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法自然书本原

来源 :艺术评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rlunf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蒙古文書法是在传统汉字书法影响下,伴随蒙古文字的产生而逐步发展的。白布和是蒙古文书法的代表性人物之一,其新作《书法之原》向世人展示了蒙古文书法的全新创作状态,体现了蒙古文书法的自然理念、文化本质和美学追寻。
  关键词:蒙古文书法  白布和  《书法之原》
  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01-0018-03
   作为蒙古文书法的代表性艺术家,白布和的《书法之原》将蒙古文书法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是推动蒙古文书法发展的历史性巨作,也蒙古文书法的灵魂。姜白石云:“古人作草如今人做楷,无一笔苟且。”蒙古文草书的形成与发展以书写简便为根本,经楷书和行书演变而来。它赋予书写者较高的创造性,以积极的书写特点激励着书写者,也给予奇妙和联想无限的空间。白布和从中得到感触,他对草书线条有着超人的敏感,对草书艺术有着灼热的激情。他的草书潇洒自如,自然点画之间充满着真挚的感情和自信,既表现出自己的个性,又展现了自身的情趣和深层的内涵,丰富了蒙古文书法艺术的表现内容,开创了书法领域的新天地。
  一、守法与变化之间
   正所谓“书无定法,莫非自然之谓法。”毛笔有灵活性,所以书写文字时每个笔画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个字都有变化。蒙古文字书法要掌握书法的多种变化并进行有效的控制,这里所说的变化是指打破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广泛、最长久应用的蒙古文楷书的次序和对粗细的各种规定要求,从而能写出精炼的书法。
  “变化是蒙古文书法的灵魂”——这是白布和对于书写更深一层的觉悟,也是他把蒙古文书法的发展推上更高层次的理论基础。他长时间研究大蒙古、元明清历代的杰出书法家的作品,仔细整理、观察他们的特点变化。在谈论蒙古文书法的时代特点及地域特征时,以历代的书法家如图鲁格特古斯、尹湛纳希哥、巴音毕力格图、傲云毕力格、阿达力毕希等为研究对象并加以总结。书中他用了十个变化:笔画变化、字的变化、语句变化、行与行变化、笔墨变化、纸砚变化、模仿悖逆变化、印章变化、形状变化以及装裱修饰的变化,给人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在书写内容上,白布和参考蒙古国著名作家、诗人达·纳楚克道尔吉作品,语句丰富,文思深邃。
   蒙古文书法风格是在不断的训练中慢慢稳定的艺术特点,书法风格比文学风格更明显。书法追求的是视觉效果,而白布和先生的草书与其他字体相比有独特风格,这是由他自己书法变化理论中得出的才艺。《书法之原》中变化的理论、丰富的词汇、章法结构的奇特与书写笔画完美结合,使变化之原、词汇之原、章法结构之原和书法之原被记载在蒙古文书法的历史上。
  二、回溯与创新之中
   正所谓“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白布和作品别致之处体现于回溯与创新蒙古文书法的章法中。书法印章大致为两类,即名章与闲章。名章篆刻作者的姓名、字号、斋馆,通常为正方形,以示严禁庄严;闲章是相对于名章的一个概念,此“闲”并非一无是处,对于美化作品、烘托作品所达之意及衡轻量重有极佳的用处。此外,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所需施展的抱负也能以其篆刻的内容传递给他人。闲章根据不同的作品用途又分为引首章,腰章和压角章。名章既需照顾到总体的设计布局,又要与线条的舒展和磅礴气势相协调一致。再细化,又有名印和款尾印之分。名印,顾名思义,是姓氏印与名称印的集合叫法,通常在款文的下方印之。书法作品用印时,根据不同作品的要求,合印分印都很长见。若想让书法章法形式更加整齐完善,款尾印为上乘之选,其形为方,常常选用作者的字、号、座右铭或者人生信条,依情形印在落款尾处或姓名印后。如此一来,作品红色似霞飞与墨色相呼应,一阴一阳,既使气势外扩而不失稳妥,又使作品更加别致。
