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活着》

来源 :文苑·经典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zpsx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做人还是平常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赔了自己的命。
  2.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3.只要一家人天天在一起,也就不在乎什么福分了。
  《活着》讲述一个人一生的故事。小说的叙述者“我”在年轻时获得了一个游手好闲的职业——去乡间收集民间歌谣,遇到那位名叫福贵的老人,听他讲述了自己坎坷的人生经历:福贵本是个阔少爷,可他嗜赌如命,终于赌光了家业。他的父亲被活活气死,母亲则在穷困中患了重病。福贵在前去求药的途中被国民党抓去当壮丁。经过几番波折回到家里,才知道母亲早已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地养大两个儿女。此后更加悲惨的命运一次又一次降临到福贵身上,他的妻子、儿女和孙子相继死去,最后只剩他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但老人依旧活着,仿佛比往日更加洒脱与坚强。
  《活着》是余华创作生涯的分水岭,展现了一个又一个人的死亡过程,掀起一波又一波无边无际的苦难波浪,表现了一种面对死亡过程的可能态度。没有比活着更美好的事,也没有比活着更艰难的事。《活着》的材料与形式之间存在着内在的不一致,但是作者以精心布置的形式克服了题材,达到了材料和形式的和諧统一,从而实现了情感的升华,使读者的灵魂在苦难中得到了净化,获得了艺术的审美。余华用类似新写实主义小说的叙事风格——零度介入的方式来展现《活着》的悲剧美。排除主体对苦难人生作明确的价值判断和情感渗透,好像站在“非人间的立场”,客观冷静地叙述人间的苦难。客观中立的叙事立场、温情深沉的情感基调在文本中的运用,使得《活着》成为余华风格的转型标志。
  书名:《活着》
  作者:余华
  国籍:中国
  职业:牙医、作家
  代表作品:《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十八岁出门远行》《在细雨中呼喊》等
  主要成就:作家余华至今已经出版长篇小说4部,中短篇小说集6部,随笔集4部。其作品已被翻译成20多种语言在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俄罗斯、日本、韩国等国出版。曾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1998年)、法国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2004年)、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2005年)、法国“国际信使外国小说奖”(2008年)等。
  我曾经以作者的身份议论过福贵的人生。一些意大利的中学生向我提出了一个十分有益的问题:“为什么您的小说《活着》在那样一种极端的环境中还要讲生活而不是幸存?生活和幸存之间轻微的分界在哪里?”
  我的回答是这样的:“在中国,对于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来说,生活和幸存就是一枚分币的两面,它们之间轻微的分界在于方向的不同。对《活着》而言,生活是一个人对自己经历的感受,而幸存往往是旁观者对别人经历的看法。《活着》中的福贵虽然历经苦难,但是他是在讲述自己的故事。我用的是第一人称的叙述,福贵的讲述里不需要别人的看法,只需要他自己的感受,所以他讲述的是生活。如果用第三人称来叙述,如果有了旁人的看法,那么福贵在读者的眼中就会是一个苦难中的幸存者。”
