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分析当前高校开展诚信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高校诚信教育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0C-0023-03
诚信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的诚信品质直接影响着国家诚信体系的建设。因此,高校开展诚信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许多高校开展了诚信教育,取得一定的教育成效,但在教育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分析,寻找对策,不断深化和完善高校诚信教育。
一、高校诚信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部分高校领导对诚信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诚信教育关系着学生诚信人格的培养。然而,从笔者走访调查的情况来看,部分高校对诚信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有的高校领导认为诚信教育应属于幼儿和中小学品德操行教育范畴,不是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主要内容;有的高校领导虽然重视诚信教育,但在实践中却裹足不前,诚信教育成了“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事情。高校领导诚信教育意识淡薄直接影响诚信教育的有效开展。
(二)诚信教育重知识轻体验。在多数情况下,大学生对道德的认知是清楚的,但缺少实践体验。当前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诚信教育内容过于侧重知识性,忽视体验性。一些高校诚信教育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重在诚信理论知识的传授,仅仅解决道德认知问题,使学生误把“学到”当成“做到”。由于学生无法通过自身的体验把诚信的“知”变成为诚信的“行”,也就无法真正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信念,形成诚信行为动机,更谈不上诚信人格的形成。
(三)诚信教育过程中忽视学生的主体性。高校诚信教育的出发点是为了引导学生进行诚信道德的自主和自律,进而培养其诚信人格。为此,诚信教育必须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当前一些学校进行诚信教育时,片面强调外在制度对学生的管束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学生在诚信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其独立人格得不到应有的尊重,潜能得不到充分发挥,个性差异亦得不到必要的承认。在教育过程中,抽象的理论传授代替鲜活的道德体验,“禁止”、“防堵”、“控制”成为着眼点,批评、惩罚成为常用的教育手段,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创造性得不到充分体现,没有变“要我诚信”为“我要诚信”,学生诚信人格培养成效不佳。
(四)诚信教育在内容上没有充分体现时代性。诚信既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德准则,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行为规范。现代市场经济的“灵魂”就是诚信,与此相适应,市场经济的一条基本原则和规范是:公平竞争。现代社会的竞争是合作和诚信的竞争,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双赢”。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不断完善,大学生价值观念发生较大变化,他们较为重视自身的发展,看重个体利益,在这种情况下,诚信教育依然沿用原有的教育内容,仅以空泛的大道理来教育新时期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就显得过于脱离时代而难被学生接受。
(五)教育管理者不能以身作则。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在教育中,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广大教育工作者以身作则,言传与身教并重,才能收到良好教育效果。有的学校存在“学校行为”的不诚信现象。如招生广告、就业率统计、收费和教学评估等问题上有不诚信现象;有的学校内部管理存在一些弊端和漏洞,管理者存在不诚信行为;有的教师重教书轻育人,更有甚者,抵挡不了不良诱惑,为了评职称、捞荣誉,抄袭他人成果。教育者的诚信缺失必然削弱其育人功能,只有诚信的教育行为才能培养出诚信的学生。
(六)忽视建章立制。建章立制是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因此,建章立制、宣明规矩无疑就是诚信教育的重要一步。有的学校没有意识到建章立制既是诚信教育的手段,也是诚信教育长效机制的物化,忽略规章制度对大学生的教育作用,忽视培养学生遵守制度的自觉性。在实践中表现为只将诚信教育停留在讲座、讨论、评比这些形式上,甚至把诚信教育看做一种临时检查活动,造成大学生的诚信规章制度意识淡薄。
(七)诚信的考核评价方法有待进一步完善。当前多数高校诚信考核实施的是定性考核,少数学校对学生诚信表现进行量化考核的探索。但这种量化的诚信考核法毕竟是一种新事物,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有两个问题值得思考:一是大学生尚处于心理发展和人格形成期,具有极大可塑性,在此情形下,应如何避免诚信(不诚信)证书成为道德判决书?二是如何对一种具体诚信行为(不诚信行为)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解决以上两个问题是进一步完善诚信量化考核评价方法的关键。
