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新闻报道的“软表达”

来源 :新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anxu520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财经新闻作为反映经济领域话题的新闻,不仅具有一般新闻的特点,如时效性等,还具有其独特的文体特点,如内容专业化,术语较多。因此,在做财经新闻报道时,记者要注意方式方法,处理好经济话题专业性和通俗性的互相转化,不能“硬说”,要用 “软表达”的方式让重大经济话题轻轻“落地 ”。
  【关键词】财经新闻 ;软表达;通俗化
  近年来,《安徽经济报》突破传统财经新闻报道的表达方式,找准报道的“切口”,采用故事、现场、典型、细节、微视角等方式,实现宏大主题的微观叙事,推出的财经新闻报道,让普通读者能够听得懂、看得见、摸得着。
  一、讲故事
  有一本小刊物叫《故事会》,当年风行全国,就像它的名字一样,它是用故事吸引人、感染人的。
  从传统媒体时代到新媒体时代,传统的财经媒体的话语方式曾与时代脱节,很多财经报道其实就是对被采访单位的“回顾”、“总结”,是以往资料的堆砌,形成“措施一二三、成绩一二三”的固定模式,一度失去了读者。但是,经过新媒体时代转换“声道”的转型探索,像《安徽经济报》这样的专业类财经媒体坚持运用新媒体的话语体系和游戏规则,已经学会讲故事,逐步改变了读者对财经媒体刻板、专业化的印象,让财经媒体在全媒体时代成功实现了影响力的“逆袭”。
  近年来,虽然农村经济、农民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农村党建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在个别地方党建工作严重缺失,迫切要求创新农村基层党建工作。2016年,在党的生日来临前,报社选取党的“神经末梢”也是党建最薄弱的环节——农村村级党支部作为采访对象,来到了农村党建工作做得较好的休宁县。采写的《“小门牌”筑牢农村党建大根基》一文就是采用农民喜闻乐见的讲故事的方式,讲述安徽美好乡村示范村休宁县汪村镇田里村73户党员在自家门上挂上一块醒目的“共产党员户”标志牌的故事,用人物语言和故事引出新闻主题,既增强了新闻的现场感,又自然地引出了载体(门牌)创新、理念(服务)创新、机制(5个清单)创新这个农村党建创新的重大课题。一改过去党建宣传“硬梆梆”的形象,有力彰显了党建工作魅力。
  二、选角度
  在财经新闻写作的时候,着笔如何选择好角度(切入点)是对记者功力的考验。2014年4月底,应合肥市经信委主任李海鹰的邀请,《安徽经济报》记者对其进行了访谈。一般情况下,这种访谈类的财经新闻很难写出新意,《政府是小微企业最后贷款担保人 ——合肥市经信委主任李海鹰访谈》不但写出新意,还写出了精彩。
  李海鹰认为化解“小微”融资难是一道世界性难题。题目越难,对政府的挑战越大。要解决这一难题,李海鹰建议,要有尽量精准的“微”政策,引入政府担保机制。政府要拿出当年取消“农业税”的勇气,把惠及农民的远见卓识,再次体现在发展小微企业上。从“小微”到“小强”,政府要当“专业推手”,要成为最后的贷款担保人。结果,《政府是小微企业最后贷款担保人 ——合肥市经信委主任李海鹰访谈》在《安徽经济报》报道之后,人民网、凤凰网等相继进行了转载。
  三、抓典型
  典型,是文艺创作中十分强调的中心课题。恩格斯谈到文学创作时曾留下这样一句名言:“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其实,采写经济报道也需要典型。没有典型的事实,既写不出好消息,也更难写出好通讯等深度的新闻作品。
  为了宣传好我省的行政审批改革所取得的成效,2015年12月,本报派多路记者赴全省各市进行采访。这个主题似乎很难做,题材太大,感觉是老虎吃天——无从下口,但读完赴铜陵市采访的记者采写的《一枚公章“包办”243项审批》这篇报道之后,就会发现,原来看似宽泛的题材其实可以从小处着眼,选好典型,以点带面,以小见大,这是新闻写作的一個重要的经验和技巧。这篇获安徽新闻奖一等奖的作品,采用以小见大的视角,选材典型,立意新颖。作品把新闻视角放在一枚小小的公章上,全文层次清楚,详略得当,用人物、事例和语言引出新闻主题,浑然一体。既强调了服务对象对审批改革的切身感受,又引出了“如何改”、“怎么改”这个重大课题,寓意深远。
  四、察细节
  细节是指新闻作品中描绘人物、事件、社会环境和自然景物的最小组成单位。在新闻写作中,可不要小瞧这个 “最小”的组成单位,在一篇稿件中,若运用好细节,通篇就会大为增色。 细节能增强新闻作品的思想性。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省的经济发展面临复杂的内外部形势,下行压力不断加大。因此,很多人用旧思维看新常态,惯性地认为新常态就是经济“速度降低”,却忽略了“调转促”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新常态下的安徽经济,核心特征是增长质量更高且后劲更足,但这些亮点却并不像GDP增长率数字那样容易被发现,因而需要更为深入地比较和挖掘。