  出于上述的理由,我在其他的时候也重复了这样的观点。我说在旁人眼中福贵的一生是苦熬的一生;可是对于福贵自己,我相信他更多地感受到了幸福。于是那些意大利中学生的祖先、伟大的贺拉斯警告我:“人的幸福要等到最后,在他生前和葬礼前,无人有权说他幸福。”
  贺拉斯的警告让我感到不安。我努力说服自己:以后不要再去议论别人的人生。现在,当角川书店希望我为《活着》写一篇序言时,我想谈谈另外一个话题。我要谈论的话题是──谁创造了故事和神奇?我想应该是时间创造的。我相信是时间创造了诞生和死亡,创造了幸福和痛苦,创造了平静和动荡,创造了记忆和感受,创造了理解和想象,最后创造了故事和神奇。贺知章的《回乡偶书》说的就是时间带来的喜悦和辛酸: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太平广记》卷第二百七十四章讲述了一个由时间创造的故事。一位名叫崔护的少年,资质甚美可是孤寂寡合。某一年的清明日,崔护独自来到了城南郊外,看到一处花木葱翠的庭院,占地一亩却寂若无人。崔护叩门良久,有一少女娇艳的容貌在门缝中若隐若现。简单的对话之后,崔护以“寻春独行,酒渴求饮”的理由进入院内,崔护饮水期间,少女斜倚着一棵盛开着桃花的小树,“妖姿媚态,绰有余妍”。两人四目相视,久而久之。崔护告辞离去时,少女送至门口。此后的日子里,崔护度日如年,时刻思念着少女的容颜。到了第二年的清明日,崔护终于再次起身前往城南,来到庭院门外,看到花木和门院还是去年的模样,只是人去院空,门上一把大锁显得冰凉和无情。崔护在伤感和叹息里,将一首小诗题在了门上: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这简短的故事说出了时间的意味深长。崔护和少女之间除了四目相视,没有任何其他的交往,只是夜以继日的思念之情,在时间的节奏里各自流淌。在这里,时间隐藏了它的身份,可是又掌握着两个人的命运。我们的阅读无法抚摸它,也无法注视它,可是我们又时刻感受到了它的存在。就像寒冷的来到一样,我们不能注视也不能抚摸,我们只能浑身发抖地去感受。就这样,什么话都不用说,什么行为都不用做,只要有一年的时间,也可以更短暂或者更漫长,崔护和少女玉洁冰清的恋情便会随风消散,便会“人面不知何处去”。
  类似的叙述在我们的文学里随处可见,让时间中断流动的叙述,然后再从多年以后开始,这时候截然不同的情景不需要铺垫,也不需要解释就自然而然地出现了。在文学的叙述里,没有什么比时间更具有说服力了,因为时间无须通知我们就可以改变一切。
  另一个例子来自但丁《神曲》中的诗句。当但丁写到箭离弦击中目标时,他这样写:“箭,中了目标,离了弦。”这诗句的神奇之处在于但丁改变了语言中的时间顺序,让我们顷刻间感受到了语言带来的速度。这个例子告诉我们,时间不仅仅创造了故事和情节的神奇,同时也创造了句子和细节的神奇。
  我曾经在两部非凡的短篇小说里读到了比很多长篇小说还要漫长的时间,一部是美国作家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的《傻瓜吉姆佩尔》,另一部是巴西作家若昂·吉马朗埃斯·罗萨的 《河的第三条岸》。这两部作品异曲同工,它们都是由时间创造出了叙述,让时间帮助着一个人的一生在几千字的篇幅里栩栩如生。与此同时,文学叙述中的时间还造就了《战争与和平》《静静的顿河》和《百年孤独》的故事和神奇,这些篇幅浩瀚的作品和那些篇幅简短的作品共同指出了文学叙述的品质,这就是时间的神奇。就像树木插满了森林一样,时间的神奇插满了我们的文学。
  最后我应该再来说一说《活着》。我想这是关于一个人一生的故事,因此它也表达了时间的漫长和时间的短暂,表达了时间的动荡和时间的宁静。在文学的叙述里,描述一生的方式是表达时间最为直接的方式。我的意思是说,时间的变化掌握了《活着》里福贵命运的变化,或者说时间的方式就是福贵活着的方式。我知道是时间的神奇让我完成了《活着》的叙述,可是我不知道《活着》的叙述是否又表达出了这样的神奇?我知道福贵的一生窄如手掌,可是我不知道是否也宽若大地?
