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厦门医学院针对目前医学生在志愿服务中的局限因素,以医学生的“双专业”(专业学习背景和专业对口服务)为着眼点,努力探索培育“三型”(学习型、创新型、奉献型)志愿服务团队的新路径。通过实现志愿服务项目化、规范化、品牌化,真正打造出具有专业特质的志愿服务团队。
【关键词】医学生;志愿服务;专业
随着医学高等院校志愿服务的日益发展和成熟,医学生在恤病、助残、救灾、助医等志愿服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因各方因素的影响,医学生在志愿服务方面所能突显的专业性较为薄弱,在服务内容上缺少创新,未能充分彰显医学生人文主义方面的价值,志愿服务效果并不理想。
近年来,厦门医学院不断探索医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新模式,依托学生的“双专业”,培育“三型”志愿服务新团队,在提高医学生专业技能和人文素养的基础上,使志愿服务精神实现进一步的传承与发展。
一、方法与途径
建立基于“双专业”特色的“三型”志愿服务队,关键是要结合医学院文化特点和学生所学专长,以开展精品化志愿服务为抓手,实现项目化、规范化和品牌化管理,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专业优势,在志愿服务中学以致用,真正搭起“零距离”志愿服务新平台。
(一)高度重视,实现志愿服务项目化。建立由院系党总支、团总支、志愿服务队组成的三级组织架构,与志愿服务基地形成紧密联结。结合志愿服务基地的需求与共建目标,系部选拔和组建“e技志愿服务队”,选派专门的辅导员教师担任志愿服务队负责人,对这支队伍进行日常管理、带队指导及监督管理等工作。
(二)优化管理,强化志愿服务规范化。1.制度保障。通過征求志愿服务基地意见,制定《“e技”志愿服务队管理办法》《“e技”志愿服务工作职责》《“e技”志愿服务考核办法》等细则,采用表单式细化考核指标,做到制度清晰、操作简便、程序透明。严格准入与注册制度,为每位在校生志愿者建立《志愿服务档案》,实时记录服务时间、内容等,实施动态管理。注重考核评价,综合医学生志愿者自身、学校、医院和社会评价,不断健全评价监督机制。2.强化培训。一是加强医德教育,利用主题班会等时间,大力倡导志愿服务精神,鼓励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二是加强社会实践能力培训,如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礼仪规范、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等,由老师进行专门的培训和指导。三是专业知识培训,如常见日常养生、疾病知识等卫生医疗常识。由服务基地和学校统筹安排,集中和个性化培训相结合,施行“导师”制带教,包括熟悉医院文化、诊疗环境、工作职责流程、科室楼层分布等,使之与基地志愿服务的要求相适应。3.激励机制。采用荣誉激励方式提升志愿者的自我认同感,激发志愿者的工作热情。一是由学校提供服务资金,在交通出行等方面给予适当补助,并提供有志愿者标志的服装和装备。二是把激励方式与学校德育培养人才的目标结合起来,对每年度在医院志愿服务过程中表现突出的医学生,根据服务时间、内容及反馈情况,综合评选出“优秀志愿者”,并进行表彰,以此提高医学生长期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
(三)精心打造,推进志愿服务品牌化。一是加强项目设计,不断丰富服务内涵。紧扣服务对象需求,结合专业特色,有针对性地开展主题活动,如依托眼视光技术专业创建的“e技之眼”小分队“下乡”走遍厦门岛外4区20余村,不仅定点为村民服务,更是以“温暖送到家”的理念,开创到残障、高龄老人家中做志愿服务的先例,累计为1500余名50岁以上老人检查视力并配发老花镜,为800余名留守儿童做视力筛查。同时,这支小分队还走进社区、中小学,为居民、中小学生进行视力筛查以及爱眼护眼宣传等。二是加强活动组织,不断提升服务成效。每学期期末、教师节等特定日子,依托医学美容技术专业和化妆品经营管理专业创建的“e技之美”志愿小分队利用课余时间,为学校教师做美容保养护肤服务,深受学校教师们的好评,同时也为学校各院系各类晚会提供化妆等服务支持。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健康管理专业也依托专业特色,创建“e技之康”志愿小分队,下社区下乡村为居民进行健康宣传与日常食品安全咨询,配合学校工会开展教职工“六一”儿童节烘焙活动,在食堂开展了“慧吃慧动,健康体重”的宣传活动等。辅导员和专业任课老师全程指导志愿服务活动,活动前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应急预案,活动中明确分工,统一服务标识,统一穿着志愿者服装,活动后及时总结经验,对涌现出的先进事迹,利用网络媒体进行宣传报道,树立志愿者良好形象,充分彰显志愿服务队伍的正能量,扩大社会影响力。
