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分析基于学科逻辑建构的传统课程体系过于追求和强调课程内容的学科属性,不能体现课程内容的应用属性,提出应基于市场逻辑构建应用型课程体系,论述市场逻辑下应用型课程体系构建的实现路径:回归知识资源的日用场景,利用市场逻辑的价值发现功能,挖掘知识的价值;在价值发现的基础上,高校根据自身层级定位,合理选择、组织各类知识资源;回归知识的日用场景,印证价值实现,确证知识的价值判断、内容选择和内容组织的合法性。
【关键词】市场逻辑 学科逻辑 应用型课程体系 构建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03C-0068-03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整个社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更加侧重应用型人才。我国高校每年毕业的学术型人才供给过剩,应用型人才供给不足。这说明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没有能够很好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高校办学定位的问题,也有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的问题,但最为根本的是高校的课程体系设置问题。人才培养是按照设定好的课程体系进行的,一旦这个“脚本”设置存在结构性问题,也就意味着培养出来的人才存在结构性缺陷,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设置相应的应用型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按何种逻辑来构建,凸显出应用属性,这是应用型课程体系设置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应用型课程体系构建的核心问题
“课程体系是指在一定的教育价值理念的指导下,将课程的各构成要素进行排列组合,使之在动态的过程中统一指向专业培养目标实现的系统”。可见,课程体系就是人们根据某种逻辑对现存的知识资源、技能资源进行重构进而形成的一种知识体系和技能体系。课程体系设置就是对知识资源、技能资源进行选择、重组。在这个过程中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对潜在课程内容其所蕴含的知识价值进行判断和选择,也即是斯宾塞之问“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以及“谁的知識更有价值”。知识的价值判断问题,是课程体系设置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从哲学层面看,能够促进个体幸福的知识更有价值。幸福是一个社会学概念,必须放置到社会关系网格中才能充实它的含义,也即基于个体的幸福是依存于个体的社会关系、日常生活中才能具象化。在任何时代,绝大多数个体的幸福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上的,个体所扮演的各种角色,以及依附于角色的各种道义、德行、权利、义务、责任的履行,无一不是建立在必要的物质基础之上。从这个角度看,经济基础决定个体的幸福感受。可见,那些能够让个体建立良好的经济基础的知识更有价值。个体只有具备了较好的经济基础,才能履行其之所以为人的各种道义、责任、权利、义务,才能在日常生活中免于匮乏,才有更大的可能追求价值生活,获得幸福。从某种程度上说,经济生活本身就是价值生活,人是为了追求幸福才去追求经济生活。
从历史纵向角度看,每个时代,能够给人带来良好经济回报的知识都是不一样的,狩猎时代是狩猎的知识;农业时代是种植的知识;工业时代以来是科学知识。对绝大多数个体而言,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应用型的知识最能够帮助个体建立良好的经济基础。从这个角度看,应用型知识更有经济价值。因此,应用型课程体系设置关键就在于如何选出具备经济价值的知识,进行系统化组织,从而构成体系。
二、课程体系构建的传统逻辑—— 学科逻辑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所积累的知识浩若烟海,依据何种逻辑对知识的价值进行裁度,而选择合适的知识内容构建成课程体系,这是教育的一个永恒问题。人们在探索的过程中,主要形成了学科中心逻辑、学生中心逻辑、社会中心逻辑、政治经济学逻辑、知识社会学逻辑等课程体系设置逻辑。在基础教育领域,课程体系的设置主要以学科、学生和社会三者为中心,既遵循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也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同时兼顾社会需求。在基础教育领域,更多的是考虑知识自身的教育价值,为个体打牢发展的基础,不用过多功利地考虑知识的经济价值。
