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澜同志在《教育研究》上撰文指出:“把丰富复杂、变动不居的课堂教学过程简括为特殊的认识活动,把它从整体的生命活动中抽象、隔离出来,是传统课堂教学的根本缺陷。它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序化,缺乏生气与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好奇心的刺激,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进而使教学本身也成为导致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因素,连传统课堂教学视为最主要的认识性任务也不可能得到完全和有效的实现。”我国传统的课堂,都是那种要求学生正襟危坐,两手放好,不准乱讲话等,老师要求学生就是要“一根针掉在地上都能听见”。教师照本宣科,教得死,学生学得死。久而久之,使学生失去了应有的灵气,培养出了许多书呆子。其实,在课堂教学中,应给学生一定的自由,使课堂充满活力。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发展的人,独特的人和具有独立意义的人。他们在不管是心理还是生理上,发展还都未成熟。四十分钟都让他们严肃地坐着,认真听讲是不可能的事情,而且神经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学习的效果也不会有多大。学生的学习过程本来就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相结合的过程,只有在教与学的碰撞中才能使学生学到知识。而且,这种学习不只是纯粹的智力增长,主要意义在于学生课堂的体验。课堂不是军营,不需要严厉的纪律。学生是在学习知识,而不是学习武术。所以,课堂应该是轻松愉快的,只有一个宽松、和谐的氛围,才能为学习提供一个适宜的土壤。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还学生一点自由的空间,让课堂多一些幽默、多一些轻松、多一些欢声笑语、多一些神采飞扬。
课堂的活力在哪里?在课堂里,放手让孩子们去探索、去攀登、去跋涉、去创造,让课堂成为孩子们进行自主创造活动的天地,就会孕育出无限的生机。要做到这几点,绝对权还掌握在教师的手里。这就对教师提出了几点要求:
一、微笑的表情
教师在课堂上的表情应该是和蔼的、时常微笑的,这会使学生感到老师的可亲可近,从而愿意接受教师和知识。反之,若教师自始至终板着面孔或紧皱眉头,就会使学生感到压抑,从而感到难以接受,无形中对教师讲的知识产生排斥情绪,使知识的传授变得生硬。
二、幽默的语言
教师在课堂上运用幽默语,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还能消除紧张和疲劳,融洽师生关系。教学内容本身大都是固定的知识和理论,因此很容易使课堂枯燥无味、平淡无奇,使学生不乐意听,甚至昏昏欲睡,对于那些抽象性很强的学科更是如此。要打破这种局面,靠老师的训斥恐怕是不行了,但如果运用一点幽默艺术,则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没有幽默感的老师,是一尊雕像,没有幽默的生活,则是一潭死水。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情境等方面去寻求契机,恰当把握和运用好幽默艺术,把课堂上的情趣和理趣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每一节课都充满笑声,充满和谐、愉悦的气氛,让每一位学生在愉快、轻松中学习。
三、激情的讲授
课堂上教师的情绪绝对能够带动学生的情绪。如果一个教师在上课的时候没有激情,心不在焉,学生则也不会有多大的心情去听课,这样的课堂就如同一潭死水。课堂上激动学生的是情,震撼学生的仍然是情,可以这么说,没有情感的教学是不吸引人的教学,没有情感的教育是不成功的教育,没有激情的老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去学习呢?