此外,目前高校诚信教育还存在忽视校园诚信文化建设、诚信评价与社会征信系统脱节等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诚信教育进一步深化,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改进和完善高校诚信教育,不断提高教育的成效。
二、提高高校诚信教育效果的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学生的成长离不开良好的教育环境氛围,开展诚信教育需要有良好舆论环境。因此,高校要加大诚信教育的宣传力度,一方面,提高广大教职员工对诚信教育的重要意义、紧迫性、艰巨性的认识,改变过去那种把学生诚信教育仅仅理解为学校纪律教育与管理的一项内容的观念,使广大教职工在教学和管理过程中为人师表,以自己的诚信言行为学生树立榜样。另一方面,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在诚信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了解诚信教育的内容,明确诚信教育的意义,自觉参与教育活动。同时,通过充分发挥校内各种舆论工具的作用,弘扬诚信的美德,抨击失信行为,形成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校风,营造诚信教育良好的环境氛围,激发学生内在的积极因素,实现诚信教育从他律向自律的转变。
(二)汲取中西诚信文化精华以丰富诚信教育内容。主要有以下方面内容:
1.汲取中国传统诚信文化精华。中国传统文化把诚信视作为人处世之本。孔子曰:“民无信不立”。孟子认为,“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把诚信看做天道和人伦道德的根本。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吸收传统诚信文化精华,赋予其时代内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现实来看,许多高校在开展诚信教育的过程中都注意对传统诚信文化进行挖掘,加以继承和发扬。但是,也存在对传统诚信观简单套用的现象。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诚信仅仅限于伦理关系,其价值追求是人伦关系的和谐,诚信是片面的,是有条件的,并且把诚信和“仁、义、忠、孝”联系起来,诚信是对特定人的诚信,是“熟人”诚信,而不是具有普遍意义的诚信,有明显的历史局限性。当前,应扩充其内涵,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来理解诚信的内涵。因此,要对传统诚信文化采取“扬弃”态度,弃其糟粕,取其精华。 2.借鉴西方诚信做法,丰富诚信教育内容。西方诚信思想是在古罗马帝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它从一开始就有商品交换规则意味,同中国传统诚信有着明显区别。中国传统诚信观更重视“诚”,认为诚是人的品质,信是诚的外显,诚信的约束力更多来自伦理的力量。西方的诚信侧重“信”,重视行为表现,强调“践诺”,认为诚信就是依照既定的制度、法律、规则、合同行事,强调诚信的约束力,要求人们在签订协议时不欺不诈,在履行协议时不折不扣,诚信约束主要依靠法律。西方的诚信观强调对人的行为的约束,诚信制度化、规则化、法律化,操作性强,最终演变成为可操作的信用制度。诚信的制度化、规则化、法律化正是我们目前所欠缺的,是诚信建设的努力方向,也是高校诚信教育应该着力借鉴的内容。
(三)大力开展学生诚信实践活动。诚信教育的重点是知行统一,关键在践行。我们要通过开展诚信实践活动,使学生做到诚信知行统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帮助学生认识诚信实践的重要性,提高其参与诚信实践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诚信积极行为,形成诚信实践动机,并外显为诚信行为。
2.采取措施拓宽学生诚信实践的途径,使学生通过诚信实践达到知行统一。如在校内,组织学生开展各种诚信主题活动;在校外,组织学生参加诚信实践活动,让其在各种现实的情境中感受到诚信规则的重要性,体验到诚信的愉悦,促进其诚信人格的培养。
3.充分利用实习活动开展诚信教育,使教育同职业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明白诚信就是职业资本的道理,为学生职业诚信的最终形成奠定基础。
(四)力促学生诚信人格培养方式由被动向主动转化。教育能否奏效归根结底取决于教育对象参与的积极性,没有学生诚信道德的需要就没有其道德认知和实践的积极行为。首先,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要我诚信”变为“我要诚信”。其次,要有效实施榜样示范教育。榜样教育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激发学生培养诚信人格积极性的方法。最后,要积极培养学生自律意识和能力。学生诚信人格培养方式是否能真正实现由被动向主动转化,关键在于学生能否自觉约束自己的言行,形成诚信是“己任”的心理。
(五)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学生诚信教育的作用。诚信教育贯穿大学教育全过程的重要体现就是把诚信教育融进课堂教学中去。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渠道,也应该是诚信教育的主渠道。首先,学校应制定相关管理规定,促使教师主动寓诚信教育于各教学环节中。其次,充分挖掘各门课程的诚信教育资源,在教学中抓住学生诚信思想的闪光点,引导学生思考实践诚信。再次,专业课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讲解相关职业活动的职业诚信要求。最后,建议设置专门的诚信教育课程,在有限的时间内将丰富的诚信理论系统地传授给学生。
