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生态安全的定义存在两方面的局限:一方面,只考虑生态系统的风险,而忽视了生态环境的脆弱和损失的一面;另一方面,只把生态安全看成一种状态,而没有考虑到生态安全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
1.前言
中国城市新区是城市郊区化发展的产物,是承接中心城区产业、人口迁移的重要载体,具有国外新城的基本特点,但也有其独特性,具体来说表现为:①是为缓解中心城区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压力而开发的城市拓展空间;②一般设有一级政府或准政府机构,是在政府有组织的干预和推动下开发的;③开发规模一般较大,在地域空间上位于城乡结合地区;④新区与中心城区之间存在紧密的社会、经济联系。
生态安全问题最早在1986年的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后提出的。20世纪80年代,国际上对生态安全提出了一个看法,有学者认为生态安全也是一种国家战略,但是由于传统上认为国家安全的来源只是战争,所有在安全的认识上国家战略只是以军事实力来保护领土的完整。随着环境的恶化,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了生态安全对人类自然系统持续发展的需要,各个国家也越来越重视生态安全对自然环境的重要性。环境变化与安全关系的讨论己远远超出学术界的争论,各国政府部门也有这个问题。这是因为不同的研究人员在对“环境”和“安全”解释上理解不同。由于对不同研究者对“环境”和“安全”两个术语的不同解释,大多数的人都对生态安全的认识存在混乱的认识,可以说在这之前,生态安全定义非常的不统一,各种各样的定义都有。
2. 生态安全的定义
生态安全的定义存在两方面的局限:一方面,只考虑生态系统的风险,而忽视了生态环境的脆弱和损失的一面;另一方面,只把生态安全看成一种状态,而没有考虑到生态安全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
3.生态安全评价的几种方法
3.1综合指数评价方法:这是一种运用综合指标体系来分析的方法,它的特点是在定量评价中运用简单。它是建立一个指标体系,设立临界值或等级评价准则。再根据指标权重来评价的方法。
3.2生态承载力法:这种方法可以说是在环境资源的承载力基础上发展出来的,这其中主要以生态经济学方法为主。在生态承载力法的分析方法中,它的定量化分析程度较高,但是它不能考虑到生态承载力复杂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所以它的使用面比较小。
3.3景观生态学方法:这是一种比较新的方法,它是通过对空间景观的生态稳定性来分析生态安全的方法。它的优点在于是着眼于相对宏观。它对分析生态系统功能、生物多样性等问题运用相对比较多。因为它能有效揭示土地覆盖变化对生态空间稳定性的作用。
3.4生态足迹法:这是一种运用相对简单,理论基础也相对比较完善的体系,也是目前运用比较多的一种指标评价方法。它是通过建立生态足迹模型和生态安全指标体系,设立生态安全值来评价生态安全的方法。
4.为城市新区发展中运用的方法-生态足迹的分析
生态足迹最初是由加拿大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规划与资源生态学教授里斯在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它是指人口单位内需要多少具备生物生产力的土地和水域,来生产所需资源和吸纳所衍生的废物。生态足迹通过测定现今人类为了维持自身生存而利用自然的量来评估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影响。随着生态足迹的发展生态足迹有了更加系统的定义,生态足迹就是指能够持续地提供资源或消纳废物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空间,其含义就是要维持一个人、地区、国家或者全球的生存所需要的或者能够接纳人类所排放的废物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面积。生态足迹估计要承载一定生活质量的人口,需要多大的可供人类使用的可再生资源或者能够消纳废物的生态系统,又称之为“适当的承载力”.它的实际应用意义是,通过对旅游地的生态足迹需求和承载力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可以判断可持续发展的状态。这对旅游地的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
由于生态足迹方法和生态足迹模型它们所需要的数据获取相对比较容易,而且其计算方法也可以计算不同对象的生态足迹,对它们进行纵向的和横向的对比分析。
