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听到的声音,实际上是数百英尺的沙子下,恐龙与配偶在唱歌。”
清晨从帐篷内爬出,山中的丝丝寒气顿时扑面而来,赶走了最后一点倦意。
这里是加利福尼亚州白山格兰德维尤露营地,海拔3000多米。对面,内华达山脉的皑皑雪峰在朝阳下变成了橘红,远处的美国本土最高峰一惠特尼峰,时隐时现。
露营地长满了狐尾松,这些身材矮小、弯弯扭扭的树木看起来半死不活,但却坚如磐石,并且居然是地球上最长寿的树种。
离露营地不远,有一片古狐尾松林,稀稀落落地生长在严重风化的乱石中,平均年龄在3000年以上。寒冷、大风、贫瘠的土壤,加上它致密的材质,让它得以避免各种生物侵害,经历千年的风霜存活下来。
4800多岁的玛士撒拉树就在其问。
1957年,亚利桑那大学的爱德华·舒尔曼博士通过对树心年轮的取样,发现了玛士撒拉树——已知的世界上最古老的非克隆生物。玛士撒拉是圣经故事中的世界最长寿命的寿星,高寿969岁,玛士撒拉树因此而得名。实际上,它的年龄比玛士撒拉大多了。它出现在地球上的时间,甚至早于大禹治水、埃及修建大金字塔或古巴比伦王国制定太阴历的时间。
为了不让这个活化石毁在蜂拥而来的游客手上,研究者没有对外公布玛士撒拉树的确切位置。看着那一棵棵千年老树盘根错节的树根、粗糙的树干,依然苍劲挺拔、生机勃勃的枝叶,不能不让人领悟到舒尔曼博士及其追随者的用心良苦。
朝拜过我们心目中的玛士撒拉树后,我们下山前往死亡谷。
开过一段大约20多英里的柏油路后,开始进入漫长的碎石路。这是一条由古老的冰川冲积而成的干枯河床,宽约10多公里,两边的褐色山脉就是河床的岸。不过,与其说它是河床,不如说它是峡谷中的平原。
大地从冬眠中睡醒,即使在这戈壁滩也不例外,到处开满了橘黄色的小野花,偶尔可见约书亚树。这是一种高大的类似于仙人掌的植物,在加利福尼亚、亚利桑那、犹他和内华达州的沙漠中常见。树的造型独特,像一个人张开双臂拥抱天空,就如同圣经故事中伸开双臂向天空祈祷的约书亚。
在扇型平原的末端,一座巨型沙丘平地拔起,跃入我们眼中。这就是北美第一高的沙丘尤里卡。它其实不算太大,宽不过2.4公里,长不过6公里,但相对高度却达200多米。
“尤里卡”源于希腊语,意思是带惊叹号的“找到了!”据说,阿基米德根据比重原理悟出测量希罗王王冠所含黄金的纯度的方法时,兴奋地光着身子跳出澡盆在大街上叫喊的,就是这个“尤里卡”。
这个词在加州几乎随处可见,最西面一个靠近太平洋的城市就叫“尤里卡”。我想这可能和加州的淘金史有关。不是吗?尤里卡沙丘背靠的山脉就叫“最后的机会山脉”,听上去颇有点壮士断腕、背水一战的感觉。
远远望去,尤里卡沙丘并不壮观,和背后的大山相比,倒像是一个精巧的盆景,孤零零地躺在开阔的戈壁滩上。但到达它的脚下时,我们还是被它的气势所震撼。
沙丘上已有一小队人马,正沿着沙丘脊线向上攀爬,远看去就像是几只蚂蚁,仿佛只要一阵风,被会被吹走。
我们开始攀登沙丘。沙子很快灌满了鞋子,我们索性脱掉鞋袜。攀援沙丘比登山费劲,走一步,退半步,不小心又会滑退许多步。我们选择先攻克一个小的沙丘,然后沿着脊线行走,向更高的沙丘攀行,这样轻松了许多。
接近沙丘顶部的时候,一阵狂风乍起,飞沙打在脸上,隐隐作痛,让人很难睁开眼睛。随着风声,传来一种低沉的声音,时有时无,就像整个沙丘都在低吟浅唱。我怀疑是错觉,就向正在下山的那队山友求证,答曰:你们不知道尤里卡沙丘是会唱歌的沙丘吗?