  书法作品是否完美,名章是极其重要的部分,少了此元素,就好像作品缺少了精气神。白布和的《书法之原》有二十八个作品用到了九十个印章,选用印章的大小与位置别出心裁。用红色的印章点缀整个作品,就像蒙古草原上的花朵、树木连绵不断,趣味横生。如书十五页的作品上盖了九个章,一个名章八个闲章,本作品穷款名章来代替落款了,用的首印章有画龙点睛的功效;两个腰章和三个雅趣章填补了空余的地方,起着衬托装饰、轻重平衡的作用;三个拦边章起聚气的作用。因盖得种种闲章实则不闲,若铃印的章,既能起到笔墨的作用,又能起到笔墨所起不到的作用。正如现代书画家潘天寿所讲理念,首章一起之时,角章一压之刻,作品单调之感便化为乌有,规整却不失活泼,与文字风格相互补充。
  书法结构的安排会考虑文字的结构因素及其构成规律,同时也离不开作者个人的审美和欣赏感受。这些艺术规律或奔放,或内敛,或坚实,或慵懒,或瘦或壮,或合规矩,或跳跃活泼。书法的结构以此为基础,来展现文字的美感,也留给观者想象和思考的空间。章法上层次各有不同:小章法是说一个字的点和画的构成关系,或少数字的“排兵布阵”;大章法既是对整体的考虑和谋划,字和字的关系、不同行间的距离、正文与落款及用印三者的结构设置等。它要求一幅好的作品不能少了各个元素之间的互动和完整性,要相映衬。从作品整体来看,无论是立轴作品、横披作品、正文内容简短的作品与正文内容丰富的作品在章法处理上都特别恰当,各自有自己独特之处。每个作品的旁边都有用印刷体编写的解读,这对初入书法之道的初学者与普通读者都很有帮助。
  三、艺术与人生之维
   在白布和《书法之原》的诸多作品中都流露出对民族文化热爱与传承的情怀。正与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中所抒发的“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白布和写的作品《蒙古高原》,让我们读懂了他的心声:   “高高的大漠荒野上,山川連绵,林海茫茫,山林淌出的江河水奔流不息,源远流长倾诉着远古圣山。永远向往的地方那就是蒙古高原,我的家乡,辽阔的大漠原野上,草原碧绿,天地苍,苍高原闪烁的湖泊。蜃影幻化,微波荡漾,诉说着远古森林。白鹿嘶鸣的故事,仿佛听见母亲呼唤。那是马背摇篮养育的民族,勒勒车走向天堂古老神奇的地方。永远向往的地方那就是蒙古高原。”
  从作品《智慧想象妙,运笔技艺妙,笔饱墨酣妙,潜精研思妙》中可以看出白布和对书法热爱的情怀。蒙古文化以草原文化为主体,为中国当代文化贡献了一己之力。作为物质财富,它闪耀于中华历史长河;作为精神财富,它更是为华夏文明的多元化进程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白布和以书法为依托,呼唤蒙古人的“精神”思想,振兴蒙古文文化,为蒙古文书法喝彩的态度可谓十分明显了。
   作品《四面八方宽阔清澈》的落款中以歌颂蒙古高原的方式,体现出热爱蓝蓝的天空,清清的湖水和美丽的草原的情怀。阅读者脑海里出现的是先生俯身拥抱草原的画面,感受到的是恨不得深深扎根在这片自由土地上的爱意。书法的力量,简单而直接,在含蓄中爆发。
  四、传承与传播中的蒙古文书法
  白布和将新作命名为《书法之原》,主要是在表达一种“在书法界上更上一层楼”的决心,并不是在标榜自身水平之高,他想要表达的是一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决心。白布和的作品表现出的不仅是一种文化传承,更是一种对信念的呼唤,不仅是一种激情的抒发,更是一种忧患的提醒,他鼓舞了人们的斗志,激励人们好好修炼、创新思想。蒙古文书法的草书一定要有新的进步,不要在楷书和行书之间停留。白布和洒脱激荡的草书书体在创作之时考虑良久,他传递美的思想,强调在将语言素材转化为物质形象的时候必须观察生活、敏感发现、收集直接或间接经验。先生写这本书来号召更多的蒙古文书法家创作出更多出色的作品。蒙古文书法有悠久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的进程中一直努力走到今天,从成吉思汗石碑开始,经过千年的磨合,轮回几个朝代,生命力顽强的蒙古文书法从未跌倒,一直在世界文化优化的过程中留了下来,走进了新时代。
  参考文献:
  [1]沃兴华.中国书法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2]周汝昌.永字八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3]姜夔.姜白石词编年笺校[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4]额力很巴雅尔.蒙古文书法概论[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3.
