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而不“特”的存在

来源 :中国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zhicong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德育:研究独生子女,首先必须科学分析独生子女现象。孤僻、自私、懒惰、自恋、娇气、任性等一度成为独生子女的代名词,一些媒体也用“小皇帝”“小太阳”等词语来指代这一群体。独生子女是“问题儿童”或“问题青少年”吗?
  风笑天:独生子女问题一直是学术界和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在西方,研究独生子女问题的学者普遍意识到,社会舆论、传统以及民间存在着一种对独生子女的负面刻板印象:与非独生子女相比,独生子女被认为具有某种“不良后果”,他们受宠爱,他们孤独,他们不适应环境,等等。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由于实行以“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为主要内容的计划生育政策,所以出现了大批的独生子女。初期,我们学术界较多的研究结论都延续了西方“问题儿童”的观点,认为独生子女是具有这样或那样性格缺陷和行为问题的孩子,但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研究成果并不支持这种负面的评价。
  我们知道,独生子女不会生来就是“小皇帝”“小太阳”的,他们与那些非独生子女在先天上是不存在明显差别的。因为非独生子女中的老大在其弟/妹出生之前,也是独生子女;而任何一个独生子女,只要其父母再生一个孩子,他马上就成了非独生子女。所以,如果说当今我国社会中的独生子女是与非独生子女有显著不同的“小皇帝”“小太阳”,那么只能是他们后天生长的环境不同,尤其是他们的父母对他们的教养方式不同而造成的。也就是说,独生子女不可能生来是“问题儿童”或“问题青少年”,有问题的可能是家长的教养方式。
  中国德育: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这是否会对他们的社会交往产生不利影响?
  风笑天:国外的一些研究发现,独生子女在社会交往方面不协调、适应性较差,但也有研究证实独生子女在社会交往方面的表现与非独生子女不相上下。我在多年前,也对此问题开展过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与人们的担心和偏见相反,独生子女在社会交往方面不是比同龄的非独生子女差,而是比他们更好。我发现,中学阶段的独生子女在新的环境中很快结识新朋友的比例明显高于非独生子女,与人交往的能力明显比非独生子女强,好朋友数目明显多于非独生子女,孤独感明显低于非独生子女。这个调查结果对社会上流行的独生子女“孤僻”“不合群”“处处个人中心”“难与人交往”的看法给予了否定的回答。
  中国德育:您提出:“年龄越小的儿童中,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差异越大,不同之处越多;随着年龄的增大,两类儿童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小,不同之处越来越少。尤其是到了初中和高中阶段,两类儿童之间的差异几乎完全消失。”为什么会这样呢?
  风笑天:这个问题可以用社会学中人的社会化理论以及我在研究独生子女青少年社会化时提出的“消磨-趋同”理论来进行解释。事实上,在儿童成长的不同阶段,各种不同的社会化因素(比如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大众传媒等)重要程度不同,对儿童成长的影响不同。儿童年龄越小时,所面临的社会化环境越单一,父母、家庭对独生子女社会化的影响和作用越大,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父母是影响孩子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但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特别是随着他们进入中小学,他们和社会接触的范围扩大了,社会化环境增加了,加上青春期心理的变化,如要求独立性、出现逆反心理等,他们开始和父母及成人疏远,开始向同龄群体靠拢。此时,学校、同龄群体、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相对变大,而父母和家庭的影响相对变小。而且,学校、同龄群体、大众传播媒介等对所有儿童来说是一种相同或相似的环境,而父母和家庭对每一个儿童来说却是不同的环境。也就是说,每一个孩子所面对的父母和家庭的差别相对要大一些,而他们所面对的学校、同龄群体、大众传播媒介则是相同的或者说是相似的。学校、同辈群体和各种大众传播媒介给儿童营造了一种共同学习、共同生活的环境。正是这种后期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一致性、共同性,逐渐地消磨掉儿童早期由于父母和家庭的不同所导致的差别。不同的家庭和父母对儿童社会化影响的“不一致性”,与相同的学校、同辈群体、大众传播媒介对儿童社会化影响的“一致性”形成了鲜明的对照。独生子女在这两种环境中受到的影响不同,他们自己的感受也明显不同。在家庭环境中,他们作为独生子女的感受很强,而在学校、同辈群体、大众传媒等环境中,他们作为独生子女的意识则明显下降。因此,如果说家庭环境的不同是造成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那么,这种后期生活环境中越来越多的一致性和共同性,则逐渐消磨了这种差异。
  中国德育:既然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并不存在显著差异,社会上为什么对独生子女有这么大的偏见?
