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是教与学之间信息传递与信息反馈的控制过程。因此,运用控制论、信息论的反馈原理,揭示教学活动中师生间独特的相互作用的内部控制机制,对于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具有滞后性和可控性的特征
教学实效,是指一定时间内教学工作的实际效率,即预期教学目标和任务的达成度、完成率。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与其自身的特殊规定性有关。这种特殊性表现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不仅是理论知识的传授过程,而且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即马克思主义理想和信念的灌输过程,知行统一、学用结合的引导过程。作为一项特殊的“系统工程”,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显然是一种动态质量观的反映,最终必然落实到受教育者“知(知识、能力)——信(信念、情感、意志)——行(信仰、付诸实践)”的转化和发展上。就近期的可操作过程而言,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是指符合教学目标和任务的课堂教学效能,包括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有效控制和学生自我反馈能力的提高。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有滞后性和可控性的特征。
1.滞后性。思想政治课教学是促使受教育者“知——信——行”三个层次学以致用、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化过程,呈螺旋形上升态势,有其自身渐进性和曲折性的规律。在教育与教育理想内化的过程中存在着“理通情不通、情通理不通”、“言行不一,表里不一”以及动机与效果相背离、言行反复的矛盾,因而其教育实效不能在短期内达成,这是滞后性的反映。
2.可控性。具有生命力、感召力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工作,其丰富性、多维性决定了教学实效表现为近期效应与远期效应、显性效应与隐性效应的对立统一,就近期效应而言,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控制,可以达到提高学生自我反馈能力的目标。可控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缩短学生心理矛盾碰撞和冲突的运动过程,弱化滞后性特征。
二、可控性是运用反馈原理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的理论依据
所谓反馈原理是指把施控系统的信息(给定信息)作用于被控系统(对象)以后产生的结果(真实信息)再输送回来,并对信息的再输出发生影响的过程。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是由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有机组成的系统结构,从空间角度(横向)看,它是由教育者(信源)、教学环境(即信道,包括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受教育者(信宿)等要素构成的,是双边关系协同活动的过程;从时间角度(纵向)看,它又是一个由知到信、由信到行循环往复的周期转化过程,具有动态性和程序性的特点。整个教学过程是通过老师的直接或间接控制贯穿起来的,并由此产生师生间独特的相互作用的机制——控制性相互作用。由此可见,运用反馈原理对教学过程实行有效控制是切实可行的。
教学实践表明,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没有反馈系统的建立,任何教学行为都是盲目无序的。不重视教学活动程序性、协同性的特点,教师只是一厢情愿地唱独角戏,学生就会成为被动接受信息的贮存器。这种“程式化”的教学方式就会造成教与学之间的行为分离、角色冲突,使教学过程中的矛盾得不到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得不到表现,从而导致教学信息在没有形成闭合回路的态势下单向传递。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及时接受反馈信息,进行有效控制,这样才能使信息输出畅通无阻,使学生处于最佳思维状态,提高教学实效,确保教学目的的实现。
三、运用反馈原理提高教学实效
反馈原理通常分为两种类型,即瞬时反馈和延时反馈。
瞬时反馈包括在课堂上通过观察、交谈、质疑、练习等途径进行的反馈,注意瞬时反馈其意义在于能够及时有效地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具有针对性强的特点。从课堂教学的效果来看,通过瞬时反馈组织教学易于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充分体现教学民主原则。课堂教学是教师依据课时计划把浓缩了的编码信息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向学生传递的过程,它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也是提高教学实效的关键所在,提问(包括质疑和交谈)是课堂上获得反馈信息的常用方法。
延时反馈是指通过课外作业、单元测验、阶段考试、教学检查、课后评议等途径进行的反馈。布置一定数量、具有典型意义的作业,使学生通过练习强化课堂上所接受的知识并转化为技改技巧,是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可视为课堂教学的延续。
运用教学反馈手段组织教学过程,必须遵循教学反馈系统的内在规律,应贯彻以下原则:
1.多信源原则。教学过程的复杂性以及教学环境的多样性要求教师必须从多信源出发,尽可能多地去捕获信息。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因素,教师只有广开信源泉,力求捕获“全息”,才能根据大量反馈的信息,检查、调整或者修改原来制定的教学计划,从而更有效地实现教学控制。
2.多信道原则。信息是靠信道传递的,没有相当容量的信道反馈系统,也就不能获得足够的反馈信息量。为了搞好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效能,教师必须设身处地地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同受教育者进行“心理位置互换”,真心实意地和不同发展层次的学生交朋友,这样才能广开信道,多通道、多侧面地增强教学反馈的广泛性。
3.不失真原则。信息的价值在于真实。减少原始信息传递中的失真,是信息应用中的一个关键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要提高分析、识别、筛选信息的能力,善于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做到及时发现、辩证地分析和运用反馈信息。