他们告诉我们,声音来自沙粒运动产生的共鸣。沙粒大小差不多,共振频率相同,刚好落人人耳的听觉范围,在风的吹动下就会“唱歌”。
为了证明这一观点,他们邀请我们参加“放大”游戏。在他们的指挥下,我们一行人在沙上一字排开坐下,用臀部和脚的力量,推动沙子向下滑行。
开始时,只是一阵“扑哧,扑哧”的声音,然后,变成了“嗡嗡”声,最后,声音竟然像喇嘛教的长老们吹奏的法号,又像低空飞行的螺旋桨飞机发出的巨大轰鸣,神奇无比。
我们足足花了一个多小时,才登上了尤里卡沙丘的顶峰。放眼望去,尤里卡沙丘就像一个侧面被挤压后的不对称的金字塔,精致地躺在盆底。“最后的机会山脉”则是“盆壁”,它像一个被切开了的奶油巧克力蛋糕,一层黄、一层紫、一层红、一层白……那浅浮雕似的清晰的纹理,记载着大山的年轮,就好像一幅巨大的彩绘挂毯,或者像唐代小李将军的金碧山水画,富丽堂皇。
根据勘探,整座山百分之百由沙构成。如果按锥体公式,沙丘的体积约为0.87768立方公里,也就是8亿7千万立方米,相当于337座埃及胡夫大金字塔。这么多沙是怎么来的?假设它从10万年前开始诞生,那每年也需要8千多立方米的新沙补充,才能聚沙成塔,形成今天的规模。
最让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是什么力量让这些沙聚积在这里,而不是分散在整个戈壁平原上?就像沙丘的底下有一个吸铁石——不,吸沙器——样。
我对朋友说:“这好像有点违背热力学熵定理——就像炸弹能把房子炸成废墟,这我们容易理解,但炸弹把废墟炸回房屋的原形,就有点不可思议。”朋友还在上小学的儿子在一旁发话了:“我知道这沙丘是怎么来的!”
小朋友说,大约在几万年前的更新世时期,内华达州、加利福尼亚州和俄勒冈州的一部分,是连在一起的很大的古洪积湖,叫拉洪潭。拉洪潭里住着许多巨大的恐龙。一天,大风卷起湖底的沉积物,把一对正在嬉戏的蛇颈龙埋在了沙子下。后来,冰河期气候变化,雨水减少,曾经是北美最大湖泊之一的拉洪潭逐渐干枯。大约9000年前,湖水已基本消失,昔日的湖底沉积物堆积成了现在的沙山。我们听到的沙丘唱歌,实际上是数百英尺的沙子下,恐龙与配偶在唱歌。
我和朋友对视了一下,哑然失笑。小朋友一脸纳闷:“我有说错什么吗?”我忙说:“没有,没有,很好!你是怎么知道这个故事的?”小朋友说是老师讲的。
朋友说,你别说,这个老师讲的还真有几分道理。沙丘的形成需要一个沙桩,风吹着沙子往前走,遇见沙桩的阻力就停下来了,一于是聚沙成塔。但如果沙很干燥,超过30度就会崩塌下来。而我们看到沙丘拔地而起,这么独特,沙的粘性一定要好。古湖底沉积物的水分,可能就是很好的解释。“也许恐龙的身躯就是最初的桩脚呢?”
