村、东明路4个街道和三林、北蔡2个镇。由于总体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局限,部分党员隐性化、边缘化、弱势化倾向日益明显。如果能及时给予党内关怀,把这些党员凝聚在党组织的周围,必将成为党组织的重要资源。否则,不仅是党内资源的严重浪费,而且可能成为一种不稳定因素。这是我们一直重视关怀党员工作的原因所在。
  改革开放的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利益格局的调整,给关怀党员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挑战。特别是先进性教育活动,明显暴露出了党组织关怀党员的理念误区、制度缺陷和行动盲点。据原城工委、农工委先教办的千人问卷调查表明,有76.4%的被调查党员对党组织关怀党员的现状不满意或很不满意,有80%以上的党员认为完全有必要建立健全关怀党员的新机制。
  调查显示,当前社区党组织关怀党员工作主要存在“四多四少”现象:一是管理因素多、关怀成分少。即实现组织内部统一过多依赖行政管理手段,而忽视了关怀党员基础上的组织整合手段;二是物质关怀多、精神关怀少。即党组织更多地注重对党员进行物质上的支持或资助,而较少地关注党员精神世界的现状,形成了党内物质贫困减少和精神贫困增多的强烈反差;三是关怀弱势群体多、关怀其他党员少。即党组织的关怀对象基本上局限于党内弱势群体,而其他党员则处于“关怀边缘化”的状态;四是随意性关怀多、制度性关怀少。即关怀党员行为更多地只是代表某位领导人或某个班子集体的作风,而不是一种制度化运作的结果。因此,建立健全以社区为载体的关怀党员机制是改善党内关怀现状的必然要求。
  
  二、构建以社区为载体的关怀党员机制的重要意义
  
  (一)构建以社区为载体的关怀党员机制是政党发展的基本条件。党作为普遍意义上的政党,一方面,从构成要素上看,党员是构成党的基本要素,党员发展是党发展的条件,而党对党员发展的关怀又是党员发展的条件;另一方面,从基本功能看,没有对党员的关怀,就不会了解党员的利益、愿望和要求,就无法吸引社会上的精英成为党员,就无法把素质优良的党员推荐给民众,就无法真正履行政党的功能,也就丧失了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政党的基本条件。
  (二)构建以社区为载体的关怀党员机制是巩固党执政的组织基础的重要举措。党员是党组织的主体,党组织是党员的归属。之所以如此,主要在于组织是成员实现意愿、价值和理想的场所,在于党员对组织的认同、参与和忠诚。当成员因得不到组织关怀而被边缘化时,成员与组织的关系必然会渐渐疏远,达到一定程度后,组织异化为成员获得某种利益或者维持某种社会关系的工具;成员与组织之间的关系就会扭曲,不再是成员需要组织,而是组织需要成员;组织的制度、信念和利益也不再是成员关心的东西,更不是对他们具有很强约束力的东西。这样的组织,是没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组织,也是没有牢固基础的组织。
  (三)构建以社区为载体的关怀党员机制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有效途径。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关键在于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从根本上讲,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是来自党外部资源的支持和推动,而是来自党的内部,即来自党员、干部的创造性、积极性和主动性。只有党员的基本民主权利得到关注,党员自身的发展得到关怀,党员自我价值的实现得到关心,才能充分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对党组织形成高度认同和积极参与。正是在这个互动过程中,党员因有组织的活动空间而实现自身的价值,党组织也因党员的主动参与而产生生机和活力,具体体现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四)构建以社区为载体的关怀党员机制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前提。党源于社会,又扎根于社会,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既是和谐社会创建的领导者和倡导者,又是和谐社会构建的实践者和推动者。因此,党内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前提。只有党内和谐发展,才能给予社会和谐以有效范本;只有党内和谐统一,才能提高党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
  
  三、以社区为载体,构建关怀党员新机制的路径选择
  
  在长期的党建实践中,我们对关怀党员工作进行了初步探索与思考。例如,我们坚持和完善了“百千万工程”,给予党员实实在在的利益;探索了学分制、菜单式、滚动式的党员学习教育模式,建立党员学习档案制度、党员学习督查制度,进一步完善了党员学习培训制度。在坚持和完善这些成功经验和有益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实际,我们认为,以社区为载体,构建关怀党员新机制,要以社区各类党组织为主体、社区党(工)委、居民区党组织为核心,以关心党员、服务党员为重点,以制度创新为手段,在制度的全面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和适应性上下功夫,着力于建立健全以下五项制度:
  (一)建立健全党内帮困救助制度,关怀党员的生存发展。这是党组织关怀党员工作的迫切需要和重要内容,也是社会救助体系的重要补充。
