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欣赏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高尚的理想,养成正当的态度,培养正当的兴趣,以指导人生的行为,追求真理的精神和浓厚求知的兴趣。语文文学作品欣赏,就是个人对于文学作品给予一种评价,继而产生了好恶。这是一种心理的、情绪的反应,多属于感情方面,与知识思想之属于理智者不同。现今的教育,多著重于知识的灌注,和习惯技能的养成,而忽略了品格的陶冶。其实,高尚的品格,有指导人生和陶冶性情的最高教育价值。我们若能使学生树立一个崇高的理想,养成一种正当的态度和兴趣,然后才能确保他们所学的知识技能用于正当的途径,为人民群众谋福利。
通过文学欣赏, 培养学生共产主义道德品质和无产阶级的情操。美的观念是同人们的道德观念紧密相连的,它反映着人们的世界观,所以我们向学生进行文学欣赏的时候,实际是在宣传一种道德观、世界观,它对学生的影响更为深远。语文是基础工具课,当然不能把它上成政治课,但是作品内容和教师审美趣味的功利性,能够使审美教育带有鲜明的倾向性,从而可以通过语文教学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审美观,消除错误的审美观,使身心健康地成长。因此,文学欣赏也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其中包括思想品德教育)的必要手段。
以上,我们明确了文学欣赏的意义,下面我就个人教学中的点滴体会来谈谈初中语文文学作品欣赏教学一点看法。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是没有止境的。在初中语文文学作品欣赏教学当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欣赏一篇文学作品,老师讲的津津有味,学生却听的索然无味。究其原因,是学生和老师教学交融没有做好,心灵不能相通,谈何理解,谈何欣赏呢。我在总结教学成败当中,体会到以下几点文学作品欣赏教学的方法,以期抛砖引玉,和大家共同探讨。
一、渲染铺垫,“浓妆艳抹总相宜”
新课标对文学作品的教学要求是: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作品的欣赏,最终要通过对语言的品悟和富有穿透力的语感能力来完成。欣赏者具有敏锐的语感和对语言艺术的悟解能力,才能切入语言载体内部的情感世界,真正领悟作品的内在情意。从语言构造的角度看,任何文学作品,除了有表示语言符号的指示层面外,还有语言符号的情意层面。英国着名文学理论家瑞恰兹曾经说过,文学和科学的不同在于前者的语言是感情性的,而后者的语言则是指称性的;文学是感情地使用语言,用语言来激发人的情感着名的语文学家夏尊先生在谈文学欣赏中的语感时也说:“在语感锐敏的人的心里,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燃烧的造化之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旨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寥等等说不尽的诗味吧。”由此可见,人们在欣赏作品并对其作出欣赏判断时,往往是凭着自己的语感力,透视形象的语言,悟解包蕴的人生经验的。这种欣赏的力度和境界,便是主体情感反应的终结形式,即在理性的参与下对作品作出的欣赏感悟。
二、美读抒情,“一石激起千层浪”
欣赏文学作品是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它不同于一般文章的阅读理解,既不是居高临下的“截断”,也不是摄取对象式的“凝视”,更不是条块式的“尸体解剖”,而是一种参与。它要求欣赏者通过自己的解读深入作者所创造的艺术世界,全面地融入事物,与作家一起脉搏、一起心跳。在这种感知的过程中,文学作品的艺术形式经欣赏者的视觉与听觉直入心灵,唤起无法言说的情感冲动,“不但获取语义内蕴的信息,而且直接影响人的情感,影响人的个性和品格的形成”。
欣赏者的情感反应,是一种复杂的欣赏感受交流,也是一个多层次的、多因素复合的欣赏心理过程。作家通过自己对生活和人生的体验,将社会现实熔铸成文学作品,欣赏者也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和人生的感受来欣赏作品,从而构成带有个性色彩的艺术形象。对同一客观事物,不同的作家有不同的反应。同样,对同一个作品,不同的欣赏者所得的感受也难免不尽相同。
