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资料显示,大约2亿年前的早侏罗纪,一直到6500万年前白垩纪晚期,地球一直是“龙的天下”。这个阶段被称之为爬行动物的黄金时代,也称为恐龙时代。
地质学告诉我们地球的景象可以追溯到几亿年前乃至更远,这个如同天文数字一样遥远的世代,极大激荡了人类的想象,更标注了地球的古老。这颗孤独的蓝色星球,被视为孕育生命的摇篮,万物有时,一视同仁。当想到曾经称霸地球长达约1.5亿年的恐龙集体灭绝,人类的谨慎也就不再多余。听觉、视觉、速度和力量等能力逊色于动物的人,全部尊严就在于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悲悯和爱是其标志。
《侏罗纪世界》系列拍了两部。第一部讲述了一家基因公司开发纳布拉尔岛,使之成为恐龙主题公园,备受游客欢迎。然而他们在利益驱动下研发了一种混合不同物种基因的“狂暴龙”,引发了一场危机。侏罗纪世界主题公园的运营主管克莱尔改正错误,和以退役军人欧文为首的人们经过努力,克服了危机。第二部《失落王国》承接上一部,在侏罗纪世界主题公园被毁后,纳布拉尔岛的火山活跃起来,恐龙们的生死成了问题。克莱尔一心救助恐龙,欧文想要找到他带大的迅猛龙首领“布鲁”,恰逢一位慈善家的助手米尔斯相助。但实际上米尔斯野心勃勃,不仅欺骗克莱尔和欧文登岛救援,还企图拍卖恐龙,并力主研发“暴虐迅猛龙”,幸而他们死里逃生,合力摧毁了米尔斯的阴谋。
人、动物、科技是支撑这部科幻冒险题材电影的要素,电影把矛盾融合在多个层面,比如人与动物、人与科技、人与人,当忽略商业片的大众传播属性,剥离惊险刺激的场面后,思考三者之间蕴藏着什么关系,这些关系给我们哪些启示,又该如何看待?
恐龙与人并列出现在电影里,就是一个有意味的现象。人类繁衍至今,充其量几百万年,我们引以为傲的历史,对恐龙而言似乎不足为道。所以这个在两亿年前雄霸海陆空的物种,和位于当今食物链顶端的人类同处一个时空,会发生什么?
第一部中,女主角克莱尔为了营利,吸引游客,抱着乐观态度去从事主题公园经营,不断研发更强大的恐龙基因。改良后出现的狂暴龙荟萃了迅猛龙的战斗力、霸王龙的强势、蜥蜴的变色和青蛙的保护功能等特点,躲过监视,挣脱限制,一路冲杀,令人类张皇失措。第二部中,米尔斯欺骗克莱尔和歐文登岛救援,举办恐龙拍卖会,恐龙被当做猎物和商品。来自世界各地的资本家赏玩恐龙,满足私欲。他们有信心、有能力,来摆弄庞然大物,使其俯首称臣,恐龙被放在被动、弱小和底层的链条里,它的威猛和庞大,恰是在被征服的过程中,反映出资本家的强大有力。
然而他们低估了这些庞然大物,或者说高估了自己的能力。“爱之不以其道,反足以害之焉”,何况他们一点爱也没有。不过,另一方面,恐龙潜在的个体意义却显露出来,如果生命皆有来历,那狂暴龙、暴虐迅猛龙就是人类亲自培育出的恶之花。狂暴龙、暴虐迅猛龙成为集体心理的显现,观众、买家都是消费链条上的一节,他们的猎奇追捧和商家的急功近利互为表里,消费和制造是绑在一起的。人类集体制造出来的怪物,也由集体来买单。