  风笑天:事实上,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显著差异消失,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通过对现实情况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独生子女的心理状况、行为方式等在某种程度上的确存在着一些不能令人满意的东西,也可以说是社会化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偏差,主要表现为:基本生活技能差;心理幼化,社交能力差;吃苦耐劳的能力差;等等。在国外,由于独生子女并非普遍现象,当人们提及独生子女时,往往赋予“问题儿童”的标签。而在我国,由于实行独生子女政策,产生了较大规模的独生子女群体,对此,社会投入了极大的关注。这种高度关注的客观结果就是:家庭以及整个社会都自觉不自觉地突出了独生子女在家庭以及社会中的角色和地位,这在一定程度上夸大和强化了独生子女在个性特征、社会化发展状况等方面的独特性以及社会化偏差。再加上大众媒介宣传报道的大肆渲染和建构,独生子女身上所出现的一些社会化偏差被放大,因此,使得大众对他们产生了较大的偏见。
  中国德育:我们也经常看到,独生子女不会做家务,甚至在班级做值日时让长辈代劳,住宿的学生每周将衣服带回家交给妈妈来洗……这些现象令人不安。
  风笑天:你提的这些现象,在现实生活中的确存在。独生子女在社会化过程中出现的这种偏差,更多的不是独生子女自身造成的,而是其他因素导致的,如家长本身的品德修养、教育方法、知识水平以及学校教育在许多方面的不尽如人意等。然而,从普遍性的意义上来说,许多现象都可以在社会环境背景下找到根源。一些可能的原因在于:首先,与独生子女在家庭关系网络中所处的特殊位置以及相应的特殊角色扮演有关;其次,社会变迁引起的家庭关系的重大变化、社会化失范、社会文化价值观的变化等都可能造成这种社会化偏差;最后,社会变迁还带来了现代社会对儿童的高度重视,这种重视若不能正确对待,也会带来偏差。因此,在相同或相似的社会大背景下,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面临着相同或相似的问题。你所提到的独生子女身上的这些缺点和不足,在非独生子女身上,可能也会同样存在。据此看来,就总体而言,独生子女并没有更多的与非独生子女相异的优缺点,优缺点的表现多属个体差异;而优缺点的形成,关键在于独生子女在社会化初期的家庭教育和父母的教养方式。
  中国德育:那么,家庭教育中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风笑天:对于家庭中独生子女的教育,许多学者都指出:教育好独生子女青少年的关键在于教育好他们的父母。的确,在现实社会中,家长们都十分重视子女的教育,但由于只有一个孩子的客观现实,使得许多家长毫无觉察地陷入了对子女“过度关注”、与子女“过多互动”的教育误区中。我们的调查发现,父母对子女的日常生活、学习、思想和行为活动等方面存在着关心过多、忧虑太多、指导过多、监督过多等过度化倾向。这限制了子女与同龄伙伴之间互动的条件,占用了子女与同龄伙伴之间互动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会扼杀青少年成长中的许多自然的、自发的因素。
  作为这种“过度关注”和“过多互动”的一个特例,一部分家庭中出现了著名医学专家叶绍恭所指出的“四二一综合征”,即祖父母、外祖父母四人,加上父母两人,对一个孩子过分娇生惯养,导致独生子女形成不正常的精神行为和心理行为,甚至逐步造成精神上的毛病。虽然这种现象在现实中只是极少的一部分,但对这部分青少年正常的成长和发展来说,却是非常致命的,因为这种“四二一综合征”是无法靠药物和营养来治疗的。
  对于出现的这些问题,一方面需要独生子女父母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积极储备相关教育知识;另一方面,要减少对于子女的“过度关注”,减弱与子女的“过分互动”,给子女与同龄伙伴间互动创造更多的条件和机会,应当根据家庭教育的“适中原理”,争取做到对子女期望水平的适度、保持亲子关系的适度以及对子女关爱程度的适度。
  中国德育:教育好独生子女青少年,很重要一点是要教育好他们的父母。学校该如何来指导学生家长呢?