美读抒情,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诵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可以把作品中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把作品中静止的感情变为真情实感,既能了解作家说些什么,与作者的心灵相沟通,把自己带进作品的情境中去,毫无障碍地接受作品的感染熏陶;同时又能把作品中的人物、情景展现出来,跃出纸面,生动地表达作品喜怒哀乐等不同的感情,在“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使人耳醉其音,心醉其情。
三、讨论交流,“万紫千红总是春”
在欣赏过程中,欣赏者始终注视着具体的艺术形象,头脑中始终活跃着审美意象,就在这具体感受和情感活动中逐渐了解和认识了人生。例如,在欣赏作品的时候,人们不仅要了解作品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生活或历史事件,还要了解作者是在什么思想情绪推动下创作作品的,以及作品表现了什么样的个人情感和社会心理。在这方面,不仅大量表现人的优美情趣、高尚情操和强烈爱国主义精神的诗文作品,可以使欣赏者在阅读感受过程中受到美的熏陶,就是比较冷峻的以再现生活为主的现实主义作品,也能够起到这种有益的作用。如欣赏鲁迅的《孔乙己》,欣赏者可以认识到既无真才实学又无自爱之心的人生之可悲,从而产生哀愤之情。
四、板书讲解,“画猫画虎要画骨”
感受形象、体验情感、品味语言注重情感体验,审美愉悦,精神共鸣培育感性力量。我们通过板书讲解来移情体验,让文学的形象在脑海中再现,展开联想想象让文学的意境在脑海中浮现,从而进入文学作品所创造的境界之中,感同生受,那真是其乐融融,其中的滋味可以用一句诗来形容:“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从而达到文学欣赏的真正目的。
如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诗人寄托的是苦心探索光明未来的生活理想和人生追求;而欣赏者面对的却是作品所展现的生活图景:远远的街市、闪闪的灯光、晴朗的星空、天河两边自由来往的牛郎织女。欣赏者直面浩渺的苍穹,自然要勾起类似的人生感慨。这种感情力的沟通,并非由清醒的自我意识造成,但它确实促使欣赏者形成了情感冲动和欣赏愉悦。我们可以通过板书来让这种冲动和愉悦升华,从而有一种说不出的欣赏快感。(板书略)
通过以上板书的配合讲解,我们对作者追求光明追求理想的艺术形象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在感情和形象等方面都有了升华。如同“画猫画虎要画骨”,一样,我们要画出文学作品的内涵美,这种美对人的熏陶如同闪电,一下子就照亮整个心灵世界。
通过文学欣赏, 培养学生共产主义道德品质和无产阶级的情操。美的观念是同人们的道德观念紧密相连的,它反映着人们的世界观,所以我们向学生进行文学欣赏的时候,实际是在宣传一种道德观、世界观,它对学生的影响更为深远。语文是基础工具课,当然不能把它上成政治课,但是作品内容和教师审美趣味的功利性,能够使审美教育带有鲜明的倾向性,从而可以通过语文教学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审美观,消除错误的审美观,使身心健康地成长。因此,文学欣赏也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其中包括思想品德教育)的必要手段。
以上,我们明确了文学欣赏的意义,下面我就个人教学中的点滴体会来谈谈初中语文文学作品欣赏教学一点看法。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是没有止境的。在初中语文文学作品欣赏教学当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欣赏一篇文学作品,老师讲的津津有味,学生却听的索然无味。究其原因,是学生和老师教学交融没有做好,心灵不能相通,谈何理解,谈何欣赏呢。我在总结教学成败当中,体会到以下几点文学作品欣赏教学的方法,以期抛砖引玉,和大家共同探讨。
一、渲染铺垫,“浓妆艳抹总相宜”
