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广州日报报道,家长带孩子出国游的现象越来越普遍,有的甚至是带着几个月大的孩子去见识世界。这反映了人们经济收入的提高,也反映了人们对孩子教育的日益重视。但该文评论认为,孩子的教育更本真的问题在于玩耍和游戏,孩子又未必懂看世界,对带孩子出国游持质疑态度。带孩子出国游真的是教育消费过度吗?笔者认为值得探讨。
一是小学生出国游一定要看懂世界吗?评论质疑小学生出国游未必看得懂世界。成人就一定可以看得懂世界吗?也未必。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和世界本身对我们的呈现必然不同,所以我们只可能是接近世界,我们的认识并非是世界本身。正如胡塞尔所质疑的,意识何以能够认识外在的世界?小学生与成人看世界的方式是不同的,小学生有自己独特的认知方式,包括经验的、感性的和想象的。小学生理性可能不成熟,但未必一定要用理性的方式看世界,事实上成人也未必总是用理性的方式看世界。所以,孩子能否看得懂世界与世界的远近没有太大关系。但是,扩大孩子的周遭世界范围,可以增进他们的新感知和新体验。这没有什么不好。
二是小学生出国游未必一定带有明显的教育意图。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家庭收入的增长,人们休闲的方式也日益多样,出国游也就越来越普遍了。很多家庭其实是出乎家庭自身的旅游需要,而未必带有明显的教育意图。只要经济允许,这种行为本身是毋庸置疑的。而且,我们似乎也不能简单地判别人们的个人偏好和家庭消费支出结构。更何况,这种家庭集体出国游无意中可以起到很多的附加教育作用。比如,增加家庭团聚或聚合的乐趣、增进大人与小孩之间的交往和沟通,以及带给孩子紧张学习后的放松和愉悦。
三是小学生出国游的价值或功用无法用经济成本来核算。出国游本身就是依经济实力而定,很难用经济成本来核算特定的教育效益。通常讲,出国游可以增加孩子的视野,增长见识,但我们很难据此推论出特定的一次出国游就比特定的一次本土活动就更具教育价值。教育具有偶然性,一次出国游或许对孩子未来产生重大影响,也或许没有可以说得出来的价值。
我们经常讲,孩子的教育应当更加贴近生活、贴近自然,贴近孩子的世界。但是,生活、自然和世界不是静态的,而是需要共同建构。游历,包括国外游历,是一种好的建构。思想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思想要在世界中建立和丰富。处于洞穴中的人可能很快乐,但他的经验和感知一定是狭小的。孩子出国游没有什么不好,但不要盲目攀比,只要接近家庭的消费能力,而不是盲目攀比追风,就不能说是消费过度。
责任编辑/肖茂红
一是小学生出国游一定要看懂世界吗?评论质疑小学生出国游未必看得懂世界。成人就一定可以看得懂世界吗?也未必。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和世界本身对我们的呈现必然不同,所以我们只可能是接近世界,我们的认识并非是世界本身。正如胡塞尔所质疑的,意识何以能够认识外在的世界?小学生与成人看世界的方式是不同的,小学生有自己独特的认知方式,包括经验的、感性的和想象的。小学生理性可能不成熟,但未必一定要用理性的方式看世界,事实上成人也未必总是用理性的方式看世界。所以,孩子能否看得懂世界与世界的远近没有太大关系。但是,扩大孩子的周遭世界范围,可以增进他们的新感知和新体验。这没有什么不好。
二是小学生出国游未必一定带有明显的教育意图。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家庭收入的增长,人们休闲的方式也日益多样,出国游也就越来越普遍了。很多家庭其实是出乎家庭自身的旅游需要,而未必带有明显的教育意图。只要经济允许,这种行为本身是毋庸置疑的。而且,我们似乎也不能简单地判别人们的个人偏好和家庭消费支出结构。更何况,这种家庭集体出国游无意中可以起到很多的附加教育作用。比如,增加家庭团聚或聚合的乐趣、增进大人与小孩之间的交往和沟通,以及带给孩子紧张学习后的放松和愉悦。
三是小学生出国游的价值或功用无法用经济成本来核算。出国游本身就是依经济实力而定,很难用经济成本来核算特定的教育效益。通常讲,出国游可以增加孩子的视野,增长见识,但我们很难据此推论出特定的一次出国游就比特定的一次本土活动就更具教育价值。教育具有偶然性,一次出国游或许对孩子未来产生重大影响,也或许没有可以说得出来的价值。
我们经常讲,孩子的教育应当更加贴近生活、贴近自然,贴近孩子的世界。但是,生活、自然和世界不是静态的,而是需要共同建构。游历,包括国外游历,是一种好的建构。思想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思想要在世界中建立和丰富。处于洞穴中的人可能很快乐,但他的经验和感知一定是狭小的。孩子出国游没有什么不好,但不要盲目攀比,只要接近家庭的消费能力,而不是盲目攀比追风,就不能说是消费过度。
责任编辑/肖茂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