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蒙古文書法是在传统汉字书法影响下,伴随蒙古文字的产生而逐步发展的。白布和是蒙古文书法的代表性人物之一,其新作《书法之原》向世人展示了蒙古文书法的全新创作状态,体现了蒙古文书法的自然理念、文化本质和美学追寻。
关键词:蒙古文书法 白布和 《书法之原》
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01-0018-03
作为蒙古文书法的代表性艺术家,白布和的《书法之原》将蒙古文书法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是推动蒙古文书法发展的历史性巨作,也蒙古文书法的灵魂。姜白石云:“古人作草如今人做楷,无一笔苟且。”蒙古文草书的形成与发展以书写简便为根本,经楷书和行书演变而来。它赋予书写者较高的创造性,以积极的书写特点激励着书写者,也给予奇妙和联想无限的空间。白布和从中得到感触,他对草书线条有着超人的敏感,对草书艺术有着灼热的激情。他的草书潇洒自如,自然点画之间充满着真挚的感情和自信,既表现出自己的个性,又展现了自身的情趣和深层的内涵,丰富了蒙古文书法艺术的表现内容,开创了书法领域的新天地。
一、守法与变化之间
正所谓“书无定法,莫非自然之谓法。”毛笔有灵活性,所以书写文字时每个笔画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个字都有变化。蒙古文字书法要掌握书法的多种变化并进行有效的控制,这里所说的变化是指打破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广泛、最长久应用的蒙古文楷书的次序和对粗细的各种规定要求,从而能写出精炼的书法。
“变化是蒙古文书法的灵魂”——这是白布和对于书写更深一层的觉悟,也是他把蒙古文书法的发展推上更高层次的理论基础。他长时间研究大蒙古、元明清历代的杰出书法家的作品,仔细整理、观察他们的特点变化。在谈论蒙古文书法的时代特点及地域特征时,以历代的书法家如图鲁格特古斯、尹湛纳希哥、巴音毕力格图、傲云毕力格、阿达力毕希等为研究对象并加以总结。书中他用了十个变化:笔画变化、字的变化、语句变化、行与行变化、笔墨变化、纸砚变化、模仿悖逆变化、印章变化、形状变化以及装裱修饰的变化,给人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在书写内容上,白布和参考蒙古国著名作家、诗人达·纳楚克道尔吉作品,语句丰富,文思深邃。
蒙古文书法风格是在不断的训练中慢慢稳定的艺术特点,书法风格比文学风格更明显。书法追求的是视觉效果,而白布和先生的草书与其他字体相比有独特风格,这是由他自己书法变化理论中得出的才艺。《书法之原》中变化的理论、丰富的词汇、章法结构的奇特与书写笔画完美结合,使变化之原、词汇之原、章法结构之原和书法之原被记载在蒙古文书法的历史上。
二、回溯与创新之中
正所谓“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白布和作品别致之处体现于回溯与创新蒙古文书法的章法中。书法印章大致为两类,即名章与闲章。名章篆刻作者的姓名、字号、斋馆,通常为正方形,以示严禁庄严;闲章是相对于名章的一个概念,此“闲”并非一无是处,对于美化作品、烘托作品所达之意及衡轻量重有极佳的用处。此外,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所需施展的抱负也能以其篆刻的内容传递给他人。闲章根据不同的作品用途又分为引首章,腰章和压角章。名章既需照顾到总体的设计布局,又要与线条的舒展和磅礴气势相协调一致。再细化,又有名印和款尾印之分。名印,顾名思义,是姓氏印与名称印的集合叫法,通常在款文的下方印之。书法作品用印时,根据不同作品的要求,合印分印都很长见。若想让书法章法形式更加整齐完善,款尾印为上乘之选,其形为方,常常选用作者的字、号、座右铭或者人生信条,依情形印在落款尾处或姓名印后。如此一来,作品红色似霞飞与墨色相呼应,一阴一阳,既使气势外扩而不失稳妥,又使作品更加别致。
