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有“图”径 “表”中显思维

来源 :湖北教育·科学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uug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科学实验教学中,数据可以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发现,是科学学习过程中最具有说服力的证据,对于科学教学而言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教师要组织学生基于数据展开有效研讨,鼓励学生挖掘数据的规律和特点,掌握数据的处理方法,形成有效的科学结论。
  数据呈现的常见问题
  1.以个别组的数据代替全班
  在实验课堂上,常常能够看到教师因为时间有限不能呈现全班的数据,而是用少数几组的数据替代全班的数据。例如,在研究“动滑轮的特性”内容时,全班一共分为8组,之后选择了4组的数据进行汇报(见表1)。
  教师利用这四组学生的数据引导全班进行分析,很顺利地得到了动滑轮能够省力的结论,其他组也对实验的结论表示了肯定。
  课后,教师在整理全班小组的数据记录中,发现了两组特别的实验记录(见表2),由于没有进行数据的呈现对比,失去了挖掘数据背后“故事”的机会。长此以往形成分析个别数据的习惯后,可能会造成两方面的问题:
  首先,学生不再重视的自己小组的数据,因为教师常常只选择几组的数据进行分析,把得到的结论则作为全班共识的科学结论。
  其次,容易导致学生数据意识的淡漠,因为少量的数据就能够得到科学结论,学生渐渐地也就对采集大量数据失去了兴趣。
  2.机械地呈现全班数据
  教学中,有不少教师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注意到了基于全班大数据呈现和分析的重要性,于是将全班的数据汇总在一张数据表格中,供学生分析和寻找规律。
  在观摩“摆的摆长与摆动快慢关系”的实验课中,有教师记录下学生汇总的数据表(见表3)。
  显然地,如此机械地呈现全班的实验数据,看似体现了对数据的重视,但是这么多小组的数据罗列在一起,对于数据处理能力欠缺的小学生而言就显得力不从心了。整堂课上,花费在数据的整理和分析的时间太多,导致整堂课研讨的效率低下。
  3.小组依次汇报
  在实验教学中,也有教师意识到全班数据对科学探究的重要性,但是呈现数据时却采取一组一组汇报的形式。这样呈现数据的形式效率十分低下,仅仅是数据呈现这一环节就会耗费大量的时间。由于呈现的数据非常分散,学生不容易发现数据间的联系,增加了数据分析的难度。
  巧用图表整理提升效率
  1.列表排序
  在實验探究中,常常遇到一类数据有很明显的变化规律,学生往往一眼就能够看出数据表层的变化规律,但不容易注意到数据与数据之间的联系和变化。这时候可以使用列表排序的方法整理数据,有助于学生观察数据,从数据中发现更多的规律。
  如《测量水的温度》一课,要求学生记录自来水、温水、热水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见表4)。学生在记录完成表格以后,很容易发现水温是呈现下降趋势的,但三年级的学生只能看到数据的表面,却无法发现数据与数据之间的关系。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列表引导学生对数据进行排列整理(见表5)。学生能够清楚地发现,在相同的时间内,热水降温的速度大于温水,而温水降温的速度大于自来水,在讨论中能更进一步认识到温度越高的水降温越快。
  2.统计图示
  学生在实验中常常会得到一些“特殊”数据,这些数据是学生进一步展开研讨的良好素材,但是很多时候,他们无法从“特殊”数据中抽象出数据变化的规律。三年级《磁铁的两极》一课中,学生通过实验,获得了磁铁上5个不同位置的磁性强弱的数据(见表6),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点都集中在了C点上,偏离了教师原有的预设,因为数据太“特殊”了。最后,教师只能迫于时间的压力,直接提出问题:磁铁是不是都是两端的磁性强,中间的磁性弱呢?