  风笑天:家长和老师对待青少年的视角是不同的。教师眼里只有学生,而家长眼里则只有孩子。学校和老师要通过指导家长,来达到教育好独生子女青少年的目标。独生子女在学前,可能会由于父母和家长教养方式的问题而形成一些毛病,而学校教育的一个作用正是要通过统一的要求、指导和训练,逐渐消磨掉独生子女青少年在某些性格特征上的缺陷和毛病。
  此外,学校还应该特别注意引导同辈群体、大众媒介,发挥其在独生子女青少年成长中的作用,做好了这些,教育好独生子女的目标就不难实现。
  责任编辑/马子恩
其他文献
【活动目的】   1.分享亲子沟通的成功经验,探讨青春期亲子沟通的有效策略。  2.引导家长转变家教观念,给孩子创设快乐、健康、民主的成长环境。  【活动准备】  1.制作活动课件。  2.排演小品《如此沟通》。  【活动过程】    活动热身  ——沟通是说,是听,更是解读    师:活动开始前我已经让大家彼此认识和了解了,下面我想请大家介绍一下在活动开始前你所认识、了解的朋友。  生1:我想介
2011年秋天,我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昌乐外国语学校这所寄宿制学校的初中部。没过多久,一件让我很纠结的事情发生了。  上小学时我不住校,像洗衣服、叠被子等事情都由父母包办。可是在外国语学校,这一切必须自己做。而且学校还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来约束同学们的行为:离开寝室前,必须打扫好室内卫生;校园内走路必须排路队;餐厅就餐不能大声喧哗……为了提高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班里制定了详细的个人学习量化办法,谁表现
:王局长,您好。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鹤壁教育主管部门负责人,您对全市德育工作有着怎样的思考和谋划?  王朝庄:做“人”先立“德”。北宋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说: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立德”尤为重要,应放之首位。近年来,我们是这样认识的,也是这样做的。  学生健康成长是学校
Larry P. Nucci,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国际权威期刊《人的发展》主编,社会认知领域理论代表人物,曾师从于科尔伯格的弟子、“新科尔伯格学派”创始人Elliot Turiel。  传统道德教育认为道德的核心主要在于情感和习惯,并主张通过直接的教、榜样学习、情感塑造和行为习惯的训练来养成特定的美德或品格。进入20世纪以后,传统道德教育受到了许多挑战。比如,20世纪20年代的一些研究试图
劳动本身应该是锻炼学生机体、培养学生品质的活动。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格,加强团队合作意识,也是一个人走上社会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  直面问题——分析学生消极原因  周一的早晨,我像往常一样,到班里检查学生到班早读和值日情况,结果发现:到了早自习上课的时间,值日生们仍在教室打扫卫生,个别值日生居然还没有到班值日,从而导致卫生打扫的质量大打折扣,有很多地方没被打扫干净,连续几周的月底卫生评
英国的经验表明,无论是学校、家长还是政府和社会机构,都强调事前预防的重要性,采取各种政策和措施以降低欺凌行为发生的概率,从源头上解决问题。  技术从来都是双刃剑,新媒体技术亦是如此。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开始使用各种形式的新媒体尤其是社交媒体,用以自我展示和表达、与同伴交往、结识新朋友和公共参与。新媒体在青少年群体中的广泛普及,一方面为青少年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另一方面也为那些
青春期教育的难度来自两方面,一是学生对青春期的疑惑和对生理心理知识的贫乏,二是教育者自身对青春期教育未能做到正确认识和科学引导。要解决这个问题,教育者除了正确认识青春期的特点,更重要的是用有效的方式方法科学引导孩子顺利度过青春期。试看以下几个真实的案例。  用吸引人的方式讲道理  《核舟记》一文中有句描写:“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每当读到“袒胸露乳”这一句时,总有几个孩子会偷偷发笑。于是老师
蔡元培先生有关美育的论述中提到:“大自然中蕴含着美,社会中体现着美,艺术展现着美,科学创造着美,语言传诵着美,行为兑现着美,环境熏陶着美,心灵体验着美,感官发现着美。”北京市六十五中(以下简称“六十五中”)秉承着这样的美育思想,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优质的土壤,为学生的梦想搭建广阔的舞台。  让环境熏陶美  六十五中坚持“构建和谐校园,追求师生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把美育融化在和谐的学校文化之中的。我们
一  1981年12月30日,三班以小组为单位迎接元旦,我们三组包饺子吃。一组上次元旦包过饺子,这次便换了一样:杀鸡吃。头天就买了几只鸡放在宿舍里。没成想,到了五更天鸡就开始报晓了,把宿舍的人吵得睡不着。不知是谁终于忍不住,悄悄把鸡笼拎到门外来……  报晓家伙是公鸡里面的战斗鸡,报晓声时而高亢嘹亮、时而低回婉转,在楼道里无休无止。大家都被吵醒了,又气又恼,但在那个喜庆的日子里,气也气不得,恼也恼不
根据美国新泽西州教育厅今年6月发布的报告,2013-2014学年,在首次将学生表现纳入评估标准的新评估体系实施后,全州有2900名教师被评为“部分合格”(partly effective)或“不合格”(ineffective),占全体教师比例的2.8%。上一个学年被评为“不满意”的教师比例仅为0.8%。  新泽西州教育官员表示,一年的数据不足以得出绝对准确的结论,但这一结果对学校和教师还是具有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