二、主要成效及经验
(一)学习有方——理论融于实践。医学生志愿者将平日在课堂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在志愿活动中加以实践,对知识有更深程度的理解,同时,亲身的操作和体验也让医学生充分认识到自身的知识盲区,进而加强学习,牢固理论基础,补齐知识短板。将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学习方式,极大激发了医学生的自主、自觉、自发的学习兴趣,将他们的专业水准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二)创新有法——内涵寄于活动。依据专业特色成立各支志愿小分队,举办各具特色、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志愿者活动,活动形式推陈出新。如“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志愿者下乡为村民筛查视力并免费配送老花镜,不仅定点为村民服务,更是以“温暖送到家”的理念,开创到残障、高龄老人家中做志愿服务的先例,受到了当地村民和村委会的好评,并获得福建省委宣传部、文明办、教育工委颁发的2016年福建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获2015、2017、2018年校级优秀实践队等称号。“健康养身进社区”活动中,志愿者多次到社区开展养生知识讲座和宣传,免费为居民检测血压和血糖,并为居民提供健康食谱,在社区中广受欢迎;“与残障儿童心连心”活动中,志愿者到幼儿园和福利院,与儿童游戏、舞蹈、烘焙,寓教于乐,与残障儿童建立深厚而信任的联结;在“感恩教师·回馈母校”活动中,志愿者精心调制脸膜、手膜和脚膜,并提供技法按摩,为辛劳的教师奉上贴心服务。志愿者们结合专业之长,不断创新活动方式,服务对象涉及幼、青、老各个层面,覆盖范围广,活动方式广被接受,活动成效逐渐呈现。
(三)奉献有道——价值寓于信念。“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与医学所倡导的“责任、奉献、协作、人道主义”的职业精神具有内在的契合之处。爱和责任是医学生志愿服务的重要价值取向,将价值内化为信念,既是践行关爱和帮助社会群众志愿精神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进行自主体验、自主学习、自主提升的自我教育过程,医学生志愿者人文精神涵养、人文意识增强、人文素养提升,获得了服务对象的一致好评,也获得了社会的嘉奖。
三、加强和改进的相关建议
(一)改进志愿服务团队模式,提升医学生志愿服务能力。在“学习型、创新性、奉献型”团队模式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志愿服务功能,树立一批典型的志愿者作为学生榜样,鼓励学生通过志愿服务活动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和实践水平,使志愿者团队模式更加成熟。
(二)拓展宣传媒介,在师生中大力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利用网络新媒体的优势和特点,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易班、专业QQ群等宣传阵地,大力开展宣传活动,扩大志愿服务活动的影响面,提升感召力,让更多的医学生参与到志愿服务中来,进而突显教育的立体化、全面化。
(三)创新活动形式,推进项目品牌建设。结合医学生志愿服务的特色,不断挖掘志愿服务的新亮点、新项目,多渠道多样化地调动学生参与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在活动开展形式和内容上注重创新,开拓进取,进一步提升活动的实效性和影响力,真正彰显医学生志愿服务团队的专业特质。
【参考文献】
[1]郑亮亮.高职学生志愿服务项目专业化的实践与思考[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4.