这一系列灾难,一个主因就是人类中心主义作怪,没有爱和关注,无视动物生存的法则。第一部中,狂暴龙被单独圈养在一个区域中,通过一条机械臂得到食物。男主角欧文质问克莱尔,它整天和一条机械臂打交道吗?狂暴龙不清楚自己有什么样的本事,不知道它处于食物链的哪一层,于是横行丛林,越发骄傲。第二部中的暴虐迅猛龙更是如此,只有战斗力,而没有情感,研发者主观上不关心它是否有血缘认同和交流能力。它们需要沟通和成长。欧文的潜台词是,动物和人一样,都要区分想象和实在的关系,而不可局限在单一环境中,否则像一个巨婴。
现实中,我们的价值评判,植物是否有毒,动物是否凶猛,都是以人类的需求为标准,以能否为人类服务作为杠杆。人与动物之间的正确关系范式,影片也做出了预设。影片不止一次播放欧文和几只迅猛龙建立关系的录像,成为奠定电影价值倾向、平衡片子理想底色的一个定盘星。人与他者之间,简单分为喂养和驯养的关系,喂养是以爱护的鼓励方式,驯养是以粗暴的压服方式,即马丁·布伯的“我—你”关系和“我—他”关系,电影表达一个观点就是爱的交流,建立“我—你”关系来达到共融互生的效果,而不是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动物界和人类都适用这个规则。迅猛龙布鲁和主人欧文的关系,迥异于第一部中克莱尔等基因公司的人和狂暴龙的关系,以及第二部中米尔斯等资本家和暴虐迅猛龙的关系,后两者属于“我—他”关系,都在榨取恐龙身上的剩余价值,这是资本世界价值剥削方式的再版。
电影中,恐龙和人类处于同一空间,从时间上展现人的无远弗届,从强度上宣示人的无往不胜,这样的代价是丢失悲悯和爱,磨灭人之为人的尊严。在第二部中,火山喷发,岩浆滚地,恐龙和人类惊慌失措地奔跑,那一刻,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死亡逼近时,生命的平等与珍贵才拨开苟且,豁然开朗。在造物主眼中,诺亚方舟上不仅有人,还要有动物,他们都是生命。
优胜劣汰的进化论和过度理性必遭反噬的价值观,这种启蒙在太多科幻灾难片出现,早就不新鲜。要讲的是,自然状态下的进化论尚且遵从自然法则,在侏罗纪那个人造恐龙世界,提取自然进化而来的恐龙基因,只要给它们适宜的条件,恐龙便能繁衍生息,自由生存,不脱正常轨道。
但是那些由基因公司改造出的恐龙,属于意外,在改造之前,只考虑赋予它们多种动物优势的基因,而不管生物平衡和食物链的安全。这些没有天敌的恐龙所向披靡。第二部中以米尔斯为代表的邪恶派想利用恐龙的力量作为武器,发动战争,攫取利益,它比生化武器的力量更强,而且更加智能化。电影把只求科技而无人文情感的隐喻勾勒出来。过度理性必遭反噬的价值观有了两层含义,第一是炮制了不受控制、反噬人类的恐龙;第二是无视生物界规则,破坏生态以致引发人类灾难。 在反派资本家眼中,这些恐龙就是异己的动物,况且是克隆出來的,它们是否享有生命尊严都是一个题外话。悖论是,自由意味着选择,选择就必须承担,恐龙这种已然灭绝的生物,是人用基因科技重现的,如果不管不顾,为何要创造它们?可以说,人不能对恐龙的生命负责,在逃避自由带来的压力,这构成了对人理性的审问。
在第二部中,慈善家的外孙女就是克隆出来的,谁不为她灵动的眼神和坚强的意志而触动?她的悲伤也好、勇气也罢,甚至是恐惧,莫不真真切切。如果只是以克隆与否为标准,划分人与非人的界限,那丧心病狂的资本家和她相比,谁更符合人的属性?当她把笼子中的恐龙放出去,难道这不是在同理心的角度,来展现克隆生命的尊严?选择凸显性格,信仰塑造灵魂。小女孩的举动,是向利益、向人心、向生命等一切僵化思维领域的破冰。这是对于真我的推重,是对人本质的追问和定义。