  第一,坚持和完善“双结对”工程。切实做到每个基层党组织与一个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党员结对,机关党组织与基层党组织结对;争取做到每名生活困难党员、体弱多病党员、年迈党员都有党员结对,实现结对工作全覆盖。
  第二,建立健全访贫问苦制度。要把春季送健康、夏季送清凉、秋季送“团圆”、冬季送温暖的“四送”工程和“五个必访”:即对无业、下岗、低保人员中生活困难党员必访,对年迈体弱、卧床不起的党员必访,对儿女上学造成经济困难的党员必访,对因病致贫、致困的党员必访,对独居老党员必访,定期不定期地对党员进行关心和服务。
  (二)建立健全党员权利保障制度,关怀党员的政治发展。党员民主权利的实现和保障,是党内民主发展的标志,也是构建关怀党员机制的关键所在。
  第一,坚持和完善“三会一课”制度。党支部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及时召开党员大会、支部委员会、党小组会,按时上好党课,让“三会”有的放矢,让党课常抓常新。要不断创新党课形式,逐步形成传统党课与微型党课相结合、以微型党课为主,党员自我教育与互相教育相结合、以自我教育为主的党课教育新格局,切实增强党员教育的针对性、操作性和有效性。
  第二,建立健全党员民主权利保障的其他制度。严格按照党章和《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等规定,在坚持和完善现有的党内选举、党内监督等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健全落实党员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等民主权利的其他制度,主要有党内情况通报制度、社区党务公开制度、党内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等。
  (三)建立健全党员事业服务制度,关怀党员的事业发展。社区党组织为党员的事业发展服务是党组织关怀党员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三服务”活动的基本内容之一。加快党员服务网络化建设,逐步形成以社区阳光驿站为主干、以各种形式的党员服务联系站(点)为支干,有服务场所、有服务对象、辐射全区域的服务党员网络体系。要寓教育、管理于服务之中,以阳光驿站为平台,以党员需求为第一选择,以党员满意为第一标准,充分整合资源,为党员事业发展提供服务。对下岗职工党员要实行动态管理,建立支部成员联系下岗失业党员制度,坚持做到“三知”,即知去向、知现状、知意向,加强信息提供、就业援助、创业指导和技能培训;对业主党员要以业主党员培训班、经营管理者沙龙、投资理财兴趣小组等载体,从促进生产经营管理上帮助他们,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主动协调解决实际问题,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四)建立健全民主沟通制度,关怀党员的思想发展。关注党员的思想进步,掌握党员的思想动态,确保党员思想沿着正确方向发展,是关怀党员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保持党员先进性的必然要求。
  一是建立健全党员汇报制度。凡是中共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都要定期(一般每半年一次)向所在的党组织汇报自己思想、工作和联系群众的情况。党员汇报一般应在党的组织生活会上进行,也可向支部作口头汇报或书面汇报;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预备及转正党员的思想、学习、工作要以书面形式汇报。
  二是建立健全党员谈心交心制度。可采取定期或不定期的形式,做到“十必谈”:社区党组织书记与委员之间必谈,支部成员之间必谈,同一幢楼(同一党小组)的党员之间必谈,新调入党员必谈,党员入党前必谈,党员民主评议时必谈,党员思想不稳定时必谈,党员有新的任务时必谈,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不够时必谈,党员不响应社区党组织号召时必谈。
  (五)建立健全文化凝聚制度,关怀党员的人文发展。让党员融入到社区组织和关怀体系中去,直接感受到党组织的人文关怀,是构建关怀党员机制的必然选择。
  第一,以阳光驿站为基地,开办“党员先锋园”,设立“党员议事园”等项目,为社区党员提供“文化套餐”;组建各类以党员为主体、群众共同参与的活动载体,定期组织各类跨小区、跨楼宇、跨单位的活动,如“红色之旅”,让党员在活动中进一步丰富知识、陶冶情操、提升素质,激励党员为社区文化建设发挥作用。
  第二,适应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压力大的特点,运用心理学知识,做好社区党员的心理调适工作。认真研究社区中“白领”人士、青年学生、孤寡老人等群体中党员的心理、行为特征,通过在阳光驿站增设心理咨询室、举办社区党员心理调适专门讲座等途径,有针对性地做好工作,帮助党员解开“心里疙瘩”。
  以社区为载体,构建关怀党员新机制是一项系统工程。仅靠建立健全基本的制度体系支撑是不够的,还应该采取必要的配套改革和配套措施,如推进社区关怀党员工作的观念创新,建立健全党员关怀的需求表达机制和绩效评估体系,建立关怀党员新机制有效运转的资源支撑体系等,以确保这一制度的有效运转和发挥作用。
  ■ 责任编辑:袁志平
其他文献
我们同建村区域面积5.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604亩,全村共有村民小组30个、户籍人口3661人,流动人口1135人。村党总支下设4个党支部,党员158名。村先后获得市级卫生村、市级村容整洁达标村、市民主管理先进示范村、区先进村委会、区“五好”村党组织、区级文明村等称号。近年来,村党总支以营造乡风文明为重点,从民风民俗抓起,积极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构建和谐社会的新途径。    一、创新活动载体