一、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具有滞后性和可控性的特征
教学实效,是指一定时间内教学工作的实际效率,即预期教学目标和任务的达成度、完成率。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与其自身的特殊规定性有关。这种特殊性表现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不仅是理论知识的传授过程,而且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即马克思主义理想和信念的灌输过程,知行统一、学用结合的引导过程。作为一项特殊的“系统工程”,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显然是一种动态质量观的反映,最终必然落实到受教育者“知(知识、能力)——信(信念、情感、意志)——行(信仰、付诸实践)”的转化和发展上。就近期的可操作过程而言,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是指符合教学目标和任务的课堂教学效能,包括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有效控制和学生自我反馈能力的提高。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有滞后性和可控性的特征。
1.滞后性。思想政治课教学是促使受教育者“知——信——行”三个层次学以致用、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化过程,呈螺旋形上升态势,有其自身渐进性和曲折性的规律。在教育与教育理想内化的过程中存在着“理通情不通、情通理不通”、“言行不一,表里不一”以及动机与效果相背离、言行反复的矛盾,因而其教育实效不能在短期内达成,这是滞后性的反映。
2.可控性。具有生命力、感召力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工作,其丰富性、多维性决定了教学实效表现为近期效应与远期效应、显性效应与隐性效应的对立统一,就近期效应而言,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控制,可以达到提高学生自我反馈能力的目标。可控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缩短学生心理矛盾碰撞和冲突的运动过程,弱化滞后性特征。
二、可控性是运用反馈原理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的理论依据
所谓反馈原理是指把施控系统的信息(给定信息)作用于被控系统(对象)以后产生的结果(真实信息)再输送回来,并对信息的再输出发生影响的过程。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是由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有机组成的系统结构,从空间角度(横向)看,它是由教育者(信源)、教学环境(即信道,包括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受教育者(信宿)等要素构成的,是双边关系协同活动的过程;从时间角度(纵向)看,它又是一个由知到信、由信到行循环往复的周期转化过程,具有动态性和程序性的特点。整个教学过程是通过老师的直接或间接控制贯穿起来的,并由此产生师生间独特的相互作用的机制——控制性相互作用。由此可见,运用反馈原理对教学过程实行有效控制是切实可行的。
教学实践表明,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没有反馈系统的建立,任何教学行为都是盲目无序的。不重视教学活动程序性、协同性的特点,教师只是一厢情愿地唱独角戏,学生就会成为被动接受信息的贮存器。这种“程式化”的教学方式就会造成教与学之间的行为分离、角色冲突,使教学过程中的矛盾得不到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得不到表现,从而导致教学信息在没有形成闭合回路的态势下单向传递。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及时接受反馈信息,进行有效控制,这样才能使信息输出畅通无阻,使学生处于最佳思维状态,提高教学实效,确保教学目的的实现。
三、运用反馈原理提高教学实效
反馈原理通常分为两种类型,即瞬时反馈和延时反馈。
瞬时反馈包括在课堂上通过观察、交谈、质疑、练习等途径进行的反馈,注意瞬时反馈其意义在于能够及时有效地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具有针对性强的特点。从课堂教学的效果来看,通过瞬时反馈组织教学易于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充分体现教学民主原则。课堂教学是教师依据课时计划把浓缩了的编码信息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向学生传递的过程,它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也是提高教学实效的关键所在,提问(包括质疑和交谈)是课堂上获得反馈信息的常用方法。
延时反馈是指通过课外作业、单元测验、阶段考试、教学检查、课后评议等途径进行的反馈。布置一定数量、具有典型意义的作业,使学生通过练习强化课堂上所接受的知识并转化为技改技巧,是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可视为课堂教学的延续。
运用教学反馈手段组织教学过程,必须遵循教学反馈系统的内在规律,应贯彻以下原则:
1.多信源原则。教学过程的复杂性以及教学环境的多样性要求教师必须从多信源出发,尽可能多地去捕获信息。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因素,教师只有广开信源泉,力求捕获“全息”,才能根据大量反馈的信息,检查、调整或者修改原来制定的教学计划,从而更有效地实现教学控制。
2.多信道原则。信息是靠信道传递的,没有相当容量的信道反馈系统,也就不能获得足够的反馈信息量。为了搞好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效能,教师必须设身处地地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同受教育者进行“心理位置互换”,真心实意地和不同发展层次的学生交朋友,这样才能广开信道,多通道、多侧面地增强教学反馈的广泛性。
3.不失真原则。信息的价值在于真实。减少原始信息传递中的失真,是信息应用中的一个关键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要提高分析、识别、筛选信息的能力,善于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做到及时发现、辩证地分析和运用反馈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