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的 探讨MR对腮腺良性肿瘤的MR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方法40例腮腺良性肿瘤行MR扫描后与病理诊断作对照研究,MR分析包括病灶数目、部位、大小、形态、信号。结果腮腺良性肿瘤,多位于浅叶后下象限,边界光整,内部信号均匀或不均匀,轻到中度强化,可多发。结论腮腺良性肿瘤的MR诊断和鉴别诊断有一定特点。
关键词:MR诊断 腮腺区 良性肿瘤
中图分类号:R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1)03-0104-02
腮腺良性肿瘤多见,某些肿瘤多发,某些肿瘤具有复发和恶变倾向,为了提高对腮腺良性肿瘤像学认识,搜集近2年来50例经手术及穿刺活检病理证实腮腺肿瘤,挑选良性肿瘤40例,对其临床及MR资料结合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腮腺肿瘤50例中,良性肿瘤40例,男22例,女18例,年龄16~67岁;平均41.5岁。肿瘤属左侧15例,右侧14例,双侧11例。临床表现:其中25例为无意中发现耳前下方无痛性肿块,另外15例肿块时大时小伴疼痛,其中1例伴面神经麻痹。病程3个月~5年,平均17个月。
1.2 Philips公司产GYROSCAN T10-NT1.0T和InteraACHIEVA 1.5T磁共振成像系统,行MR平扫及增强检查,采用自旋回波(SE)T1W,快速自旋回波(FSE)T2W,脂肪抑制(T2W /SPIR)序列,层厚5 mm,间距1 mm,扫描矩阵256×256,重建矩阵512×512,横断面、冠状面平扫及经肘静脉快速注射对比剂钆喷替(Gd-DTPA)0.1 mmol/kg后行横断面、冠状面SET1W增强扫描。
2 结果
2.1 临床资料 40例中,共45个病灶,混合瘤19个,腺淋巴瘤12个,面神经鞘瘤3个,血管瘤2个。男/女比例:混合瘤7/12,腺淋巴瘤10/2,面神经鞘瘤2/1,血管瘤2/0。浅叶27个,深叶5个,跨叶4个。后下象限19个,其余象限17个。病灶大小: 0.6~3.5 cm,平均2.3cm。
2.2 MRI表现 病灶边界清楚40例,边界不清2例。椭圆形或类圆形27个,哑铃形或串珠形7例。病灶T1W呈稍低信号(图1,4),T2W呈较高信号(图2, 5),注射Gd-DTPA增强后病灶轻至中度强化(图3, 7),T2W /SPIR(脂肪抑制)呈较高信号(图6),显著强化1例。
2.2.1 腮腺混合瘤 多位于腮腺浅叶后下象限,肿瘤大小不等,以3 cm以下病灶居多,边界多清楚,约半数病例出现囊变,囊变区域多位于周边,大小不等,T1W稍低信号, T2W较高信号, T2W /SPIR呈稍高或较高信号。增强后轻至中度强化。
2.2.2 腮腺腺淋巴瘤 大多数病灶位于浅叶后下象限, 3例为多发病变,2例为双侧多发,肿瘤大小不等,多为3 cm以下,边界清楚,可有囊变。T1W稍低信号,T2W较高信号,T2W /SPIR呈较高信号,增强后明显或中度强化。
3 讨论
3.1 腮腺区良性肿瘤的临床特征 腮腺良性肿瘤混合瘤占3/4以上[2],腺淋巴瘤占第2位,临床症状相似,表现为腮腺区疼痛、不适和软组织肿块,本组1例面神经麻痹,考虑面神经受压。
3.2 腮腺区面神经解剖与面神经鞘瘤腮腺内面神经将腮腺分为深浅两叶,面神经颅外的行程,因穿经腮腺而分为3段:腮腺前段:是面神经干自茎乳孔穿出进入腮腺之间的部分;腮腺内段:面神经主干自腮腺后内侧面入腮腺,分为上、下两干,两干共发出9~12条神经,交织成丛,形成颞、颧、颊、下颌缘及颈5组,腮腺后段:面神经5组分支,由腮腺浅部的前、上、下缘穿出,扇形分布,走向相应区域。熟悉面神经解剖,并找寻肿瘤与面神经的关系,有利于提示临床进行手术时,尽量避免损伤面神经。这对术后并发症的预测有重要意义[5]。
面神经鞘瘤形状不一,质地欠均匀,局限生长,多有包膜,常发生囊变、坏死、粘液变性、甚至出血[1]。本组腮腺区面神经鞘瘤手术所见:腮腺前缘面神经下颌支、颊支明显梭形膨大,在胸锁乳突肌乳突的附着部和下颌升支之间3~4个结节, 0.6 cm×0.6 cm~1.0 cm×1.5 cm。镜下所见:瘤细胞排列较紧,核长梭形,染色质较细致,核仁不明显,呈栅栏样排列,部分区域瘤细胞疏松,水肿,瘤细胞无异型性,无核分裂(图8)。MR所见:腮腺区结节状异常信号影,边界清楚,T1W较低信号,T2W较高信号, T2W /SPIR较高信号,增强扫描病变边缘呈轻度到中度强化,中央无强化区,无明显出血信号,与手术及病理所见相符。