地质学告诉我们地球的景象可以追溯到几亿年前乃至更远,这个如同天文数字一样遥远的世代,极大激荡了人类的想象,更标注了地球的古老。这颗孤独的蓝色星球,被视为孕育生命的摇篮,万物有时,一视同仁。当想到曾经称霸地球长达约1.5亿年的恐龙集体灭绝,人类的谨慎也就不再多余。听觉、视觉、速度和力量等能力逊色于动物的人,全部尊严就在于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悲悯和爱是其标志。
《侏罗纪世界》系列拍了两部。第一部讲述了一家基因公司开发纳布拉尔岛,使之成为恐龙主题公园,备受游客欢迎。然而他们在利益驱动下研发了一种混合不同物种基因的“狂暴龙”,引发了一场危机。侏罗纪世界主题公园的运营主管克莱尔改正错误,和以退役军人欧文为首的人们经过努力,克服了危机。第二部《失落王国》承接上一部,在侏罗纪世界主题公园被毁后,纳布拉尔岛的火山活跃起来,恐龙们的生死成了问题。克莱尔一心救助恐龙,欧文想要找到他带大的迅猛龙首领“布鲁”,恰逢一位慈善家的助手米尔斯相助。但实际上米尔斯野心勃勃,不仅欺骗克莱尔和欧文登岛救援,还企图拍卖恐龙,并力主研发“暴虐迅猛龙”,幸而他们死里逃生,合力摧毁了米尔斯的阴谋。
人、动物、科技是支撑这部科幻冒险题材电影的要素,电影把矛盾融合在多个层面,比如人与动物、人与科技、人与人,当忽略商业片的大众传播属性,剥离惊险刺激的场面后,思考三者之间蕴藏着什么关系,这些关系给我们哪些启示,又该如何看待?
动物也需要尊重
恐龙与人并列出现在电影里,就是一个有意味的现象。人类繁衍至今,充其量几百万年,我们引以为傲的历史,对恐龙而言似乎不足为道。所以这个在两亿年前雄霸海陆空的物种,和位于当今食物链顶端的人类同处一个时空,会发生什么?
第一部中,女主角克莱尔为了营利,吸引游客,抱着乐观态度去从事主题公园经营,不断研发更强大的恐龙基因。改良后出现的狂暴龙荟萃了迅猛龙的战斗力、霸王龙的强势、蜥蜴的变色和青蛙的保护功能等特点,躲过监视,挣脱限制,一路冲杀,令人类张皇失措。第二部中,米尔斯欺骗克莱尔和歐文登岛救援,举办恐龙拍卖会,恐龙被当做猎物和商品。来自世界各地的资本家赏玩恐龙,满足私欲。他们有信心、有能力,来摆弄庞然大物,使其俯首称臣,恐龙被放在被动、弱小和底层的链条里,它的威猛和庞大,恰是在被征服的过程中,反映出资本家的强大有力。
然而他们低估了这些庞然大物,或者说高估了自己的能力。“爱之不以其道,反足以害之焉”,何况他们一点爱也没有。不过,另一方面,恐龙潜在的个体意义却显露出来,如果生命皆有来历,那狂暴龙、暴虐迅猛龙就是人类亲自培育出的恶之花。狂暴龙、暴虐迅猛龙成为集体心理的显现,观众、买家都是消费链条上的一节,他们的猎奇追捧和商家的急功近利互为表里,消费和制造是绑在一起的。人类集体制造出来的怪物,也由集体来买单。
这一系列灾难,一个主因就是人类中心主义作怪,没有爱和关注,无视动物生存的法则。第一部中,狂暴龙被单独圈养在一个区域中,通过一条机械臂得到食物。男主角欧文质问克莱尔,它整天和一条机械臂打交道吗?狂暴龙不清楚自己有什么样的本事,不知道它处于食物链的哪一层,于是横行丛林,越发骄傲。第二部中的暴虐迅猛龙更是如此,只有战斗力,而没有情感,研发者主观上不关心它是否有血缘认同和交流能力。它们需要沟通和成长。欧文的潜台词是,动物和人一样,都要区分想象和实在的关系,而不可局限在单一环境中,否则像一个巨婴。