但是,在高等教育领域,除了要考虑知识的教育价值外,还要考虑知识的功利价值,也即知识的应用价值。目前,在高等教育领域,课程体系设置主要遵循学科中心逻辑,主要考虑知识的学科价值,忽略知识的应用价值。人们往往认为“学科是作为使用独特的研究方法对专门的研究对象进行研究而形成的严密、完整的知识体系……一门知识是否能够得到尊重,在于它是否能在知识论意义上被称为学科”。为了获得这种“学科式”的尊重,高校的课程体系设置主要以学科中心为设置逻辑,其主要特征表现为:课程体系所代表的知识体系具有保守性、稳定性和逻辑自洽性,强调知识体系的纵深性、完整性,主张为学术研究做准备,而忽视为学生生活做准备。
学科逻辑,仅从学科本体审视和裁度知识的价值,没有从知识的应用主体和应用场景进行审视与裁度,把不符合其逻辑的知识排除在课程体系之外。同时,课程设置主体单一,以高校教师为表征的学术共同体,没有意识到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课程领域出现了课程知识需求的多元化和课程知识权力主体的多元化,最终导致高校的课程体系没有经过日用场景的全面检验,只是接受了学科逻辑自洽的检验,与实际的日用场景存在较大距离和疏离,没有能够反映知识的应用价值。这种疏离在实践领域表征为人才供给和人才需求的背离。显然,传统的课程体系设置逻辑,不能有效解决应用型课程体系设置的核心问题,即选择出更具应用价值的知识。
三、应用型课程体系构建的市场逻辑
应用型课程重在知识的应用价值,这种应用价值直观表现为经济价值。知识在人类社会中是一种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资源,这种资源通过内化为个体的素养进而表现为人力资源,参与到各种价值创造活动中。它与其他要素资源的配合、共同作用,表征为个体的价值实现和价值创造。 而对于知识的价值判断、价值选择和价值实现,特别是其经济价值,以及知识作为一种资源的优化重组,迄今为止市场被认为是最为有效的方式。与此同时,应用型课程其“应用”必然对应着其日用场景,对其价值的判断,必须回归到其日用场景。在所有的日用场景中,市场是迄今为止人类发现的最适合判断事物(包括知识)价值的场景。市场本身就是各种知识、由知识演化而成的技术,以及由技术物化而成各种物品和服务进行充分博弈呈现最终价值的场所,也是各种知识资源优化重组发挥其价值的场所。
市场能够成为资源配置和价值实现的最有效形式,必有其逻辑所在,也即市场逻辑。市场逻辑“指的是个人权利的自由交易……自由交易是市场逻辑的核心”,它充分体现了人们对自身价值和创造力的肯定。同时,“市场体系通过参与者相互调整而不是经由集权协调者的一种社会协调方式……第一市场体系能广泛的、常规性的体现大体上是有效率的定价,有效率的定价允许大幅度的改善有效选择;第二得到有效定价信息的参与者有着强烈的激励采取行动,从而获得特定的收益”。可见,市场逻辑就是通过各类市场主体、特别分散的微观主体的自由参与,创造价值,通过自由交易,形成有效定价,进而作出价值选择,实现各类资源的价值优化和市场主体的价值。
在自由的状态下,微观主体的任何选择,都会经由市场的充分竞争,实现价值归类。就应用型课程体系设置而言,教育管理者可以根据这种分类归属,设定教育目标,选取教育内容,进行课程设置。再经由课程教学,内化为学生个体的素养,进而进入市场的日用场景,实现个体价值。因此,从课程作为一种资源,以及应用型课程主要追求应用价值这个角度看,应用型课程体系选择市场逻辑作为其设置逻辑是恰当和有效的。
四、市场逻辑下应用型课程体系构建的实现路径
高校的课程体系设置主要是要实现知识资源的优化重组。因此,高校应回归到知识的日用场景—— 市场,按照市场逻辑,发现知识价值,选择有价值的知识,形成应用型课程体系,内化为学生的自有素养,在人力资源市场上完成价值交换,为他人创造正向价值进而实现个体的自我价值,从而呈现和印证知识的价值。
(一)回归知识资源的日用场景,利用市场逻辑的价值发现功能,挖掘知识的价值。课程作为知识资源,本身就存在着价值估值和价值利用的问题,对其进行价值估值,要回到知识资源的日用场景—— 市场,在一个公开充分竞争的市场情景中,考察知识资源的被需求情况、被利用情况和被定价情况,进而判定知识的价值小,这就是市场逻辑对知识资源的价值发现过程。
1.知识资源的日用场景为高校呈现了知识的各个使用主体。在市场这个日用场景里,每一个主体都遵从市场规律,从事着各类资源的优化重组配置,以创造价值。他们知道哪些知识资源对人力资源和价值创造来说是最重要的、最有价值的。甚至,在这个日用场景里,那些标杆性的主体可以定义哪些知识资源是最有价值的,比如标杆性的高科技企业,它们将大量资源投入研发,在这个过程中创造新的知识,或者通过改变原有资源的组织方式、商业模式,创造出巨大的价值。在这些过程中,都會对知识资源的价值进行重塑。
高校的首位使命是传播知识,培养人才。在这个开放而又互联互通的世界里,应用型高校不能把自己封闭在象牙塔内,应强化与知识的日用场景的使用主体的互动,在互动的过程了解和发现哪些知识最具备价值,进而决定哪些知识最应该被教授。
2.知识资源的日用场景为高校直观地表达了知识价值的价格。在知识资源的日用场景—— 市场上,各类使用主体对各行各业、各类资源要素都明码标价,通过价格反映价值。这对应用型高校来说,可以直观地看到知识资源的价格,从而发现并确证其价值。
3.知识资源的日用场景为高校呈现了各类人力资源的供求关系。市场通过供求曲线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当供过于求时,有效需求下降,与之相对应的资源价值就下降,反之则上升。它通过这种方式,调整着市场中各参与主体的行为选择,以及最终的结果,间接调整非市场参与主体的行为选择。比如信息产业发展迅猛,对电子信息类人才需求旺盛,当人才供不应求时,这类人才的薪酬高。薪酬高,则能吸引高质量的学生就读相关专业,高校就会开设相关专业。随着高校开设这类专业,培养人才增加,缓解了需求,则其薪酬将会下降,直到达到一个动态平衡。当需求减弱,薪酬水平下降,其他高校就不会跟进。市场通过这种方式,调节了高校的资源配置。因此,高校通过回归知识资源的日用场景—— 市场,可以发现和确证各类知识资源的价值。