有学者认为腮腺混合瘤术后易复发,复发肿瘤常沿面神经分支侵犯,呈多发性[3],更不易完整切除而致多次复发甚至恶变,故称为良恶性交界性肿瘤,发生恶变时较难鉴别,随访复查很有必要。低度恶性肿瘤,由于生长速度慢,边缘包膜未受侵犯破坏与良性肿瘤鉴别相当困难[4]。本组50例腮腺区肿瘤中,除40例良性肿瘤外,另10例为恶性肿瘤,其中1例腺样囊腺癌,MR表现为囊实性肿块,边缘光整,无明显周围侵犯,术前误诊为腮腺区良性肿瘤,回顾分析误诊原因,腺样囊腺癌为低度恶性肿瘤,MR表现恶性征象不明显,此时结合临床病史很重要,该患者67岁,较年长,左耳垂下肿物半年, 明显增大1个月,还是应考虑恶性肿瘤的可能性。对于腮腺肿瘤的鉴别,有学者已经尝试进行MRS的研究,这也为腮腺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了一条新的研究途径,将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开展。
参考文献
[1] FrelingNJM. Imagingofsalivary gland disease. Seminars inRoentgeno,l 2000,35:12.
[2] 刘其顺,梁长虹,黄飚,等.腮腺腺淋巴瘤的CT及MRI诊断[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5,39(4):406-408.
[3] 顾雅佳,王玖华,陈彤箴.颈部神经鞘瘤的CT表现及其病理基础[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0,34:551.
[4] 罗德红,石木兰.腮腺多形性腺瘤的CT表现[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2,21(2):106-108.
[5] 赖清泉,李伟程,陈世勇.腮腺混合瘤CT分析[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2,18 (12):1107-1108.
关键词:MR诊断 腮腺区 良性肿瘤
中图分类号:R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1)03-0104-02
腮腺良性肿瘤多见,某些肿瘤多发,某些肿瘤具有复发和恶变倾向,为了提高对腮腺良性肿瘤像学认识,搜集近2年来50例经手术及穿刺活检病理证实腮腺肿瘤,挑选良性肿瘤40例,对其临床及MR资料结合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腮腺肿瘤50例中,良性肿瘤40例,男22例,女18例,年龄16~67岁;平均41.5岁。肿瘤属左侧15例,右侧14例,双侧11例。临床表现:其中25例为无意中发现耳前下方无痛性肿块,另外15例肿块时大时小伴疼痛,其中1例伴面神经麻痹。病程3个月~5年,平均17个月。
1.2 Philips公司产GYROSCAN T10-NT1.0T和InteraACHIEVA 1.5T磁共振成像系统,行MR平扫及增强检查,采用自旋回波(SE)T1W,快速自旋回波(FSE)T2W,脂肪抑制(T2W /SPIR)序列,层厚5 mm,间距1 mm,扫描矩阵256×256,重建矩阵512×512,横断面、冠状面平扫及经肘静脉快速注射对比剂钆喷替(Gd-DTPA)0.1 mmol/kg后行横断面、冠状面SET1W增强扫描。
2 结果
2.1 临床资料 40例中,共45个病灶,混合瘤19个,腺淋巴瘤12个,面神经鞘瘤3个,血管瘤2个。男/女比例:混合瘤7/12,腺淋巴瘤10/2,面神经鞘瘤2/1,血管瘤2/0。浅叶27个,深叶5个,跨叶4个。后下象限19个,其余象限17个。病灶大小: 0.6~3.5 cm,平均2.3cm。
2.2 MRI表现 病灶边界清楚40例,边界不清2例。椭圆形或类圆形27个,哑铃形或串珠形7例。病灶T1W呈稍低信号(图1,4),T2W呈较高信号(图2, 5),注射Gd-DTPA增强后病灶轻至中度强化(图3, 7),T2W /SPIR(脂肪抑制)呈较高信号(图6),显著强化1例。
