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鲁迅作品中的农民形象闰土、祥林嫂、阿Q、华老栓等为例,说明了鲁迅通过塑造农民形象表达了对农民生存现状的重视,以及对当时社会的深刻分析。
关键词:鲁迅 农民形象 意义
鲁迅是现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在鲁迅作品中,农民题材的有许多,鲁迅以其批判、抨击封建制度的锐利笔锋描写了当时中国农民的生存状态,在社会底层的挣扎与痛苦。从精神层面描写了他们无知落后、麻木不仁的思想状态,塑造了许多经典形象。
一、愚昧迷信没有丝毫反抗意识的闰土和华老栓
《故乡》中,闰土以一个聪明机警、活泼能干的形象出场,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对比的艺术表现手法描写了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反映出了农民生活日渐衰败的社会现实。少年时期的闰土“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懂得很多生活常识,聪明有趣,仿佛一颗火种,渺小却又耀眼。30年过去了,生活的重压侵蚀了原本明媚的灵魂,中年时的闰土,紫色的圆脸已经变成灰黄色,一脸的皱纹,眼睛周围都肿得通红。他恭敬地叫鲁迅“老爷”。再见儿时的伙伴,一声“老爷”深深刺痛了鲁迅的心,足以看出中年闰土历经沧桑之后对生活的顺从与无奈。有多少这样的闰土,可是他们有苦难言,只能把希望寄托在香炉上,祈求神灵的保佑。和闰土这一形象较为相似的另一个人物形象是鲁迅《药》中的主人公华老栓。老栓夫妻靠着一家酒馆维持生计,是普通的劳动人民,他们的儿子患有严重的痨病,他没有去医院,迷信人血馒头可以治好痨病,他跟刽子手交易拿到了人血馒头,以为自己“十世单传”的儿子终于有救了,至于是谁的血他毫不在意,小栓最終还是死了。革命者夏瑜的牺牲成为了街头巷尾的谈资,大家纷纷跑去看热闹,他的血被华老栓拿去做了人血馒头,他的墓上有一圈鲜艳的小花,但小栓的却什么也没有……这是多么地讽刺!
鲁迅不否认他们勤劳善良、有同情心的一面,但作品主要以表现农民人性弱点为主,例如“闰土”“华老栓”这类代表着社会最底层的人物深刻反映了当时人们迷信愚昧、无知自私的形象。
二、安于现状无法逃脱悲剧命运的祥林嫂
祥林嫂是一个一生都凄苦无依的农村妇女,丈夫早死,她无法忍受婆婆的欺凌,来到鲁镇鲁四老爷家打工,想要靠自己安定地活下去,但是很快她又被婆婆强行带走,卖给贺老六成亲,很快又有了儿子阿毛,祥林嫂过了一段安定的日子。可是灾难再一次降临在祥林嫂身上,贺老六因伤寒病复发而死,不久,阿毛又被狼吃掉。失去家人的祥林嫂失魂落魄,走投无路的她只能再次投奔到鲁四老爷家。整个鲁镇没有人真的关心祥林嫂,她成为了所有人笑话和谈论的对象,柳妈等人的愚昧无知不断加深祥林嫂的悲剧,封建思想就是这样一点一点吞噬掉她对于生活的热情与憧憬。最后,她沿街乞讨,在鲁镇一年一度“祝福”的鞭炮声中,怀着恐惧惨死在街头。
小说通过写祥林嫂的一生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并未结束底层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妇女的摧残与压迫,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要想让农村妇女真正翻身,必须推翻这种制度,建立起新的社会制度。
三、不觉悟且麻木自私的阿Q
阿Q的形象是鲁迅塑造的一个有着农民的质朴与愚昧,但是受剥削压迫最深重、还带着游手好闲的狡猾却引以为傲的农民形象。阿Q在经济上一穷二白,在政治上饱受压迫,在思想上坚持的核心是“精神胜利法”。具体表现为盲目自大、自轻自贱、自欺欺人、健忘,靠着欺负比自己更弱小的人来发泄心中的不快等。在这样的社会中,阿Q是没有出路的,长期的封建思想统治和自身性格问题以及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是阿Q悲剧结局的成因。阿Q的革命是典型的农民自发式革命,鲁迅通过他的被杀对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进行了深刻的分析与批评,也表达了社会衰败的主要成因。
阿Q麻木愚昧的奴隶性格是当时大多数农民的缩影,鲁迅先生正是通过阿Q的形象塑造,唤醒处在水深火热中的民众重新建立起健康的人格,为拥抱新生活而奋斗。中国农民的稳定生活,只有觉醒起来进行真正的革命才能实现。
鲁迅笔下的农民形象均以悲剧告终,作者刻画这些的目的在于揭示社会疾苦,引起广泛注意。鲁迅怀着对农民生活深切的关注,塑造了一系列农民的悲剧形象,是想警示世人,中国必须进行一场思想革命,主要任务是从精神层面去除以农民为中心的人民群众中的封建思想残留,彻底改变农民思想麻木落后的现象,推翻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对人民的统治,劳动人民才能够当家作主,过上富足稳定的生活。鲁迅凭借自己对于中国文化的了解以及作为一名文学家的敏锐洞察力,为我们创造了多个典型形象,从精神上唤醒国民的思想意识,到现在仍然有着现实意义。