期刊
在2006年9月国务院召开的全国农村综合改革工作会议上,温家宝总理把20多年农村改革发展历程概括为三大步:“第一步,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核心的农村经营体制改革;第二步,实行以农村税费改革为核心的国民收入分配关系改革;第三步,实行以促进农村上层建筑变革为核心的农村综合改革。”①以农业税的取消为标志,我国农村改革进入了综合改革阶段。    一、农村综合改革的背景    农村综合改革是一次重大的制度创新
期刊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的基础,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也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关键环节。完善和发展基层党内民主,充分发挥基层广大党员和党组织参与党内事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巩固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2007年6月起,调研小组在系统内召开座谈会6个,个别访谈50人次,向44个单位下发问卷440份,回收437份,基本摸清了系统基层党内
期刊
佘山工商所党支部现有党员15名,平均年龄47岁,大专以上学历12人。党支部以党建工作带动队伍建设,以务实高效的团队促进了工作质量的提升,各项工作取得较好实效。    一、强化政治思想教育功能,为团队凝聚提供向心力    工作的成败,关键在人,核心在团队。近年来,佘山工商所党支部不断强化政治思想教育功能,狠抓队伍建设,增强了团队凝聚力,提升了工作水平。一是强化教育,提升思想觉悟。党支部着力抓好干部的
期刊
记者:30年前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的序幕。众所周知,邓小平在1978年12月13日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就是接着举行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这个报告被称为“开辟新时期新道路、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关于这个报告的起草,有的人说胡乔木没有参加起草工作。对此您怎么看?  程中原:胡乔木被邓小平称
期刊
上海市长宁区江苏路街道在推进社区党建和社区建设中,高度重视运用信息化的手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信息化发展迅速的今天,社区党建和社区建设要在服务群众中体现科技力量与执政力量的结合,让党建在服务  群众中,做到工作更精细、基础更扎实、动员更及时、管理更规范、沟通无障碍,从而夯实党执政的社会基础。    一、信息化支撑提升了服务能级    随着社区人口结构的变化,使社区服务的需求呈现多样化的特点。要对
期刊
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经济社会结构、利益格局等各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满足各个社会群体的精神文化需求已成为时代的课题。基于此,闵行区委宣传部于2007年3月至10月间,对全区范围内居民进行了大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分群体研究,对大众精神文化需求的现状、特点和趋势等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了解不同群体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旨在为先进文化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实践经验。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及调查内容 
期刊
上海城建集团是以工程建设总承包为龙头,房地产开发经营为依托的集各类工程设计、施工、管理、材料供应为一体的大型企业集团。近几年来,我们不断加强党内民主建设,积极探索和完善基层党组织民主选举工作制度,形成了“全面引进竞争择优、民主推荐”工作机制,有效规范了基层党组织换届选举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创意由来    传统的基层党组织换届选举工作模式存在着封闭式、神秘化倾向,缺乏透明度,比较注重
期刊
上海市嘉定区委加强来沪人员党员的教育管理和发展工作。一是建立协同机制,把好流动党员出入关。第一,认真抓好流动党员的入口管理工作,通过区人口管理系统,对来沪人员中具有党员身份的人员,进行分类管理,及时落实党组织关系,确保来沪党员都能够参加党的活动。第二,建立与区来沪人员管理部门的定期联系沟通制度,健全党建协同机制和党员服务管理网络体系,及时掌握来沪人员中党员的基本情况。第三,发挥基层党委组织部门和党
期刊
目前,青浦区共有实地型新经济组织21507个(含个体工商户14084户),建立党组织738个,占全区基层党组织数的47.5%,党员6526名,占全区党员总数的19%。在新形势下如何提高新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效能,进一步确立党员的主体地位,激发党组织活力,是党建工作必须正视并着力解决的崭新课题,也是开展新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目的所在。    一、新经济组织党建工作效能初步体现    (一)党的工作基本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