现实中,我们的价值评判,植物是否有毒,动物是否凶猛,都是以人类的需求为标准,以能否为人类服务作为杠杆。人与动物之间的正确关系范式,影片也做出了预设。影片不止一次播放欧文和几只迅猛龙建立关系的录像,成为奠定电影价值倾向、平衡片子理想底色的一个定盘星。人与他者之间,简单分为喂养和驯养的关系,喂养是以爱护的鼓励方式,驯养是以粗暴的压服方式,即马丁·布伯的“我—你”关系和“我—他”关系,电影表达一个观点就是爱的交流,建立“我—你”关系来达到共融互生的效果,而不是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动物界和人类都适用这个规则。迅猛龙布鲁和主人欧文的关系,迥异于第一部中克莱尔等基因公司的人和狂暴龙的关系,以及第二部中米尔斯等资本家和暴虐迅猛龙的关系,后两者属于“我—他”关系,都在榨取恐龙身上的剩余价值,这是资本世界价值剥削方式的再版。
电影中,恐龙和人类处于同一空间,从时间上展现人的无远弗届,从强度上宣示人的无往不胜,这样的代价是丢失悲悯和爱,磨灭人之为人的尊严。在第二部中,火山喷发,岩浆滚地,恐龙和人类惊慌失措地奔跑,那一刻,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死亡逼近时,生命的平等与珍贵才拨开苟且,豁然开朗。在造物主眼中,诺亚方舟上不仅有人,还要有动物,他们都是生命。
无根者的迷途
优胜劣汰的进化论和过度理性必遭反噬的价值观,这种启蒙在太多科幻灾难片出现,早就不新鲜。要讲的是,自然状态下的进化论尚且遵从自然法则,在侏罗纪那个人造恐龙世界,提取自然进化而来的恐龙基因,只要给它们适宜的条件,恐龙便能繁衍生息,自由生存,不脱正常轨道。
但是那些由基因公司改造出的恐龙,属于意外,在改造之前,只考虑赋予它们多种动物优势的基因,而不管生物平衡和食物链的安全。这些没有天敌的恐龙所向披靡。第二部中以米尔斯为代表的邪恶派想利用恐龙的力量作为武器,发动战争,攫取利益,它比生化武器的力量更强,而且更加智能化。电影把只求科技而无人文情感的隐喻勾勒出来。过度理性必遭反噬的价值观有了两层含义,第一是炮制了不受控制、反噬人类的恐龙;第二是无视生物界规则,破坏生态以致引发人类灾难。 在反派资本家眼中,这些恐龙就是异己的动物,况且是克隆出來的,它们是否享有生命尊严都是一个题外话。悖论是,自由意味着选择,选择就必须承担,恐龙这种已然灭绝的生物,是人用基因科技重现的,如果不管不顾,为何要创造它们?可以说,人不能对恐龙的生命负责,在逃避自由带来的压力,这构成了对人理性的审问。
在第二部中,慈善家的外孙女就是克隆出来的,谁不为她灵动的眼神和坚强的意志而触动?她的悲伤也好、勇气也罢,甚至是恐惧,莫不真真切切。如果只是以克隆与否为标准,划分人与非人的界限,那丧心病狂的资本家和她相比,谁更符合人的属性?当她把笼子中的恐龙放出去,难道这不是在同理心的角度,来展现克隆生命的尊严?选择凸显性格,信仰塑造灵魂。小女孩的举动,是向利益、向人心、向生命等一切僵化思维领域的破冰。这是对于真我的推重,是对人本质的追问和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