2.2.1 腮腺混合瘤 多位于腮腺浅叶后下象限,肿瘤大小不等,以3 cm以下病灶居多,边界多清楚,约半数病例出现囊变,囊变区域多位于周边,大小不等,T1W稍低信号, T2W较高信号, T2W /SPIR呈稍高或较高信号。增强后轻至中度强化。
2.2.2 腮腺腺淋巴瘤 大多数病灶位于浅叶后下象限, 3例为多发病变,2例为双侧多发,肿瘤大小不等,多为3 cm以下,边界清楚,可有囊变。T1W稍低信号,T2W较高信号,T2W /SPIR呈较高信号,增强后明显或中度强化。
3 讨论
3.1 腮腺区良性肿瘤的临床特征 腮腺良性肿瘤混合瘤占3/4以上[2],腺淋巴瘤占第2位,临床症状相似,表现为腮腺区疼痛、不适和软组织肿块,本组1例面神经麻痹,考虑面神经受压。
3.2 腮腺区面神经解剖与面神经鞘瘤腮腺内面神经将腮腺分为深浅两叶,面神经颅外的行程,因穿经腮腺而分为3段:腮腺前段:是面神经干自茎乳孔穿出进入腮腺之间的部分;腮腺内段:面神经主干自腮腺后内侧面入腮腺,分为上、下两干,两干共发出9~12条神经,交织成丛,形成颞、颧、颊、下颌缘及颈5组,腮腺后段:面神经5组分支,由腮腺浅部的前、上、下缘穿出,扇形分布,走向相应区域。熟悉面神经解剖,并找寻肿瘤与面神经的关系,有利于提示临床进行手术时,尽量避免损伤面神经。这对术后并发症的预测有重要意义[5]。
面神经鞘瘤形状不一,质地欠均匀,局限生长,多有包膜,常发生囊变、坏死、粘液变性、甚至出血[1]。本组腮腺区面神经鞘瘤手术所见:腮腺前缘面神经下颌支、颊支明显梭形膨大,在胸锁乳突肌乳突的附着部和下颌升支之间3~4个结节, 0.6 cm×0.6 cm~1.0 cm×1.5 cm。镜下所见:瘤细胞排列较紧,核长梭形,染色质较细致,核仁不明显,呈栅栏样排列,部分区域瘤细胞疏松,水肿,瘤细胞无异型性,无核分裂(图8)。MR所见:腮腺区结节状异常信号影,边界清楚,T1W较低信号,T2W较高信号, T2W /SPIR较高信号,增强扫描病变边缘呈轻度到中度强化,中央无强化区,无明显出血信号,与手术及病理所见相符。
有学者认为腮腺混合瘤术后易复发,复发肿瘤常沿面神经分支侵犯,呈多发性[3],更不易完整切除而致多次复发甚至恶变,故称为良恶性交界性肿瘤,发生恶变时较难鉴别,随访复查很有必要。低度恶性肿瘤,由于生长速度慢,边缘包膜未受侵犯破坏与良性肿瘤鉴别相当困难[4]。本组50例腮腺区肿瘤中,除40例良性肿瘤外,另10例为恶性肿瘤,其中1例腺样囊腺癌,MR表现为囊实性肿块,边缘光整,无明显周围侵犯,术前误诊为腮腺区良性肿瘤,回顾分析误诊原因,腺样囊腺癌为低度恶性肿瘤,MR表现恶性征象不明显,此时结合临床病史很重要,该患者67岁,较年长,左耳垂下肿物半年, 明显增大1个月,还是应考虑恶性肿瘤的可能性。对于腮腺肿瘤的鉴别,有学者已经尝试进行MRS的研究,这也为腮腺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了一条新的研究途径,将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开展。
参考文献
[1] FrelingNJM. Imagingofsalivary gland disease. Seminars inRoentgeno,l 2000,35:12.
[2] 刘其顺,梁长虹,黄飚,等.腮腺腺淋巴瘤的CT及MRI诊断[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5,39(4):406-408.
[3] 顾雅佳,王玖华,陈彤箴.颈部神经鞘瘤的CT表现及其病理基础[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0,34:551.
[4] 罗德红,石木兰.腮腺多形性腺瘤的CT表现[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2,21(2):106-108.
[5] 赖清泉,李伟程,陈世勇.腮腺混合瘤CT分析[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2,18 (12):1107-1108.