其他文献
2006年11月11日,西安市第六届文明市民标兵候选人公示名单的第一名就是西安“坊上人”清真餐饮有限公司总经理刘西艳。刘西艳能评上西安文明市民标兵,“坊上”的许多人说这不但是刘西艳个人的光荣,也是我们“坊上人”的光荣。  西安人习惯于将莲湖区回民聚居区称为“坊上”,将在那里居住的穆斯林称为“坊上人”。“坊”源于唐代,是唐时的一种区域划分,唐长安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容纳了大量从西亚、中亚迁入的穆斯林
葱香味是中式调味中极富魅力的一种黑型,熟葱香而不辣,生葱香辣甘俱佳,这使得清葱香型和葱油香型在各种中式冷热菜肴中被广泛应用,深受食客的欢迎。  在制作各种菜肴的过程中,为了取得色、香、味俱佳的效果,不论在饭店还是家庭生活中,人们在准备基础原料(鱼肉禽蛋和蔬菜、豆制品等)的同时,必备各种增加色、香、味的原料,诸如:油、盐、酱、醋、姜、蒜、辣椒、糖、胡椒、味精、鸡精等等。笔者在此特别提出,人们往往忽视
姐姐坐在馄饨摊上对弟弟说:“你去看看,变了没有。”  弟弟点点头,不自觉蹑手蹑脚地晃到馄饨摊隔壁的“老王小吃店”门前,从紧闭上锁的玻璃门缝往里望去,半晌又蹑手蹑脚地晃了回来。  姐姐问:“怎么样?”  弟弟瞪着眼睛点头,姐姐满意地吸一口凉气。  “老王小吃店”是两人的新话题。铺外崭新的大字招牌,屋里整洁的桌椅,都好像老板马上就要开门迎客的样子。但自姐弟两人有印象起,无论正餐、早点还是夜宵,这家小店
“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穷”,多少朴素如斯的道理,我们要跌跌撞撞、头破血流之后才能懂得。  我妈脾气暴戾不是没来由的。据她自己说,她年轻时也是温柔贤淑,奈何眼大无光,选择嫁给了我爸,当了十年军嫂,然后转为警嫂。于是,她独自一人拉扯着俩孩子,干着工厂车间里三班倒的工作,还得应付背后两个大家族的各种大小事宜,没人能搭一把手。于是,不骂人简直活不下去。  虽然我妈脾气暴戾爱骂人,但她努力地做到公平公正,只
怎样做“面皮包炸菜”  牛国平    面皮包炸菜,是用面皮包住调好味的原料,入油锅炸制而成。该制法新颖,成型美丽,属于有创意的一类菜肴。我这里先来给大家介绍3例面皮包炸菜。    面皮包炸三菇乳鸽  原料:乳鸽2只,香菇、姬菇、蘑菇各75 g,鸡蛋清2个,干淀粉30 g,葱弹子15 g,姜米10 g,海鲜酱、红油尖椒酱各25 g,精盐、味精、料酒、生抽、熟花生油各适量,色拉油1 000 g(约耗7
由表及里,以心识人。  事物有表里,人有长处和短处。  同一个人的行为也有美丑之分。白天工作时西裝革履,晚上回家后睡衣拖鞋,这是每个人的生活常态。因此,仅看表象不行,仅对表象说三道四,同样不可取。  正确的做法,是既对表象之不足有所认识,又承认表象之优点,并加以充分发挥。
弗洛伊德心理分析学派产生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随后经过半个多世纪时间的磨洗,影响逐渐超出了心理学的范围,扩大到了社会科学的各个方面,尤其对于文学艺术产生的影响更为巨大。弗洛伊德运用心理分析学派中的潜意识论、泛性论和释梦说,来解读文学的一些问题,其中有些评论文章如《妄想与梦》《创作家与白日梦》《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弑父》都曾在读者当中产生过轰动效应。  上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翻译了许多弗洛伊德的著
一轮朝阳从东方冉冉升起,蔚蓝色的海水敞开浩瀚的情怀,用澎湃托起一块润泽透明、熠熠生辉的碧玉,她的名字叫大鹿岛。是梦境吧?不,这是我今年去过的地方,一个诗意荡漾、美丽神奇的海岛。  大鹿岛远离大陆,面积只有2平方公里,虽是个弹丸小岛,但置身其中,生机盎然。那守望的森林,那钟情的大海,它们遥相呼应,用翠绿和蔚蓝点缀祖国东海夺目的容颜。漫步外围环岛大道,左边海天一色,烟波浩淼;右边山高林密,绿树葱郁,负
当下是一个泡沫漫溢、敌我难辨的时代。我们的趣味和思想就像水分子里的氢和氧,很难彻底分开。每一个写作者都有着无边无际的野心,以高潮迭起的狂欢与想象筑起了屏保似的疆域与王国。他安居高脚杯中坐杯观天,对影自娱自乐,仿佛是真正的王,被虚拟的臣民众星捧月。但唯有伟大的读者是清醒的,是不可愚弄的,是他们让伟大的作品有了朝阳般喷薄的可能。  更不幸的是,这个时代俯首听命于市场,譬如电影听命于票房,电视听命于收视
人物档案  于海斌,男,汉族。内蒙古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语文教师,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硕士,呼和浩特市名师工作室“教学能手”,呼和浩特教育系统优秀班主任。曾获第十六、十七届“语文报杯”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写作指导特等奖、第四届全国高中语文教师教学基本功展评优秀课例评比一等奖、内蒙古自治区2016年中小学录像课评审活动一等奖、呼和浩特市中小学优质课评选一等奖。  中国的传统文化讲究“文如其人”,丰子恺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