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友互助”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分析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e55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中地理在中考总分中所占比例日益减少,但中考的难度却日益增加,由于每周的课时量少,学生自主学习的任务越来越重。“师友互助”模式在地理课堂中的运用,极大地促进学生自觉学习的能力。学生通过师友之间检查作业,相互辅导等形式运用在课堂以及课下时间,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果。本文主要分析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怎样构建“师友互助”的基本模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的有效策略和技能。
  关键词:师友互助;地理教学;自主学习
  合作意识,是当代人所必备的素质。在初中各科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不同形式的互助合作学习方式。四人组、六人组等都是传统教学中运用的合作模式。“师友互助”模式与传统教学中的合作学习模式有本质的差异。在传统的合作学习模式中,经常回答问题的都是各组里边的优秀学生。而其他小组成员仿佛一个旁观者的角色,这些学生没有参与到讨论中,他们的学习的兴趣也大大降低。
  运用“师友互助”模式进行学习,有针对性,在课堂上全班参加,大面积提高学生课堂上的参与度。而传统的合作模式在讨论中,总会有一些学生借机说些与学习无关的话,还有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师友互助”都能解决。
  一、 “师友互助”面临的问题和教学目标
  (一) 面临的问题
  1. 课时紧张
  学校一周安排两节课,整个初中阶段学习时间只有四个学期,大量的知识点学生根本没有时间消化吸收。
  2. “满堂灌”形式突出
  表现在:课堂上教师只是拣重要的知识通堂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缺乏独特的想象力。学生课堂上听得多,自己独自思考的机会少,只是单纯地听记,课堂的参与意识欠缺。
  (二) 教学目标
  探求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怎样构建“师友互助”的模式,学生能够在学习、运用过程中,掌握“师友互助”的有效策略和技能。通过长期有效的教学实践,挖掘学生“师友互助”的能力,培养师友间的协作水平,促进学生知识水平与师友间协作能力的发展。充分发挥师友二人的主体功能,让师傅的才能施展出来,学友从中得到帮助,从而激发所有学生的积极性。
  因此“师友互助”的目标是转变教师的教育观点,改进教育方式,让教师指导学生互助学习,进而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通过研究,积极引导学生利用“师友互助”模式进行学习,进而改善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满足感,成为课堂的主体、学习的主人。
  二、 “师友互助”的运用
  (一) 师友的划分和分工
  根据学生日常的学习成绩和表现等因素,将学生分为四个层次,即:优秀(A)、良好(B)、一般(C)、较弱(D)。然后根据A和C同桌,B和D同桌的原理,结合学生性别特点,同时,要充分考虑学生性格特点,进行性别协调,让他们两人之间具有互补性。还要考虑师友间的性别、性格以及思考问题的方法是否合适,同桌以后能否有利于两人成绩的提高等。
  同桌二人,成绩较好的是师傅,稍弱一点的是学友,师友互助主要是师傅与学友二人在学习过程中相互帮助共同进步。师傅负责比较难的题目,学友负责相对简单的问题。但两人之间的角色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通过考试、竞赛等竞争师友身份是可能互换的。这种情况也避免了师傅负责一切任务的出现,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避免了对学习效果有损害事情的发生。
  (二) 培训学生和教师
  对师友定期开展师傅培训会、学友培训会,针对师友互助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做出具体解决。让师傅和学友之间明确各自的职责,师傅学会如何讲题,如何监督,学友知道如何与师傅合作直到真正地理解知识等。对于比较难的知识点,学友都是在师傅的指导下完成,简单的知识点在师傅的监督下学会,这样通过控制师傅来控制学友,从而达到师傅与学友共同学习共同提高。
  对教师,有“师友互助”培训讲座、教师座谈会等,通过讲课过程中暴露在课堂上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使教师有方法可以遵循,从而实现教学经验的共享。具体措施如下:
  1. 教师应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环节,针对不同的课程增加一些“师生互助”活动,如:师友之间竞赛、师友间问题接龙等。通过活动活跃学生气氛,从而提高学习过程中师傅的责任感或学友的进取心。
  2. 教师要特别注意学生在课堂上的交流,给予学生理解和交流知识的主动性,教师指导时间不超过十五分钟。
  3. 教师上课过程中要完善评价机制和奖励机制。例如,通常用的评价机制有:捆绑制、师友小组评优制、师友小组積分制等。
  (三) “师友互助”效果
  在初中地理的学习阶段,通过师友互助,学生利用课下时间师友检查,能够将课上繁琐的知识点融会贯通,更容易认识到地理课程中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思想,认识到人类发展和地球破坏的严重后果,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地球观、全球意识和资源环境意识。
  三、 结论
  地理课程改革又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求地理教师掌握足够的地理知识,还要继续学习,广泛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并运用在课堂上。依靠“师友互助”模式,教师通过引导,使学生提高互助学习能力,这样,简单的问题师友间讨论就能解决,教师只负责解决难度较大的问题。真正从教学中解放出来,学生学习效率也得到提高,真正达到了教学双赢。“师友互助”模式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是一次成功的实践,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地理成绩,而且也给其他学科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陈莲丽.学生有效参与课堂活动研究[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
  [2]易进.绿色教育小学语文课堂:促进参与的教学探索[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作者简介:
  张娣,山东省日照市,日照市莒县安庄镇中心初级中学。
其他文献
摘要:教材是供教学用的资料,如课本、讲义等。而教材活动系统则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利用教材活动系统开展丰富多彩的探究活动,从而培养高中生地理科学素养,是高中地理教材改革的重点和核心,本文对高中地理教材活动系统进行分析,探究其对高中地理科学素养培养工作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教材活动系统;高中地理科学素养培养;教学  高中生地理科学素养包括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而教材活动系统以培养
摘要: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新课程也在不断改革。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并列为高中地理四大核心素养。对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可从课堂教学、户外活动和家校合作三个层面入手。我们可以看出,新课程对于地理的要求已经不再仅仅满足于课本上的理论知识了,而是要求我们多加入一些实践性的知识,也就是核心素养下高中地理实践能力的培养。毕竟在当今社会,我们理论性的人
摘要:当前,越来越多的教育专家和教师开始重视建构主义对教学设计造成的影响,通过建构主义的方式对高中的地理教学进行优化和调整,有利于提高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性和合理性。下面以人教版必修1《锋与天气》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为例,阐述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进行地理教学设计的基本途径。  关键词:高中地理;建构主义;应用探究  一、 教学目标分析  实行建构主义教学的意义是使学生对知识有一个整体的构架,进而使学生
摘要: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中的重要部分,而课堂教学的好坏又与课堂提问息息相关。通过课堂提问教师可以检查学生学习知识的程度;通过学生对老师进行提出问题,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的能力。所以,课堂提问是学生与教师之间进行知识交流的重要途径,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课堂问题的设计不仅要以课本为基础,还要考虑到实际问题的合理性。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堂提问;教学方式  目前高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方法中普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