我们没有等到夕阳西下时分,观看沙漠上的涟漪美景,也来不及去细听沙下恐龙伉俪的轻歌细语,就匆匆和尤里卡沙丘说再见了。小朋友选择从沙丘陡峭的斜面滑下,我们也跟在他的后面,享受了一番天然滑梯的童趣。
清晨从帐篷内爬出,山中的丝丝寒气顿时扑面而来,赶走了最后一点倦意。
这里是加利福尼亚州白山格兰德维尤露营地,海拔3000多米。对面,内华达山脉的皑皑雪峰在朝阳下变成了橘红,远处的美国本土最高峰一惠特尼峰,时隐时现。
露营地长满了狐尾松,这些身材矮小、弯弯扭扭的树木看起来半死不活,但却坚如磐石,并且居然是地球上最长寿的树种。
离露营地不远,有一片古狐尾松林,稀稀落落地生长在严重风化的乱石中,平均年龄在3000年以上。寒冷、大风、贫瘠的土壤,加上它致密的材质,让它得以避免各种生物侵害,经历千年的风霜存活下来。
4800多岁的玛士撒拉树就在其问。
1957年,亚利桑那大学的爱德华·舒尔曼博士通过对树心年轮的取样,发现了玛士撒拉树——已知的世界上最古老的非克隆生物。玛士撒拉是圣经故事中的世界最长寿命的寿星,高寿969岁,玛士撒拉树因此而得名。实际上,它的年龄比玛士撒拉大多了。它出现在地球上的时间,甚至早于大禹治水、埃及修建大金字塔或古巴比伦王国制定太阴历的时间。
为了不让这个活化石毁在蜂拥而来的游客手上,研究者没有对外公布玛士撒拉树的确切位置。看着那一棵棵千年老树盘根错节的树根、粗糙的树干,依然苍劲挺拔、生机勃勃的枝叶,不能不让人领悟到舒尔曼博士及其追随者的用心良苦。
朝拜过我们心目中的玛士撒拉树后,我们下山前往死亡谷。
开过一段大约20多英里的柏油路后,开始进入漫长的碎石路。这是一条由古老的冰川冲积而成的干枯河床,宽约10多公里,两边的褐色山脉就是河床的岸。不过,与其说它是河床,不如说它是峡谷中的平原。
大地从冬眠中睡醒,即使在这戈壁滩也不例外,到处开满了橘黄色的小野花,偶尔可见约书亚树。这是一种高大的类似于仙人掌的植物,在加利福尼亚、亚利桑那、犹他和内华达州的沙漠中常见。树的造型独特,像一个人张开双臂拥抱天空,就如同圣经故事中伸开双臂向天空祈祷的约书亚。
在扇型平原的末端,一座巨型沙丘平地拔起,跃入我们眼中。这就是北美第一高的沙丘尤里卡。它其实不算太大,宽不过2.4公里,长不过6公里,但相对高度却达200多米。
“尤里卡”源于希腊语,意思是带惊叹号的“找到了!”据说,阿基米德根据比重原理悟出测量希罗王王冠所含黄金的纯度的方法时,兴奋地光着身子跳出澡盆在大街上叫喊的,就是这个“尤里卡”。
这个词在加州几乎随处可见,最西面一个靠近太平洋的城市就叫“尤里卡”。我想这可能和加州的淘金史有关。不是吗?尤里卡沙丘背靠的山脉就叫“最后的机会山脉”,听上去颇有点壮士断腕、背水一战的感觉。
远远望去,尤里卡沙丘并不壮观,和背后的大山相比,倒像是一个精巧的盆景,孤零零地躺在开阔的戈壁滩上。但到达它的脚下时,我们还是被它的气势所震撼。
沙丘上已有一小队人马,正沿着沙丘脊线向上攀爬,远看去就像是几只蚂蚁,仿佛只要一阵风,被会被吹走。
我们开始攀登沙丘。沙子很快灌满了鞋子,我们索性脱掉鞋袜。攀援沙丘比登山费劲,走一步,退半步,不小心又会滑退许多步。我们选择先攻克一个小的沙丘,然后沿着脊线行走,向更高的沙丘攀行,这样轻松了许多。
接近沙丘顶部的时候,一阵狂风乍起,飞沙打在脸上,隐隐作痛,让人很难睁开眼睛。随着风声,传来一种低沉的声音,时有时无,就像整个沙丘都在低吟浅唱。我怀疑是错觉,就向正在下山的那队山友求证,答曰:你们不知道尤里卡沙丘是会唱歌的沙丘吗?
