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资源 育一方人

来源 :教育界·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qcqt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们的品德教学中,要实现学生了解社会、深入思考、动手实践,坚持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就必须要有课程资源的支持。品德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课程改革顺利推进的基本保障,是增强课程的实效性、实现课程整体优化的有效途径。随着品德新课程的实施,广大教师已经对品德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了新的认识,然而观点不尽相同,为此,就本土资源的开发利用,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本土资源在品德教学中的作用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思想性、开放性和社会性。如何有效整合各学科知识,结合实际,合理开发和利用本土资源,在教学活动中创设生动丰富的活动情境,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在实践、体验中有所感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一)本土资源贴近生活,容易激发兴趣
  本土资源是指学生所在地域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所涉及的内容是和学生生长和生活着的地区密切相关的。本土资源,大多具体、直观且易于观察,而且是学生最为熟悉的社会环境,这样很容易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欲望,从而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和主动性。
  (二)本土资源贴近实际,容易激发情感
  一方面,本土资源,具有 “近、熟、亲”的特点,通过对家乡的历史、地理、文化等知识的深入了解,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爱家乡的观念,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观念。另一方面,学生在成长中,在亲身经历中,有不同的乡土情结,这是活生生的资源,最容易激发亲情、乡情、友情、师生情、爱国情。
  (三)本土资源贴近实践,简节易行
  在品德的学习过程中,结合教材内容组织学生就地考察、社会调查和参观访问,简便易行。
  二、开发和利用本土资源开展品德教学的尝试
  (一)利用本土资源,导入新课
  “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的导入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质量,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效果。利用学生较为熟悉的本土资源导入新课,能使课堂教学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上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走进美丽的家乡中《用心体会家乡》时,可以这样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首先播放事先选取以“千年珠玑,岭南根源”为主题的纪录片《千年珠玑》相关的素材,片中浓缩展示了珠玑巷历代子孙后裔情系桑梓、热爱祖国、建设家乡,同心同德地为了民族的强盛和壮大不懈努力的历程。“参天大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通过这种直观生动的本土资源导入,拉近了教材与生活之间的距离,引起学生深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二)利用本土资源,激发情感
  学生的学习热情、探究兴趣、对知识的感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都有赖于情感的支撑。学生一般是相对固定地生活在某一地域内,对于自己生长的环境自然有一种亲情。因此,充分利用学生对家乡的情感,在教学中适时加入本土资源,能拨动学生的情感,点燃学生的激情之火。如《乡风乡俗》是北师大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的课程。教材中展现的乡风乡俗相对广州市区的孩子来说有些距离,这就需要活用教材。广州历史悠久,形成了独特的风俗人情,越秀区发展中心李晓程老师借助教材中的提示“了解具有家乡特色的习俗”这一教学的重点提示,与具有浓郁广州本土特色的煲汤文化这一风俗习惯相结合,形成密切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内容——靓汤飘香。闻香寻汤——开煲品汤——爱心颂汤——借汤传情,孩子们在活动中感悟到,汤不仅以其“甜”“润”的口感及兼有药膳的功效,而且品到了一种家乡的温馨感和归属感。在品德教学中,合理开发和利用本土资源,在师生共同挖掘资源的过程中,引导孩子们去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对孩子们在生活中实践、在生活中体验,是非常有意义的。