四、巧调学生积极性
“课堂是师生生命历程的一部分,要增强课堂教学中的生命意识,让生命涌动。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氛围,会使学生在知识的探索、学力的发挥上、在创造与发现欲上达到最佳状态,使课堂教学获取最佳效益。”专家对生命意识的论述,启示我们,课堂教学必须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激活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针对教学过程中要处理的各种关系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突出一个“活”字来。但“活”也是有前提的,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学生的自主、参与、合作的学习方法。这就要教师根据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进行“放”与“管”,做到活而不乱,动而不滥,才能让学生真正“活”起来,让学生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愉快,让每一个学生都在学习中体会到学习之乐、参与之乐、创造之乐、成功之乐。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把时间和空间都还给学生,让其自己支配,让孩子尽情地去“展示自己”,在自主探究的时间活动中学会学习。我们的课堂应是孩子们得到享受的课堂,让他们享受自由的空间,享受来自老师赏识的目光,享受个性的飞扬,享受情感的熏陶,享受学习带来的愉悦,享受一段段幸福快乐的时光!课堂教学的氛围是影响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原因,而愉快轻松的氛围则是创造最佳效果的前提。
(作者单位 江苏省建湖县裴刘学校)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发展的人,独特的人和具有独立意义的人。他们在不管是心理还是生理上,发展还都未成熟。四十分钟都让他们严肃地坐着,认真听讲是不可能的事情,而且神经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学习的效果也不会有多大。学生的学习过程本来就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相结合的过程,只有在教与学的碰撞中才能使学生学到知识。而且,这种学习不只是纯粹的智力增长,主要意义在于学生课堂的体验。课堂不是军营,不需要严厉的纪律。学生是在学习知识,而不是学习武术。所以,课堂应该是轻松愉快的,只有一个宽松、和谐的氛围,才能为学习提供一个适宜的土壤。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还学生一点自由的空间,让课堂多一些幽默、多一些轻松、多一些欢声笑语、多一些神采飞扬。
课堂的活力在哪里?在课堂里,放手让孩子们去探索、去攀登、去跋涉、去创造,让课堂成为孩子们进行自主创造活动的天地,就会孕育出无限的生机。要做到这几点,绝对权还掌握在教师的手里。这就对教师提出了几点要求:
一、微笑的表情
教师在课堂上的表情应该是和蔼的、时常微笑的,这会使学生感到老师的可亲可近,从而愿意接受教师和知识。反之,若教师自始至终板着面孔或紧皱眉头,就会使学生感到压抑,从而感到难以接受,无形中对教师讲的知识产生排斥情绪,使知识的传授变得生硬。
二、幽默的语言
教师在课堂上运用幽默语,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还能消除紧张和疲劳,融洽师生关系。教学内容本身大都是固定的知识和理论,因此很容易使课堂枯燥无味、平淡无奇,使学生不乐意听,甚至昏昏欲睡,对于那些抽象性很强的学科更是如此。要打破这种局面,靠老师的训斥恐怕是不行了,但如果运用一点幽默艺术,则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没有幽默感的老师,是一尊雕像,没有幽默的生活,则是一潭死水。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情境等方面去寻求契机,恰当把握和运用好幽默艺术,把课堂上的情趣和理趣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每一节课都充满笑声,充满和谐、愉悦的气氛,让每一位学生在愉快、轻松中学习。
三、激情的讲授
课堂上教师的情绪绝对能够带动学生的情绪。如果一个教师在上课的时候没有激情,心不在焉,学生则也不会有多大的心情去听课,这样的课堂就如同一潭死水。课堂上激动学生的是情,震撼学生的仍然是情,可以这么说,没有情感的教学是不吸引人的教学,没有情感的教育是不成功的教育,没有激情的老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去学习呢?
四、巧调学生积极性
“课堂是师生生命历程的一部分,要增强课堂教学中的生命意识,让生命涌动。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氛围,会使学生在知识的探索、学力的发挥上、在创造与发现欲上达到最佳状态,使课堂教学获取最佳效益。”专家对生命意识的论述,启示我们,课堂教学必须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激活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针对教学过程中要处理的各种关系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突出一个“活”字来。但“活”也是有前提的,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学生的自主、参与、合作的学习方法。这就要教师根据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进行“放”与“管”,做到活而不乱,动而不滥,才能让学生真正“活”起来,让学生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愉快,让每一个学生都在学习中体会到学习之乐、参与之乐、创造之乐、成功之乐。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把时间和空间都还给学生,让其自己支配,让孩子尽情地去“展示自己”,在自主探究的时间活动中学会学习。我们的课堂应是孩子们得到享受的课堂,让他们享受自由的空间,享受来自老师赏识的目光,享受个性的飞扬,享受情感的熏陶,享受学习带来的愉悦,享受一段段幸福快乐的时光!课堂教学的氛围是影响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原因,而愉快轻松的氛围则是创造最佳效果的前提。
(作者单位 江苏省建湖县裴刘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