他们告诉我们,声音来自沙粒运动产生的共鸣。沙粒大小差不多,共振频率相同,刚好落人人耳的听觉范围,在风的吹动下就会“唱歌”。
为了证明这一观点,他们邀请我们参加“放大”游戏。在他们的指挥下,我们一行人在沙上一字排开坐下,用臀部和脚的力量,推动沙子向下滑行。
开始时,只是一阵“扑哧,扑哧”的声音,然后,变成了“嗡嗡”声,最后,声音竟然像喇嘛教的长老们吹奏的法号,又像低空飞行的螺旋桨飞机发出的巨大轰鸣,神奇无比。
我们足足花了一个多小时,才登上了尤里卡沙丘的顶峰。放眼望去,尤里卡沙丘就像一个侧面被挤压后的不对称的金字塔,精致地躺在盆底。“最后的机会山脉”则是“盆壁”,它像一个被切开了的奶油巧克力蛋糕,一层黄、一层紫、一层红、一层白……那浅浮雕似的清晰的纹理,记载着大山的年轮,就好像一幅巨大的彩绘挂毯,或者像唐代小李将军的金碧山水画,富丽堂皇。
根据勘探,整座山百分之百由沙构成。如果按锥体公式,沙丘的体积约为0.87768立方公里,也就是8亿7千万立方米,相当于337座埃及胡夫大金字塔。这么多沙是怎么来的?假设它从10万年前开始诞生,那每年也需要8千多立方米的新沙补充,才能聚沙成塔,形成今天的规模。
最让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是什么力量让这些沙聚积在这里,而不是分散在整个戈壁平原上?就像沙丘的底下有一个吸铁石——不,吸沙器——样。
我对朋友说:“这好像有点违背热力学熵定理——就像炸弹能把房子炸成废墟,这我们容易理解,但炸弹把废墟炸回房屋的原形,就有点不可思议。”朋友还在上小学的儿子在一旁发话了:“我知道这沙丘是怎么来的!”
小朋友说,大约在几万年前的更新世时期,内华达州、加利福尼亚州和俄勒冈州的一部分,是连在一起的很大的古洪积湖,叫拉洪潭。拉洪潭里住着许多巨大的恐龙。一天,大风卷起湖底的沉积物,把一对正在嬉戏的蛇颈龙埋在了沙子下。后来,冰河期气候变化,雨水减少,曾经是北美最大湖泊之一的拉洪潭逐渐干枯。大约9000年前,湖水已基本消失,昔日的湖底沉积物堆积成了现在的沙山。我们听到的沙丘唱歌,实际上是数百英尺的沙子下,恐龙与配偶在唱歌。
我和朋友对视了一下,哑然失笑。小朋友一脸纳闷:“我有说错什么吗?”我忙说:“没有,没有,很好!你是怎么知道这个故事的?”小朋友说是老师讲的。
朋友说,你别说,这个老师讲的还真有几分道理。沙丘的形成需要一个沙桩,风吹着沙子往前走,遇见沙桩的阻力就停下来了,一于是聚沙成塔。但如果沙很干燥,超过30度就会崩塌下来。而我们看到沙丘拔地而起,这么独特,沙的粘性一定要好。古湖底沉积物的水分,可能就是很好的解释。“也许恐龙的身躯就是最初的桩脚呢?”
我们没有等到夕阳西下时分,观看沙漠上的涟漪美景,也来不及去细听沙下恐龙伉俪的轻歌细语,就匆匆和尤里卡沙丘说再见了。小朋友选择从沙丘陡峭的斜面滑下,我们也跟在他的后面,享受了一番天然滑梯的童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