  有鉴于此,2015年上半年,报社选择转型升级已初见效果的代表性地区,派出记者分赴合肥、芜湖、宣城、蚌埠、阜阳,进行深入调查采访,其中重点是对太和等一些县域经济的调查采访,通过近3个月的实地调查采访,完成了“2015年我省经济形势调查系列报道” 。《马鞍山:从“卖产品”到“卖服务” 》《铜陵:给“瘸腿”科目补短板》《济人药业:“一盒药”强壮一个产业》等作品都采用了再现现场的写法,增强了新闻报道的可读性。
  细节描写是展现新闻作品灵魂的手段,也是让新闻事件取得最佳宣传效果的重要途径。
  五、重现场
  经济报道和其他新闻报道一样,同样要讲究现场感,现场感能够增强新闻的可读性和吸引力。
  2011年10月,本报记者采写的《 明珠落定 ——合肥液晶平板显示器六代线建设纪实》一文的开头现场感十足:
  2011年4月9日,庐州大地春光明媚。一列车队沿着合肥北二环宽阔的大道,一路扬尘驶抵于位于合肥新站区的合肥京东方厂区。
  沿途的人说:“有大官来了!”   这个“大官”就是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
  在听取了项目建设情况汇报和观看了阵列工艺、彩膜工艺、TFT—LCD生产工艺后,习近平欣喜地赞叹道:“看到你们的发展,非常高兴。希望你们为我们国家综合实力的增强作出重要贡献。中央和国务院都很支持你们进行科技攻关,支持你们在这方面做大、做优、做强。你们的建设是‘合肥速度’,融资是‘合肥模式’,要继续创造新的经验。战略新兴产业代表着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方向,决定着未来经济发展的制高点,一定要大力培育和发展。”
  这是鼓励,更是期待,回答他的是雷鸣般的掌声。
  只有在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才能捕捉到“水灵灵”的活的素材、活的细节,才能使报道鲜活起来,使新闻的内涵丰厚起来。
  六、挖深度
  在新媒体时代,经济报道要想赢得读者,不能仅仅依靠新闻性,更要有思辨性,注重主观抒发和思想表达,使作品具备政论性、思辨性。这对编采人员的能力和水平也提出了考验。
  2009年9月,在合肥举行的我省首次家博会,报社派多位记者参加。这种“例会”式的会议,一般很难采写出精彩的新闻报道。参与的记者通过长时间采访和思考,对安徽家电产业转移热进行“冷”思考,推出了一组关注我省家电产业发展系列报道。其中的《明天这些“候鸟”会飞走吗》一稿,由于观点新颖、见解独到,用语精彩,获当年安徽新聞奖一等奖。
  2016年11月份,报社在省委宣传部、省网宣办组织开展的“五大发展见行动 党代会精神在基层”大型主题报道活动中,将我省16个市的五大发展做成有叙述、有分析、有评论的深度报道,其中《宿州:一条红线引领 、“接‘二’连‘三’”发力 、“云端”追梦奔跑》一文,对宿州市贯彻省十次党代会精神作了全方位的深度报道。一条红线:就是“五大发展理念”;“接‘二’连‘三’”发力: 在农产品价格 “天花板”压顶和生产成本“地板”抬升的双重挤压下,农业生产丰产不丰收,农民收入长期无法实现突破性增长。如何突破这一怪圈,宿州市积极尝试,将附加值低的传统一产农业与二三产业“嫁接”,打造全产业链条,推进农业融合发展的新思路;“云端”追梦奔跑:依托云计算产业平台,打造战略性新型产业。此文在安徽经济网推出后,受到宿州市委宣传部相关领导的点赞。在结束合肥市的采访后,参加报道的记者犯难了,有点“老兵遇到了新问题”的感觉,不知如何下手、从哪里下手写,因为合肥在全省太亮(亮点多)了、太大(经济份量大)了,也太重要了。琢磨了半天报社最终要求参与记者选择深度报道,突出一个“大”字。于是,《大合肥:四次国“召唤” 一“圈”襟江淮》全文4000多字,站在全国的视角和全省的高度,对合肥在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和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领跑安徽全方位发展方面进行深度报道。由于选择的报道视角与众不同,采用深度报道这一恰当的报道形式,使这次主题报道见报后获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
  (作者单位:安徽经济报社)
  责编:姚少宝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从城市象征物的角度出发,研究城市象征物的特性,通过对黄鹤楼的问卷调查,分析黄鹤楼作为武汉城市象征物存在的问题与打造策略。通过城市象征物的打造,为城市树立独特的视觉标识,让受众对城市品牌有直观的视觉体验。  【关键词】城市品牌 象征物 黄鹤楼  一、城市象征物与城市品牌形象  1、城市象征物  一般来说,城市象征物是一种城市共识,在城市内部具有普遍认同感,然后再传播出去。在城市品牌形象
【摘要】近年来,公众人物以名誉侵权起诉媒体的案件在快速增长,索赔额也是逐年递增。但我国目前缺乏专门的媒体法,法律实务中也没有形成对媒体报道、责任认定特殊性的认识。作为向公众呈现事实、以言论自由保障公众知情权的媒体,在面对公众人物提起的名誉侵权诉讼时,常常处于被动地位。因此,我国目前认定媒体侵权责任与保障新闻自由之间存在困境,结合国内外实践,有哪些治理对策,这是本文重点阐述的内容。  【关键词】新闻
