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以“做”为中心。以“做”促教,做到有的放矢,设计更好的教学方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以“做”促学,激发兴趣、发散思维,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教学做合一”才是儿童科学教育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教学做合一;科学教育;优化;实验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这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师需带领和指导学生做大量的观察实验、动手操作等活动,如果科学教学仅突出“做”这一环节,那理解也就太片面了,陶先生说过:“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达到教学做合一。”笔者认为,“教学做合一”才是儿童科学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以“做”促教,优化课堂
农村小学科学教师很多是兼职,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专业训练,科学课上很多实验,老师如果不提前试做,很可能会在课堂上造成尴尬的局面。提前做实验一来体会做的过程,预设学生的行为;二来在做中发现错误,总结经验,以求设计出更好的教学方案,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1.课前试“做”,熟悉教材优化课堂
例如三年级《空气有重量吗?》一课,往皮球里打多少筒空气,小天平才会明显发生倾斜?天平倾斜后,皮球里空气的重量相当于多少粒黄豆的重量?教师通过课前试做,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安排好时间,有的放矢。再如《空气占据空间》一课,怎样放纸巾?怎样放杯子?往饮料瓶中插入两根吸管儿,一高一低,吹哪一根才会有水喷出?教师要操作熟练,确保实验成功,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2.课前试“做”,活用教材优化课堂
做“观察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实验时,刚毕业的小王老师没有提前试做,谁知书中给出的胡萝卜是浮的,而演示时胡萝卜是沉的;书中带盖儿空瓶是浮的,演示时带盖儿的空瓶是沉的,弄得学生不知是该相信书中的插图,还是相信演示实验中的眼见为实,小王老师一时不知所措。陶行知先生主张用活书,活用书,其实插图和实验都是真实的,只不过选取的材料不同。我们可以取各个品种的萝卜和胡萝卜,各种材料形状的小空瓶来做实验,这样学生的认知就会更加全面,而不仅仅局限于课本。
3.课前试“做”,改造教材优化课堂
通过课前做实验,笔者发现书上的有些实验设计做起来效果不理想,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已经不能局限于对教材内容进行照抄照搬,而要对教材进行分析再加工。例如《浮力》一课,测量泡沫塑料块儿被拉入水中时的拉力,教材给出的设计是在水槽底部用橡皮泥固定一个小滑轮儿,拉力一大会把橡皮泥带起来,所以可操作性不强。我们可以用铁丝做出一个小铁钩按在底部,这样线从钩子里滑动就方便多了。再如研究“摆锤重心对摆的快慢的影响”时,用50厘米长的钢尺做摆锤,用双面胶粘两个一元钱的硬币来改变重心,实验效果就大大提高,学生可操作性增强。
不光在课前“做”,在课堂上,教师也要和学生同“做”,在同“做”的过程中,帮助引导学生发现总结规律,提升科学素养。“做”应该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宇宙为学校,自然是吾师”,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课后去学科学,用科学。
二、以“做”促学,立足课堂
1.在“做”中积极体验,激发兴趣
兴趣是开发智力的催化剂,是最积极的内在学习动力。学生爱上科学课,很大原因是因为有趣味儿可以做实验,点亮小灯泡时的喜悦,看到种子发芽时的欣喜,第一次用酒精灯时的小心翼翼,看到杯中纸巾在水中不湿时的惊讶,第一次使用显微镜时的手忙脚乱……这些都会在他们心中埋下小小的科学种子。
2.在“做”中学习新知,培养技能
陶行知认为“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乃是实学。”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地参与活动,认真观察,严谨操作,这个时候精力是集中的,思想是放松的,心情是舒畅的。学生通过解剖了解了油菜花分为四部分;学会测量气温,学会观察风向;知道了什么是串联,什么是并联……实验使孩子们掌握了前人已认识到的科学真理,以最有效的方式去掌握科学基础知识学习基本技能,使学生心中的科学种子生根发芽。
3.在“做”中验证推测,发散思维
如《用水测量时间》设计了测量300毫升水流出50毫升用多少时间,然后推测流完300毫升用多少时间,学生基本上每组都是用流完50毫升水的时间去乘以6来推测,当实验验证之后,发现与推测相差很大,这时就会再次引起学生的思维冲突,寻找原因,建立真正的科学概念。
三、以“做”促思,提升素养
课堂上,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的一系列问题,让学生认识有了分歧,迫切想要做实验寻求真相。如《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一课,教师问学生:“橡皮泥重量不变,做成不同实心形状后,体积变了吗?”学生测量发现改变形状后体积没变。做成空心船形以后,橡皮泥由沉变浮,我再次提问:“空心橡皮泥体积变了吗?”大部分学生说体积变大了,排开的水量明显变大了,只有几个学生说体积没变,是因为里面有空气,这是教材上没有的部分,怎样操作需要学生自己去思考。终于有学生提议把橡皮泥船倒過来,沉入水中,看排开的水量就是它的体积,就是这一“倒”,学生转变了原有的思维方式。通过实验我们发现体积仍然没有变,学生明白了是船里的空气在同时起作用。当学生真正成为探究的主体后,思维发散了。这时有些问题不问不快,有些实验不做不快,从做中寻找解决问题的规律,科学素养得到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周洪宇.《陶行知教育名篇精选》[M]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51,311.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大吴街道建平实验小学)