(二)在价值发现的基础上,高校根据自身层级定位,合理选择、组织各类知识资源。在知识资源的日用场景中,高校可以观察到各种各样的知识资源的使用价值。从实用主义和功能主义的角度看,最具使用价值的知识资源就最应该出现在应用型高校的课堂教学中。但是,从市场日用场景反馈回来的知识资源必定是凌乱而庞大的。对任何一个高校来说,在选择和组织知识资源的时候,要遵循或设置一些信息过滤门阀,以保障选择和组织的质量。
应用型高校在选择知识资源时,可以遵循市场逻辑的供求关系曲线—— 知识资源市场的供求关系曲线,以及办学定位、培养定位等信息门阀过滤,再结合价值链的层级划分,有效选择知识资源。
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一经确定,就意味着学生的知识结构、技能结构也已确定。如果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选择、组织科学合理,就能够帮助学生实现其价值追求;如果其存在缺陷,则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就不完满,不利于实现其价值追求。因此,课程体系设置和课程内容的选择要保持适当的开放性。应通过信息反馈回路,及时调整市场、高校、教师、学生等,尽可能保持课程体系科学。
(三)回归知识的日用场景,印证价值实现,确证知识的价值判断、内容选择和内容组织的合法性。回归到知识的日用场景,知识的价值将通过学生在就业市场和创新创业市场上的竞争力得以清晰呈现。在充分竞争的就业市场上,学生作为人力资源,其就业竞争力表现在就业率、薪酬水平、职业发展等方面,可以有直观的呈现。比如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就业统计数据,“2017年从各岗位行业间差异看,中层及以上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社会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人员等四类岗位,平均工资最高的行业均为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平均工资分别为253450元、148705元、92258元和88674元”,从中可以直观地知道哪些行业薪酬水平较高。
行业对应着专业,专业对应着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对应着知识,知识通过内化为学生的能力表现为人力资源,人力资源的价格或价值间接印证知识的价值。
五、市场逻辑导向下课程体系构建需要注意的问题
第一,知识价值的大小问题。按市场逻辑对知识进行价值判断,必定有大小之分,这种大小之分是通过经济形式表现,高校不能完全根据市场逻辑对知识进行剪裁。每一类知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都有它独特的功能和价值,特别是塑造学生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等方面的知识,它们是无法通过直观的经济形式或市场价值来进行衡量的。
第二,知识合法性确认的问题。知识的合法性必定受制于强势的或居于主导地位的市场主体的干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这个问题转化过来就是,谁的知识最有价值。因此,应特别注意课程的设置、课程内容的选取,以免沦为某些居主导地位的市场主体的工具,只注重课程的工具性,而忽略学生借由课程而获得上升、发展的可能。
第三,充分认识到隐藏在市场逻辑下的功利主义的弊端。教育本身有功利性的一面,但是非功利性才更合乎教育自身的本质追求。不能让功利主义完全主导教育过程、主导课程体系设置。
【参考文献】
[1]李萍,张锐.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地方本科院校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教育探索,2012(11)
[2]蒋建华.知识·权利·课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115;172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499
[4]朱利霞.国家观念、市场逻辑于公共教育[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2010:23
[5]罗杰·盖格.大学与市场的悖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3
【基金项目】广西壮族自治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重点项目“产教融合推进民办高校转型发展的探索与实践”(2018JGZ157)