[2]张蕾,张立东.医务志愿服务探索与实践——以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志愿服务工作队为例[J].现代医院,2016,16(5).
[3]张科.高校青年志愿服务专业化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 2010.
【关键词】医学生;志愿服务;专业
随着医学高等院校志愿服务的日益发展和成熟,医学生在恤病、助残、救灾、助医等志愿服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因各方因素的影响,医学生在志愿服务方面所能突显的专业性较为薄弱,在服务内容上缺少创新,未能充分彰显医学生人文主义方面的价值,志愿服务效果并不理想。
近年来,厦门医学院不断探索医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新模式,依托学生的“双专业”,培育“三型”志愿服务新团队,在提高医学生专业技能和人文素养的基础上,使志愿服务精神实现进一步的传承与发展。
一、方法与途径
建立基于“双专业”特色的“三型”志愿服务队,关键是要结合医学院文化特点和学生所学专长,以开展精品化志愿服务为抓手,实现项目化、规范化和品牌化管理,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专业优势,在志愿服务中学以致用,真正搭起“零距离”志愿服务新平台。
(一)高度重视,实现志愿服务项目化。建立由院系党总支、团总支、志愿服务队组成的三级组织架构,与志愿服务基地形成紧密联结。结合志愿服务基地的需求与共建目标,系部选拔和组建“e技志愿服务队”,选派专门的辅导员教师担任志愿服务队负责人,对这支队伍进行日常管理、带队指导及监督管理等工作。
(二)优化管理,强化志愿服务规范化。1.制度保障。通過征求志愿服务基地意见,制定《“e技”志愿服务队管理办法》《“e技”志愿服务工作职责》《“e技”志愿服务考核办法》等细则,采用表单式细化考核指标,做到制度清晰、操作简便、程序透明。严格准入与注册制度,为每位在校生志愿者建立《志愿服务档案》,实时记录服务时间、内容等,实施动态管理。注重考核评价,综合医学生志愿者自身、学校、医院和社会评价,不断健全评价监督机制。2.强化培训。一是加强医德教育,利用主题班会等时间,大力倡导志愿服务精神,鼓励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二是加强社会实践能力培训,如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礼仪规范、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等,由老师进行专门的培训和指导。三是专业知识培训,如常见日常养生、疾病知识等卫生医疗常识。由服务基地和学校统筹安排,集中和个性化培训相结合,施行“导师”制带教,包括熟悉医院文化、诊疗环境、工作职责流程、科室楼层分布等,使之与基地志愿服务的要求相适应。3.激励机制。采用荣誉激励方式提升志愿者的自我认同感,激发志愿者的工作热情。一是由学校提供服务资金,在交通出行等方面给予适当补助,并提供有志愿者标志的服装和装备。二是把激励方式与学校德育培养人才的目标结合起来,对每年度在医院志愿服务过程中表现突出的医学生,根据服务时间、内容及反馈情况,综合评选出“优秀志愿者”,并进行表彰,以此提高医学生长期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
(三)精心打造,推进志愿服务品牌化。一是加强项目设计,不断丰富服务内涵。紧扣服务对象需求,结合专业特色,有针对性地开展主题活动,如依托眼视光技术专业创建的“e技之眼”小分队“下乡”走遍厦门岛外4区20余村,不仅定点为村民服务,更是以“温暖送到家”的理念,开创到残障、高龄老人家中做志愿服务的先例,累计为1500余名50岁以上老人检查视力并配发老花镜,为800余名留守儿童做视力筛查。同时,这支小分队还走进社区、中小学,为居民、中小学生进行视力筛查以及爱眼护眼宣传等。二是加强活动组织,不断提升服务成效。每学期期末、教师节等特定日子,依托医学美容技术专业和化妆品经营管理专业创建的“e技之美”志愿小分队利用课余时间,为学校教师做美容保养护肤服务,深受学校教师们的好评,同时也为学校各院系各类晚会提供化妆等服务支持。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健康管理专业也依托专业特色,创建“e技之康”志愿小分队,下社区下乡村为居民进行健康宣传与日常食品安全咨询,配合学校工会开展教职工“六一”儿童节烘焙活动,在食堂开展了“慧吃慧动,健康体重”的宣传活动等。辅导员和专业任课老师全程指导志愿服务活动,活动前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应急预案,活动中明确分工,统一服务标识,统一穿着志愿者服装,活动后及时总结经验,对涌现出的先进事迹,利用网络媒体进行宣传报道,树立志愿者良好形象,充分彰显志愿服务队伍的正能量,扩大社会影响力。