书法作品是否完美,名章是极其重要的部分,少了此元素,就好像作品缺少了精气神。白布和的《书法之原》有二十八个作品用到了九十个印章,选用印章的大小与位置别出心裁。用红色的印章点缀整个作品,就像蒙古草原上的花朵、树木连绵不断,趣味横生。如书十五页的作品上盖了九个章,一个名章八个闲章,本作品穷款名章来代替落款了,用的首印章有画龙点睛的功效;两个腰章和三个雅趣章填补了空余的地方,起着衬托装饰、轻重平衡的作用;三个拦边章起聚气的作用。因盖得种种闲章实则不闲,若铃印的章,既能起到笔墨的作用,又能起到笔墨所起不到的作用。正如现代书画家潘天寿所讲理念,首章一起之时,角章一压之刻,作品单调之感便化为乌有,规整却不失活泼,与文字风格相互补充。
书法结构的安排会考虑文字的结构因素及其构成规律,同时也离不开作者个人的审美和欣赏感受。这些艺术规律或奔放,或内敛,或坚实,或慵懒,或瘦或壮,或合规矩,或跳跃活泼。书法的结构以此为基础,来展现文字的美感,也留给观者想象和思考的空间。章法上层次各有不同:小章法是说一个字的点和画的构成关系,或少数字的“排兵布阵”;大章法既是对整体的考虑和谋划,字和字的关系、不同行间的距离、正文与落款及用印三者的结构设置等。它要求一幅好的作品不能少了各个元素之间的互动和完整性,要相映衬。从作品整体来看,无论是立轴作品、横披作品、正文内容简短的作品与正文内容丰富的作品在章法处理上都特别恰当,各自有自己独特之处。每个作品的旁边都有用印刷体编写的解读,这对初入书法之道的初学者与普通读者都很有帮助。
三、艺术与人生之维
在白布和《书法之原》的诸多作品中都流露出对民族文化热爱与传承的情怀。正与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中所抒发的“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白布和写的作品《蒙古高原》,让我们读懂了他的心声: “高高的大漠荒野上,山川連绵,林海茫茫,山林淌出的江河水奔流不息,源远流长倾诉着远古圣山。永远向往的地方那就是蒙古高原,我的家乡,辽阔的大漠原野上,草原碧绿,天地苍,苍高原闪烁的湖泊。蜃影幻化,微波荡漾,诉说着远古森林。白鹿嘶鸣的故事,仿佛听见母亲呼唤。那是马背摇篮养育的民族,勒勒车走向天堂古老神奇的地方。永远向往的地方那就是蒙古高原。”
从作品《智慧想象妙,运笔技艺妙,笔饱墨酣妙,潜精研思妙》中可以看出白布和对书法热爱的情怀。蒙古文化以草原文化为主体,为中国当代文化贡献了一己之力。作为物质财富,它闪耀于中华历史长河;作为精神财富,它更是为华夏文明的多元化进程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白布和以书法为依托,呼唤蒙古人的“精神”思想,振兴蒙古文文化,为蒙古文书法喝彩的态度可谓十分明显了。
作品《四面八方宽阔清澈》的落款中以歌颂蒙古高原的方式,体现出热爱蓝蓝的天空,清清的湖水和美丽的草原的情怀。阅读者脑海里出现的是先生俯身拥抱草原的画面,感受到的是恨不得深深扎根在这片自由土地上的爱意。书法的力量,简单而直接,在含蓄中爆发。
四、传承与传播中的蒙古文书法
白布和将新作命名为《书法之原》,主要是在表达一种“在书法界上更上一层楼”的决心,并不是在标榜自身水平之高,他想要表达的是一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决心。白布和的作品表现出的不仅是一种文化传承,更是一种对信念的呼唤,不仅是一种激情的抒发,更是一种忧患的提醒,他鼓舞了人们的斗志,激励人们好好修炼、创新思想。蒙古文书法的草书一定要有新的进步,不要在楷书和行书之间停留。白布和洒脱激荡的草书书体在创作之时考虑良久,他传递美的思想,强调在将语言素材转化为物质形象的时候必须观察生活、敏感发现、收集直接或间接经验。先生写这本书来号召更多的蒙古文书法家创作出更多出色的作品。蒙古文书法有悠久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的进程中一直努力走到今天,从成吉思汗石碑开始,经过千年的磨合,轮回几个朝代,生命力顽强的蒙古文书法从未跌倒,一直在世界文化优化的过程中留了下来,走进了新时代。
参考文献:
[1]沃兴华.中国书法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2]周汝昌.永字八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3]姜夔.姜白石词编年笺校[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4]额力很巴雅尔.蒙古文书法概论[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3.