【作者简介】费汝海(1982— ),男,广西南宁人,教育学硕士,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高教管理、课程与教学理论研究。
(责编 黎 原)
【关键词】市场逻辑 学科逻辑 应用型课程体系 构建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03C-0068-03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整个社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更加侧重应用型人才。我国高校每年毕业的学术型人才供给过剩,应用型人才供给不足。这说明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没有能够很好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高校办学定位的问题,也有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的问题,但最为根本的是高校的课程体系设置问题。人才培养是按照设定好的课程体系进行的,一旦这个“脚本”设置存在结构性问题,也就意味着培养出来的人才存在结构性缺陷,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设置相应的应用型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按何种逻辑来构建,凸显出应用属性,这是应用型课程体系设置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应用型课程体系构建的核心问题
“课程体系是指在一定的教育价值理念的指导下,将课程的各构成要素进行排列组合,使之在动态的过程中统一指向专业培养目标实现的系统”。可见,课程体系就是人们根据某种逻辑对现存的知识资源、技能资源进行重构进而形成的一种知识体系和技能体系。课程体系设置就是对知识资源、技能资源进行选择、重组。在这个过程中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对潜在课程内容其所蕴含的知识价值进行判断和选择,也即是斯宾塞之问“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以及“谁的知識更有价值”。知识的价值判断问题,是课程体系设置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从哲学层面看,能够促进个体幸福的知识更有价值。幸福是一个社会学概念,必须放置到社会关系网格中才能充实它的含义,也即基于个体的幸福是依存于个体的社会关系、日常生活中才能具象化。在任何时代,绝大多数个体的幸福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上的,个体所扮演的各种角色,以及依附于角色的各种道义、德行、权利、义务、责任的履行,无一不是建立在必要的物质基础之上。从这个角度看,经济基础决定个体的幸福感受。可见,那些能够让个体建立良好的经济基础的知识更有价值。个体只有具备了较好的经济基础,才能履行其之所以为人的各种道义、责任、权利、义务,才能在日常生活中免于匮乏,才有更大的可能追求价值生活,获得幸福。从某种程度上说,经济生活本身就是价值生活,人是为了追求幸福才去追求经济生活。
从历史纵向角度看,每个时代,能够给人带来良好经济回报的知识都是不一样的,狩猎时代是狩猎的知识;农业时代是种植的知识;工业时代以来是科学知识。对绝大多数个体而言,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应用型的知识最能够帮助个体建立良好的经济基础。从这个角度看,应用型知识更有经济价值。因此,应用型课程体系设置关键就在于如何选出具备经济价值的知识,进行系统化组织,从而构成体系。
二、课程体系构建的传统逻辑—— 学科逻辑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所积累的知识浩若烟海,依据何种逻辑对知识的价值进行裁度,而选择合适的知识内容构建成课程体系,这是教育的一个永恒问题。人们在探索的过程中,主要形成了学科中心逻辑、学生中心逻辑、社会中心逻辑、政治经济学逻辑、知识社会学逻辑等课程体系设置逻辑。在基础教育领域,课程体系的设置主要以学科、学生和社会三者为中心,既遵循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也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同时兼顾社会需求。在基础教育领域,更多的是考虑知识自身的教育价值,为个体打牢发展的基础,不用过多功利地考虑知识的经济价值。
但是,在高等教育领域,除了要考虑知识的教育价值外,还要考虑知识的功利价值,也即知识的应用价值。目前,在高等教育领域,课程体系设置主要遵循学科中心逻辑,主要考虑知识的学科价值,忽略知识的应用价值。人们往往认为“学科是作为使用独特的研究方法对专门的研究对象进行研究而形成的严密、完整的知识体系……一门知识是否能够得到尊重,在于它是否能在知识论意义上被称为学科”。为了获得这种“学科式”的尊重,高校的课程体系设置主要以学科中心为设置逻辑,其主要特征表现为:课程体系所代表的知识体系具有保守性、稳定性和逻辑自洽性,强调知识体系的纵深性、完整性,主张为学术研究做准备,而忽视为学生生活做准备。