【关键词】教学做合一;科学教育;优化;实验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这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师需带领和指导学生做大量的观察实验、动手操作等活动,如果科学教学仅突出“做”这一环节,那理解也就太片面了,陶先生说过:“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达到教学做合一。”笔者认为,“教学做合一”才是儿童科学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以“做”促教,优化课堂
农村小学科学教师很多是兼职,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专业训练,科学课上很多实验,老师如果不提前试做,很可能会在课堂上造成尴尬的局面。提前做实验一来体会做的过程,预设学生的行为;二来在做中发现错误,总结经验,以求设计出更好的教学方案,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1.课前试“做”,熟悉教材优化课堂
例如三年级《空气有重量吗?》一课,往皮球里打多少筒空气,小天平才会明显发生倾斜?天平倾斜后,皮球里空气的重量相当于多少粒黄豆的重量?教师通过课前试做,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安排好时间,有的放矢。再如《空气占据空间》一课,怎样放纸巾?怎样放杯子?往饮料瓶中插入两根吸管儿,一高一低,吹哪一根才会有水喷出?教师要操作熟练,确保实验成功,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2.课前试“做”,活用教材优化课堂
做“观察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实验时,刚毕业的小王老师没有提前试做,谁知书中给出的胡萝卜是浮的,而演示时胡萝卜是沉的;书中带盖儿空瓶是浮的,演示时带盖儿的空瓶是沉的,弄得学生不知是该相信书中的插图,还是相信演示实验中的眼见为实,小王老师一时不知所措。陶行知先生主张用活书,活用书,其实插图和实验都是真实的,只不过选取的材料不同。我们可以取各个品种的萝卜和胡萝卜,各种材料形状的小空瓶来做实验,这样学生的认知就会更加全面,而不仅仅局限于课本。
3.课前试“做”,改造教材优化课堂
通过课前做实验,笔者发现书上的有些实验设计做起来效果不理想,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已经不能局限于对教材内容进行照抄照搬,而要对教材进行分析再加工。例如《浮力》一课,测量泡沫塑料块儿被拉入水中时的拉力,教材给出的设计是在水槽底部用橡皮泥固定一个小滑轮儿,拉力一大会把橡皮泥带起来,所以可操作性不强。我们可以用铁丝做出一个小铁钩按在底部,这样线从钩子里滑动就方便多了。再如研究“摆锤重心对摆的快慢的影响”时,用50厘米长的钢尺做摆锤,用双面胶粘两个一元钱的硬币来改变重心,实验效果就大大提高,学生可操作性增强。
不光在课前“做”,在课堂上,教师也要和学生同“做”,在同“做”的过程中,帮助引导学生发现总结规律,提升科学素养。“做”应该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宇宙为学校,自然是吾师”,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课后去学科学,用科学。
二、以“做”促学,立足课堂
1.在“做”中积极体验,激发兴趣
兴趣是开发智力的催化剂,是最积极的内在学习动力。学生爱上科学课,很大原因是因为有趣味儿可以做实验,点亮小灯泡时的喜悦,看到种子发芽时的欣喜,第一次用酒精灯时的小心翼翼,看到杯中纸巾在水中不湿时的惊讶,第一次使用显微镜时的手忙脚乱……这些都会在他们心中埋下小小的科学种子。
2.在“做”中学习新知,培养技能
陶行知认为“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乃是实学。”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地参与活动,认真观察,严谨操作,这个时候精力是集中的,思想是放松的,心情是舒畅的。学生通过解剖了解了油菜花分为四部分;学会测量气温,学会观察风向;知道了什么是串联,什么是并联……实验使孩子们掌握了前人已认识到的科学真理,以最有效的方式去掌握科学基础知识学习基本技能,使学生心中的科学种子生根发芽。
3.在“做”中验证推测,发散思维
如《用水测量时间》设计了测量300毫升水流出50毫升用多少时间,然后推测流完300毫升用多少时间,学生基本上每组都是用流完50毫升水的时间去乘以6来推测,当实验验证之后,发现与推测相差很大,这时就会再次引起学生的思维冲突,寻找原因,建立真正的科学概念。
三、以“做”促思,提升素养
课堂上,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的一系列问题,让学生认识有了分歧,迫切想要做实验寻求真相。如《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一课,教师问学生:“橡皮泥重量不变,做成不同实心形状后,体积变了吗?”学生测量发现改变形状后体积没变。做成空心船形以后,橡皮泥由沉变浮,我再次提问:“空心橡皮泥体积变了吗?”大部分学生说体积变大了,排开的水量明显变大了,只有几个学生说体积没变,是因为里面有空气,这是教材上没有的部分,怎样操作需要学生自己去思考。终于有学生提议把橡皮泥船倒過来,沉入水中,看排开的水量就是它的体积,就是这一“倒”,学生转变了原有的思维方式。通过实验我们发现体积仍然没有变,学生明白了是船里的空气在同时起作用。当学生真正成为探究的主体后,思维发散了。这时有些问题不问不快,有些实验不做不快,从做中寻找解决问题的规律,科学素养得到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周洪宇.《陶行知教育名篇精选》[M]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51,311.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大吴街道建平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