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信息技术是一门新课程,它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而,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笔者积极探究教学新策略、新模式,激发学生兴趣,挖掘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素质。同时,不断进行教学反思,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素质,而且也提高了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兴趣 反思 教学形式 和谐氛围 调整
现代教育学告诉我们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是教学目标即学生发展的需要与学生现有发展水平的矛盾。因此,教育必须要进行信息技术教学,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作为信息技术课,教学内容要具备生活实践性,让学生不仅能感觉到生活就在身边,而且感觉到学习掌握信息技术的重要性。笔者在教学中有以下几点反思:
一、活用教学形式,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来自于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兴趣越大,则学习的动力越大,学习的效果就越好。学生对计算机早已有着浓厚的兴趣与神秘感,渴望更深层次的了解它,掌握它的使用方法,幻想自己有一天能随心所欲地操作计算机,在计算机上作动画,上网聊天等等。信息技术课正好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今他们已梦想成真,终于能够直接动手操作计算机了,较多的实践机会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动手操作空间,这大大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好动心理。但是,如果课堂采用“教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学生很容易在新鲜感和兴趣感过去之后产生枯燥的消极思想。而是“教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的方法。用这种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首先,我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主动探究、积极进取、自主学习的良好氛围,这是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的基础。有了良好的氛围,原本单调的学习过程变成了一个充满乐趣、充满想象、不断创新的过程,一个科学、有计划的动手实践过程。
其次,设计的任务具有很大的想象空间,学生们敢于独立思考,敢于大胆想象,并通过实践探索实现了自己的想法,这为学生的创造性提供了展示的舞台。
例如:简要教学过程如下:1全班学生自愿组成学习小组,每4-5人教师引入话题——制作“我们的班集体”。在教学《在powerpoint中插入图片文件》时,刚开始我的教学设计只是让学生跟着课本上的例题做,一插入剪贴画,二插入自选图形,例题完成后再做课本后的习题。一节课下来,觉得教学效果不好,虽然学生一直在动手实践,但是他们只是照着课本上的操作步骤一步步完成练习,学生的积极性无法激起,创新精神根本无从体现,顶多也就是一次计算机操作技能而已。
课后我对教学进行了反思。为什么不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索呢?这样不是更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了吗?于是我重新规划了此节课,设计了“我们的班集体”这一主题。把这李课教学目标由二维(知识)转变成立体三维:知识、能力、情感。
具体如下:
(一)、知识目标:掌握在powerpoint中插入剪贴画的基础上学会插入外部图片文件;
(二)、能力目标:逐步提高审美能力:逐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互相学习、互相启发的合作精神;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进行创造。
1、学生在已经掌握如何插入文字和剪贴画的基础上,自主探究如何插入外部图片文件,围绕“我们的班集体”这一主题,制作演示文稿作品。在自主探究后,教师可借机进行“插入图片文件”技能的小结。完成作品后,进行成果展示,可解说作品的构图、意境等,甚至演绎。其它小组学生可进行评价。
2、碰到问题,鼓励学生自行解决,或小组内小组间共同协作解决。
3、鼓励学生创造与众不同的作品来表现这一主题。
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原本拘谨的学习环境变得宽松了,民主了,师生间有着融洽的沟通、启发、交流、互动、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二、创设和谐氛围,保持学习情趣
信息技术教学的实践让我懂得,坚持鼓励和诱导相结合,排除学生学习中各种心理障碍,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是保持他们学习情趣的有效手段。