学科逻辑,仅从学科本体审视和裁度知识的价值,没有从知识的应用主体和应用场景进行审视与裁度,把不符合其逻辑的知识排除在课程体系之外。同时,课程设置主体单一,以高校教师为表征的学术共同体,没有意识到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课程领域出现了课程知识需求的多元化和课程知识权力主体的多元化,最终导致高校的课程体系没有经过日用场景的全面检验,只是接受了学科逻辑自洽的检验,与实际的日用场景存在较大距离和疏离,没有能够反映知识的应用价值。这种疏离在实践领域表征为人才供给和人才需求的背离。显然,传统的课程体系设置逻辑,不能有效解决应用型课程体系设置的核心问题,即选择出更具应用价值的知识。
三、应用型课程体系构建的市场逻辑
应用型课程重在知识的应用价值,这种应用价值直观表现为经济价值。知识在人类社会中是一种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资源,这种资源通过内化为个体的素养进而表现为人力资源,参与到各种价值创造活动中。它与其他要素资源的配合、共同作用,表征为个体的价值实现和价值创造。 而对于知识的价值判断、价值选择和价值实现,特别是其经济价值,以及知识作为一种资源的优化重组,迄今为止市场被认为是最为有效的方式。与此同时,应用型课程其“应用”必然对应着其日用场景,对其价值的判断,必须回归到其日用场景。在所有的日用场景中,市场是迄今为止人类发现的最适合判断事物(包括知识)价值的场景。市场本身就是各种知识、由知识演化而成的技术,以及由技术物化而成各种物品和服务进行充分博弈呈现最终价值的场所,也是各种知识资源优化重组发挥其价值的场所。
市场能够成为资源配置和价值实现的最有效形式,必有其逻辑所在,也即市场逻辑。市场逻辑“指的是个人权利的自由交易……自由交易是市场逻辑的核心”,它充分体现了人们对自身价值和创造力的肯定。同时,“市场体系通过参与者相互调整而不是经由集权协调者的一种社会协调方式……第一市场体系能广泛的、常规性的体现大体上是有效率的定价,有效率的定价允许大幅度的改善有效选择;第二得到有效定价信息的参与者有着强烈的激励采取行动,从而获得特定的收益”。可见,市场逻辑就是通过各类市场主体、特别分散的微观主体的自由参与,创造价值,通过自由交易,形成有效定价,进而作出价值选择,实现各类资源的价值优化和市场主体的价值。
在自由的状态下,微观主体的任何选择,都会经由市场的充分竞争,实现价值归类。就应用型课程体系设置而言,教育管理者可以根据这种分类归属,设定教育目标,选取教育内容,进行课程设置。再经由课程教学,内化为学生个体的素养,进而进入市场的日用场景,实现个体价值。因此,从课程作为一种资源,以及应用型课程主要追求应用价值这个角度看,应用型课程体系选择市场逻辑作为其设置逻辑是恰当和有效的。
四、市场逻辑下应用型课程体系构建的实现路径
高校的课程体系设置主要是要实现知识资源的优化重组。因此,高校应回归到知识的日用场景—— 市场,按照市场逻辑,发现知识价值,选择有价值的知识,形成应用型课程体系,内化为学生的自有素养,在人力资源市场上完成价值交换,为他人创造正向价值进而实现个体的自我价值,从而呈现和印证知识的价值。
(一)回归知识资源的日用场景,利用市场逻辑的价值发现功能,挖掘知识的价值。课程作为知识资源,本身就存在着价值估值和价值利用的问题,对其进行价值估值,要回到知识资源的日用场景—— 市场,在一个公开充分竞争的市场情景中,考察知识资源的被需求情况、被利用情况和被定价情况,进而判定知识的价值小,这就是市场逻辑对知识资源的价值发现过程。
1.知识资源的日用场景为高校呈现了知识的各个使用主体。在市场这个日用场景里,每一个主体都遵从市场规律,从事着各类资源的优化重组配置,以创造价值。他们知道哪些知识资源对人力资源和价值创造来说是最重要的、最有价值的。甚至,在这个日用场景里,那些标杆性的主体可以定义哪些知识资源是最有价值的,比如标杆性的高科技企业,它们将大量资源投入研发,在这个过程中创造新的知识,或者通过改变原有资源的组织方式、商业模式,创造出巨大的价值。在这些过程中,都會对知识资源的价值进行重塑。
高校的首位使命是传播知识,培养人才。在这个开放而又互联互通的世界里,应用型高校不能把自己封闭在象牙塔内,应强化与知识的日用场景的使用主体的互动,在互动的过程了解和发现哪些知识最具备价值,进而决定哪些知识最应该被教授。
2.知识资源的日用场景为高校直观地表达了知识价值的价格。在知识资源的日用场景—— 市场上,各类使用主体对各行各业、各类资源要素都明码标价,通过价格反映价值。这对应用型高校来说,可以直观地看到知识资源的价格,从而发现并确证其价值。
3.知识资源的日用场景为高校呈现了各类人力资源的供求关系。市场通过供求曲线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当供过于求时,有效需求下降,与之相对应的资源价值就下降,反之则上升。它通过这种方式,调整着市场中各参与主体的行为选择,以及最终的结果,间接调整非市场参与主体的行为选择。比如信息产业发展迅猛,对电子信息类人才需求旺盛,当人才供不应求时,这类人才的薪酬高。薪酬高,则能吸引高质量的学生就读相关专业,高校就会开设相关专业。随着高校开设这类专业,培养人才增加,缓解了需求,则其薪酬将会下降,直到达到一个动态平衡。当需求减弱,薪酬水平下降,其他高校就不会跟进。市场通过这种方式,调节了高校的资源配置。因此,高校通过回归知识资源的日用场景—— 市场,可以发现和确证各类知识资源的价值。