(六)努力拓展诚信教育的外延。高校诚信教育的外延必须由点到面扩展,向社会延伸,使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有机结合,相互促进。政府在管理国家行政事务中要努力树立诚信形象,加强打击欺上瞒下、弄虚作假、坑蒙拐骗、偷税漏税等失信行为,提高社会的诚信度,要大力宣传和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培养公民的诚信意识,建设社会诚信体系。大众传媒要充分发挥舆论导向作用营造诚信社会氛围。学生家长要重视营造诚信教育的家庭环境以配合学校诚信教育活动,以自己的诚信言行为子女树立诚信的榜样。
(七)构建科学的诚信评价体系。应构建科学合理的诚信评价体系,深化高校诚信教育重要内容。科学的评价体系应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导向性。诚信评价体系对学生的行为具有导向性,能够引导学生自觉树立诚信理念,激发实践诚信的积极性。二是动态性。动态的诚信评价就是根据学生的变化及时进行评价结果的更新,让评价好的学生有前进的动力,评价差的学生有改正的机会,避免诚信评价成为“道德判决书”。三是定量性。在定性的基础上,可用计量的方法来评定诚信表现。我国学生操行的评价一直侧重定性评价,往往用好坏、善恶和美丑定性,这种思维方式显然存在不足,无法进行同质状态下量的比较。所以科学的诚信评价体系应该是定量化的。
(八)加强校园诚信文化建设。所谓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形成的,具有其特色的人才培养理念、价值观、行为方式和精神氛围。它渗透到师生的言行中去,深刻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加强校园诚信文化建设,可以形成浓郁诚信文化氛围,使学生在诚信文化的熏染下成长。当前应该十分重视培育校园网络诚信文化,引导学生在网络生活中自觉培育诚信行为习惯,在诚信沟通基础上互动。首先,利用学生在网络交往中往往敢于袒露内心世界的特点,及时了解学生网上交往的思想动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开展工作。其次,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如QQ群、BBS、泡泡、聊天室等,开展诸如“诚信讨论”、“诚信辩论”、“诚信调查”的网上诚信教育活动,拓展诚信教育渠道,实现“键对键”的思想交流,形成坦诚相对、畅所欲言的新模式,不断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促进学生网络诚信人格形成。最后,要加强诚信教育网站、主页的建设,在学生管理制度中增加学生网上行为规范方面的内容,规范学生上网行为,倡导诚信上网。
总之,高校开展诚信教育培养学生诚实守信道德品质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要及时发现诚信教育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分析其原因,采取相应措施解决问题,不断提高高校诚信教育的实效性。
(责编 黎原)
【关键词】高校诚信教育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0C-0023-03
诚信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的诚信品质直接影响着国家诚信体系的建设。因此,高校开展诚信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许多高校开展了诚信教育,取得一定的教育成效,但在教育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分析,寻找对策,不断深化和完善高校诚信教育。
一、高校诚信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部分高校领导对诚信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诚信教育关系着学生诚信人格的培养。然而,从笔者走访调查的情况来看,部分高校对诚信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有的高校领导认为诚信教育应属于幼儿和中小学品德操行教育范畴,不是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主要内容;有的高校领导虽然重视诚信教育,但在实践中却裹足不前,诚信教育成了“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事情。高校领导诚信教育意识淡薄直接影响诚信教育的有效开展。
(二)诚信教育重知识轻体验。在多数情况下,大学生对道德的认知是清楚的,但缺少实践体验。当前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诚信教育内容过于侧重知识性,忽视体验性。一些高校诚信教育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重在诚信理论知识的传授,仅仅解决道德认知问题,使学生误把“学到”当成“做到”。由于学生无法通过自身的体验把诚信的“知”变成为诚信的“行”,也就无法真正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信念,形成诚信行为动机,更谈不上诚信人格的形成。
(三)诚信教育过程中忽视学生的主体性。高校诚信教育的出发点是为了引导学生进行诚信道德的自主和自律,进而培养其诚信人格。为此,诚信教育必须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当前一些学校进行诚信教育时,片面强调外在制度对学生的管束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学生在诚信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其独立人格得不到应有的尊重,潜能得不到充分发挥,个性差异亦得不到必要的承认。在教育过程中,抽象的理论传授代替鲜活的道德体验,“禁止”、“防堵”、“控制”成为着眼点,批评、惩罚成为常用的教育手段,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创造性得不到充分体现,没有变“要我诚信”为“我要诚信”,学生诚信人格培养成效不佳。