每班学生都在五十人左右,绝大部分同学上机操作时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光教师一人的力量,难以面面惧到。于是,在分组的基础上,我让几位先掌握的同学学当“小老师”,把他们分到各组去,这样即可以减轻教师逐个辅导学生的压力,也使“小老师”们得到锻炼,使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时还克服了部分学生因怕问老师问题而举步不前的现象,从而使所有的学生各得其所。在这种分组情况下,教师并没有失去作用,我们正好可以集中精力去辅导个别的计算机“特困生”,使他们以最快的速度提高计算机操作水平。同时,在同学互相辅导学习中增时了感情,了解到合作的重要性,创造出合作学习的和谐氛围。另外,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成为主角。这样,他们就会主动地去发现学习从而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这就要求在一节课中,让学生充分体验到自由,赋予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力,选择方法是自由的。创建多向的交流环境,学生可以问教师,也可以互讨论,还可以查资料来解决。我们可以明确地告诉学生:教室是你们的,电脑是你们的,老师只是你们的学习伙伴,能学到多少知识,全看你自己的了。同时,经常利用学科中丰富的内容,为学生展示一些新知悬念,让学生课课从电脑上有新发现、有新收获,保持学生感受到电脑中所蕴含的知识、技巧真多,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探索欲,保持学生对信息技术持新鲜感和兴趣感。
三、善于发现问题,勤于调整反思
教师的自我反思是“教学创新”的动力。教师需要聚焦课堂,反思自身的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学监控具体表现为教师自我检查、自我校正、自我强化,而这一过程具体又通过了“问题——尝试——反思——新问题——调整——反思”得以展开和实现的,贯穿始终的是教师的“反思”。所以,我认为教师教学监控的核心是“反思性思维”,老师的监控能力体现在课堂教学中的“反思性教学”的有效运用中。
1、善于发现问题,不断尝试改进
善于发现问题,是实现“反思教学”的首要任务。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自己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生的参与和反应等方面随时保持有意识的反思,发现问题。然后,根据发现的问题寻求问题出现的原因,并据此有针对性地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活动,尝试使用新教学方法或补救措施,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2、潜心研究,勤于调整反思
课堂教学中的“反思性教学”有效运用,还要求教师勤于调整反思,即观察、反思新的教学方法或补助措施的实际效果。可以说,调整反思是尝试改进的延续。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首先要研究原有的问题是否已经较好解决,如果已解决,教师则应针对尝试改进的成功方法,主动寻求进一步强化的方式和手段,以巩固自己已经形成的好的教学行为,防止原有问题再次出现。如发现又出现新问题,谨慎地追问新问题的实质,针对新问题再次尝试另外的教学方法或其它的改进措施。不断强化学生的认识,让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巧劲理性认识,只有勤于调整反思。
总之,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崭新的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显得年轻和稚嫩,在实践中不可避免地会面临很多的问题,但也不容置疑信息技术在整个社会中的地位,以及所带来的经济、社会变化。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不断学习,善于引导积极反思,使其更好的为社会生活服务。
【关键词】兴趣 反思 教学形式 和谐氛围 调整
现代教育学告诉我们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是教学目标即学生发展的需要与学生现有发展水平的矛盾。因此,教育必须要进行信息技术教学,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作为信息技术课,教学内容要具备生活实践性,让学生不仅能感觉到生活就在身边,而且感觉到学习掌握信息技术的重要性。笔者在教学中有以下几点反思:
一、活用教学形式,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来自于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兴趣越大,则学习的动力越大,学习的效果就越好。学生对计算机早已有着浓厚的兴趣与神秘感,渴望更深层次的了解它,掌握它的使用方法,幻想自己有一天能随心所欲地操作计算机,在计算机上作动画,上网聊天等等。信息技术课正好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今他们已梦想成真,终于能够直接动手操作计算机了,较多的实践机会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动手操作空间,这大大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好动心理。但是,如果课堂采用“教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学生很容易在新鲜感和兴趣感过去之后产生枯燥的消极思想。而是“教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的方法。用这种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首先,我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主动探究、积极进取、自主学习的良好氛围,这是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的基础。有了良好的氛围,原本单调的学习过程变成了一个充满乐趣、充满想象、不断创新的过程,一个科学、有计划的动手实践过程。
其次,设计的任务具有很大的想象空间,学生们敢于独立思考,敢于大胆想象,并通过实践探索实现了自己的想法,这为学生的创造性提供了展示的舞台。
例如:简要教学过程如下:1全班学生自愿组成学习小组,每4-5人教师引入话题——制作“我们的班集体”。在教学《在powerpoint中插入图片文件》时,刚开始我的教学设计只是让学生跟着课本上的例题做,一插入剪贴画,二插入自选图形,例题完成后再做课本后的习题。一节课下来,觉得教学效果不好,虽然学生一直在动手实践,但是他们只是照着课本上的操作步骤一步步完成练习,学生的积极性无法激起,创新精神根本无从体现,顶多也就是一次计算机操作技能而已。