  (三)利用本土资源,由情入理
  北大著名的钱理群教授在编著地方教材时提出一个口号“认识你脚下的土地”,其实就是寻找我们的根,我们民族国家的根。因此,爱家乡是爱祖国的起点,爱祖国的情感是从爱家乡的情感中萌发并得以升华。在教学中运用本土资源,能使学生认识自己的先辈对家乡、对祖国的贡献,能了解到家乡人民辛勤劳动和英勇斗争的业绩,进一步体会到家乡的可爱和祖国的伟大。如在上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向人民英雄致敬》,我们组织学生参观广州纪念地,对学生进行教育,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他们感到英雄人物可亲、可信、可敬。我们在教学中有目的地注入本土资源,能增强对学生的教育效果,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努力学习的积极性。
  三、对开发和利用本土资源的思考
  (一)关注本土资源的搜集与整理
  教师自己要对所处的环境,所在市、区情况有详细了解,熟知本土的情况。我们岭南地灵人杰,自然景观旖旎秀美,人文景观灿烂辉煌,文化传统深厚悠久,广府文化从属于岭南文化,它博大精深的工艺、饮食、建筑、戏曲、美术、民俗等特色元素可以作为丰富的资源以供我们在教学中使用。
  (二)利用本土资源,拓展教材
  教材是一种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地方资源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国家课程的必要补充。它与国家课程、校本课程有机结合,对实现课程模式的多样化和课程结构的优化起着重要作用,也是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促进地方课程建设,提高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整合本土资源,在教学中适当运用就能更清楚地说明教材,拓展教材,延伸教材。
  (三)依托本地的资源优势
  1.与自然资源相结合。广州自然资源非常丰富,云山叠翠、越秀新晖、珠水夜韵等,这为我们进行“热爱大自然的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因此,我们可以结合当地这一资源组织开展以“走进大自然”为主题的系列实践活动。比如说在“金色的秋天”“ 春天在哪里”“ 春天的种植” “和小树一起长大”等课时,让学生走进多彩的自然世界,山石溪畔,感受真实的生活场景。
  2.与历史文化资源的结合。广州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历代建筑、遗迹旧址、铁血轩辕、考古古墓每个都有属于它自己的动人传说和独特风韵。在学习“我的家乡人”“这是我们共同生活的地方”“我来做个小导游”“我的家乡在哪里”等这一类的教学中,引领学生走进自己家乡,了解家乡的历史,从而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四)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
  皮亚杰的知识建构理论指出,只有让学生置身于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世界之中,学生才能够体验到如海德格尔所描绘的“诗意人生”,它存在于生活之中。
  社区资源是丰富的课程资源。铁四小学原属铁路企业学校,90%的学生来自铁路机务段职工的子女,每天都可以听到火车的汽笛声,火车把广州的文化、广州人的情感,送往全国各地,留下许许多多动人的故事。多年来,我校一直坚持与火车站派出所、火车站团委、机务段居委等共建单位,联手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如:老师们带领学生走进社区、机务段,开展了许多有关“铁路特色文化”访谈、与广州和铁路的历史文化、产业文化、服务文化以及吃的文化亲密接触,结合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中最后一个单元的这个主题,选取了《家乡人的智慧》这篇教材,开展教育实践活动,效果好,也激发了学生对铁路、家乡的热爱之情。
  当然,关于本土资源在小学品德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需要深入研究和总结经验,如:设立资源库,达成资源共享;如何建立一定的评价和管理方式,加强课程资源利用的适应性和有效性……“一方资源育一方人”,本土资源是学生最为亲近的生活资源,这些积淀而成的资源散发着浓郁的人文气息,对孩子们的成长作用重大。随着课程资源的不断开发, 我想我们的课堂结构会优化得会越来越合理,课程资源开发的前景将无限美好。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推行,独生子女的数量越来越多。目前的中小学阶段,绝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由于这些独生子女养尊处优,所以对于他们的教育存在着一定的难度。本文将基于这一现状,以人教版小学语文为例,从小学语文教学角度来分析对独生子女的德育渗透。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独生子女 教育 德育  引言  我们班上95%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受到家长的万般宠爱,养成了自私、任性、以自我为
