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中数学解题反思的思考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jl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解题反思是学生的重要数学品质,也是学生学好数学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作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五个方面谈了对解题反思的思考。 全文查看链接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以高中信息技术学生理论知识总结性评价为切入点,借助国内已经建立的一些评价经验,结合本地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实际,在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上开展研究,以求全面提高课程的实施质量,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关键字:信息技术;理论知识;总结性评价  中国分类号:G4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06 -02     江苏省把信息技术纳入全省学业水平测试的范围,直接与
99年全国高考物理试卷中有一道要求用牛顿定律推导出动量守恒定律表达式的题目,充分体现了高考对学生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的考查。时隔8年,在07年的江苏高考物理试卷中再次出现了对教材上基本证明题的迁移考查。该试卷第16题的第(3)小问,是一道关于“简谐运动”的证明题。  07江苏高考16题:如图1所示,带电量分别为4q和-q的小球A、B固定在水平放置的光滑绝缘细杆上,相距为d。若在杆上套一带电小环C,带
Windows操作系统通过计算机图形用户界面技术(GUl)所模拟的场景,从内在的操作法则到具体的工作界面都与现实生活越来越相似,越来越接近人们的“自然经验”。人们“生活”其中,可以如同现实一样体验和操作这个环境。有经验的教师常通过精巧的设计,让学生借助已有的“自然经验”来学习信息技术的概念与操作。如《文件夹与文件的建立》(七年级)一课,一位教师以学生非常熟悉的书包与书本为“支架”,帮助学生建立“文
那三只花栗鼠真可爱,为我们鼠族争光啦!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提起程序设计人们津津乐道的是VB、VC、JAVA和最时髦的,NET,而我们的学生和教师却对LOGO语言情有独钟,程育设计教学虽几红砍杀,小海龟却始终不曾远离欠们的视线。  谈到机器人,人们更多提起的是机器人多么先进,多么强大,殊不知再先进的机器人也要人来控制,程序才是机器人的灵魂。  我国当前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大多偏重于对微软的Office软件的学习,从小学、中学到大学,我们把大把的时间投入到应
众所周知:数学是从生活经验总结出来的,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用数学知识解释与解决实际问题。但实际上,我们往往并不顾及这些,而是用简约的方式将数学知识“灌输”给学生,使数学变得越来越枯燥,致使许多学生对数学产生淡漠的情感,也致使一批学困生丧失了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泯灭了学习的信心和勇气,最终被看成是不能雕琢的“朽木”。  教学活动的效果最终取决
质疑1.行政诉讼作为公民求助或投诉的途径不是政府提供的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2)政治生活内容中(以下简称课本)第41页写到“我们的政府正在不断提高行政效率,增强服务意识,杜绝‘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现象,为公民求助或投诉提供多种途径。”那么,我们的政府为公民求助或投诉提供了哪些途径?课本在42页的虚框中写了这样一些途径:开设热线电话、设立信访部门、发展电子政
1999年,我承担了第一个关于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的课题研究任务——“高中物理多媒体电子备课支持系统的研究”(中国教育学会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重点资助课题),2002年结题时,我完成了与高中物理人教版教材配套的多媒体素材库的开发,获得江苏省多媒体素材库建设资源评比一等奖。2010年,以“高中物理整合研究系列化”为名称的成果获得首届“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之后我又完成了苏州市规划立项课题“
随着2011年首届免费师范生走向工作岗位,免费师范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开始得到大家的关注。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完成一个周期,反映当今免费师范生就业现状和水平的研究也开始逐渐增多。但是有关免费师范生就业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还存在许多不足。鉴于此,本研究以中国全文数据库(CNKI)收集到的文献为研究对象,梳理免费师范生就业研究现状,探寻研究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以期丰富免费师范生就业的理论研究,以此来推动免费
高中物理教学要求学生能利用图像描述和解释物理现象,能使用图像方法处理实验数据、总结经验公式或根据图像得到某些物理量的测量值。我们在物理教学中常常发现,尽管学生能较好地掌握讲授过的那些图像所表征的含义,但缺乏利用图像来理解、分析、表达物理现象,以及利用图像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的认知能力。简言之,学生难以把他们所熟知的表征具体内容的图像方法迁移到理解新的问题情境中去。究其原因在于学生可以从课本上获得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