【摘 要】《特区新闻广场》节目是厦门广播电视集团新闻中心于1993年创办的一档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因为其新闻题材选择和报道的视角是平民化的大众视角,所以在新聞的解读方面要尽可能做到亲民,使受众不仅知其然,也能知其所以然。由于其直播的节目播出形式,主持人需要随时和新闻一线的记者连线,并完成部分对新闻内容的评论工作,在主持人的培养、选用和定位方面,记者型主持人最为合适。记者型主持人要想百姓所想,答百姓所
【摘要】本论文以央视《豪门盛宴》栏目为例,分析在2010年南非世界杯期间,体育专题节目如何做好对重大体育赛况的传播,形成体育专题节目的传播特色,提升媒体的竞争力。  【关键词】体育专题节目世界杯《豪门盛宴》专业性    在体育节目的传播形态中,现场体育新闻、体育赛事直播、体育专题节目等形式满足了体育频道受众的不同信息接收需求,构成体育节目传播的基本方式。在当前国内媒体的体育节目的发展中,制作一档知
【摘要】农民工在城市生活面临着许多难题,比如户籍制度、教育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以及市民的排斥与偏见等。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不仅仅要注重农民工市民化的发展,还要考虑到市民的排斥以及偏见,只有市民接纳农民工,二者双向互动才能够真正让农民工融入城市。农民工的城市融合既需要制度变革,也需要从非制度层面的人际传播等方面来让市民和农民工做到心理融合。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农民工市民化人际传播  一、问题的提
【摘 要】近年来,随着各类智能化技术的勃兴,数字出版经历了从内容的单一数字化到品类合一的过程。在此背景下,本文从场景理论出发,分析场景为数字出版带来的业态新变化。分别从个人兴趣图谱、场景解决方案以及长效服务三个方面归纳出当前场景在数字出版中的具体应用,并进一步展望场景对于数字出版的应用价值。出版商只有向用户提供与个人相适配的内容和形式,才能实现出版物与个人、场景和社会的有效连接。  【关键词】场
【摘 要】本文以部分获第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的广播作品为例,分析获奖作品在主题、选材、表现手法等方面的特点,并提出以获奖作品为标杆,持续提升广播作品创新创优水平的策略。  【关键词】中国新闻奖;广播作品;创作精品  在第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评选过程中,有44件优秀广播作品获奖。这些获奖广播作品集中体现了全国各地的广播人坚持守正创新,牢记职责使命,扎实践行“四力”,保持人民情怀,记录伟大时代,讲好中国
【摘要】本文以安徽广播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第一时间》最知名的公益策划《映山红行动》为例,分析了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公益策划应如何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和社会爱心力量,如何根据情况的变化改变活动主题,不断推陈出新,让活动常办常新。  【关键词】公益策划;映山红行动;资源整合;公信力  公益报道,是媒体对于包括慈善新闻在内的,关于救助弱势群体或动员社会大众参与公益事业,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各种报道的总称。[1
【摘 要】集体记忆是每个国家交往活动和文化符号发展的长期积累,是国家精神财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媒介在集体记忆的构建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公共历史学家”,即通过对历史资源的再现、遮蔽和凸显等方式塑造当代民族国家认同。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我国主流媒体的重大主题报道有许多现象级产品,本文选取中央电视台的现象级产品“我和国旗同框”微博话题、人民日报的H5产品“我的民族照”“我的年代照”等为研
【摘 要】健康传播研究在20世纪70年代发端于美国,在2003年“非典”事件以后才进入我国的主流话语空间和研究视野。不同学者对健康传播定义不同,本文涉及的健康传播是指以政府部门为主导,通过多种传播方式,面向农村地区的,以促进农业科学发展、村民健康水平提高、农村生态环境改善为目的的传播行为或过程,包含公关卫生宣传、健康教育与促进等方面。本文在分析政府部门以往在农村健康传播中的不足的基础上,探讨在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