[5]魏崇武.翰林要诀·衍极·法书考[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6]白布赫.五代蒙古文书法[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关键词:蒙古文书法 白布和 《书法之原》
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01-0018-03
作为蒙古文书法的代表性艺术家,白布和的《书法之原》将蒙古文书法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是推动蒙古文书法发展的历史性巨作,也蒙古文书法的灵魂。姜白石云:“古人作草如今人做楷,无一笔苟且。”蒙古文草书的形成与发展以书写简便为根本,经楷书和行书演变而来。它赋予书写者较高的创造性,以积极的书写特点激励着书写者,也给予奇妙和联想无限的空间。白布和从中得到感触,他对草书线条有着超人的敏感,对草书艺术有着灼热的激情。他的草书潇洒自如,自然点画之间充满着真挚的感情和自信,既表现出自己的个性,又展现了自身的情趣和深层的内涵,丰富了蒙古文书法艺术的表现内容,开创了书法领域的新天地。
一、守法与变化之间
正所谓“书无定法,莫非自然之谓法。”毛笔有灵活性,所以书写文字时每个笔画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个字都有变化。蒙古文字书法要掌握书法的多种变化并进行有效的控制,这里所说的变化是指打破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广泛、最长久应用的蒙古文楷书的次序和对粗细的各种规定要求,从而能写出精炼的书法。
“变化是蒙古文书法的灵魂”——这是白布和对于书写更深一层的觉悟,也是他把蒙古文书法的发展推上更高层次的理论基础。他长时间研究大蒙古、元明清历代的杰出书法家的作品,仔细整理、观察他们的特点变化。在谈论蒙古文书法的时代特点及地域特征时,以历代的书法家如图鲁格特古斯、尹湛纳希哥、巴音毕力格图、傲云毕力格、阿达力毕希等为研究对象并加以总结。书中他用了十个变化:笔画变化、字的变化、语句变化、行与行变化、笔墨变化、纸砚变化、模仿悖逆变化、印章变化、形状变化以及装裱修饰的变化,给人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在书写内容上,白布和参考蒙古国著名作家、诗人达·纳楚克道尔吉作品,语句丰富,文思深邃。
蒙古文书法风格是在不断的训练中慢慢稳定的艺术特点,书法风格比文学风格更明显。书法追求的是视觉效果,而白布和先生的草书与其他字体相比有独特风格,这是由他自己书法变化理论中得出的才艺。《书法之原》中变化的理论、丰富的词汇、章法结构的奇特与书写笔画完美结合,使变化之原、词汇之原、章法结构之原和书法之原被记载在蒙古文书法的历史上。
二、回溯与创新之中
正所谓“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白布和作品别致之处体现于回溯与创新蒙古文书法的章法中。书法印章大致为两类,即名章与闲章。名章篆刻作者的姓名、字号、斋馆,通常为正方形,以示严禁庄严;闲章是相对于名章的一个概念,此“闲”并非一无是处,对于美化作品、烘托作品所达之意及衡轻量重有极佳的用处。此外,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所需施展的抱负也能以其篆刻的内容传递给他人。闲章根据不同的作品用途又分为引首章,腰章和压角章。名章既需照顾到总体的设计布局,又要与线条的舒展和磅礴气势相协调一致。再细化,又有名印和款尾印之分。名印,顾名思义,是姓氏印与名称印的集合叫法,通常在款文的下方印之。书法作品用印时,根据不同作品的要求,合印分印都很长见。若想让书法章法形式更加整齐完善,款尾印为上乘之选,其形为方,常常选用作者的字、号、座右铭或者人生信条,依情形印在落款尾处或姓名印后。如此一来,作品红色似霞飞与墨色相呼应,一阴一阳,既使气势外扩而不失稳妥,又使作品更加别致。
书法作品是否完美,名章是极其重要的部分,少了此元素,就好像作品缺少了精气神。白布和的《书法之原》有二十八个作品用到了九十个印章,选用印章的大小与位置别出心裁。用红色的印章点缀整个作品,就像蒙古草原上的花朵、树木连绵不断,趣味横生。如书十五页的作品上盖了九个章,一个名章八个闲章,本作品穷款名章来代替落款了,用的首印章有画龙点睛的功效;两个腰章和三个雅趣章填补了空余的地方,起着衬托装饰、轻重平衡的作用;三个拦边章起聚气的作用。因盖得种种闲章实则不闲,若铃印的章,既能起到笔墨的作用,又能起到笔墨所起不到的作用。正如现代书画家潘天寿所讲理念,首章一起之时,角章一压之刻,作品单调之感便化为乌有,规整却不失活泼,与文字风格相互补充。