(作者简介:郑少东,男,厦门双十中学高二〈3〉班理科学生)(责任编辑 徐梦渔)
关键词:鲁迅 农民形象 意义
鲁迅是现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在鲁迅作品中,农民题材的有许多,鲁迅以其批判、抨击封建制度的锐利笔锋描写了当时中国农民的生存状态,在社会底层的挣扎与痛苦。从精神层面描写了他们无知落后、麻木不仁的思想状态,塑造了许多经典形象。
一、愚昧迷信没有丝毫反抗意识的闰土和华老栓
《故乡》中,闰土以一个聪明机警、活泼能干的形象出场,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对比的艺术表现手法描写了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反映出了农民生活日渐衰败的社会现实。少年时期的闰土“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懂得很多生活常识,聪明有趣,仿佛一颗火种,渺小却又耀眼。30年过去了,生活的重压侵蚀了原本明媚的灵魂,中年时的闰土,紫色的圆脸已经变成灰黄色,一脸的皱纹,眼睛周围都肿得通红。他恭敬地叫鲁迅“老爷”。再见儿时的伙伴,一声“老爷”深深刺痛了鲁迅的心,足以看出中年闰土历经沧桑之后对生活的顺从与无奈。有多少这样的闰土,可是他们有苦难言,只能把希望寄托在香炉上,祈求神灵的保佑。和闰土这一形象较为相似的另一个人物形象是鲁迅《药》中的主人公华老栓。老栓夫妻靠着一家酒馆维持生计,是普通的劳动人民,他们的儿子患有严重的痨病,他没有去医院,迷信人血馒头可以治好痨病,他跟刽子手交易拿到了人血馒头,以为自己“十世单传”的儿子终于有救了,至于是谁的血他毫不在意,小栓最終还是死了。革命者夏瑜的牺牲成为了街头巷尾的谈资,大家纷纷跑去看热闹,他的血被华老栓拿去做了人血馒头,他的墓上有一圈鲜艳的小花,但小栓的却什么也没有……这是多么地讽刺!
鲁迅不否认他们勤劳善良、有同情心的一面,但作品主要以表现农民人性弱点为主,例如“闰土”“华老栓”这类代表着社会最底层的人物深刻反映了当时人们迷信愚昧、无知自私的形象。
二、安于现状无法逃脱悲剧命运的祥林嫂
祥林嫂是一个一生都凄苦无依的农村妇女,丈夫早死,她无法忍受婆婆的欺凌,来到鲁镇鲁四老爷家打工,想要靠自己安定地活下去,但是很快她又被婆婆强行带走,卖给贺老六成亲,很快又有了儿子阿毛,祥林嫂过了一段安定的日子。可是灾难再一次降临在祥林嫂身上,贺老六因伤寒病复发而死,不久,阿毛又被狼吃掉。失去家人的祥林嫂失魂落魄,走投无路的她只能再次投奔到鲁四老爷家。整个鲁镇没有人真的关心祥林嫂,她成为了所有人笑话和谈论的对象,柳妈等人的愚昧无知不断加深祥林嫂的悲剧,封建思想就是这样一点一点吞噬掉她对于生活的热情与憧憬。最后,她沿街乞讨,在鲁镇一年一度“祝福”的鞭炮声中,怀着恐惧惨死在街头。
小说通过写祥林嫂的一生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并未结束底层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妇女的摧残与压迫,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要想让农村妇女真正翻身,必须推翻这种制度,建立起新的社会制度。
三、不觉悟且麻木自私的阿Q
阿Q的形象是鲁迅塑造的一个有着农民的质朴与愚昧,但是受剥削压迫最深重、还带着游手好闲的狡猾却引以为傲的农民形象。阿Q在经济上一穷二白,在政治上饱受压迫,在思想上坚持的核心是“精神胜利法”。具体表现为盲目自大、自轻自贱、自欺欺人、健忘,靠着欺负比自己更弱小的人来发泄心中的不快等。在这样的社会中,阿Q是没有出路的,长期的封建思想统治和自身性格问题以及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是阿Q悲剧结局的成因。阿Q的革命是典型的农民自发式革命,鲁迅通过他的被杀对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进行了深刻的分析与批评,也表达了社会衰败的主要成因。
阿Q麻木愚昧的奴隶性格是当时大多数农民的缩影,鲁迅先生正是通过阿Q的形象塑造,唤醒处在水深火热中的民众重新建立起健康的人格,为拥抱新生活而奋斗。中国农民的稳定生活,只有觉醒起来进行真正的革命才能实现。
鲁迅笔下的农民形象均以悲剧告终,作者刻画这些的目的在于揭示社会疾苦,引起广泛注意。鲁迅怀着对农民生活深切的关注,塑造了一系列农民的悲剧形象,是想警示世人,中国必须进行一场思想革命,主要任务是从精神层面去除以农民为中心的人民群众中的封建思想残留,彻底改变农民思想麻木落后的现象,推翻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对人民的统治,劳动人民才能够当家作主,过上富足稳定的生活。鲁迅凭借自己对于中国文化的了解以及作为一名文学家的敏锐洞察力,为我们创造了多个典型形象,从精神上唤醒国民的思想意识,到现在仍然有着现实意义。
(作者简介:郑少东,男,厦门双十中学高二〈3〉班理科学生)(责任编辑 徐梦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