期刊
【摘 要】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对提问进行艺术设计,巧妙使用,恰到好处,才能产生积极作用,达到良好的效果。因此,在数学教学中重视课堂提问,掌握课堂提问的技巧,自然而然地成为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提问 小学数学 有效性  课堂提问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常用的一种相互交流的教学技能。它是启发学生思维的方法和手段。因而它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课堂教学的效益。教师要站在学生思维角度,设计开放、
期刊
笔者作为江西省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课题——《“四课模式”——“十点、二法、三火花” 的探索研究与实践》的核心成员,在“四课”中大胆实践“四课模式”——“十点、二法、三火花”获益良多!本文谈谈自己在物理教学中应用“十点、二法、三火花”模式的体会与感悟。  一、“四课模式”——“十点、二法、三火花”核心内容提要  1. “四课”:即备课、上课、听课、评课;  2. “四课模式”——“十点、二法、三火花”
期刊
设计思路:诗歌阅读的教学理应因诗人而异,对一些光耀千古的大诗人,如杜甫,要多方面分析解读,以深刻感悟。必修三的《杜甫诗三首》选择了老杜滞留夔州时期的三首诗歌,在诗歌风貌上有其共同特点,有助于清楚了解杜甫的经历、心态及诗歌风格。夔州诗作为杜甫创作的第二个高潮,清晰地展现了诗人以羁人穷老的身份对世态人情的体察,折射了诗圣悲天悯人的情怀。其中,《登高》更是被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胡应麟《诗薮》中还引用
期刊
对抽象数学概念的内涵、实质理解不透彻,是学生后续数学学习的瓶颈。要突破这个瓶颈,就要让学生“真正”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实质。而“体验”是学生真正理解概念内涵、实质的重要途径之一。下面就《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一课中的体验谈谈看法。  【设计描述】  一、复习引入:唤醒已有知识  1.游戏引入:我来比画你来猜。①猜长度单位。②猜面积单位。  2.了解起点:关于长方形、正方形你已经知道了什么?  说明:本
期刊
【摘 要】生活适应课是培智学校的一门重要课程。本文从“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出发,分别从“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从学生的认知基础出发”三个方面谈谈如何用心架起一座通往社会生活的桥,希望对大家有所助益。  【关键词】以生为本 学生实际 主体地位 认知基础  当前,很多学校对智障生的教育教学方向从原来的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向了关注他们的生活适应能力训练和知识传授并重。前些年,国家教育
期刊
【摘 要】2004年秋季学期,湖北省全面推进基础教育改革,十年间全省各地基础教育新课程稳步推进,并已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绩。新课程改革从根本上解决了学校、教师、学生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场革命。课堂教学在新课程理念下必须重建,要反思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探究新课程理念下的价值,积极寻找课堂教学改革的策略。  【关键词】新课程 教学改革 反思  当前,新课程改革在全省各地如火如荼地推进,
期刊
虽然高考是风向标,但命题依据依然是教材。学生在进行文言文的学习中,应还是以教材选录的课文为学习重点,掌握课文里实词、虚词的用法,学会分析特殊句式的结构,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并掌握他的写作手法与文化底蕴。只有这样,才能在考场中得心应手,以不变应万变。  一、 教材文言文作品数量分析  关于高中语文教材中文言文课文的数量,有段时间争论比较大,对于教材中文言文所占比例,赞成与反对的声音一直都存在着。持反对
期刊
“减负”如果缺乏结合学生与学科特征的具体措施仅凭刚性的制度恐怕事倍功半。就我们的小学语文学科作业的角度来说,几次“减负”几次压缩,剩下的作业量已是“底线”,属于教育主管部门要求的“法定”作业了,所以,单纯从控制数量的角度来讲“减负”目前已缺乏显性的空间;“减负”应该从“制度”层面的规定转移到“操作”层面的细化措施、提高实效上来,应该从优化作业设计、注重作业布置、规范作业批改、改革作业评价等操作措施
期刊
我这儿指的是情景随笔化作文,所谓情景随笔化作文,就是在课堂上创设一个情景,让学生观察,然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写出作文来。通过亲眼观察事物和亲身体验、感受,写出的文章细腻、生动、感人。这类作文,可以是一个片段,也可以是一篇完整的文章。  五步骤指的是:“导入——观察——积累——练习——赏析”五个步骤。  刘娟老师在小学四年级上的《水果之家》随笔化作文课实践了这五个步骤,她是这样导入的:大屏幕出示一段文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