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略昆曲之美,树立文化自信

来源 :中学历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binwy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考历史作为考查学生人文素养和价值观的学科,强调立德树人,增强考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1]戏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集大成者,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2018年新课标全国Ⅱ卷第27题就呈现了传统戏曲昆曲的精美与精致。
  然而,明清时期盛极一时的戏曲文化如今已时过境迁,逐渐退出了大多数中国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一份针对中学生的调查报告曾显示,当下中学生群体不仅对戏曲不太感兴趣,甚至存在一定程度的反感和排斥情绪。[2]在中学历史教学领域关于明清文化的教学案例检索中,选用戏曲作为教学素材的案例也几乎为零,这是极为遗憾的。如何用好戏曲作品诠释精彩的历史,建立学生、教材和考试之间的关联?以汤显祖《牡丹亭》为例,笔者想对这些问题进行梳理。
  一、共情:建立传统戏曲与学生心理的联系
  调查报告显示,现代中学生不喜欢戏曲的原因是:与现实生活没有太大联系、节奏慢、听不懂、拖沓、冗长等。[3]中国古代小说戏曲的通病是结构松散、情节纷繁、节奏徐缓,《牡丹亭》也不例外。《牡丹亭》全本长达五十五出,王骥德《曲律》批评它“腐木败草,时时缠绕笔端”[4]。若上演全本,需耗时三天三夜,观众带干粮看戏。另外,《牡丹亭》虽文辞优美,但剧本的一些部分宜于阅读却不宜于上演。清初戏曲作家李渔评论《牡丹亭》时说:“此等妙语,止可作文学观,不得作传奇观。”[5]学生在理解《牡丹亭》文本时存在相当的困难。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选取剧本中最为精粹的部分,并为学生搭建平台,设计问题,以方便其理解。
  在舞台表演的过程中,明清时期的《牡丹亭》很少演出全本,大多是折子戏的演出,《惊梦》一目极受欢迎。时值暮春,春风拂柳,紫荆花开之时,笔者决定与学生共同赏析昆曲《牡丹亭·惊梦》的表演片段和文本:
  杜丽娘: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6]
  出于两个原因,笔者选择这一片段:首先,戏曲的欣赏是一种视觉和听觉欣赏,研究者指出:“普通百姓文化水平相对较低,更有众多的文盲,因此……普通百姓对小说、戏曲的接受,是从说书先生、戏曲演唱那里得来的。”[7]因此,在市民阶层中,《牡丹亭》的舞台传播比文本传播更具普及性和影响力。《惊梦》是昆曲的典范剧目,风格典雅、华美,舞台表演经过历代艺术家的千锤百炼,代表着中国古典戏曲舞台艺术的最高成就。[8]其文词虽偏于典雅,但舞台表演中对戏剧动作的设置十分周到,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剧中人物情绪的起伏。[9]通过表演片段,学生对昆曲的语言、唱腔、服饰、动作、道具都能有直观的体验。其次,除了外在的美感,对剧作主题、精神的把握还需要对文本进行深入的分析。《牡丹亭》的故事虽然距离今天的学生有一定的距离,但学生们与杜丽娘同龄,他们对春色的赞叹是一致的,由自然之美引申出对青春、对生命、对自由的向往之情,是彼此跨越时空的共鸣。
  二、纵横:建立传统戏曲与必备知识的联系
  教育部考试中心指出,高考评价体系将应该考查的素质教育目标提炼为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和核心价值“四层”。必备知识是在梳理高校专业学习要求的知识内容、国家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历年高考考查的知识内容的基础上,删繁就简,掇菁撷华形成的。[10]
  2017版《课程标准》对《明清经济与文化》一课的内容要求是:“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11]新版部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在本课中设置的知识点极多,选用汤显祖《牡丹亭》作为核心的教学素材,应重视这一素材与同一时期中国历史、世界历史知识的纵横联系。为此,笔者设计了以下两个教学环节:
  1.情起情缘——昆曲《牡丹亭》与中国历史的纵向联系