人类所使用的自然资源绝大部分都是存在于地球表面的,因此生态足迹分析用生态生产性土地的概念来代表自然资本。所谓生态生产性土地是指具有生态生产能力的土地或水体。这样极大的简化了对自然资本的统计,而且各种土地之间的复杂项目容易建立等价的关系,方便计算。“生态生产性土地”是生态足迹分析法度量基础,生态足迹分析法都是基于这一个概念的。根据生态生产性土地的差异大小,可以把生态生产性土地分为6大类:
(1)化石能源地: 由于化石能源是不可再生的资源,而生态足迹分析法强调资源的再生性的,在理论上来说,为了保证总资源的不变,就需要储备一定量的土地来代替化石能源的消耗。但实际上人类并没有这样做,所有对于化石能源这样的不可再生的资源我们进行直接消耗的。
(2)耕地: 耕地从生态分析的角度可以知道,它属于能集聚的生物量是最多的土地类型,也是所有生态生产性土地中生产力最大的土地类型。在全世界基本上最好最肥沃的土地都是在耕种的状态。但是每年都有很多的耕地由于人类的破坏,处于不可耕种的状态。这样的破坏越来越多,只会使世界上人均耕地面积只会越来越少。
(3)草地:草地只适合发展畜牧业,一般来说草地的生态生产力是远远比不上耕地。是由于畜牧业得的动植物转化为人类所需要的生化能只有十分之一,远远赶不上耕地的植物直接转化为人类所需要的生化能。再一点就是草地积累生物量的潜力不如可耕地。从这两点可以看出草地的生产力是远远比不上耕地。
(4)林地:林地是指可产出木材产品的人造林或天然林。大多数的林地的生态生产力都不高,很多的林地都面临荒漠化等危险。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全球平均每年减少的天然森林面积达1610万公顷,年递减0.4%,其中1520万公顷是在热带国家,年递减0.8%。在这其中牧草地也成为了减少林地的主要原因。
(5)建筑用地:建筑用地包括各类人居设施及道路所占用的土地。由于人类居住的地方都是地球最好最肥沃的土地,而建筑用地都是人类生产生活所需要的,所有大部分建成地位于地球最好最肥沃的土地上,建筑用地的增加意味着可耕地的减少,它对可耕地的减少负有很大的责任。
(6) 水地:全球的水地占了很大一部分,人类可以从中获得很大的生物生产面积,但由于水地的获取比较困难,人类主要从浅海和内江河流获取,所有人类实际上从水地中获取的食物相对总的食物来说是比较有限的。
耕地、草场、林地、建筑用地、化石能源土地和水地等6种生物生产面积类型。在这6种生物生产面积类型中,其中耕地生产面积类型是能集聚的生物量是最多的一种生产面积类型,所有它提供了人类所利用的大部分生物量。相比而言,草场、林地的能集聚的生物量要比耕地少很多。因为大部分建成面积都地位于地球最肥沃的土地上,它的增加会使耕地生产面积类型等减少,由此从总的生物生产量来说它是减少的。
本文主要是为益阳市哲学社会科学项目-益阳市东部新区城市生态安全评价研究发表。
1.前言
中国城市新区是城市郊区化发展的产物,是承接中心城区产业、人口迁移的重要载体,具有国外新城的基本特点,但也有其独特性,具体来说表现为:①是为缓解中心城区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压力而开发的城市拓展空间;②一般设有一级政府或准政府机构,是在政府有组织的干预和推动下开发的;③开发规模一般较大,在地域空间上位于城乡结合地区;④新区与中心城区之间存在紧密的社会、经济联系。
生态安全问题最早在1986年的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后提出的。20世纪80年代,国际上对生态安全提出了一个看法,有学者认为生态安全也是一种国家战略,但是由于传统上认为国家安全的来源只是战争,所有在安全的认识上国家战略只是以军事实力来保护领土的完整。随着环境的恶化,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了生态安全对人类自然系统持续发展的需要,各个国家也越来越重视生态安全对自然环境的重要性。环境变化与安全关系的讨论己远远超出学术界的争论,各国政府部门也有这个问题。这是因为不同的研究人员在对“环境”和“安全”解释上理解不同。由于对不同研究者对“环境”和“安全”两个术语的不同解释,大多数的人都对生态安全的认识存在混乱的认识,可以说在这之前,生态安全定义非常的不统一,各种各样的定义都有。
2. 生态安全的定义
生态安全的定义存在两方面的局限:一方面,只考虑生态系统的风险,而忽视了生态环境的脆弱和损失的一面;另一方面,只把生态安全看成一种状态,而没有考虑到生态安全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
3.生态安全评价的几种方法
3.1综合指数评价方法:这是一种运用综合指标体系来分析的方法,它的特点是在定量评价中运用简单。它是建立一个指标体系,设立临界值或等级评价准则。再根据指标权重来评价的方法。
3.2生态承载力法:这种方法可以说是在环境资源的承载力基础上发展出来的,这其中主要以生态经济学方法为主。在生态承载力法的分析方法中,它的定量化分析程度较高,但是它不能考虑到生态承载力复杂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所以它的使用面比较小。