  如果用折线图把表6的数据呈现出来,学生不仅能够发现C点数据的特殊性,而且能很明显地认识到,所有小组的数据都有相同的“形状”,因而也比较容易认识到磁铁两端和中间磁性的强弱不同。
  3.呈现“大数据”
  在实验课中,常需要呈现、汇总大量实验数据,而数据类型单一、分布散乱、数量众多的特点,不免让学生眼花缭乱。如果夹杂了大量的无效数据或错误数据,更是会对数据的分析产生干扰。此时,尝试利用数据呈现图分析“大数据”,在教学实践中能取得不错的效果。以表3数据为例,可用呈现“大数据”的方式汇总学生多组的数据(如右图)。
  呈现多组的“大数据”后,数据由原来的松散变得更加集中,相同摆长的摆动次数,在一个固定值附近的趋势非常明显。这样的呈现方式,让数据的变化一目了然,学生也能很自然地得出“摆长越长,摆动越慢”的结论。第三组发现数据明显偏离后回忆,是因为没有很好配合,等单摆摆动后才开始计时,属上于操作失误。
其他文献
【摘要】高校学生档案的发展一直裹足不前,尤其是档案利用价值的挖掘明显不足。鉴于此,笔者拟从现实意义、必然性与必要性三个角度阐述学生档案数据库建设的意义,并就学生档案数据库建设的原则、方法与策略进行探讨,以期最大限度发挥高校学生档案的利用价值,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和高校良好育人环境的形成发挥作用。  【关键词】大数据;高校学生档案;档案数据库;利用价值  档案工作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提供档案利用,实现档案
科普场馆是学校科学教育的有机补充,也是科学教育课外实践的重要基地。当下,随着我国教育发展日新月异,科学教育也迎来了新的面貌,单一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已经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如何利用好科普场馆,加强科普场馆资源与学校科学课堂教学相结合,培养小学生的探究能力、动手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充分发挥科普场馆的教育优势是当今科学教育的重要课题。本文以上海自然博物馆为例,结合小学科学教学现状,提出了基于科普场馆资源
【摘要】随着计算机网络的不断发展,全球信息化已成为人类发展的大趋势,同时也给政府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的工作方式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本文针对高校网络安全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较长时间的实践,逐步形成了我校在重要时期的网络安全管理工作方法。  【关键词】网络安全;防护策略;监测预警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不断发展,全球信息化已成为人类发展的大趋势,同时也给政府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的工作方式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
科学大概念是指在具体科学概念的基础上形成的对科学事实和科学事业更为宏观而概括性的认识和观念。科学大概念具有四个特征:(1)是在科学学科中各自具有统领性的明显重要的概念,或是在具体学科知识中起到组织作用的关键概念;(2)帮助理解和研究更复杂的概念和解决问题的关键知识;(3)与学生的兴趣和生活经验相关,或与需要科学和技术知识的社会或个人问题相关;(4)通过增加深度和复杂性,能在多个年级中进行持续的教和
专家: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执委、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教授郝京华  观点: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科学精神,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  理性思维,主要是崇尚真知,能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科学原理和方法;尊重事实和证据,有实证意思和严谨的求知态度;逻辑清晰,能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认识事
《看月亮》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白天和黑夜》单元的第四课,本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有三个部分:一是调动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引导思考“我们看到的月亮有哪些不同”,聚焦问题;二是引导学生自行设计观察月相变化的活动方案,在小组讨论中不断修正并完善观察记录单;三是介绍一些历史上科学家坚持中长期观察实验的案例,让学生在科学史的学习中形成科学探究精神,坚持做好观察月亮的活动。  五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
人有两个宝,双手和大脑。双手会做工,大脑会思考。动手又动脑,才能有创造!  陶行知先生早就通俗易懂地給我们阐述了“手”和“脑”的辩证关系,理清了“做”与“思”的逻辑序列。确切地说,小学生的学习心理趋向应是始于“做”,萌生“思”,达成“做”。  《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一课教学,最大的的难点就是怎样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亲身体验到玻璃的形变,真实地观察并感受到玻璃的弹性。  难点即为机遇,科学教育的本质就
小学科学中,“地球与宇宙”内容的研究对象是地球与宇宙中有关的现象、事物和规律,具有时间和空间的复杂性,这一内容是小学科学教学的难点之一。在学生的初始想法和科学概念之间,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地观察、长周期观测、建构模型、模拟实验等探究活动,帮助他们对自然事物进行综合分析,形成相关概念。实际教学中,笔者利用记录单在学生原有经验和实际探究活动之间搭建“脚手架”,有效地提高了探究活动的效率。  实地
STEAM教育以一种独立新型的姿态出现在我国中小学中,它承载着点燃学生创新思维和培养未来创新型人才的责任。为实现这一目标,进行STEAM项目开发并开展STEAM活动,已成为一线科学教师及科技工作者特别关注的问题。笔者从教学目标、基本架构、建议课时、教学准备、实施流程和教学评价六个方面,设计与“投掷器”有关的STEAM项目化活动,希望能为教师开发STEAM项目活动提供一定的参考。  搭建项目的基本架
近期,笔者对江苏省小学科学特级教师沈宁执教的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4课《测量力的大小》的第一部分“认识弹簧测力计”的教学视频进行了认真观摩,受益匪浅,特撷取三则教学片段进行赏析。  片段一:引导学生估重  师:同学们一定跟爸爸妈妈逛过菜市或超市吧?  生:是。  师:拎过东西吧?  生:拎过。  师:能不能区分出哪一个物体重,哪一个物体轻呢?  生:能。  师:那我要考考你们的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