(二)在价值发现的基础上,高校根据自身层级定位,合理选择、组织各类知识资源。在知识资源的日用场景中,高校可以观察到各种各样的知识资源的使用价值。从实用主义和功能主义的角度看,最具使用价值的知识资源就最应该出现在应用型高校的课堂教学中。但是,从市场日用场景反馈回来的知识资源必定是凌乱而庞大的。对任何一个高校来说,在选择和组织知识资源的时候,要遵循或设置一些信息过滤门阀,以保障选择和组织的质量。
应用型高校在选择知识资源时,可以遵循市场逻辑的供求关系曲线—— 知识资源市场的供求关系曲线,以及办学定位、培养定位等信息门阀过滤,再结合价值链的层级划分,有效选择知识资源。
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一经确定,就意味着学生的知识结构、技能结构也已确定。如果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选择、组织科学合理,就能够帮助学生实现其价值追求;如果其存在缺陷,则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就不完满,不利于实现其价值追求。因此,课程体系设置和课程内容的选择要保持适当的开放性。应通过信息反馈回路,及时调整市场、高校、教师、学生等,尽可能保持课程体系科学。
(三)回归知识的日用场景,印证价值实现,确证知识的价值判断、内容选择和内容组织的合法性。回归到知识的日用场景,知识的价值将通过学生在就业市场和创新创业市场上的竞争力得以清晰呈现。在充分竞争的就业市场上,学生作为人力资源,其就业竞争力表现在就业率、薪酬水平、职业发展等方面,可以有直观的呈现。比如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就业统计数据,“2017年从各岗位行业间差异看,中层及以上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社会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人员等四类岗位,平均工资最高的行业均为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平均工资分别为253450元、148705元、92258元和88674元”,从中可以直观地知道哪些行业薪酬水平较高。
行业对应着专业,专业对应着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对应着知识,知识通过内化为学生的能力表现为人力资源,人力资源的价格或价值间接印证知识的价值。
五、市场逻辑导向下课程体系构建需要注意的问题
第一,知识价值的大小问题。按市场逻辑对知识进行价值判断,必定有大小之分,这种大小之分是通过经济形式表现,高校不能完全根据市场逻辑对知识进行剪裁。每一类知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都有它独特的功能和价值,特别是塑造学生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等方面的知识,它们是无法通过直观的经济形式或市场价值来进行衡量的。
第二,知识合法性确认的问题。知识的合法性必定受制于强势的或居于主导地位的市场主体的干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这个问题转化过来就是,谁的知识最有价值。因此,应特别注意课程的设置、课程内容的选取,以免沦为某些居主导地位的市场主体的工具,只注重课程的工具性,而忽略学生借由课程而获得上升、发展的可能。
第三,充分认识到隐藏在市场逻辑下的功利主义的弊端。教育本身有功利性的一面,但是非功利性才更合乎教育自身的本质追求。不能让功利主义完全主导教育过程、主导课程体系设置。
【参考文献】
[1]李萍,张锐.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地方本科院校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教育探索,2012(11)
[2]蒋建华.知识·权利·课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115;172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499
[4]朱利霞.国家观念、市场逻辑于公共教育[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2010:23
[5]罗杰·盖格.大学与市场的悖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3
【基金项目】广西壮族自治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重点项目“产教融合推进民办高校转型发展的探索与实践”(2018JGZ157)
【作者简介】费汝海(1982— ),男,广西南宁人,教育学硕士,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高教管理、课程与教学理论研究。
(责编 黎 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