课后我对教学进行了反思。为什么不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索呢?这样不是更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了吗?于是我重新规划了此节课,设计了“我们的班集体”这一主题。把这李课教学目标由二维(知识)转变成立体三维:知识、能力、情感。
具体如下:
(一)、知识目标:掌握在powerpoint中插入剪贴画的基础上学会插入外部图片文件;
(二)、能力目标:逐步提高审美能力:逐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互相学习、互相启发的合作精神;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进行创造。
1、学生在已经掌握如何插入文字和剪贴画的基础上,自主探究如何插入外部图片文件,围绕“我们的班集体”这一主题,制作演示文稿作品。在自主探究后,教师可借机进行“插入图片文件”技能的小结。完成作品后,进行成果展示,可解说作品的构图、意境等,甚至演绎。其它小组学生可进行评价。
2、碰到问题,鼓励学生自行解决,或小组内小组间共同协作解决。
3、鼓励学生创造与众不同的作品来表现这一主题。
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原本拘谨的学习环境变得宽松了,民主了,师生间有着融洽的沟通、启发、交流、互动、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二、创设和谐氛围,保持学习情趣
信息技术教学的实践让我懂得,坚持鼓励和诱导相结合,排除学生学习中各种心理障碍,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是保持他们学习情趣的有效手段。
每班学生都在五十人左右,绝大部分同学上机操作时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光教师一人的力量,难以面面惧到。于是,在分组的基础上,我让几位先掌握的同学学当“小老师”,把他们分到各组去,这样即可以减轻教师逐个辅导学生的压力,也使“小老师”们得到锻炼,使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时还克服了部分学生因怕问老师问题而举步不前的现象,从而使所有的学生各得其所。在这种分组情况下,教师并没有失去作用,我们正好可以集中精力去辅导个别的计算机“特困生”,使他们以最快的速度提高计算机操作水平。同时,在同学互相辅导学习中增时了感情,了解到合作的重要性,创造出合作学习的和谐氛围。另外,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成为主角。这样,他们就会主动地去发现学习从而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这就要求在一节课中,让学生充分体验到自由,赋予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力,选择方法是自由的。创建多向的交流环境,学生可以问教师,也可以互讨论,还可以查资料来解决。我们可以明确地告诉学生:教室是你们的,电脑是你们的,老师只是你们的学习伙伴,能学到多少知识,全看你自己的了。同时,经常利用学科中丰富的内容,为学生展示一些新知悬念,让学生课课从电脑上有新发现、有新收获,保持学生感受到电脑中所蕴含的知识、技巧真多,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探索欲,保持学生对信息技术持新鲜感和兴趣感。
三、善于发现问题,勤于调整反思
教师的自我反思是“教学创新”的动力。教师需要聚焦课堂,反思自身的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学监控具体表现为教师自我检查、自我校正、自我强化,而这一过程具体又通过了“问题——尝试——反思——新问题——调整——反思”得以展开和实现的,贯穿始终的是教师的“反思”。所以,我认为教师教学监控的核心是“反思性思维”,老师的监控能力体现在课堂教学中的“反思性教学”的有效运用中。
1、善于发现问题,不断尝试改进
善于发现问题,是实现“反思教学”的首要任务。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自己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生的参与和反应等方面随时保持有意识的反思,发现问题。然后,根据发现的问题寻求问题出现的原因,并据此有针对性地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活动,尝试使用新教学方法或补救措施,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2、潜心研究,勤于调整反思
课堂教学中的“反思性教学”有效运用,还要求教师勤于调整反思,即观察、反思新的教学方法或补助措施的实际效果。可以说,调整反思是尝试改进的延续。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首先要研究原有的问题是否已经较好解决,如果已解决,教师则应针对尝试改进的成功方法,主动寻求进一步强化的方式和手段,以巩固自己已经形成的好的教学行为,防止原有问题再次出现。如发现又出现新问题,谨慎地追问新问题的实质,针对新问题再次尝试另外的教学方法或其它的改进措施。不断强化学生的认识,让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巧劲理性认识,只有勤于调整反思。
总之,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崭新的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显得年轻和稚嫩,在实践中不可避免地会面临很多的问题,但也不容置疑信息技术在整个社会中的地位,以及所带来的经济、社会变化。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不断学习,善于引导积极反思,使其更好的为社会生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