新课标对文学作品的教学要求是: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作品的欣赏,最终要通过对语言的品悟和富有穿透力的语感能力来完成。欣赏者具有敏锐的语感和对语言艺术的悟解能力,才能切入语言载体内部的情感世界,真正领悟作品的内在情意。从语言构造的角度看,任何文学作品,除了有表示语言符号的指示层面外,还有语言符号的情意层面。英国着名文学理论家瑞恰兹曾经说过,文学和科学的不同在于前者的语言是感情性的,而后者的语言则是指称性的;文学是感情地使用语言,用语言来激发人的情感着名的语文学家夏尊先生在谈文学欣赏中的语感时也说:“在语感锐敏的人的心里,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燃烧的造化之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旨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寥等等说不尽的诗味吧。”由此可见,人们在欣赏作品并对其作出欣赏判断时,往往是凭着自己的语感力,透视形象的语言,悟解包蕴的人生经验的。这种欣赏的力度和境界,便是主体情感反应的终结形式,即在理性的参与下对作品作出的欣赏感悟。
二、美读抒情,“一石激起千层浪”
欣赏文学作品是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它不同于一般文章的阅读理解,既不是居高临下的“截断”,也不是摄取对象式的“凝视”,更不是条块式的“尸体解剖”,而是一种参与。它要求欣赏者通过自己的解读深入作者所创造的艺术世界,全面地融入事物,与作家一起脉搏、一起心跳。在这种感知的过程中,文学作品的艺术形式经欣赏者的视觉与听觉直入心灵,唤起无法言说的情感冲动,“不但获取语义内蕴的信息,而且直接影响人的情感,影响人的个性和品格的形成”。
欣赏者的情感反应,是一种复杂的欣赏感受交流,也是一个多层次的、多因素复合的欣赏心理过程。作家通过自己对生活和人生的体验,将社会现实熔铸成文学作品,欣赏者也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和人生的感受来欣赏作品,从而构成带有个性色彩的艺术形象。对同一客观事物,不同的作家有不同的反应。同样,对同一个作品,不同的欣赏者所得的感受也难免不尽相同。
美读抒情,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诵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可以把作品中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把作品中静止的感情变为真情实感,既能了解作家说些什么,与作者的心灵相沟通,把自己带进作品的情境中去,毫无障碍地接受作品的感染熏陶;同时又能把作品中的人物、情景展现出来,跃出纸面,生动地表达作品喜怒哀乐等不同的感情,在“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使人耳醉其音,心醉其情。
三、讨论交流,“万紫千红总是春”
在欣赏过程中,欣赏者始终注视着具体的艺术形象,头脑中始终活跃着审美意象,就在这具体感受和情感活动中逐渐了解和认识了人生。例如,在欣赏作品的时候,人们不仅要了解作品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生活或历史事件,还要了解作者是在什么思想情绪推动下创作作品的,以及作品表现了什么样的个人情感和社会心理。在这方面,不仅大量表现人的优美情趣、高尚情操和强烈爱国主义精神的诗文作品,可以使欣赏者在阅读感受过程中受到美的熏陶,就是比较冷峻的以再现生活为主的现实主义作品,也能够起到这种有益的作用。如欣赏鲁迅的《孔乙己》,欣赏者可以认识到既无真才实学又无自爱之心的人生之可悲,从而产生哀愤之情。
四、板书讲解,“画猫画虎要画骨”
感受形象、体验情感、品味语言注重情感体验,审美愉悦,精神共鸣培育感性力量。我们通过板书讲解来移情体验,让文学的形象在脑海中再现,展开联想想象让文学的意境在脑海中浮现,从而进入文学作品所创造的境界之中,感同生受,那真是其乐融融,其中的滋味可以用一句诗来形容:“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从而达到文学欣赏的真正目的。
如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诗人寄托的是苦心探索光明未来的生活理想和人生追求;而欣赏者面对的却是作品所展现的生活图景:远远的街市、闪闪的灯光、晴朗的星空、天河两边自由来往的牛郎织女。欣赏者直面浩渺的苍穹,自然要勾起类似的人生感慨。这种感情力的沟通,并非由清醒的自我意识造成,但它确实促使欣赏者形成了情感冲动和欣赏愉悦。我们可以通过板书来让这种冲动和愉悦升华,从而有一种说不出的欣赏快感。(板书略)
通过以上板书的配合讲解,我们对作者追求光明追求理想的艺术形象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在感情和形象等方面都有了升华。如同“画猫画虎要画骨”,一样,我们要画出文学作品的内涵美,这种美对人的熏陶如同闪电,一下子就照亮整个心灵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