(四)诚信教育在内容上没有充分体现时代性。诚信既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德准则,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行为规范。现代市场经济的“灵魂”就是诚信,与此相适应,市场经济的一条基本原则和规范是:公平竞争。现代社会的竞争是合作和诚信的竞争,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双赢”。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不断完善,大学生价值观念发生较大变化,他们较为重视自身的发展,看重个体利益,在这种情况下,诚信教育依然沿用原有的教育内容,仅以空泛的大道理来教育新时期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就显得过于脱离时代而难被学生接受。
(五)教育管理者不能以身作则。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在教育中,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广大教育工作者以身作则,言传与身教并重,才能收到良好教育效果。有的学校存在“学校行为”的不诚信现象。如招生广告、就业率统计、收费和教学评估等问题上有不诚信现象;有的学校内部管理存在一些弊端和漏洞,管理者存在不诚信行为;有的教师重教书轻育人,更有甚者,抵挡不了不良诱惑,为了评职称、捞荣誉,抄袭他人成果。教育者的诚信缺失必然削弱其育人功能,只有诚信的教育行为才能培养出诚信的学生。
(六)忽视建章立制。建章立制是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因此,建章立制、宣明规矩无疑就是诚信教育的重要一步。有的学校没有意识到建章立制既是诚信教育的手段,也是诚信教育长效机制的物化,忽略规章制度对大学生的教育作用,忽视培养学生遵守制度的自觉性。在实践中表现为只将诚信教育停留在讲座、讨论、评比这些形式上,甚至把诚信教育看做一种临时检查活动,造成大学生的诚信规章制度意识淡薄。
(七)诚信的考核评价方法有待进一步完善。当前多数高校诚信考核实施的是定性考核,少数学校对学生诚信表现进行量化考核的探索。但这种量化的诚信考核法毕竟是一种新事物,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有两个问题值得思考:一是大学生尚处于心理发展和人格形成期,具有极大可塑性,在此情形下,应如何避免诚信(不诚信)证书成为道德判决书?二是如何对一种具体诚信行为(不诚信行为)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解决以上两个问题是进一步完善诚信量化考核评价方法的关键。
此外,目前高校诚信教育还存在忽视校园诚信文化建设、诚信评价与社会征信系统脱节等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诚信教育进一步深化,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改进和完善高校诚信教育,不断提高教育的成效。
二、提高高校诚信教育效果的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学生的成长离不开良好的教育环境氛围,开展诚信教育需要有良好舆论环境。因此,高校要加大诚信教育的宣传力度,一方面,提高广大教职员工对诚信教育的重要意义、紧迫性、艰巨性的认识,改变过去那种把学生诚信教育仅仅理解为学校纪律教育与管理的一项内容的观念,使广大教职工在教学和管理过程中为人师表,以自己的诚信言行为学生树立榜样。另一方面,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在诚信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了解诚信教育的内容,明确诚信教育的意义,自觉参与教育活动。同时,通过充分发挥校内各种舆论工具的作用,弘扬诚信的美德,抨击失信行为,形成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校风,营造诚信教育良好的环境氛围,激发学生内在的积极因素,实现诚信教育从他律向自律的转变。
(二)汲取中西诚信文化精华以丰富诚信教育内容。主要有以下方面内容:
1.汲取中国传统诚信文化精华。中国传统文化把诚信视作为人处世之本。孔子曰:“民无信不立”。孟子认为,“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把诚信看做天道和人伦道德的根本。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吸收传统诚信文化精华,赋予其时代内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现实来看,许多高校在开展诚信教育的过程中都注意对传统诚信文化进行挖掘,加以继承和发扬。但是,也存在对传统诚信观简单套用的现象。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诚信仅仅限于伦理关系,其价值追求是人伦关系的和谐,诚信是片面的,是有条件的,并且把诚信和“仁、义、忠、孝”联系起来,诚信是对特定人的诚信,是“熟人”诚信,而不是具有普遍意义的诚信,有明显的历史局限性。当前,应扩充其内涵,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来理解诚信的内涵。因此,要对传统诚信文化采取“扬弃”态度,弃其糟粕,取其精华。 2.借鉴西方诚信做法,丰富诚信教育内容。西方诚信思想是在古罗马帝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它从一开始就有商品交换规则意味,同中国传统诚信有着明显区别。中国传统诚信观更重视“诚”,认为诚是人的品质,信是诚的外显,诚信的约束力更多来自伦理的力量。西方的诚信侧重“信”,重视行为表现,强调“践诺”,认为诚信就是依照既定的制度、法律、规则、合同行事,强调诚信的约束力,要求人们在签订协议时不欺不诈,在履行协议时不折不扣,诚信约束主要依靠法律。西方的诚信观强调对人的行为的约束,诚信制度化、规则化、法律化,操作性强,最终演变成为可操作的信用制度。诚信的制度化、规则化、法律化正是我们目前所欠缺的,是诚信建设的努力方向,也是高校诚信教育应该着力借鉴的内容。