  昆曲起源于苏州附近的昆山,在明中期以后几乎处于独尊的地位。明清时期吴地已成為中国首富地区。吴地重镇苏州逐渐发展成为江南工商业中心,同时也成为全国的丝织业中心之一。昆曲艺术的兴起与流行,与当时的社会经济背景息息相关。李啸仓先生曾对昆山腔兴起的原因进行过探讨:一方面,昆山地区工商业发达和一些新型的工商业城市出现,有众多的手工业工人、商人和市民来做基本观众,支持了昆山腔的充分发展。另一方面,封建统治集团日渐腐朽,在上层社会中逐渐形成追求享乐、追求声色之娱的社会风气,他们把民间戏曲掠取来变为自己享乐的工具,刺激了戏曲艺术的发展。[12]
  明朝中后期丰富多彩的城市生活,汹涌而来的世俗化潮流要求戏曲能反映自己的审美旨趣。邹元江先生指出,随着白银货币化,商埠市镇如雨后春笋般发展,新兴的市民阶层也开始创造着新的生活方式。下层市民则为衣食奔走,为感官寻欢,个体的生存意识、民主意识也随之觉醒。商品流通带来的实际利益,破坏人们对封建道德的信念,与食色相联系的“情”的潜流变得活跃起来。[13]在汤显祖的《牡丹亭》出现之前,明代剧坛八股戏盛行,全剧皆为生拼硬凑的故事,意在图解三纲五常,处处是儒家语录、道德说教。汤显祖的作品则高扬人性旗帜,注重至情体验。《牡丹亭》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14],极受欢迎。为什么在明朝中后期,《牡丹亭》故事中会出现提倡人性、批判旧礼教的反抗精神?这种反抗精神在明清文化的其他领域中还有哪些体现?通过这些问题,学生自然可以将其所学的明清经济、文化知识与《牡丹亭》联系起来。
  2. 情死情生——昆曲《牡丹亭》与世界历史的横向联系
  在程朱理学日益僵化的时代,汤显祖发出了“天地之性人为贵”的呼吁。这一思想不仅与阳明心学存在关联,也与同一时期西方文艺复兴的主旨极为相似。在《牡丹亭》的故事中,杜丽娘与柳梦梅之间的生死爱恋不由让人联想到同一时期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的爱情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
  汤显祖与莎士比亚,同处一个时代,分属东西方两个国家,素未谋面的两人各自创作了一部主题、情节都极为相似的作品。然而,两个故事在相似之余确有一些微妙的不同。在《牡丹亭》故事的结局中,杜丽娘还魂重生,柳梦梅高中状元,双方奉旨成婚,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传统的大团圆式结局。而在莎士比亚的剧作里,罗密欧与朱丽叶双双殉情而死,两位青年的死强烈地震撼了两大家族,在强烈的悲痛中,两大家族最终握手言和。中国的《牡丹亭》,英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一为喜剧,一为悲剧;一为妥协,一为新生。这恰恰昭示了中西方历史不同的发展方向:一为传统社会的循环往复,一为近代社会的曙光初现。   这一妥协色彩不仅仅在《牡丹亭》中有所体现,在明清思想、小说、科技等领域学生也能找到诸多案例,如明末清初思想家对儒学的“批判继承”,《西游记》、《水浒传》小说中的修成正果、招安效力朝廷,科技著作中的“总结性”而非“创新性”等。为什么同一时期中西方社会都出现了相同的思想主题和批判精神,最终的结局却如此不同?以问题为导向,相信通过明清经济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有能力运用唯物史观对此提供一定的历史解释,做到古今贯通、中外结合。
  三、扩展:建立传统戏曲与高考试题的联系
  历年高考历史试题中,昆曲题材首先出现在2018年新课标全国Ⅱ卷第27题。题干中,“官腔”、“雅乐”、“宫廷”、“郡邑大夫宴款”,说明昆曲的倡导者是官方和文人士大夫,故正确答案是D项“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味”。自明朝中后期开始,全国戏曲品味主要由江南地区的精英左右。明清易代之际,北京成为全国戏曲的剧集地,有来自江南的昆曲、北方的京腔、西北的秦腔等。虽然统治者大体上对多种地方剧持包容态度,但戏曲内行和朝廷还是对戏曲剧种进行了品评排位,昆曲被尊为雅部,其他剧种都被归入花部,或被轻蔑地称为“乱弹”。昆曲主要伴奏乐器是笛,唱词依照既定的曲牌填写;花部戏曲则采用较为简单直接的唱词,使用更为喧闹的打击乐器。文人偏爱昆曲,花部则对较为愚昧的观众更有吸引力。[15]
  但是,“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味”是否是昆曲在明清时期流行的唯一原因?正如上文李啸仓先生所言,昆曲的流行始于民间,文人士大夫为追求享乐,才逐渐将昆曲改良为封建统治阶级的娱乐工具。昆曲固然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味,但我们也不能忽略了市民阶层对昆曲的喜爱。其实,即便在雅部的范围内,也有雅與俗两种表达。[16]若以昆曲为命题资源,其题干信息必须具有明确的指向;若以昆曲为教学资源,则必须深入追溯其受众群体及流传过程。