  [5]魏崇武.翰林要诀·衍极·法书考[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6]白布赫.五代蒙古文书法[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其他文献
摘要:中国的新音乐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以学堂乐歌作为启蒙标志发展起来的,20年代才真正进入专业音乐创作时期。新音乐传入南洋亦是从此时开始,它的流传有多种途径,其中一些艺术团体(如中华歌舞团、武汉合唱团、中国歌舞剧艺社等)赴南洋的巡演是最主要的,影响也是最大的。本文旨在通过史实、史料的梳理,对当时艺术团体赴南洋巡演的情况及代表性作品进行分析,从而总结中国近代新音乐在南洋华侨中产生的深远影响。
期刊
摘要:动作是舞蹈语言的核心,是构成舞蹈的最基本要素。动作之美在于动作本身向我们呈现出的造型、线条,更在于动作与动作间的起承转合,在于动作向我们所传递出的内在质感,那么动作的质感是如何产生的呢?又是什么影响了动作的内在质感呢?这就是本文进行深入探索的核心问题——动作的三要素,即时间、空间、力量。  关键词:舞蹈动作 时间 空间 力量  动作的三要素是动作之所以成为动作的内在驱动力,它们时刻融为一体又
期刊
摘要:音乐剧是由歌剧发展而来,起源于18世纪的欧洲。近年来随着时代的进步,观众对音乐的审美不断提高,音乐剧已经成为人们闲暇之余欣赏艺术,消遣娱乐的最佳选择,而且从热度上来讲,音乐剧已经从某种程度上已经可以和古典歌剧平分秋色。本文将以音乐剧的起源为线索,以音乐剧的发展为框架,将不同时期的音乐剧创作风格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在此基础上分析其创作风格自起源以来的发展与创新,并详细对比传统音乐剧与现代音乐剧在
期刊
摘要:合唱艺术是一种团队合作艺术,合唱队成员需要具备很强的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对于孩子来说,合唱艺术不仅能够启迪心智,还能培养集体主义观念。乡村学校师资相对紧缺、音乐教育也相对欠缺,更需要教师通过合唱教学,让更多的孩子参与到音乐学习中,体验音乐之魅力,让学生通过合唱去体验真、善、美。  关键词:小学生 合唱 兴趣 和谐  合唱是一种高雅的音乐艺术表演形式,它愈来愈被人们所喜爱。为了顺应全面推进素质
期刊
摘要:音乐是一种无形沁入而产生心灵震撼或情感的艺术形式,在其熏陶下产生不同的音乐效果。在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标准的全面推进中,音乐教育如同音乐的影响一样呈现丰富多样的发展趋势,音乐教学的评价也朝多元化方向发展。笔者在评价方式上采用传统创新兼备的多维评价、量变到质变的能力评价、意会至言传的情感评价和"试金之石"的价值评价四个方面进行初步的尝试,对学生进行综合有效的全面地评价,以便学生能较好的掌握自身的音
期刊
摘要:达斡尔族的民间歌曲历史悠久、题材广泛、数量众多,它集中地反映了达斡尔族人民的情感、性格与审美情趣。本文记述了著名达斡尔族民族音乐学家杨士清先生学习达斡尔族民歌的经历,同时对达斡尔族民歌的演唱风格、旋律特征加以阐述。  关键词:达斡尔族 杨士清 民歌  民族音乐学家杨士清,又名毕力扬.士清,达斡尔族,曾任黑龙江省艺术研究所音乐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副会长等。1958年毕业
期刊
摘要:歌仔戏自20世紀20年代在台湾宜兰县形成至今已经历了近一个世纪,它发源自闽南地区,经由移民传播到台湾。它曲调悠扬,易学易唱,朗朗上口,表演生动,成为闽台两地民众所喜爱的民间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民众基础。电视歌仔戏的兴起是歌仔戏发展的里程碑,它所带来的一系列变革促进了歌仔戏创作方式的变化,至今深深影响着歌仔戏的风格。杨丽花歌仔戏是电视歌仔戏最具代表性的艺术作品,其艺术特征值得人们深入研究和加以
期刊
摘要: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得到全社会的一致关注,作为一项重要的旅游资源,各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创新等方面也不遗余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盖赖苗族村寨的“跺月亮”,就是其中一项典型的事例。本文旨在通过对苗族“跳月”做历史人类学的梳理,揭示“跳月”与苗族历史文化之关系,同时通过对盖赖苗族的“跺月亮”所生存的文化生态做系统性调查,以期揭示“跺月亮”与其着生的文化生态之间的相互关
期刊
摘要:钢琴踏板的使用在钢琴演奏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等同于演奏者的"第三只手"。踏板使用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演奏的音色、效果、色彩与风格。演奏者应充分了解踏板的意义,掌握好其正确的使用方法,从而更好地表现音乐作品原貌,展现音乐作品的风格、内涵等内容。本文将介绍钢琴踏板的运用,并对其正确使用方法提出建议。  关键词:钢琴踏板 迷思 正确使用 建议  中图分类号:J61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期刊
摘要:“舞台上、灯光下,一生多师,立体化演出实践教学”——这是大连艺术学院近一年多(2015年来)以来由学院董事长王贤俊先生着重提出的实践教学理念,也是极为重要的实践教学模式。作为一线教学的教师(理论课教学与实践教学)、教学管理人员来讲,如果不能对其形式与内涵透彻理解掌握的话,将会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对于人才培养方案的执行,授课效果的达成均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故而,本文中,笔者将会就其中的核心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