(三)大力开展学生诚信实践活动。诚信教育的重点是知行统一,关键在践行。我们要通过开展诚信实践活动,使学生做到诚信知行统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帮助学生认识诚信实践的重要性,提高其参与诚信实践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诚信积极行为,形成诚信实践动机,并外显为诚信行为。
2.采取措施拓宽学生诚信实践的途径,使学生通过诚信实践达到知行统一。如在校内,组织学生开展各种诚信主题活动;在校外,组织学生参加诚信实践活动,让其在各种现实的情境中感受到诚信规则的重要性,体验到诚信的愉悦,促进其诚信人格的培养。
3.充分利用实习活动开展诚信教育,使教育同职业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明白诚信就是职业资本的道理,为学生职业诚信的最终形成奠定基础。
(四)力促学生诚信人格培养方式由被动向主动转化。教育能否奏效归根结底取决于教育对象参与的积极性,没有学生诚信道德的需要就没有其道德认知和实践的积极行为。首先,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要我诚信”变为“我要诚信”。其次,要有效实施榜样示范教育。榜样教育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激发学生培养诚信人格积极性的方法。最后,要积极培养学生自律意识和能力。学生诚信人格培养方式是否能真正实现由被动向主动转化,关键在于学生能否自觉约束自己的言行,形成诚信是“己任”的心理。
(五)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学生诚信教育的作用。诚信教育贯穿大学教育全过程的重要体现就是把诚信教育融进课堂教学中去。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渠道,也应该是诚信教育的主渠道。首先,学校应制定相关管理规定,促使教师主动寓诚信教育于各教学环节中。其次,充分挖掘各门课程的诚信教育资源,在教学中抓住学生诚信思想的闪光点,引导学生思考实践诚信。再次,专业课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讲解相关职业活动的职业诚信要求。最后,建议设置专门的诚信教育课程,在有限的时间内将丰富的诚信理论系统地传授给学生。
(六)努力拓展诚信教育的外延。高校诚信教育的外延必须由点到面扩展,向社会延伸,使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有机结合,相互促进。政府在管理国家行政事务中要努力树立诚信形象,加强打击欺上瞒下、弄虚作假、坑蒙拐骗、偷税漏税等失信行为,提高社会的诚信度,要大力宣传和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培养公民的诚信意识,建设社会诚信体系。大众传媒要充分发挥舆论导向作用营造诚信社会氛围。学生家长要重视营造诚信教育的家庭环境以配合学校诚信教育活动,以自己的诚信言行为子女树立诚信的榜样。
(七)构建科学的诚信评价体系。应构建科学合理的诚信评价体系,深化高校诚信教育重要内容。科学的评价体系应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导向性。诚信评价体系对学生的行为具有导向性,能够引导学生自觉树立诚信理念,激发实践诚信的积极性。二是动态性。动态的诚信评价就是根据学生的变化及时进行评价结果的更新,让评价好的学生有前进的动力,评价差的学生有改正的机会,避免诚信评价成为“道德判决书”。三是定量性。在定性的基础上,可用计量的方法来评定诚信表现。我国学生操行的评价一直侧重定性评价,往往用好坏、善恶和美丑定性,这种思维方式显然存在不足,无法进行同质状态下量的比较。所以科学的诚信评价体系应该是定量化的。
(八)加强校园诚信文化建设。所谓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形成的,具有其特色的人才培养理念、价值观、行为方式和精神氛围。它渗透到师生的言行中去,深刻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加强校园诚信文化建设,可以形成浓郁诚信文化氛围,使学生在诚信文化的熏染下成长。当前应该十分重视培育校园网络诚信文化,引导学生在网络生活中自觉培育诚信行为习惯,在诚信沟通基础上互动。首先,利用学生在网络交往中往往敢于袒露内心世界的特点,及时了解学生网上交往的思想动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开展工作。其次,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如QQ群、BBS、泡泡、聊天室等,开展诸如“诚信讨论”、“诚信辩论”、“诚信调查”的网上诚信教育活动,拓展诚信教育渠道,实现“键对键”的思想交流,形成坦诚相对、畅所欲言的新模式,不断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促进学生网络诚信人格形成。最后,要加强诚信教育网站、主页的建设,在学生管理制度中增加学生网上行为规范方面的内容,规范学生上网行为,倡导诚信上网。
总之,高校开展诚信教育培养学生诚实守信道德品质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要及时发现诚信教育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分析其原因,采取相应措施解决问题,不断提高高校诚信教育的实效性。
(责编 黎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