  以昆曲《牡丹亭》为例,自《牡丹亭》剧本问世以来,该剧的舞台表演长盛不衰,深受宫廷、士大夫等上流社会乃至民间市民社会的欢迎。究其原因,不仅仅在于《牡丹亭》剧本本身极为出色,更在于剧作家、表演艺人在《牡丹亭》的舞台传播过程中不断调整表演形式,并赋予剧本以新的内容。
  首先,汤显祖《牡丹亭》源自明代民间流行的话本《杜丽娘还魂记》,虽然汤显祖对原著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和润色,但对观众而言总不算是一个完全陌生的故事。其次,《牡丹亭》虽以文辞典雅、节奏徐缓著称,但其中也多包含通俗的白话文和热闹诙谐的场景。如《劝农》一出,写到公人、田夫、牧童、采桑妇、采茶女,他们的唱词比较通俗;《惊梦》尽管文辞典雅,但其所描写的春日园林也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剧中人物陈最良的几段说白也极为通俗。明代戏曲评论家王骥德在《曲律》中指出汤显祖文学语言的特色是“在浅深、浓淡、雅俗之间”[17];徐朔方先生认为前人只注意到《牡丹亭》曲文美妙,而不重视它的说白所达到的白话文的高度成就,不能不说是一个偏见。[18]也有研究者认为汤显祖的《牡丹亭》反映了当时传奇创作从单纯热闹世俗和案头雅化的倾向转变为“雅俗兼收”、“化俗为雅”的经验积累过程。[19]第三,在由文本转移至舞台的过程中,许多剧作家对《牡丹亭》的原本进行了改编,如吕天成改本、沈璟改本、冯梦龙改本等。随着市民文化素养和文化品味的提升,市民阶层开始选择自己的艺术代言人,如吴江派领袖沈璟,敦促昆曲语言本色化、通俗化。这些剧作家将昆曲推向了“家歌户唱”的鼎盛,使昆曲从贵族厅堂向市民阶层的茶馆、庙台、草台转移。[20]第四,昆曲《牡丹亭》的流行还有赖于表演艺术家的动情演绎,如杭州女伶商小玲等。
  简而言之,明清昆曲的观众涵盖了上至帝王将相,下至贩夫走卒的广大阶层,不同的观众从各自的立场出发,都对戏曲施予了种种影响。在商业色彩日趋强烈的舞台表演中,文人在剧本创作、改编中无法不食人间烟火,不可能超脱尘俗。通过《牡丹亭》传播史的梳理和挖掘,我们可以在高考试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明清戏曲的相关知识。
  昆曲艺术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汤显祖所处的历史时期恰是中国古代社会转型的关键阶段,汤显祖其人和其代表作品“临川四梦”(《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可以与明清之际国内外许多重要史迹相联系,汤显祖所体会的痛苦与明清之际社会艰难转型所产生的阵痛是一致的。这位富有传奇色彩和深厚思想气质的艺术家在目前的中学历史教学领域中尚缺乏深入的探索,希望更多的同行一起诠释这位“说不完的天才”。
  【注释】
  [1] 教育部考试中心:《激扬家国情怀,传承时代精神——2018年高考历史试题评析》,《中国考试》2018年第7期。
  [2][3] 钱慧:《让戏曲走近中学生——从一份问卷调查说起》,《艺术百家》2004年第2期。
  [4] (明)王骥德:《曲律·杂论》,转引自徐朔方:《汤显祖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36页。
  [5] (清)李渔:《笠翁偶语》,转引自徐朔方:《汤显祖评传》,第138页。
  [6](明)汤显祖:《牡丹亭·惊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9年,第53、54页。
  [7]程华平:《中国小说戏曲理论的近代转型》,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52页。
  [8]周锡山:《汤显祖与明代文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118页。
  [9]王燕飞:《
其他文献
我的学习经历让我坚信有这样一个公式:英语好成绩=计划 语感 基础知识 解题技巧。计划是万事之师。基础知识即是英语的字母、单词、短语、语法和句型。其中最令众多考生头痛的就是语法和词汇。而这些基础知识是学习英语最最基础也是最最重要的;而语感虽然听起来虚无缥缈,但会给学习和做题带来灵感,也是学习英语兴趣的最好体现;而在当下,英语的学习多为应试,考试分数即是英语学习的成果,所以,解题技巧也不容忽视。  计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科学探究是高中生物学四大核心素养之一,实验与探究能力也是高考生物学的重要考查目标。高考生物学在实验与探究的具体情境中,基于所学知识的理解、综合运用和生物学学科思维进行命题,以考查实验与探究能力[1]。本文以2021年高考生物广东卷19题为例,着重分析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的生物学核心素养的考查方式,启发学生在高考备考中要逐渐培养自己的信息提取和分析能力、实验与探究能力等。  原题:
一、一道高考题引发的思考:历史核心素养在高考中是如何考查的?  2017年全国?玉卷选择题传承了近几年高考试题的特点,突出了思维认识能力的考查,尤其是在题干中增设了很多的历史信息,并要学生通过对材料的解读,建构对该问题的合理认识,并最终做出恰当的判断。而学生在做出判断时对材料的准确解读,尤其重要,既要尊重材料本身蕴含的诸多历史信息,又要结合准确的历史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对问题做出认识。而题目的价值不
担心自己的孩子在幼儿园、学校、社会乃至大家庭中被各种形式“性侵”,是绝大多数父母都有的潜在心理,而当这种社会现象呈上升趋势,并被媒体曝光案例增多时,为人父母在性方面对子女的安全感锐减,甚至呈草木皆兵之态。父母在性保护方面各种超常态呵护,却将伤害提前纳入轨道。这种提前介入的“反性侵”教育,有时比性侵更可怕。做会计工作的张楠和生意人丈夫林立高,就将这种提前介入的伤害演绎到了极致,直至闹起了离婚。这是中
近日,年近六旬的孙金枝接到浙江卫视《中国梦想秀》栏目组的电话邀请,她激动得泣不成声……  2007年11月17日,孙金枝的儿子王孟与家人失联。起初,孙金枝怀疑王孟是被女友夏晴藏了起来,谁知夏晴也与王孟失联,而夏晴未婚先孕!从此,这两个孤独的女人放下成见,共同养育着血脉之根。7年多时光,她们泣血寻找王孟,孙金枝还苦练了5年的自行车车技,为的就是登上梦想秀的舞台,完成她的寻子之梦!一个男子的失踪奇事,
平常,大部分同学很喜欢阅读小说,并且感觉无阅读障碍。但每每做小说阅读题时却失分很大。原因在于,同学们平时阅读小说是没有目的性的,不会去深究小说的主题,更不会去分析小说的手法,而且阅读范围相对比较小。但高考的小说阅读却是有相当“目的性”的,那就是考查考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即考查考生是否读懂小说,能否把握小说主题。另外高考的小说阅读范围广泛,包括古今中外;同时又涉及短篇、中篇、长篇各类,因此小说反映的主
[新闻背景] 2010年1月28日,河南省沈丘县留福镇街,一夜之间竟出现近200张裸照,裸照中的女孩是村里陈家的大女儿,大学毕业后在郑州工作。这一“裸照事件”轰动当地,让陈家备感羞辱。  事情并没有这样过去。3月7日凌晨,又有人在陈家的大门和院墙上泼汽油并点燃,陈父的手机还先后接到两条敲诈和死亡的威胁短信,陈父愤而报警!  3月24日,犯罪嫌疑人张松才落网。原来,已婚的张松才在郑州承包了一所高校食
【考纲解读】  “有文采”,在文章的结尾上要有所体现,古人说:“一篇之妙,全在于落句。”一篇好文章,除了有引人入胜的开头,还应该有耐人寻味的结尾,尾段的得失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决定文章的成败。好的结尾能起到归纳全文、照应全篇、深化主旨的作用,并可以综合运用议论抒情等手段,使文章意味深长,发人深省,让人回味无穷。  【样题分析】  (2015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
【考纲解读】  自2014年始,全国卷就有了断句题并且以选择题形式出现。结合断句题的解题实际,查看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下文简称《考试大纲》),可以判定这一题型的考点是阅读浅易的古诗文,并且考查考生理解文言文的能力。《考试大纲》告诉我们:理解,能力层级为B,指领会并能作简单的解释,要求能够领会并解释词语、句子、段落等的意思。在“理解”层级, 分5个小点提出要求:①理解常见
2013年,相同的地方,不一样的名字孙佳佳九岁时在珍珠泉风景区  2013年12月的一个下午,三辆轿车驶入南京三鑫配件制造厂,来者拿出一份协议书,说来接收工厂。  工厂老总孙威纳闷地听完对方的来意和看完协议书后,大吃一惊:他的宝贝女儿孙佳佳竟把他打拼几十年的工厂给卖了!  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女儿悄悄卖掉了父亲的工厂?父母婚姻告急,钱多了家的温馨去哪儿了?  2013年2月7日晚上,忙着筹建幼儿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