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预习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从实际出发,以调查研究为基本方法,采用查阅文献资料、访谈和问卷等多种形式结合,针对小学数学学习中预习的现状,理论联系实际进行策略研究。
关键词:小學数学;预习;策略
一、研究缘起
某日,我像往常一样布置作业,一说到"今天回去,你们就预习一下明天要上的内容。",却听到一声"太好了!",惹得其他同学哄堂大笑。离开教室,我在想"预习作业等于没有作业",这是真的吗?事后,我随机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调查,发现100%的数学老师都布置过数学预习这一项作业,竟然有34.2%的学生觉得完全没有必要预习,数学内容简单,只要上课认真听就可以了。在调查的学生中,学生都记得数学老师在预习方面的方法有指导,但都非常模糊,并且预习后很少有作业要上交。大多数的学生预习数学时,主要是阅读课本中的例题。
二、原因分析
从发生在我身上的这件小事到对学生对数学预习的调查,我发现使预习难以深入教师与学生心里,不能真正成为学习数学的一项重要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教师缺乏对预习的认识。最近几年,为实现"轻负高质"的教学,数学老师都努力地把40分钟用足,竟可能的完成相应的作业,当不能在学校完成时,就自然变成了家庭作业。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没有把预习这种学习方法纳入自己的教学计划中,更多的是在出现作业空档期,用"预习"来填充一下。
(二)预习结果缺少评价。当学生预习后,教师仍然按照既定的教学设计进行教学,无视学生预习前后的变化,学生首先在学习数学的情感上受到伤害,从教师的行为中得到预习可有可无的暗示,久而久之,就产生了对预习的消极态度。
(三)预习方法指导模糊。在调查的学生中,基本上的学生都不能说出数学老师对预习的具体要求。很多学生借鉴了语文学科的预习方法,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做了稍许的改变而来的。而小学数学中以程序性知识为主,数学教师很少对学生在预习方法上针对不同类型的学习内容进行一定的具体指导。
三、对策研究
(一)充分认识预习的重要性。"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这次课改的基本价值取向,也是这次课改的灵魂。预习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促进有效生成,正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所以不能说与当前的教改目标有些悖逆,实际上,预习并非可有可无,而是需要踏踏实实地去做。在大力推进课程改革的今天,当然更应强化预习,而不是淡化它。
(二)按照学科特点进行预习。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学习特点,即使同一学科、不同的内容,其特点也不同。就数学学科,一般分为基础知识课,练习课、复习课,只要把握住三种不同类型课的预习,才能使所学的知识达到有的放矢。
1、基础知识课的预习。基础知识课是新课程标准对"概念课"的重新命名,主要内容是通过例题理解概念。在预习时,要求能够认真阅读课本知识内容,在阅读过程中,重点理解概念的推导过程,概念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使学生通过预习不仅知其然,更应该知其所以然;要求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边预习边做笔记,把疑难问题列出来,并通过老师的课堂讲解逐步得到解决。
2、练习课的预习。练习课的预习要求学生在预习过程中首先要去发现例题所用到的知识点,回忆这些知识点包括哪些定义、法则、公式、性质、定理,另一方面是例题的解题方法,让学生学习理解课本例题的思路,然后思考是否能解决问题,并能中比较得到简洁明快的解题思路。
3、复习课的预习。引导学生先看即将要复习的整一章或几章的课本,结合书本的一章小结,让学生学会自己将知识系统化,在预习总结过程中体现:a、知识概念的总结;b、教学思路与方法的总结,如换元思想、消元思想、整体代换思想、逆向思维等;c、善于寻找解题规律,逐步学会知识的融会贯通,要学一题,会一类,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三)注意学法的指导。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因此,让学生学会学习是第一重要的。
1、"瞻前顾后"法。预习时,要让学生注意预习的这一课的内容与已学过的内容有什么联系,与后面将要学习的内容有什么联系。学生通过预习,了解了这节课的知识点,并对此知识点在整个知识链中占什么位置有了大致的思想准备。
2、边读边议法。这种方法主要适合课内预习。学生在预习时,先阅读将要讲授的内容,然后可以与同桌、前后桌的同学展开讨论。每个人都要说出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在讨论中了解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难点,明白运算、推导、思维的过程,等等。这种方法,一方面可以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则可以提高思辨能力。
3、紧抓重点、难点法。重点在章节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内容。难点则不然,就具体内容而言,由于个人的基础不同,难点也就有所不同。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循循善诱地引导学生,让他们在预习时牢牢抓住重点,并学会旁注,把疑难问题写在旁边。
预习的方法还有很多,如解决问题法、发现问题法、举纲张目法等。如果能指导学生合理运用这些方法,就一定会提高教与学的质量。
预习这种学习活动,古来有之,《礼记·中庸》有言曰:"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而21世纪的今天,在新课程改革的的背景下,我们需要重新对预习进行思考,结合实际,赋予它新的内容,让它重新焕发活力。
参考文献:
[1]曹才翰,章建跃.数学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张奠宙,李士琦,李俊.数学教育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关键词:小學数学;预习;策略
一、研究缘起
某日,我像往常一样布置作业,一说到"今天回去,你们就预习一下明天要上的内容。",却听到一声"太好了!",惹得其他同学哄堂大笑。离开教室,我在想"预习作业等于没有作业",这是真的吗?事后,我随机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调查,发现100%的数学老师都布置过数学预习这一项作业,竟然有34.2%的学生觉得完全没有必要预习,数学内容简单,只要上课认真听就可以了。在调查的学生中,学生都记得数学老师在预习方面的方法有指导,但都非常模糊,并且预习后很少有作业要上交。大多数的学生预习数学时,主要是阅读课本中的例题。
二、原因分析
从发生在我身上的这件小事到对学生对数学预习的调查,我发现使预习难以深入教师与学生心里,不能真正成为学习数学的一项重要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教师缺乏对预习的认识。最近几年,为实现"轻负高质"的教学,数学老师都努力地把40分钟用足,竟可能的完成相应的作业,当不能在学校完成时,就自然变成了家庭作业。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没有把预习这种学习方法纳入自己的教学计划中,更多的是在出现作业空档期,用"预习"来填充一下。
(二)预习结果缺少评价。当学生预习后,教师仍然按照既定的教学设计进行教学,无视学生预习前后的变化,学生首先在学习数学的情感上受到伤害,从教师的行为中得到预习可有可无的暗示,久而久之,就产生了对预习的消极态度。
(三)预习方法指导模糊。在调查的学生中,基本上的学生都不能说出数学老师对预习的具体要求。很多学生借鉴了语文学科的预习方法,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做了稍许的改变而来的。而小学数学中以程序性知识为主,数学教师很少对学生在预习方法上针对不同类型的学习内容进行一定的具体指导。
三、对策研究
(一)充分认识预习的重要性。"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这次课改的基本价值取向,也是这次课改的灵魂。预习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促进有效生成,正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所以不能说与当前的教改目标有些悖逆,实际上,预习并非可有可无,而是需要踏踏实实地去做。在大力推进课程改革的今天,当然更应强化预习,而不是淡化它。
(二)按照学科特点进行预习。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学习特点,即使同一学科、不同的内容,其特点也不同。就数学学科,一般分为基础知识课,练习课、复习课,只要把握住三种不同类型课的预习,才能使所学的知识达到有的放矢。
1、基础知识课的预习。基础知识课是新课程标准对"概念课"的重新命名,主要内容是通过例题理解概念。在预习时,要求能够认真阅读课本知识内容,在阅读过程中,重点理解概念的推导过程,概念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使学生通过预习不仅知其然,更应该知其所以然;要求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边预习边做笔记,把疑难问题列出来,并通过老师的课堂讲解逐步得到解决。
2、练习课的预习。练习课的预习要求学生在预习过程中首先要去发现例题所用到的知识点,回忆这些知识点包括哪些定义、法则、公式、性质、定理,另一方面是例题的解题方法,让学生学习理解课本例题的思路,然后思考是否能解决问题,并能中比较得到简洁明快的解题思路。
3、复习课的预习。引导学生先看即将要复习的整一章或几章的课本,结合书本的一章小结,让学生学会自己将知识系统化,在预习总结过程中体现:a、知识概念的总结;b、教学思路与方法的总结,如换元思想、消元思想、整体代换思想、逆向思维等;c、善于寻找解题规律,逐步学会知识的融会贯通,要学一题,会一类,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三)注意学法的指导。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因此,让学生学会学习是第一重要的。
1、"瞻前顾后"法。预习时,要让学生注意预习的这一课的内容与已学过的内容有什么联系,与后面将要学习的内容有什么联系。学生通过预习,了解了这节课的知识点,并对此知识点在整个知识链中占什么位置有了大致的思想准备。
2、边读边议法。这种方法主要适合课内预习。学生在预习时,先阅读将要讲授的内容,然后可以与同桌、前后桌的同学展开讨论。每个人都要说出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在讨论中了解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难点,明白运算、推导、思维的过程,等等。这种方法,一方面可以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则可以提高思辨能力。
3、紧抓重点、难点法。重点在章节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内容。难点则不然,就具体内容而言,由于个人的基础不同,难点也就有所不同。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循循善诱地引导学生,让他们在预习时牢牢抓住重点,并学会旁注,把疑难问题写在旁边。
预习的方法还有很多,如解决问题法、发现问题法、举纲张目法等。如果能指导学生合理运用这些方法,就一定会提高教与学的质量。
预习这种学习活动,古来有之,《礼记·中庸》有言曰:"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而21世纪的今天,在新课程改革的的背景下,我们需要重新对预习进行思考,结合实际,赋予它新的内容,让它重新焕发活力。
参考文献:
[1]曹才翰,章建跃.数学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张奠宙,李士琦,李俊.数学教育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