书法结构的安排会考虑文字的结构因素及其构成规律,同时也离不开作者个人的审美和欣赏感受。这些艺术规律或奔放,或内敛,或坚实,或慵懒,或瘦或壮,或合规矩,或跳跃活泼。书法的结构以此为基础,来展现文字的美感,也留给观者想象和思考的空间。章法上层次各有不同:小章法是说一个字的点和画的构成关系,或少数字的“排兵布阵”;大章法既是对整体的考虑和谋划,字和字的关系、不同行间的距离、正文与落款及用印三者的结构设置等。它要求一幅好的作品不能少了各个元素之间的互动和完整性,要相映衬。从作品整体来看,无论是立轴作品、横披作品、正文内容简短的作品与正文内容丰富的作品在章法处理上都特别恰当,各自有自己独特之处。每个作品的旁边都有用印刷体编写的解读,这对初入书法之道的初学者与普通读者都很有帮助。
三、艺术与人生之维
在白布和《书法之原》的诸多作品中都流露出对民族文化热爱与传承的情怀。正与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中所抒发的“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白布和写的作品《蒙古高原》,让我们读懂了他的心声: “高高的大漠荒野上,山川連绵,林海茫茫,山林淌出的江河水奔流不息,源远流长倾诉着远古圣山。永远向往的地方那就是蒙古高原,我的家乡,辽阔的大漠原野上,草原碧绿,天地苍,苍高原闪烁的湖泊。蜃影幻化,微波荡漾,诉说着远古森林。白鹿嘶鸣的故事,仿佛听见母亲呼唤。那是马背摇篮养育的民族,勒勒车走向天堂古老神奇的地方。永远向往的地方那就是蒙古高原。”
从作品《智慧想象妙,运笔技艺妙,笔饱墨酣妙,潜精研思妙》中可以看出白布和对书法热爱的情怀。蒙古文化以草原文化为主体,为中国当代文化贡献了一己之力。作为物质财富,它闪耀于中华历史长河;作为精神财富,它更是为华夏文明的多元化进程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白布和以书法为依托,呼唤蒙古人的“精神”思想,振兴蒙古文文化,为蒙古文书法喝彩的态度可谓十分明显了。
作品《四面八方宽阔清澈》的落款中以歌颂蒙古高原的方式,体现出热爱蓝蓝的天空,清清的湖水和美丽的草原的情怀。阅读者脑海里出现的是先生俯身拥抱草原的画面,感受到的是恨不得深深扎根在这片自由土地上的爱意。书法的力量,简单而直接,在含蓄中爆发。
四、传承与传播中的蒙古文书法
白布和将新作命名为《书法之原》,主要是在表达一种“在书法界上更上一层楼”的决心,并不是在标榜自身水平之高,他想要表达的是一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决心。白布和的作品表现出的不仅是一种文化传承,更是一种对信念的呼唤,不仅是一种激情的抒发,更是一种忧患的提醒,他鼓舞了人们的斗志,激励人们好好修炼、创新思想。蒙古文书法的草书一定要有新的进步,不要在楷书和行书之间停留。白布和洒脱激荡的草书书体在创作之时考虑良久,他传递美的思想,强调在将语言素材转化为物质形象的时候必须观察生活、敏感发现、收集直接或间接经验。先生写这本书来号召更多的蒙古文书法家创作出更多出色的作品。蒙古文书法有悠久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的进程中一直努力走到今天,从成吉思汗石碑开始,经过千年的磨合,轮回几个朝代,生命力顽强的蒙古文书法从未跌倒,一直在世界文化优化的过程中留了下来,走进了新时代。
参考文献:
[1]沃兴华.中国书法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2]周汝昌.永字八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3]姜夔.姜白石词编年笺校[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4]额力很巴雅尔.蒙古文书法概论[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3.
[5]魏崇武.翰林要诀·衍极·法书考[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6]白布赫.五代蒙古文书法[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