3.3景观生态学方法:这是一种比较新的方法,它是通过对空间景观的生态稳定性来分析生态安全的方法。它的优点在于是着眼于相对宏观。它对分析生态系统功能、生物多样性等问题运用相对比较多。因为它能有效揭示土地覆盖变化对生态空间稳定性的作用。
3.4生态足迹法:这是一种运用相对简单,理论基础也相对比较完善的体系,也是目前运用比较多的一种指标评价方法。它是通过建立生态足迹模型和生态安全指标体系,设立生态安全值来评价生态安全的方法。
4.为城市新区发展中运用的方法-生态足迹的分析
生态足迹最初是由加拿大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规划与资源生态学教授里斯在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它是指人口单位内需要多少具备生物生产力的土地和水域,来生产所需资源和吸纳所衍生的废物。生态足迹通过测定现今人类为了维持自身生存而利用自然的量来评估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影响。随着生态足迹的发展生态足迹有了更加系统的定义,生态足迹就是指能够持续地提供资源或消纳废物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空间,其含义就是要维持一个人、地区、国家或者全球的生存所需要的或者能够接纳人类所排放的废物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面积。生态足迹估计要承载一定生活质量的人口,需要多大的可供人类使用的可再生资源或者能够消纳废物的生态系统,又称之为“适当的承载力”.它的实际应用意义是,通过对旅游地的生态足迹需求和承载力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可以判断可持续发展的状态。这对旅游地的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
由于生态足迹方法和生态足迹模型它们所需要的数据获取相对比较容易,而且其计算方法也可以计算不同对象的生态足迹,对它们进行纵向的和横向的对比分析。
人类所使用的自然资源绝大部分都是存在于地球表面的,因此生态足迹分析用生态生产性土地的概念来代表自然资本。所谓生态生产性土地是指具有生态生产能力的土地或水体。这样极大的简化了对自然资本的统计,而且各种土地之间的复杂项目容易建立等价的关系,方便计算。“生态生产性土地”是生态足迹分析法度量基础,生态足迹分析法都是基于这一个概念的。根据生态生产性土地的差异大小,可以把生态生产性土地分为6大类:
(1)化石能源地: 由于化石能源是不可再生的资源,而生态足迹分析法强调资源的再生性的,在理论上来说,为了保证总资源的不变,就需要储备一定量的土地来代替化石能源的消耗。但实际上人类并没有这样做,所有对于化石能源这样的不可再生的资源我们进行直接消耗的。
(2)耕地: 耕地从生态分析的角度可以知道,它属于能集聚的生物量是最多的土地类型,也是所有生态生产性土地中生产力最大的土地类型。在全世界基本上最好最肥沃的土地都是在耕种的状态。但是每年都有很多的耕地由于人类的破坏,处于不可耕种的状态。这样的破坏越来越多,只会使世界上人均耕地面积只会越来越少。
(3)草地:草地只适合发展畜牧业,一般来说草地的生态生产力是远远比不上耕地。是由于畜牧业得的动植物转化为人类所需要的生化能只有十分之一,远远赶不上耕地的植物直接转化为人类所需要的生化能。再一点就是草地积累生物量的潜力不如可耕地。从这两点可以看出草地的生产力是远远比不上耕地。
(4)林地:林地是指可产出木材产品的人造林或天然林。大多数的林地的生态生产力都不高,很多的林地都面临荒漠化等危险。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全球平均每年减少的天然森林面积达1610万公顷,年递减0.4%,其中1520万公顷是在热带国家,年递减0.8%。在这其中牧草地也成为了减少林地的主要原因。
(5)建筑用地:建筑用地包括各类人居设施及道路所占用的土地。由于人类居住的地方都是地球最好最肥沃的土地,而建筑用地都是人类生产生活所需要的,所有大部分建成地位于地球最好最肥沃的土地上,建筑用地的增加意味着可耕地的减少,它对可耕地的减少负有很大的责任。
(6) 水地:全球的水地占了很大一部分,人类可以从中获得很大的生物生产面积,但由于水地的获取比较困难,人类主要从浅海和内江河流获取,所有人类实际上从水地中获取的食物相对总的食物来说是比较有限的。
耕地、草场、林地、建筑用地、化石能源土地和水地等6种生物生产面积类型。在这6种生物生产面积类型中,其中耕地生产面积类型是能集聚的生物量是最多的一种生产面积类型,所有它提供了人类所利用的大部分生物量。相比而言,草场、林地的能集聚的生物量要比耕地少很多。因为大部分建成面积都地位于地球最肥沃的土地上,它的增加会使耕地生产面积类型等减少,由此从总的生物生产量来说它是减少的。
本文主要是为益阳市哲学社会科学项目-益阳市东部新区城市生态安全评价研究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