二、主要成效及经验
(一)学习有方——理论融于实践。医学生志愿者将平日在课堂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在志愿活动中加以实践,对知识有更深程度的理解,同时,亲身的操作和体验也让医学生充分认识到自身的知识盲区,进而加强学习,牢固理论基础,补齐知识短板。将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学习方式,极大激发了医学生的自主、自觉、自发的学习兴趣,将他们的专业水准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二)创新有法——内涵寄于活动。依据专业特色成立各支志愿小分队,举办各具特色、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志愿者活动,活动形式推陈出新。如“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志愿者下乡为村民筛查视力并免费配送老花镜,不仅定点为村民服务,更是以“温暖送到家”的理念,开创到残障、高龄老人家中做志愿服务的先例,受到了当地村民和村委会的好评,并获得福建省委宣传部、文明办、教育工委颁发的2016年福建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获2015、2017、2018年校级优秀实践队等称号。“健康养身进社区”活动中,志愿者多次到社区开展养生知识讲座和宣传,免费为居民检测血压和血糖,并为居民提供健康食谱,在社区中广受欢迎;“与残障儿童心连心”活动中,志愿者到幼儿园和福利院,与儿童游戏、舞蹈、烘焙,寓教于乐,与残障儿童建立深厚而信任的联结;在“感恩教师·回馈母校”活动中,志愿者精心调制脸膜、手膜和脚膜,并提供技法按摩,为辛劳的教师奉上贴心服务。志愿者们结合专业之长,不断创新活动方式,服务对象涉及幼、青、老各个层面,覆盖范围广,活动方式广被接受,活动成效逐渐呈现。
(三)奉献有道——价值寓于信念。“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与医学所倡导的“责任、奉献、协作、人道主义”的职业精神具有内在的契合之处。爱和责任是医学生志愿服务的重要价值取向,将价值内化为信念,既是践行关爱和帮助社会群众志愿精神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进行自主体验、自主学习、自主提升的自我教育过程,医学生志愿者人文精神涵养、人文意识增强、人文素养提升,获得了服务对象的一致好评,也获得了社会的嘉奖。
三、加强和改进的相关建议
(一)改进志愿服务团队模式,提升医学生志愿服务能力。在“学习型、创新性、奉献型”团队模式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志愿服务功能,树立一批典型的志愿者作为学生榜样,鼓励学生通过志愿服务活动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和实践水平,使志愿者团队模式更加成熟。
(二)拓展宣传媒介,在师生中大力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利用网络新媒体的优势和特点,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易班、专业QQ群等宣传阵地,大力开展宣传活动,扩大志愿服务活动的影响面,提升感召力,让更多的医学生参与到志愿服务中来,进而突显教育的立体化、全面化。
(三)创新活动形式,推进项目品牌建设。结合医学生志愿服务的特色,不断挖掘志愿服务的新亮点、新项目,多渠道多样化地调动学生参与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在活动开展形式和内容上注重创新,开拓进取,进一步提升活动的实效性和影响力,真正彰显医学生志愿服务团队的专业特质。
【参考文献】
[1]郑亮亮.高职学生志愿服务项目专业化的实践与思考[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4.
[2]张蕾,张立东.医务志愿服务探索与实践——以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志愿服务工作队为例[J].现代医院,2016,16(5).
[3]张科.高校青年志愿服务专业化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